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黄帝内经灵枢·贼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也。”《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因天时而调气血。”
-
从治
从治为治法。反治指和常规相反的治法。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临床上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属反治法。
-
综合症
综合症是一医学术语,指在某些可能的疾病出现时,经常会同时出现的临床特称、症状、现象,此时医师可针对出现的其中一种表征,警觉可能一并出现的相关变化,然而实际的病原、确定诊断的疾病名称或相关生理变化可能无法确知。英文为Syndrome,本意是指因某些有病的器官相互关联的变化而同时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
心气不宁
心气不宁为证候名。常见心神不安、心悸易惊、心烦不寐等症状。可因劳神过度,或心血不足,或因惊恐损伤心气而致,多兼见神疲怠倦,舌嫩,脉虚或促、结、代等虚象。若因湿痰、瘀血或水气凌心,则兼见湿痰、瘀血或水气过盛之证脉。故必须审证求因以治其本,并辅以养心安神之品。
-
肠(疒^颓)
肠(疒^颓)病名。出《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五。①指因寒湿侵犯下焦而诱发少腹、阴睾牵引作痛,或肿坠痒疼之病证。治宜散寒祛湿止痛之剂,可选木香金铃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起因为房室过度,治用茱萸内消丸等方。②指脱肛,即直肠之脱出。多因“脉涩,气少血多而寒,故冷气冲下,广肠脱出,名曰肠(疒^颓)。”
-
饮酒发热
饮酒发热证名。因饮酒而致的发热。亦可因误服药酒导致。《丹溪心法》:“因酒发热用青黛、瓜蒌仁,入姜汁。”参见发热条。
-
狐臭
狐臭病名。出《肘后救卒方》。又名胡臭、腋臭、腋气。因湿热郁结于腠理汗孔所致,或因遗传所获。证见患者腋下多汗,所泌之汗有特异之臭味,因似狐狸施放之臭味,故名狐臭,因胡人多有此证,又称胡臭等。证治可参见体气条。
-
调经
调经(regulatingmenstruation)是指针对月经不调的不同病机采用具有相应作用的药物,以调理妇女月经使之正常的治法。见《妇人良方大全》卷一。包括月经不调(超前、落后、紊乱)、痛经、经闭、经量过多过少等症。须按照病证的气血变化及寒热虚实不同,并分清月经病与其他疾病发病次序的先后,分别处理。
-
无名肿毒
无名肿毒(unknownswellingtoxinacutesubcutaneouspyogenicinfection)为病名,出自《医学入门》卷六,又名肿疡、虚疡。1.《外科大成》卷四:“无名肿毒者,以其随处而生,不按穴次,不可以命名也,皆因风邪寒热客于经络所致。因热毒而成者,则肿焮而色赤,治法有表证者散之,有里证者下之,外兼敷贴药等。”
-
灸火疮
灸火疮病名。出于《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名为灸疮。见于《外科启玄》卷九者,名为灸火疮。均系因施灸疗所致之疮痕。所不同者,古之瘢痕灸,即医家有意在局部用艾绒烧灼引起疮面而形成瘢痕,借以达到治疗之目的。另外,或因医疗事故误灼致疮所形成者。证治参见烧伤、溃疡条。
-
惊痰
因痰迷心窍而致心痛、惊悸、癫狂等证者。《证治汇补·痰证》:“迷于心为心痛,惊悸,怔忡,恍惚,梦寐奇怪,妄言见祟,癫狂痫喑,名曰惊痰。”亦指因受惊痰结,胸腹有块,跳动而痛,或成癫痫者。《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惊痰,因惊痰结成块在胸腹,发则跳动,痛不可忍,或成癫痫,在妇人多有此证,宜妙应丸。”
-
因他症
因他症为眼科病证。出《证治准绳·杂病》。《审视瑶函》:“此症专言因害别病而累及目也。”如伤寒阳证热郁蒸损瞳神,或热盛血滞,赤痛泪涩;阴证脱阳而目盲,或服姜附温热之剂多而火燥赤涩(《证治准绳·杂病》)等,继发于其他疾病的眼疾均属此例。本症不宜局限于眼科论治,须看因何症而起,验其标而治其本。
-
积心痛
积滞客于肠胃所致的腹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不内外因心痛证》:“久积心腹痛者,以饮啖生冷果实,中寒不能消散,结而为积,甚则数日不能食,便出干血,吐利不定,皆由积物客于肠胃之间,遇食还发,名积心痛。”《奇效良方·心痛门》:“饮食劳逸,触忤悲类,使脏气不平,痞膈于中,食饮遁注,变乱肠胃,发为疼痛;
-
产后小便数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产后小便数候:胞内宿有冷。病因病机:多因产后肾气虚弱,虚热移于膀胱;辨证论治:虚热移于膀胱者,热甚则小便涩痛,方用六味地黄汤。气虚不能约制者,小便频数而色白,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桑螵蛸散。冷气入于膀胱者,小便频数而短,方用桂附八味丸。
-
龟头肿痛
龟头肿痛证名。多因湿热暴注而下,或因直接外伤,或由接触过敏物而发。证见阴茎龟头部分红肿疼痛,甚至排尿功能障碍。若系湿热下注所致者,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若因外伤所致者,治宜清洁局部,防治继发感染,参见外伤条;若由药物等之过敏引起者,宜祛除过敏原,并以外洗之剂处理,如黄朱散之类。
-
寒湿水肿
寒湿水肿病证名。多因天寒、阴雨连绵,或居处潮湿,阴寒之气袭于体表;或因汗出后,复为水寒所伤而身肿。《症因脉治》卷三:“寒湿身肿之证,身重身痛,足胫冷,胸满闷,遍身肿,…”脉沉迟或沉小。宜温经散湿,以麻黄桂枝汤、羌独败毒散、导水茯苓汤等方选用。
-
疠风大便不通
疠风大便不通证名。麻风病人兼大便不通之证。出《疠疡机要》卷上。证见疠风病人因血虚内热涩滞而兼有便秘结不通者。治宜生血润燥,内服四物汤加麦冬、天门冬、五味子之属;若因燥热之药引起便结者,则应撤药改服四物汤加连翘、甘草等以清热生血。或因大肠燥热而便结不通者,可用猪胆汁灌肠,或其他导之。
-
心慌
通常包括因活动后,或受惊吓,或非由惊吓而阵阵心慌者。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俗称心跳,简称悸。指感觉心脏跳动不安,常伴有心慌的表现。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为主要症状,治疗方法相似。心悸主要由阳气不足,阴血亏损,心失所养,或痰饮内停,瘀血阻滞,心脉不畅所致。
-
前阴漫肿
见徐大椿《女科指要》。多因孕妇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或肝经湿热下注,以致前阴漫肿、疼痛,若因脾虚者,兼见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带下清稀,治宜健脾利湿,方用四苓汤;因肝经湿热者,兼见烦躁易怒,口苦胁痛,带多色黄,治宜舒肝解郁,清热利湿,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或龙胆泻肝汤。
-
促脉
促脉为脉象之一。指脉来急促而有不规律的间歇的脉象。《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主阳盛热实,血气痰食停滞,亦主肿痛。《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促因火亢,亦因物停。”
-
蜂窝发
有头疽发若蜂窝状者。出《仙传外科集验方》卷九。好生于胸胁或肩后,或脊旁。多因该痈疽初起表面便有多个脓头,形似莲蓬头,故又有莲蓬发、莲子发之名。或因失治,继则至中期因损害加深,部分溃脓,疮面状似蜂窝,故又名蜂窝发、蜂窝疽。
-
刘文泰
刘文泰为明代医官。贯里不详。宪宗时任太医院院使,因投剂乖方,致损宪宗,遭大臣参劾,降为承德郎太医院院判。弘治六年(1493)因弹劾王恕又降为御医。该书以《政和本草》为蓝本,载药1815种,分24项,並予提要解说。后因孝宗患热疾,文泰误投大热之剂烦躁不安而殁。后虽免死遣戍,而《本草品汇精要》存内府。
-
土栗
土栗为病名,为生于足跟的肿疡。又名琉璃疽、跟疽、牛茧蚕。《外科大成》卷二记述曰:“土栗,生于足根之旁,黄肿如琉璃,无脓,由行路崎岖,肭伤筋骨所致。”若因外伤溃破而引起化脓性感染,则应予以治疗。治宜活血散结,宣通疏滞法,内服可选用仙方活命饮。如继发感染而蓄脓者,当切开引流,疮面外用轻乳散。
-
折伤吐血
折伤吐血病证名。因折伤所致的吐血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折伤吐血证治》:“病者因坠闪肭,致伤五脏,损裂出血,停留中脘,脏热则吐鲜血,脏寒则吐瘀血,如豆羹汁。此名内伤。”可用加味芎汤。
-
腹上麻痹
腹上麻痹证名。指腹部皮肤麻顽不仁。见《医学入门》卷八。多因浴后受风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腹少腹源流》:“夏月洗浴后,往往露腹当风,其腠理开,邪因入皮毛,适与卫生相值,因搏击而为麻顽不仁。”宜用葱白煮食以通阳止麻。
-
脾虚身肿
指因脾虚所致之身肿。《症因脉治》卷三。秦景明谓:“脾虚身肿之症,小便清利,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语言懒怯,常肿常退,…脾虚身肿之因,大病后,久泻后,脾土之真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不能运化水谷,则诸经凝窒而肿证作矣。”治当健脾温中。选用理中汤、白术散、六君子汤、加味归脾汤、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等方。
-
江秋
江秋清代医家。字涵敦,号笔花,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官至广东会同知县。后因病归里,究心医学。因见民间病家常因迷信而误及生命,遂决心著作,以应民间紧急治病之需。其著作为《笔花医镜》四卷,流传颇广。
-
寒湿腹胀
《症因脉治》卷三:“寒湿腹胀之证,身重不温,手足厥冷,腹胀无汗,…”多因季令气候失常,天寒阴雨连绵,或居处卑湿,寒湿自腠理达于脉络及腹腔内,影响脾胃升降气化而腹胀。宜以祛寒化湿法为主。麻桂术甘汤;下身重,多汗者,宜防己茯苓汤;寒湿内伏,术附汤;中气虚弱,理中汤。参见腹胀、外感腹胀条。
-
喉痒
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或同时伴有咽干、咽痛。喉痒的病因病机:喉痒之病因较为复杂,或来自风寒、风热之外袭;或因胃家实热之熏蒸;或源于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所致等,但总因于火。喉痒的治疗:治疗喉痒应详辨火之虚实,脉证相参,溯本求因,分别选用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清胃泻火汤、知柏地黄汤等加减治疗。
-
过玉书
过玉书即过铸。后数年中指复患疔,求治仍无效,因惧指再废,乃搜求治疗秘方,草泽铃医之方亦录之,并自治而愈。于是专门外科数十年,念疔证向无专书,遂汇集所得方剂,并自身临证经验,编成《治疔汇要》(又称《治疔大全》),于1896年刊行。另著有《过氏医案》(1896)、《喉痧至论》(1898)等书。
-
过铸
过铸为清代医家。后数年中指复患疔,求治仍无效,因惧指再废,乃搜求治疗秘方,草泽铃医之方亦录之,并自治而愈。于是专门外科数十年,念疔证向无专书,遂汇集所得方剂,并自身临证经验,编成《治疔汇要》(又称《治疔大全》),于1896年刊行。另著有《过氏医案》(1896)、《喉痧至论》(1898)等书。
-
声哑嗽
声哑嗽病证名。见《不居集》卷十五。因痰热壅肺,肺气不清,或因寒包热而致肺气不宣。治宜清肺中邪滞,或散寒透热,用清咽宁嗽汤及细辛、半夏、生姜等药。痨瘵病人因肺阴耗伤,亦可见咳嗽声哑,治宜养阴润肺。参见咳嗽、哑嗽、劳咳、久咳条。
-
四塞
概述:四塞:1.自然界中四时阴阳之气失常;《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脉象与四时不相应·四塞:四塞指脉象与四时不相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
-
伤胃
指因酒食太过,胃络受伤所致的吐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因饮食过度,伤胃,或胃虚不能消化,致翻呕吐逆,物与气上冲蹙胃口决裂,所伤吐出,其色鲜红,心腹绞痛,白汗自流,名曰伤胃吐血。”用理中汤加味等方。
-
内伤吐酸水
概述:内伤吐酸水为病证名。指因恼怒忧郁,肝郁生火,克伐脾胃所致的吐酸症。见《症因脉治》卷二。内伤吐酸水的病因病机:因脾胃虚寒、宿食、水饮、痰热所致者,亦属内伤吐酸。内伤吐酸水的症状:症见食入吐水酸馊,两胁刺痛,面红升火,脉多弦数。内伤吐酸水的治疗:宜用柴葛平胃散、栀连平胃散等方。
-
经脉之海
经脉之海即冲脉。《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冲脉者,经脉之海也。”因冲脉为总调十二经气血渗灌于全身的要冲。参见十二经之海:十二经之海指冲脉。出《黄帝内经灵枢·动输》。因其循行与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联系密切,肾主先天、胃(脾)主后天。所以,古人认为冲脉主先天与后天之元气,因称十二经之海。
-
二联律
临床医学对一种因心律失常而引起的非正常脉搏跳动的专称,其症状为两次连续快跳后间歇。心脏内部上面的两个空腔引发的心律异常,因起搏点在心房部位,称房性二联律或房性早搏二联律、房性前期收缩二联律、房性期外收缩二联律,简称“房早”。临床医学中,一般室性最为常见,房性也比较多见,而结性病例极少发现。
-
久痢脱肛
久痢脱肛为病证名。《医学纲目》:“凡小儿所患泻痢,皆因暑湿风热,乘脾胃虚而得。”因“脾气虚,肺无所养,故大肠之气虚脱而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或四君子为主。”若脱出绯红或作痛者,为血虚有热,宜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牡丹皮;若微红而作痛者,为气虚有热,宜佐四君子汤加牡丹皮。外可用五倍子煎汤,加朴硝熏洗。
-
囟填
病因病机:多见于发热和惊厥的患儿,亦有由寒凝气滞而致者。《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小儿囟填,由乳食不时,饥饱不节,或热或寒,乘于脾胃,致脏腑不调,其气上冲所为也。”分型治疗:因热上冲者,宜疏风清热解毒,用大连翘饮;因于寒凝者,宜温中散寒,用理中汤加减。因热者,柔软红色,宜清热,用泻青丸;
-
疮疡止痛法
疮疡止痛法疮疡治法之一。见《外科精义》卷上:“夫疮疽之证候不同,寒热虚实皆能为痛。世人皆谓乳、没珍贵之药可住疼痛,殊不知临证制宜,自有方法。盖热毒之痛者,以寒凉之剂折其热,则痛自止也;寒邪之痛,以温热之药熨其寒,则痛自除矣;因脓郁而闭者,开之;恶肉侵溃者,引之;阴阳不和者,调之;经络秘涩者,利之。
-
蒋维乔
蒋维乔(1873-1958年)清末至民国时期气功学家。肄业于南菁书院,与丁福保、曹颖甫等同学。早年因体弱多病,患肺结核咯血证,经气功锻炼而愈,因此潜心研究以呼吸疗法以防治疾病,创用静坐法气功保健强身获得效果。著有《因是子静坐法正续编》、《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中国的习静养生法》、《废止朝食论》等。
-
蚘动脘痛
蚘动脘痛病证名。因蛔虫积阻或攻窜所致的脘痛。疼痛呈发作性,痛有休止,甚者吐蛔。《类证治裁》卷六:“蚘动脘痛,必有休止,安蚘丸。”《张氏医通》卷五:“因蚘作痛,痛有休止,令人吐蚘,蚘动故也。用川椒、乌梅、黄连、槟榔煎服。”参见虫痛条。本证见于胆道蛔虫症。
-
鱼腥哮
鱼腥哮病名。因食用鱼腥而致发哮者。类似齁喘。《医说》卷四:“因食盐虾过多,遂得齁喘之疾。”证见喘急,喉中有痰鸣声,喘鸣迫急,但坐不得卧等。治宜温肺化饮以平喘,用小青龙汤、越婢汤等方。参见齁喘条。
-
小儿吐观
小儿吐观为病证名,即小儿呕吐。《诸病源候论》:“小儿吐观者,由乳哺冷热不调故也。”多由乳食过多,停滞中脘,损伤胃气,不能运化所致。《圣济总录》:“小儿呕吐者,脾胃不和也。或因啼呼未定而遽饮乳;此外,还有因感触惊异,蛔虫内扰和痰饮壅盛而成者。临床分寒吐、热吐、伤食吐、伤乳吐、积吐、虫吐、惊吐等。
-
蜕皮休眠
蜕皮休眠是蚕因蜕皮而处于停止吃桑的静止(不移动)现象。眠蚕首先吐丝,使自身固定在蚕座上,从那时起经过5—6小时,在近头部的胸背处,可看出茶褐色的三角形新头部。由此以后直到蜕皮结束,称为蜕皮期。休眠是成长蜕皮的时期,在体内产生特殊的生理现象,健康也不稳定,容易患各种蚕病(特别是硬化病)。
-
瘴疟丹
《岭南卫生方》卷中:方名:瘴疟丹组成:常山、缩砂仁、三棱、莪术各等分。癖疟者,胸肋间有气癖一块,或因喜怒而得,或因积聚而得之;食疟者,因饮食伤脾而为疟也。用法用量:当发前日,服30丸,冷酒送下,次早又服。制备方法:上四味同炒为末,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
茵陈治疸汤
《顾松园医镜》卷十:方名:茵陈治疸汤组成:茵陈、黄芩、黑山栀、滑石、茯苓、车前、橘红。功效:清热除湿,化气利水。主治:诸黄疸,因湿得之。用法用量:用茅根为引。加减:热甚,加黄连;渴,加麦冬、花粉;因食伤,加山楂、麦芽;因酒伤,加煨葛根、甘蔗浆。
-
清降汤
《衷中参西录》上册:方名:清降汤组成:生山药1两,清半夏3钱,净萸肉5钱,生赭石6钱(轧细),牛蒡子2钱(炒、捣),生杭芍4钱,甘草1钱半。主治:因吐衄不止,致明分亏损,不能潜阳而作热,不能纳气而作喘,甚或冲气因虚上干,为呃逆、为眩晕;心血因虚甚不能内荣,为怔仲、为惊悸不寐;或咳逆、或自汗,诸虚蜂起之候。
-
江瓘
江瓘(1503-1565年)明代医家。字民莹,歙县(今属安徽)人。因有感于“博涉知病,多诊识脉”之古训,遂摘录古往今来治验医案,分门别类加以摘录,意在“宣明往范,昭示来学”,经二十余载乃未能成书,瓘已辞世。完成宿愿,编成《名医类案》一书,分二百另五门,录自汉至明之各家医案,间附以评说,颇得后代好评。
-
血噎膈
血噎膈为病证名。《医方考》卷三:“血噎膈者,或因跌扑,或因大怒,血积胸膈,久久凝结,令人妨碍饮食,得热则宽,得寒则痛是也。”血膈指膈证因瘀血阻滞所致者。《慎斋遗书》卷八:“血膈,时吐时止,胸前作痛,且连背心,血积胸中。气行则血行,宜用气药,枳壳、沉香、芎、归行气导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