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概述
距骨全切除和脛骨與跟骨融合術用於距骨體骨折與脫位的治療。對無移位的距骨體骨折,可用短腿石膏固定足和踝關節於中立位6~8周。對有移位的距骨體骨折應儘早做開放復位和內固定術。如在晚期踝關節或距下關節發生創傷性關節炎,可做關節融合術。對嚴重移位的距骨體粉碎骨折,如難以復位和固定,可考慮將粉碎的距骨體切除,保留距骨頭頸部,將脛骨與距骨頸融合。如距骨頭頸部也不能保存,則做距骨全切除,並將脛骨與跟骨融合。
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23.1.1.2.2-1~3.23.1.1.2.2-3)。
10 術前準備
包括皮膚準備,骨刀、氣動(或電動)骨鋸、螺絲釘等骨科器械。
12 手術步驟
1.做踝關節前外側切口,顯露脛骨下端、踝關節、距骨、跟骨和舟骨。切除粉碎或壞死的距骨,必要時用骨刀鑿成碎塊後去除。切除脛骨下端、外踝內側、跟骨和舟骨近側面的關節軟骨。
2.將足向後推移,使脛骨與舟骨緊密接觸,足踝部保持在90°中立位,用1枚螺絲釘將舟骨與脛骨固定,另用1枚長螺絲釘將脛骨與跟骨固定(圖3.23.1.1.2.2-4)。在脛骨下端與舟骨和跟骨間隙處植入松質骨片。
14 術後處理
距骨全切除和脛骨與跟骨融合術術後用長腿管形石膏固定,膝關節屈曲約30°,足踝部在0°中立位,足弓妥善塑形。4~6周後可改爲短腿管形石膏。術後3個月去石膏攝X線片,如已融合牢固,可開始練習負重行走。
15 併發症
距骨全切除和脛骨與跟骨融合術主要併發症爲融合失敗或固定位置不良,術中宜注意正確操作和術後固定於正確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