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冈上肌肌腱炎
冈上肌肌腱炎(tendinitisofsupraspinatusmuscle)是指冈上肌腱在肩峰下面和肱骨头上面的狭小间隙内受到喙肩韧带和肩峰等的摩擦而产生,以肩部外侧疼痛,并在肩外展60°~120°时产生疼痛弧为主要表现的无菌炎症性疾病。
-
臑
概述:臑:1.上臂内侧的肱二头肌部位;2.肩以下、肘以上的部分;上臂内侧的肱二头肌部位·臑:臑为人体部位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类经图翼》则谓:“肩髃以下内侧对腋处,高起软白肉也。”
-
肩脉
肩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阳经类似。《阴阳十一脉灸经》:“肩:起于耳后,下肩,出臑外廉,出□□□,乘手背。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脱,臑似折。是肩脉主治其所产病:颔痛,喉痹,臂痛,肘痛,为四病。”
-
伊藤痣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伊藤痣类似于太田痣的色素斑,1954年由伊藤首先描述。分布于由后锁骨上神经及臂外侧神经支配的肩与上臂。又称肩峰肌蓝褐痣,按神经分布的特点提示黑素细胞可能来源于局部的神经组织。伊藤痣属太田痣的范畴,除分布部位不同外,两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完全相同,有些病例可伴发太田痣。
-
一噫
一噫为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肩部斜方肌上缘枕外粗隆与肩峰之中点。主治:肩臂痛、热病汗不出等。一般直刺0.5~0.8寸;灸3~5壮。
-
内肩髃
内肩髃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肩部,肩峰向后内1寸近肩胛骨之肩胛冈处。左右计2穴。主治肩关节炎、半身不遂等。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
肱
肱(gōng工)①指上臂。从肘到肩的部分。②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论语·述而》:“曲肱而枕之。”③指胳膊。即从肩到腕的部分。《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自肩下至腕,一名肱,俗名肐膊。”
-
新肩痛
新肩痛为经外奇穴名。穴出《青海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肩部,肩胛冈下缘中点。左右计2穴。主治肩关节炎、肩周炎、肩挫伤等。一般针0.5~1.0寸。
-
三角肌运动点(中)
三角肌运动点(中)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肩外侧,上臂外侧中线上,肩峰下方约五横指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肩及上臂肌麻痹型)。一般直刺1~1.5寸。
-
碍肩生
碍肩生病名。周纪常《妇科辑要》卷五:“儿已露顶,因脐带攀肩而不能下者,名碍肩生。”相当于脐带绊肩。参见碍产条。
-
前抬肩
前抬肩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肩部,肩锁关节前面,锁骨头前内下方之凹陷处。左右计2穴。主治肩关节炎、偏瘫、抬肩障碍、手臂不举。一般针斜向三角肌中点刺2~3寸。
-
过肩疽
概述:过肩疽:1.无头疽生于肩之后廉;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属小肠经。又名疵痈、丁疽。是指生于肩部的有头疽。肩疽因位置不同而名称各异:出于肩中廉(肩峰中部)的肩疽名肩中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的肩疽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的肩疽名过肩疽。筋疽的别名。
-
乾疽
定义:乾疽为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上。是指生于肩之前廉(肩峰前侧)的无头疽,属大肠经。出《证治·疡医》卷三。又名疵痈、丁疽。是指生于肩部的有头疽。肩疽因位置不同而名称各异:出于肩中廉(肩峰中部)的肩疽名肩中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的肩疽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的肩疽名过肩疽。
-
颈椎牵引固定器
颈椎牵引固定器全称为可调式颈椎牵引固定器,是用于颈椎骨折、脱位的一种牵引固定装置。环形体指肩胸环(左、右肩托、胸板、尼龙搭扣带)和枕颏环(前、后支架,颏托、枕托)。左、右肩托及颏、枕上均附有厚海绵垫。三点支撑中两点位于两耳旁,另一点位于下颏部,形成支撑面,可按需要调整固定螺丝产生有效的固定作用。
-
碍产
碍产病名。又名碍肩生、绞脐、背包生、坐碍、凝产。由于脐带绕颈、绊肩而引起的难产。杨子建《十产论》:“碍产者,言儿身已顺,门路已正,儿头已露,因儿转身,脐带绊其肩,以致不能生。令产母仰卧,稳婆轻推儿向上,以中指按儿肩,脱脐带仍令儿身正顺,产母努力,儿即生。”属脐带脱垂类分娩并发症。
-
肩胛骨
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又名肩髆、锨板子骨、琵琶骨。解剖学同名骨。为三角形扁骨。肩胛骨位于胸廓后面的上方,是肩带组成骨。肩胛骨平第2至第7助之间,前面凹陷,后面有横行高起的骨嵴称肩胛岗,肩胛岗外侧端扁平突出,叫肩峰。肩胛骨外侧角粗大,有卵圆形的关节面,称关节盂,与上臂的肱骨构成肩关节。
-
增损逍遥散
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陈皮15克,清半夏10克,羌活10克,桂枝10克,白芥子10克,附片10克,秦艽10克,茯苓10克,以白酒作引。功能主治:疏肝和脾,散寒祛风。主风寒乘虚而入,凝之于肩,肩凝作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饭后服用。摘录:郭焕章方
-
肩内陵
肩内陵为经外奇穴名。出《腧穴学概论》。位于肩部腋前皱襞之上方肩锁关节内侧凹陷与腋前皱襞连线之中点。左右计2穴。主治上臂内侧痛。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前肩髃
前肩髃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肩部,肩峰向前内方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肩关节痛。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
抬肩
抬肩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肩部,肩峰前方直下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上肢瘫痪、上肢抬举困难。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极泉上
极泉上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研究通讯》。位于肩部,腋前皱襞直上2寸,稍向内0.2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肩臂痛。一般直刺1.0~1.5寸。
-
肩髆
肩髆即肩膊。《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循肩髆内。”肩膊为人体部位名。1.肩膊指两肩及肩之偏后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肩膊虚者,取之上。”2.肩膊又作肩胛骨的别称。
-
肩膊
概述:肩膊为人体部位名:1.两肩及肩之偏后部位;2.肩胛骨的别称。指两肩及肩之偏后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肩膊虚者,取之上。”
-
举臂
举臂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肩部前方,肩峰前方直下3.5寸。左右计2穴。主治上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举臂
-
年府
年府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穴位小词典》。位于肩部,锁骨肩峰端前下方。左右计2穴。主治肩痛。一般针0.3~0.5寸;可灸。
-
白鹤展翅
白鹤展翅为练功方法,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取弓箭步,两肩放松,两手交叉,一手搁于对侧肩上,另一手搁于对侧腋下,然后两手张开呈侧平举状,两手一上一下,交替进行。适用于肩部疾患。
-
腋
腋为人体部位名。指肩下胁上之陷窝。《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腋即俗称胳肢窝,肩臂内侧交接处。《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黄帝内经灵枢·骨度》:“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
-
肩根
肩根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肩部,腋前皱襞直上1寸,再外开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上肢瘫痪或麻木、小儿麻痹后遗症、末梢神经炎、肩肘关节痛等。一般向外斜刺1.5~2.0寸。
-
三角肌运动点(前)
三角肌运动点(前)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肩前部,肩锁关节下约三横指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肩及上臂肌麻痹型)。一般直刺0.5—1.0寸。
-
放松功
放松功,近代气功功法名。排除杂念,安定心神,气血调和。功法为:练功姿势不限,准备阶段安神宁志,轻闭两目几分钟,然后随呼吸全身逐步放松。先以意念放松头部,尤应注意两眉之间与咬合肌部位,其后依次放松两肩、两臂、两手、胸部、腹部、两腿、两足。再从后脑开始,依次放松背、后腰、臀部、大腿后侧、足底。
-
三角肌运动点(后)
三角肌运动点(后)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肩后部,鹰嘴和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与肩峰的连线上,上臂的上1/8与下7/8的交界处。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肩及下臂肌麻痹型)。一般直刺0.5~
-
形神庄气功
形神庄气功为气功功法。是一套十节动功,由庞鹤明所倡。此功式子单纯,难度不大,着重运动韧带小关节和平时不运动的关节;神与形合,以形引气,形松意充。具有舒筋强身,增智益神的作用。其功法:1.鹤首龙头气冲天;3.立掌分指畅经脉;5.俯身拱腰松督脉;7.平足开胯分前后;9.弹腿跷足旋太极;10.回气归一转混元。
-
手太阳经病
手太阳经病为病证名。即小肠经病。十二经病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
肩柱骨
肩柱骨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奇效良方》列作奇穴。位于肩胛骨肩峰突起之高点处。主治瘰疬、肩臂痛、手不能举、齿痛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上棱骨
上棱骨为人体结构中,见《伤科汇纂》,髃骨的别称。即指肱骨头。《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髃骨者,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头向之上棱骨也。”《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
-
大骨枯槁
大骨枯槁为病证名,指全身骨骼关节显露,肌肉瘦削及肩垂项倾,腰重膝败的病症。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多因肾气衰败,气血大亏所致。《类经·脉色类》:“肩垂项倾,腰重膝败者,大骨之枯槁也。”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及恶液质病患等。
-
西山群仙会真记
《西山群仙会真记》为气功学著作。唐·施肩吾撰,李竦编。书中主张以养形为先,次以补益精、气、神为基础,形全气壮,再炼内丹以长生。此外还发展了内气运行理论,把身之元气名为河东。这种内气过下关、中关、上关,自上田、中田、下田的过程称为大河,后来即名之为周天。
-
足牮法
足牮法医疗技术名。肩、髋关节脱臼以足蹬整复之方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其法因肩、髋关节之不同,或左、右不同而有差异。以右肩关节脱臼为例:令患者仰卧,术者面对患者坐于伤侧,将右脚跟部放置于患侧之腋窝内,并用双手紧握患者右腕,配合足牮对抗拔伸牵引,使脱位之骨恢复原位。其他关节以此类推。
-
过胸通臂
过胸通臂为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一手按于对侧肩部,另一手握住患侧肘部,使肩关节作内收动作。适用于肩部寒凝气聚等证。
-
Sprengel综合症
Sprengel综合症又名先天性肩部抬高综合症、Sprengel畸形。本征病因不明多为解剖学上的发育异常,即肩部先天发育畸形,多数病例仅累及一侧。在肩胛骨与肋骨间或肩胛骨与脊柱间,有结蹄组织的索状物或骨性组织相互形成连合,斜方肌或前锯肌可被结蹄组织所取代。
-
曲折处
曲折处为解剖部位名。曲折处即可活动的关节部位。见《江氏伤科学》。关节即骨与骨相接之处。凡能伸屈旋转活动的,称为活动关节,如肩、肘关节等;不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不动关节,如腰骶、骶尾等关节之类。
-
扭法
扭法推拿手法名。用手指挟住肌肤,反复扭转,使局部皮肤呈现紫红色。多用于肩颈部和腰背部,有排除风邪的作用。本法与揪法相似。
-
江镇
江镇(1850-1906年)清代医家。字丽春,江苏泰县人。幼时家贫,后于舅父处学医,得其所传,并悬壶于世,并有高尚医德及精湛医术,远近闻名,求医者众,求之必应,且于穷者施以药物。著有《仁术肩墙录》十卷,《温病诀微》一卷,刊于杂志行世。
-
肩上热
肩上热证名。肩部灼热或有热感。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肩背部位是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等的循行部位,如该经发生病变,可见肩上热的症状。
-
肩内俞
肩内俞为经外奇穴名。见《腧穴学概论》。位于肩髃与云门连线中点直下1寸处。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肩内髃
肩内髃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汇编》。位于胸部上外方,肩胛骨喙突内侧凹陷下1.6寸,再向外开0.5寸之陷中。左右计2穴。主治肩臂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关窍
关窍为解剖部位名。见《伤科汇纂》卷五。即关节。关节(joint)为骨与骨相接之处。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活动关节。如肩、肘关节等。不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不动关节。如腰骶、骶尾等关节之类。
-
骨出
骨出病名。骨关节部位之脱出原位者。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即脱臼。如“凡肩甲骨出”,即指肩关节脱臼。另则系指骨折之断端刺破肌肤而外出者,如“凡皮破骨出差爻。”各参见有关条。
-
肥人
肥人①三种肥壮人中的一种。其肩、臀、股等处肌肉坚实丰满。见《灵枢·卫气失常》。②肥胖的病人。《灵枢·终始》:“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
大关节
大关节为人体部位名,指人体较大的关节,如各椎间关节及肩、肘、腕、髋、膝、踝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客胜则大关节不利。”《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