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眼草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ī yǎn cǎo

2 全國中草藥彙編》:雞眼草

2.1 拼音名

Jī Yǎn Cǎo

2.2 別名

人字草三葉人字草掐不齊、老鴉須、鋪地錦白斑鳩窩

2.3 來源

本品爲豆科雞眼草屬植物雞眼草Kummerowia striata (Thunb.)Schindl.,以全草入藥。夏秋採收,洗淨切細曬乾。亦可鮮用。

2.4 性味

甘、淡,微寒。

2.5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利溼止瀉。用於胃腸炎痢疾,肝炎,夜盲症泌尿系感染跌打損傷疔瘡癤腫。

2.6 用法用量

0.3~1兩。

2.7 備註

(1)豎毛雞眼草(長萼雞眼草)Kummerowia stipulacen (Maxim.)Makino全草亦作雞眼草入藥。

(2)配合茵陳金錢草田基黃等藥同用,治療溼熱黃疸等症。對於腹瀉痢疾常配合馬齒莧車前草辣蓼等同用。

2.8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雞眼草

3.1 出處

出自《救荒本草》。

3.2 拼音名

Jī Yǎn Cǎo

3.3 英文名

Japan Clover Herb, Herb of Japan Clover, Herb of Korean Lespedeza

3.4 別名

掐不齊人字草、小蓄片、妹子草、紅花草、地蘭花、土文花、滿路金雞、細花草、鴛鴦草、夜關門、老鴉須、鋪地龍螞蟻草、蓮子草花花草、夏閉草、花生草、白扁蓄小關門、瞎眼草、小號蒼蠅草、紅骨丹。

3.5 來源

藥材基源:爲豆科植物雞眼草和豎毛雞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Kummerowia striata (Thunb.)Schneidl. [Hedysarum striata Thunb.]2.Kummerowia stipulacea(Maxim.)Makino[Lespedeza stipulacea Maxim.]

採收和儲藏:7-8月採收,鮮用或曬乾

3.6 形態

1.雞眼草 一年生草本,高10-30cm。莖直立,斜升或平臥,基都多分枝,莖及枝上疏被向下倒生的毛。葉互生托葉膜質;三出複葉,小葉被緣毛;葉片倒卵形或長圓形,長5-20mm,寬3-7mm,先端圓形,有時凹入,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兩面中脈及邊緣有白色長硬毛。花通常1-2朵腋生;稀3-5朵;花梗基部有2苞片,不等大;萼基部具4枚卵狀披針小苞片;花萼鐘形,萼齒5,寬卵形,帶紫色;花冠淡紅紫色,長5-7mm,旗瓣橢圓形,先端微凹;雄蕊10,二體。子房橢圓形,花柱細長,柱頭小。莢果寬卵形或橢圓形,稍扁,長3.5-5mm,頂端銳尖,成熟時與萼筒近等長或長達1倍,表面具網紋及毛。種子1顆。花期7-8月,果期8-9月。

2.豎毛雞眼草 一年生草本,高5-20cm。莖斜升或直立,分枝開展,小枝細弱,莖及枝上疏生向上的細硬毛,有時僅節處有毛。葉互生托葉卵形,三出複葉,小葉長3-8mm;葉片倒卵形,寬倒卵形或倒卵狀楔形,長5-15mm,寬3-12mm,先端微凹或近圓形,具針尖,基部楔形,上面無毛,下面中脈及邊緣有白色長硬毛,側脈平行。花通常1-2朵腋生;花梗被白色硬毛;小苞片4,比萼筒稍短或近等長;花萼鍾狀,萼齒5,裂片卵形;花冠淡紅紫色,長5-7mm,旗瓣橢圓形,先端微凹,基部有爪,龍骨瓣較旗瓣及翼瓣長。莢果橢圓形或卵形,長約4mm,稍扁,表面被毛。種子1顆,平滑,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3.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林下、田邊、路旁,爲習見雜草。

2.生於山地、丘陵、田野,爲常見雜草。

資源分佈:1.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各地。

2.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等地。

3.8 性狀

性狀鑑別 (1)雞眼草莖枝圓柱形,多分枝,長5-30cm,被白色向下的細毛。三出複葉互生,葉多皺縮,完整小葉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5-15mm;葉端鈍圓,有小突刺,葉基楔形;沿中脈及葉緣疏生白色長毛;托葉2片。花腋生,花萼鍾狀,深紫褐色;蝶形花冠淺玫瑰色,效萼長2-3倍。莢果卵狀矩圓形,頂端稍急尖,有小喙,長達4mm。種子1粒,黑色,具不規則褐色斑點,氣微,味淡。

(2)豎毛雞眼草 莖多枝,較粗壯,長10-25cm,疏被向上生長的硬毛。三小葉,完整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長7-20mm,寬3-12mm;葉端圓或微凹,具短尖,葉基楔形;上面無毛,下面中脈及葉緣有白色長硬毛。花簇生於葉腋,花梗有白色硬毛,花萼鍾狀,花冠暗紫色。莢果卵形,長約3mm。種子黑色,平滑。氣微,味淡。

顯微鑑別 雞眼草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細胞多爲橢圓形,外被角質層,尚有非腺毛或其殘基。表皮下可見1-3列細胞組成的厚角組織,常邊續成環。韌皮部外側具帽狀纖維束,其周圍可見草酸鈣方晶,纖維壁微木化。形成層成波狀環。髓部寬大。

表面製片:上表皮細胞垂周壁淺狀彎曲。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上下表皮均有平軸式氣孔。非腺毛常爲2(1-3)個細胞,基部細胞甚短,頂細胞長,先端漸尖,壁密生壁疣。

3.9 化學成份

雞眼草莖葉含有染料木素(genistein),異葒草素(isoorientin),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異牡荊素(isovitexin),山柰酚(kaempferol),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in),芸香甙(rut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甙(β-sitosterolglucoside),黃酮甙類。種子中含有黎豆胺(stizolamine)。

3.10 藥理作用

雞眼草水浸劑在體外對四種痢疾桿菌(弗氏、宋氏、志賀氏、舒氏)和大腸稈菌無抗菌作用,僅醇浸液對弗氏痢疾桿菌顯示微弱作用。長萼雞眼草水浸液在體外對弗氏、舒氏、志賀氏痢疾桿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平板法)。

3.11 性味

甘;辛;微苦;性平

3.12 歸經

肝;脾;肺;腎經

3.13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健脾利溼;活血止血。主感冒發熱暑溼吐瀉;黃疸;癰癤瘡;痢疾疳疾血淋咯血衄血跌打損傷赤白帶下

3.14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鮮品30-60g。搗汁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

3.15 各家論述

1.《本草求原》:治跌打撲腫,解毒

2.《植物名實圖考》:除火毒中暑取汁,(和)涼水飲之。

3.《南京民間藥草》:利小便

4.《福州草藥》:治蛇咬傷

5.《中醫藥實驗研究》:治婦人白帶溼熱黃疸暑瀉腸風便血,紅白痢疾。

6.《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治吐血瀉痢及小兒疳疾

7.《貴州民間藥物》:止血。治腹痛

8.《四川中藥志》:解熱、散痧。治腰痛腹瀉,發痧,白痢

9.《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利溼健脾,解熱止痢。

10.《上海常用中草藥》:治感冒發熱咳嗽胸痛尿路感染腸炎痢疾

11.《福建中草藥》:利水消積。治消化不良腹瀉

12.《陝西中草藥》:收斂,固脫。治子宮脫垂脫肛

3.16 摘錄

《中華本草

用到中藥雞眼草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