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inward collapse of carbuncle toxi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poison of deep-seated sore intruding inward[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疽毒內陷(inward collapse of carbuncle toxin)是指有頭疽毒不外泄,反陷入裏的危險證候[1]。凡生瘡瘍,正不勝邪,毒不外泄,反陷入裏,客於營血,內傳臟腑而引起的全身性危險證候者稱爲內陷。本病多由有頭疽併發,故名疽毒內陷。
6 疽毒內陷辨證治療
6.1 辨證分析
若由於陰液不足,火毒熾盛,復因擠壓瘡口,或失治誤治,以致正不勝邪,毒邪陷入營血,謂之火陷。
若氣血兩虛,正不勝邪,不能釀化爲膿,託毒外出,以致正愈虛而毒愈盛,則可形成內閉外脫,謂之幹陷。
若毒邪雖已衰退,而氣血大傷,脾氣不復,腎陽亦衰,臟腑衰敗至極,以致生化乏源,陰陽兩竭,謂之虛陷。
以上各種證型可在疽證發病的不同階段上併發,均屬危急重證,死亡率較高,其中以火陷證預後稍佳,幹陷證次之,虛隱證最差。治療以託毒透邪,固護正氣爲原則。
6.2 火陷證
由於陰液不足,火毒熾盛,復因擠壓瘡口,或失治誤治,以致正不勝邪,毒邪陷入營血,謂之火陷。
6.2.1 症狀
多發生於疽證1~2周的毒盛期。局部瘡頂不高,根盤散漫,瘡色紫滯,乾枯無膿,灼熱疼痛。伴有壯熱口渴、頭痛、便祕、溲赤、煩躁不安,神昏譫語,或胸脅隱痛。舌質紅絳,苔黃膩或黃糙,脈洪數,滑數或弦數。
6.2.2 治法
6.2.3 方藥治療
1、主方:清營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合黃連解毒湯(王燾《外臺祕要》)加減處方:鮮生地30克,玄蔘9克,赤芍9克,牡丹皮9克,黃連6克,黃芩9克,生山梔9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紫花地丁30克,生甘草3克,竹葉心6克,麥冬12克。水煎服,每日1~2劑。
2、中成藥
(2) 新方安宮丸,每次5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1) 火陷湯(房學賢等《古今民間妙方》)處方:鮮生地60克,赤芍9克,牡丹皮9克,黃柏9克,紫花地丁30克,鮮菊花6克,金銀花15克,半枝蓮12克,草河車12克,生山梔12克,黃連4.5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用於全身化膿性感染早期,以及走黃、火陷之證。
(2) 治高熱不退方(房學賢等《古今民間妙方》)處方:生石膏30克,鮮竹葉30克,鮮鴨蹠草30克,共煎沸20分鐘,候冷涼服。適用於全身化膿性感染高熱39℃以上稽留不退者。
(3) 治熱盛乏陰方(房學賢等《古今民間妙方》)處方:西洋參預0克,鮮石斛30克,天門冬眠0克。共煎沸20分鐘,候冷涼服。適用於全身化膿性感染熱盛乏陰者。
6.3 幹陷證
氣血兩虛,正不勝邪,不能釀化爲膿,託毒外出,以致正愈虛而毒愈盛,則可形成內閉外脫,謂之幹陷。
6.3.1 症狀
多發生於疽症2~3周左右的潰膿期。局部膿腐不透,瘡口中央糜爛,膿少而薄,瘡色灰暗,腫勢平塌,散漫不聚,悶脹疼痛或微痛。伴有發熱或惡寒,神疲納少,自汗,脅痛,氣息粗促,神昏譫語,舌質淡紅,苔工業區膩或黃膩,脈虛數;或體溫反而不高,肢冷,便溏,尿少,舌淡苔灰膩,脈沉細。
6.3.2 治法
6.3.3 方藥治療
1、主方:托里消毒散(吳謙等《醫宗金鑑》)加減處方:黨蔘15克,生白朮9克,生黃芪9克,當歸9克,白芍9克,川芎6克,桔梗3克,茯苓9克,皁角刺9克,炙山甲9克,生甘草3克,金銀花12克,紫花地丁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3、單方驗方:幹陷湯(房學賢等《古今民間妙方》)處方:黨蔘9克,生白朮9克,當歸9克,白芍9克,皁角刺9克,生黃芪15克,丹蔘15克,紫花地丁30克,金銀花12克,穿山甲6克,安宮牛黃丸1~2粒(化服)。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敗血症中期及幹陷症見氣血兩虛、正不勝邪者。
6.4 虛陷證
毒邪雖已衰退,而氣血大傷,脾氣不復,腎陽亦衰,臟腑衰敗至極,以致生化乏源,陰陽兩竭,謂之虛陷。
6.4.1 症狀
多發於疽證第4周的收口期。局部腫勢已退,腐肉亦淨,膿水灰薄或帶綠色,新肉不生,狀如鏡面,光白板亮,不知疼痛。伴虛熱不退,形神萎頓,食納日減,或腹痛便溏,自汗肢冷,氣息低微短促,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無苔,脈沉細或虛大無力,或昏迷厥脫,此屬脾腎陽衰。若見舌光如鏡,口舌生糜,舌質紅絳,脈細數,則屬陰傷胃敗。
6.4.2 治法
6.4.3 方藥治療
1、主方(1) 溫脾補腎方選附子理中湯(陳言《三因方》)加減處方:熟附子9克,乾薑9克,黨蔘9克,茯苓9克,炒白朮9克,炙黃芪9克,炙甘草6克,橘白6克,山藥9克,炒谷芽12克,炒麥芽12克。水煎服,每日1劑。自汗肢冷者,加肉桂6克(焗服)。昏迷厥脫者,加別直參3~4.5克(另燉服)、龍骨30克、牡蠣30克。(2) 養胃生津方選益胃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處方:鮮沙蔘30克,麥冬9克,細生地18克,玉竹9克,炙甘草3克,金石斛9克,天花粉9克,野薔薇花3克,枇杷葉9克(炒香去毛包煎),明黨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1) 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適用於脾腎衰敗證。(2) 西洋參口服液,每次10~20毫升,每日1~2次,口服。適用於陰傷胃敗證。
(1) 虛陷Ⅰ方(房學賢等《古今民間妙方》)處方:熟附塊9克(生煎),乾薑9克,山藥9克,黨蔘9克,炒白朮9克,茯苓9克,炙黃芪9克,炙甘草3克,橘白4.5克,炒谷麥芽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敗血症後期及虛陷證症見脾腎陽衰者。
(2) 虛陷Ⅱ方(房學賢等《古今民間妙方》)處方:鮮沙蔘30克,麥冬9克,玉竹9克,天花粉9克,枇杷9克,石斛克,細生地黃18克,野薔薇花3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敗血症後期及虛陷證症見陰傷胃敗者。外治法參照“有頭疽”外治法。
7 疽毒內陷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使用抗生素及全身支持療法本病屬危險理證,應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積極搶救。宜選用對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劑量應較一般用量爲大。使用抗生素應早期、足量、聯合用藥,嚴重者多選用廣譜抗生素加入5%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同時應注意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酸鹼平衡,補充維生素C,必要時少量多次輸入新鮮血或血漿。在中毒性休克時,應及時加用升壓藥或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靜脈滴注。有糖尿病的患者,應控制血糖水平。
8 疽毒內陷患者日常保健
(1) 按重病護理,絕對臥牀休息,昏迷常規護理。
(3) 壯熱不惡寒,頭昏煩躁,氣急脈數者,可用冰袋敷頭頸部。
(4) 壯熱汗多口渴喜冷飲者,可給予西瓜汁或菊花汁等加涼開水衝飲,應給予足夠的飲水量。
(5) 視病情酌給素流質、素半流或素普食,忌食葷腥動發及甜膩之物。
(6) 局部換藥切忌擠膿,原發病竈的肢體應予以固定。
9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