急性附骨疽

中醫學 中醫外科學 瘡瘍 中醫診斷學 附骨疽 無頭疽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í xìng fù gǔ jū

2 英文參考

acute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急性附骨疽(acute bone-attaching abscess acute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爲病名[1]。是指發病急,寒戰高熱,局部腫痛,或形成膿腫階段的附骨疽[2]急性附骨疽多發於四肢長骨,局部胖腫,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徹骨,潰後膿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竇道損傷筋骨[2]

4 急性附骨疽病因病機

急性附骨疽因毒邪深襲,附着於骨而成[2]

5 急性附骨疽症狀

急性附骨疽多發於四肢長骨,局部胖腫,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徹骨,潰後膿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竇道損傷筋骨[2]

發病急,寒戰高熱,局部腫痛,甚至出現抽搐昏迷頭痛噁心嘔吐[2]

6 關於附骨疽

附骨疽(bone-attaching abscess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又名附骨癰多骨疽朽骨疽。是指毒邪深襲,附着於骨的化膿性疾病[2]。屬無頭疽。相當於化膿性骨髓炎[2]

詳見附骨疽條。

7 關於慢性附骨疽

慢性附骨疽(chronic bone-attaching abscess chronic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爲病名[3]。是指由急性期經久遷延而成,或開放性骨折染毒而發,以形成竇道,排出膿液或死骨爲特徵的附骨疽[3]慢性附骨疽多發於四肢長骨,局部胖腫,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徹骨,潰後膿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竇道損傷筋骨[3]

詳見慢性附骨疽條。

8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02.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07.

治療急性附骨疽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