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類植物門

生物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ué lèi zhí wù mén

2 英文參考

Pteridophyta

3 註解

蕨類植物(Pteridophyta)又稱羊齒植物。它和苔蘚植物一樣,都具有明顯根、莖、葉的分化和世代交替現象,無性生殖產生孢子囊孢子有性生殖時,產性精子器和頸卵器,受精發育成胚。因此它既屬於高等植物、孢子植物,又是頸卵器植物。但它與苔蘚植物相比,有許多進化的特徵。

(一) 孢子體發達,出現了真根和維管組織蕨類植物孢子體遠比配子體發達,習見的植物體就是孢子體,大多爲多年生草本,少數爲木本(如莎欏Alsophila spinulosa (Wall. ex Hook.) Tryon)。除少數原始類羣僅具假根(如松葉蕨)外都爲真根----不定根。植物體已有維管組織的分化,中柱類型多爲較原始的原生中柱、管狀中柱和網狀中柱,極少爲真中柱,一般沒有形成層,不能進行次生生長。原始類羣具地上莖(氣生莖),大多數爲根狀莖蕨類植物的葉根據形態結構和起源可分爲兩類:一類是小型葉(microphyll),沒有葉柄和葉隙,只具有單一葉脈,按頂枝學說理論是由單個頂枝扁化而成;但突起學說認爲是由經軸表面突起而形成。另一類是大型葉(macrophyll),有葉柄,葉隙有或無,葉脈多分支,按頂枝學說認爲是由多個頂枝合併扁化而成。此外,葉子還有同型葉(homomorphic leaf, 形狀相同,沒有營養葉和孢子葉之分)和異型葉(heteromorphic leaf, 葉分孢子葉營養葉,且形狀不同)之分。

(二)孢子囊(及孢子葉)常集生成孢子葉穗、孢子囊穗、孢子囊羣或孢子果。較原始的小型葉蕨類如石松和木伲滏咦幽覇紊阪咦尤~的葉腋或基部,孢子葉聚集成穗狀或球狀,稱孢子葉穗(sporophyll spike)或孢子葉球(strobil);較進化的真蕨類其孢子囊常成羣聚生在葉的背面或邊緣,稱爲孢子囊羣(sorus);也有的(如瓶爾小草)集生在一個特化的孢子葉上稱孢子囊穗(sporangiate spike);還有的水生真蕨(如槐葉萍)其孢子囊集生在特化的孢子果(sporocarp)內。大多數蕨類植物產生的孢子大小相同,萌發的配子體兩性,稱爲同型孢子(isospory);而卷柏和少數水生真蕨的孢子大小之分,分別發育雌雄配子體,這種孢子稱異型孢子(heterospory)。

(三) 配子體大多數能獨立生活。蕨類植物的配子體稱爲原葉體,原始類羣的配子體爲塊狀或圓柱狀,埋於或半埋於土中,通過菌根獲取營養(如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多數蕨類植物的配子體爲扁平的葉狀體,具葉綠體,能獨立生活。孢子體和配子體都能獨立生活在高等植物中只有蕨類植物。但有少數蕨類(如卷柏和水生真蕨)配子體在孢子內部發育,趨嚮於失去獨立生活的方嚮發展。配子體腹面着生精子器和頸卵器,精子器產生的精子(多鞭毛)藉助於水到達頸卵器與卵結合,受精卵在頸卵器內發育成胚,幼孢子體長大時配子體死亡,孢子體獨立生活並佔優勢地位。

蕨類植物中,普遍存在孢子體不經過孢子而產生配子體的無孢子生殖以及配子體不經過配子的結合而直接產生孢子體無配子生殖現象。

蕨類植物的維管組織還較原始,木質部大多無導管,韌皮部無篩管和伴胞,因此輸導能力不強,無形成層故不能進行次生生長;產生孢子,不產生種子精子鞭毛受精還離不開水等特徵又有別於種子植物。因此蕨類植物是介於苔蘚植物種子植物之間的一個類羣,既是高等的孢子植物,又是原始的維管植物。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