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Juéyīnshū BL14[中國鍼灸學詞典]
juéyīnshù[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1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1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厥陰俞 | ||
---|---|---|---|
漢語拼音 | Jueyinshu | ||
羅馬拼音 | Chuehyinshu | ||
美國英譯名 | Yin in Equilibrium locus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BL14 | |
日本 | 14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V14 | |
富耶氏 | V14 | ||
德國 | B14 | ||
英國 | B14 | ||
美國 | BI14 |
厥陰俞爲經穴名[1](Juéyīnshù[2]BL14)。出《備急千金要方》。別名厥俞[3]。屬足太陽膀胱經[3]。厥陰俞是心包的背俞穴[3][3]。兩陰交盡謂厥陰,在此指心包,俞即輸注,本穴是心包之氣轉輸於後背的部位,故名厥陰俞[3]。厥陰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悶,咳嗽,嘔吐,心煩,吐血,盜汗,失眠,風溼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心絞痛,肋間神經痛,咳嗽,胸脅滿痛,肩胛痠痛,現代又多用厥陰俞穴治療風溼性心臟病,冠心病,神經衰弱,背部軟組織勞損,心肌炎,心外膜炎,胃炎,齒神經痛等。
6 穴名解
兩陰交盡謂厥陰,在此指心包,俞即輸注,本穴是心包之氣轉輸於後背的部位,故名厥陰俞[4]。
厥,《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王冰注:“厥,盡也。”陰,《說文》:“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蓋“厥陰”爲經脈名,在此意指心包絡,又爲陰氣至極與厥逆之意。《釋名·釋疾病》:“逆氣從下厥起,上行入心腹也。”厥陰,陰之盡也,手厥陰出自胸中,足厥陰下起大敦上至巔頂。陰極陽生,如心陽不振、四肢厥逆及逆氣上衝者,皆可選用。《類經·經絡類》注:“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曰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俞,指腧穴。此穴在肺俞之下,心俞之上,內應心包絡。心包絡爲手厥陰經,故換言而稱“厥陰俞”。又以經脈的生長、發展、消盡次序而言,厥陰乃消盡之意,該穴可治心氣不足、四肢厥冷之證,有通經活絡之功。[4]
8 所屬部位
背部[5]
9 厥陰俞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厥陰俞穴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5][5]。
厥陰俞穴位於脊柱區,第四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5]。
厥陰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厥陰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11 厥陰俞穴穴位解剖
厥陰俞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皮膚由第三、四、五胸神經後支重疊分佈。有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分佈着第四、五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爲外側支。該穴正對第四肋間隙。其結構包括肋間肌、肌間血管和神經。肋間肌由外向內可分爲肋間外、內和最內肌。肋間最內肌菲薄,或不成層,肋間血管、神經通行於肋間內和最內肌之間,因最內肌不成爲完整的一層,所以胸膜炎時,可波及肋間神經,出現肋間神經痛的症狀。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4、第5胸神經後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佈;深層有副神經、肩胛背神經、第4和第5胸神經後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分佈[8]。
13 厥陰俞穴主治病證
厥陰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悶,咳嗽,嘔吐,心煩,吐血,盜汗,失眠,風溼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心絞痛,肋間神經痛,咳嗽,胸脅滿痛,肩胛痠痛,現代又多用厥陰俞穴治療風溼性心臟病,冠心病,神經衰弱,背部軟組織勞損,心肌炎,心外膜炎,胃炎,齒神經痛等。
厥陰俞穴主治心痛,心悸,心煩;咳嗽,吐血,盜汗;嘔吐[9]。
厥陰俞穴主治咳嗽,胸悶,嘔吐,失眠;以及風溼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心絞痛,肋間神經痛等[9]。
厥陰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咳嗽、心痛、胸脅滿痛、嘔吐、肩胛痠痛等[9]。
現代又多用厥陰俞穴治療風溼性心臟病、冠心病、心絞痛、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背部軟組織勞損等[9]。
15 厥陰俞穴的配伍
厥陰俞穴配膻中,爲俞募配穴法,有寬胸理氣,活血止育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胸滿,煩悶。
厥陰俞穴配內關、胃俞,有利膈理氣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嘔吐。
19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90.
-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9.
-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1-232.
-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78.
-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