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脉
会阴(冲、督脉会),曲骨(足厥阴会),中极(足三阴会),关元(足三阴会),石门(丹田),气海,阴交(冲脉会),神阙,水分,下脘(足太阴会),建里,中脘(足阳明、手太阳会),上脘(足阳明、手太阳会),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阴维会),廉泉(阴维会),承浆(会足阳明)。
-
任督二脉
中医描述的任脉走向: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继而从原结部位向上长出了“脊索”,直达头端的口咽膜部位。
-
督脉
贯脊属肾。据《针灸甲乙经》等载,计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印堂(《中国针灸学辞典》、《中国针灸全书》列入督脉)、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癫疾呕沫,神庭及兑端、承浆主之。
-
任主胞胎
任主胞胎指任脉主女子的胞宫与胎孕。出《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王冰注。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类经·任冲督脉为病》:“任脉者,女子得之以养任也。”任脉与冲脉同起于胞中,女子肾气充盛,发育成熟,冲、任二脉气血流通,即有月经来潮和孕育胎儿的能力。任脉对孕育胎儿起着重要作用,故称。
-
奇经八脉
奇经是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和阴维脉。修佛禅行者,用功较后阶段,内气由会阴穴起,通小腹胞中,经中脉过脐 ,破喉结过喉 入脑,再破眉心内 (不破时微细昏沉现起),达头顶囟会穴下端。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
-
疝气
狐疝:少腹部与阴囊部牵连坠胀疼痛,甚则控引睾丸,立则下坠,阴囊胀大,卧则入腹,阴囊肿胀自消,重则以手推托方能复原回腹;刺灸法:针灸治疗:以取大敦、气海、三阴交、太冲等穴为主。湿热疝:治则:清热化湿,消肿散结处方:归来关元太冲阴陵泉三阴交方义:取关元和太冲相配,疏解足厥阴经和任脉经气郁热;
-
关门
主治腹痛,腹胀,急慢性胃炎,胃炎,胃痉挛,急慢性肠炎,肠鸣,泄泻,食欲不振,水肿,脘腹胀满,绕脐急痛,身肿,泄痢,遗溺,便秘,痰饮,纳呆,胃痛,呕吐,遗尿,腹水等。按天阙之名,在人身虽无穴位可指,以意揆之,即任脉之神阙、巨阙处也。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并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通过。
-
关明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并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病症:关门穴主治腹痛,腹胀,急慢性胃炎,胃炎,胃痉挛,急慢性肠炎,肠鸣,泄泻,食欲不振,水肿,脘腹胀满,绕脐急痛,身肿,泄痢,遗溺,便秘,痰饮,纳呆,胃痛,呕吐,遗尿,腹水等。
-
下纪
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关元穴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注意:对癃闭患者,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阴交穴的别名·下纪:下纪为经穴别名,即阴交。
-
廉泉
2.舌下两脉。本穴在结喉上缘,凹陷处,内通舌之下海泉。舌下肿痛,舌根缩急,舌纵涎出,暴喑,口舌生疮,喉痹,中风失语,舌炎,声带麻痹,舌根部肌肉萎缩。廉泉穴研究进展: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针刺廉泉对甲状腺功能有良好调节作用,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者,针刺廉泉可使甲状腺体缩小,症状消失,基础代谢率下降。
-
本池
廉泉是阴维脉、任脉的交会穴。泉,乃水之源也。本穴在结喉上缘,凹陷处,内通舌之下海泉。廉泉穴主治舌强不语,舌下肿痛,舌根缩急,舌纵涎出,口燥舌干,口舌生疮;本池穴研究进展: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针刺廉泉对甲状腺功能有良好调节作用,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者,针刺廉泉可使甲状腺体缩小,症状消失,基础代谢率下降。
-
下脘
下脘穴穴位解剖:下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下脘穴为任脉与足太阴之会,穴处又乃胃脘与肠腑相连之部位,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肠主传导糟粕、泌别清浊,故凡肠胃之证,均是下脘治疗的范围。下脘配足三里、肾俞、膈俞、中脘、脾俞,治反胃。
-
下管
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下脘穴为任脉与足太阴之会,穴处又乃胃脘与肠腑相连之部位,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肠主传导糟粕、泌别清浊,故凡肠胃之证,均是下脘治疗的范围。反胃,先取下脘,后取足三里(泻),胃俞,膈俞(百壮),中脘,脾俞。针刺下脘等穴,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屈骨
屈骨穴穴位解剖:横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锥状肌、腹直肌、腹股沟镰(联合腱)、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横骨穴系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补肝肾之功,与任脉之曲骨平,其所治症,为小腹满、目赤、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五脏虚竭等症。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
-
阴脉之海
阴脉之海指任脉。因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阴经脉,阴维脉和冲脉均会于任脉,有总调一身阴气的作用,因称阴脉之海。《十四经发挥》:“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属阴脉之海。”
-
任脉病
任脉病为病证名。如:小腹痛、疝气、带下、月经不调、不育、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阴中痛、癞瘕积聚等。《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杂病源流犀烛·任脉病源流》用夺命丹、一捏金散治少腹引阴中切痛,用木香顺气散、和气汤治腹中有气上抢心等症。
-
脉度
2.脉诊上辨别脉象;《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记载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和蹻脉、任脉、督脉等长度。手之六阳。五十营章。尚御公曰。血留于络脉。阳脉不和。阴脉不利。阴气太盛。故曰关格。营气不行。起于然谷之后。上出人迎之前。再按、本经大惑篇曰。留于阳则阳气满。其流溢之气。外濡腠理。卫气之行。故为大经隧。
-
退黄汤
《辨证录》卷十一:方名:退黄汤组成:山药1两,芡实1两,黄柏2钱,车前子1钱,白果1枚。主治:任脉湿热,带下色黄,宛如黄茶浓汁,其气带腥。用法用量:水煎服。连用4剂,无不全愈。至所用黄柏清肾中之火,肾与任脉相通,同群共济,解肾中之火,即解任脉之热矣。
-
精露
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关元穴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石门穴主要用于小腹、肝肾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胀坚痛、小腹绞痛、奔豚、水肿、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泻痢不禁等。
-
利机
分布着尾神经。会阳穴主治泄泻,痢疾,痔疾;深层有肋下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关元穴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石门穴穴位解剖:石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
膀胱募
膀胱募穴穴位解剖:中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中极对有神经系统疾病伴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有调整作用,用泻法针刺中极、曲骨等,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下降,而对松弛性膀胱却引起张力增高。
-
神田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中极
中极穴穴位解剖:中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中极配肾俞、三阴交、关元,治遗尿、尿闭、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中极对有神经系统疾病伴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有调整作用,用泻法针刺中极、曲骨等,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下降,而对松弛性膀胱却引起张力增高。
-
屏翳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金门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气鱼
概述:气鱼为经穴别名,即中极穴。本穴内应胞宫、精室。气鱼穴穴位解剖:中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中极对有神经系统疾病伴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有调整作用,用泻法针刺中极、曲骨等,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下降,而对松弛性膀胱却引起张力增高。
-
易黄汤
概述:易黄汤记载于《傅青主女科》卷上,其组成为炒山药30g、炒芡实30g、黄柏(盐水炒)6g、车前子(酒炒)3g、白果12g,具有固肾止带,清热祛湿之功效。治妇人任脉不足,湿热侵注,致患黄带,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者。用法用量:水煎,连服四剂。诸药合用,重在补涩,辅以清利,使肾虚得复,热清湿祛,则带下自愈。
-
气原
概述:气原为经穴别名,即中极穴。本穴内应胞宫、精室。气原穴穴位解剖:中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中极对有神经系统疾病伴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有调整作用,用泻法针刺中极、曲骨等,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下降,而对松弛性膀胱却引起张力增高。
-
平翳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玉泉
概述:玉泉:1.经穴别名;本穴内应胞宫、精室。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中极配肾俞、三阴交、关元,治遗尿、尿闭、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中极对有神经系统疾病伴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有调整作用,用泻法针刺中极、曲骨等,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下降,而对松弛性膀胱却引起张力增高。
-
海底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会阴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下阴别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石门
概述:石门:1.经穴名;石门穴主要用于小腹、肝肾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胀坚痛、小腹绞痛、奔豚、水肿、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泻痢不禁等。石门穴穴位解剖:石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
-
少关
阴为阳之对,交即交会,此穴在脐下1寸,为任脉、冲脉和足少阴脉交会处,故名阴交。三脉聚而交会也。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阴交穴主治腹部、肝肾等疾患:如腹满水肿、绕脐冷痛、疝气、肠麻痹、泄泻、阴痒、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及小儿囟陷、腰膝拘挛等。
-
横户
概述:横户为经穴别名,即阴交。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阴交穴主治腹部、肝肾等疾患:如腹满水肿、绕脐冷痛、疝气、肠麻痹、泄泻、阴痒、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及小儿囟陷、腰膝拘挛等。《外台秘要》:任脉、冲脉、足少阴之会。
-
小关
《针灸甲乙经》作少关。阴为阳之对,交即交会,此穴在脐下1寸,为任脉、冲脉和足少阴脉交会处,故名阴交。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阴交穴主治腹部、肝肾等疾患:如腹满水肿、绕脐冷痛、疝气、肠麻痹、泄泻、阴痒、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及小儿囟陷、腰膝拘挛等。
-
阴交
阴交穴穴位解剖:阴交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阴疝引睾,阴交主之。《针灸大成》:主气痛如刀绞,腹膜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脐下热,鬼击,鼻出血,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绝子,阴痒,奔豚上腹,小儿陷囟。
-
八脉
奇经八脉是人体十二经脉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条经脉,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
-
屈骨端
概述:屈骨端为经穴别名,即曲骨。出处:《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或腹直肌→腹横筋膜。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
-
回骨
概述:回骨为经穴别名,“回”为“曲”之误,即曲骨。曲即弯曲,骨,指横骨。回骨穴穴位解剖: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
-
曲骨
指耻骨联合部。出处:《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
-
尿胞
概述:尿胞: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出处:《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腹白线上取穴。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
-
阴维脉
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循行路线:起于足少阳斜至足厥阴发足少阴上股内侧循腹至乳上结喉奇经阴维脉经别循行路径图阴维脉阴维脉交会穴:阴维脉交会腧穴有筑宾(足少阴肾经)、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脾经)、期门(足厥阴肝经)、天突、廉泉(任脉)。《中国针灸学词典》:阴维发病主要表现为心痛、胃痛等阴经里证。
-
华盖
华盖穴主要用于胸肺、咽喉等疾患:如咳嗽,气喘,胸胁痛,咽肿喉痹,胸胁满痛,咽喉痛,胸胁胀痛,胸痛,胁肋痛,喉痹,水浆不下,现代又用华盖穴以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胸膜炎,喉炎,肋间神经痛等。肾经之或中,平任脉之华盖,即起阴潜之肾水,滋娇柔之肺金。华盖配尺泽、肺俞,治咳嗽气喘。
-
任脉经络现象
典型任脉经络现象:付某女20岁1980年初诊任脉色素痣软痣自幼发病,沿任脉从龙门至鸠尾穴呈褐色带状皮损,两端有柔软之丘疹。用肉桂饼在中脘穴作隔药灸时,患者也出现了沿任脉走向的感传现象。压迫中庭穴后,中庭以上感传消失,胸部的紧迫感和呼吸困难也明显缓解,中庭以下的感传则不受影响。而气海以下的感传消失。
-
上管
概述:上管为经穴别名,即上脘。此穴在脐上5寸,居中、下脘之上,正当胃上口处,内应贲门,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故名上脘。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上管穴的配伍:上脘穴配巨阙、内关治急性胃痛,呕吐,呃逆。
-
上脘
此穴在脐上5寸,居中、下脘之上,正当胃上口处,内应贲门,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故名上脘。上脘穴穴位解剖:上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上脘穴配内关、手三里、足三里治急性胃炎。
-
玉户
概述:玉户为经穴别名。玉户穴主治病证: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瘖,呕吐,呃逆,喉鸣,梅核气,瘿瘤,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噎膈,咳唾脓血,喉中痰鸣,心痛,舌下急,衄血,咯血,现代又用天突穴治疗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
-
产门
概述:产门:1.经穴别名;2.阴道外口。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关元穴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注意:对癃闭患者,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