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阳
本穴曾名为昆仑。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退热作用: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刺激5min,间隔10~
-
三阳五会
本穴曾名为昆仑。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退热作用: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刺激5min,间隔10~
-
三阳五输
本穴曾名为昆仑。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退热作用: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刺激5min,间隔10~
-
至阳
又称“三阳”。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当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督脉并行脊中,故本穴可治疗脊强、腰背痛。至阳穴主要用于胸肺、肝胃疾患等:如胸胁胀词、咳嗽气喘、腹背相引痛、腰背强痛、四肢重痛、疟疾。镇痛作用:针刺至阳能够缓解胆道蛔虫所致的腹痛。
-
阳疟
《类证治裁·阴疟》:“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间日而作,阳明,少阳也;阳为腑,邪浅与荣卫并行,一日一发;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足阳明疟
概述:足阳明疟为病证名,指疟发于足阳明者。《类证治裁·阴疟》认为:“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足少阳证疟
注解:足少阳证疟为病名,指疟发于足少阳者。《类证治裁·阴疟》认为:“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三阳经疟
概述:三阳经疟为病证名,即指疟疾之发于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者。《类证治裁·阴疟》认为:“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治用羌活黄芩汤、柴胡汤、麻黄黄芩汤等。
-
足太阳疟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泥丸宫
本穴曾名为昆仑。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退热作用: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刺激5min,间隔10~
-
百会
正坐,于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前1寸处取穴,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退热作用: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刺激5min,间隔10~
-
巅上
百会穴在督脉的位置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巅上穴的取法: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
-
顶上
经外奇穴名·顶上:顶上为经外奇穴名。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针刺发热家兔百会穴,有明显退热作用。
-
五会
概述:五会:1.经穴别名;一般直刺0.3~《备急千金要方》:凡霍乱,头痛,胸满呼吸喘鸣,穷窘不得息,人迎主之。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说明针刺百会有明显改善细胞结聚和血液黏度的作用。
-
经脉循行
又称八会穴,六腑取禀于胃,腑会太仓(任脉中脘),脏会季协(足厥阴肝经章门穴),髓会绝骨(足少阳胆经,又名悬钟穴),筋会于阳陵泉(足少阳胆经),血会于膈俞(足太阳膀胱经),骨会于大杼(足太阳膀胱经),脉会于太渊(手太阴肺经),气会于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穴)。脉搏有变异时,可取本穴。
-
尖头瘟
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治法:早期清热解毒兼表散,服普济消毒饮之类,外敷金黄膏。《医学入门》卷三:“伤寒阳症发斑谓之阳毒,春温发斑谓之温毒,夏热发斑谓之热毒,时行与暴温发斑谓之时毒。”
-
一阳
概述:一阳为经络名。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与厥阴经互为表里。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少”即大小,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阳合明”谓之阳明,指阳气最盛。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
枢持
少阳居表里之间,为三阳之“枢”,所属皮部称“枢持”或“枢特”(《针灸甲乙经》作“枢杼”)。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六经皮部命名与关阖枢相关。六经皮部名称表六经名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皮部名关枢害蜚枢持关蛰枢儒害肩皮部(背面)生理学名词·枢持:枢持为生理学名词。
-
通门
通门穴主治病证:三阳络主要用于口齿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齿痛,耳聋,嗜卧,肘臂疼痛,急性挫闪腰痛,暴喑,龋齿痛,眼病,下牙痛,失语,恶寒发热无汗,挫闪腰痛,手臂痛不能上举,上肢痹痛,头痛,臂痛,暴喑卒聋,龋齿牙痛,内伤,脑血管后遗症等。说明针刺三阳络,可抑制痛刺激引起的血中组胺升高。
-
表里
表里辨证说明了外感六淫邪气侵犯人体,病变部位是在表还是在里,这种相对概念的认识,对伤寒六经辨证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尤为重要。伤寒病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由于体质强弱,邪正盛衰,病情发展变化,又有表证入里、里证出表、表里同病、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里俱虚、表里俱实、表热里寒、表寒里热等复杂情况。
-
三阳络
三阳络主要用于口齿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齿痛,耳聋,嗜卧,肘臂疼痛,急性挫闪腰痛,暴喑,龋齿痛,眼病,下牙痛,失语,恶寒发热无汗,挫闪腰痛,手臂痛不能上举,上肢痹痛,头痛,臂痛,暴喑卒聋,龋齿牙痛,内伤,脑血管后遗症等。伏掌取穴。而针刺时测定血中组胺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说明针刺本身并不等于痛刺激。
-
通间
三阳络主要用于口齿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齿痛,耳聋,嗜卧,肘臂疼痛,急性挫闪腰痛,暴喑,龋齿痛,眼病,下牙痛,失语,恶寒发热无汗,挫闪腰痛,手臂痛不能上举,上肢痹痛,头痛,臂痛,暴喑卒聋,龋齿牙痛,内伤,脑血管后遗症等。为肺切除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说明针刺三阳络,可抑制痛刺激引起的血中组胺升高。
-
乙肝两对半
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乙肝两对半又称乙肝五项,其检查意义在于:检查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具体情况,区分大三阳、小三阳。(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①HBV感染已过;③假阳性。
-
头
中医学·头:头:1.人体部位;《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十二经脉中,手三阳的经脉从手走向头部,足三阳的经脉是从头走向足部,手足三阳经皆会聚于头面,故称诸阳之会。《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诸阳之会,皆在于面。”通常指根类药材顶端及上部的根茎。
-
捻转补泻
概述:捻转补泻(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bytwirlingneedle)为针刺补泻法之一。原称子午补泻。金·窦汉卿《标幽赋》:“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左右转捻转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次数的多少来分别补泻:有以捻转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次数的多少来分别补泻的。
-
左右补泻
左右补泻指以捻转的左右方向区分补泻,即捻转补泻法。《针灸大成》:“转者左补右泻,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为之左,大指往下退为之右…《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巅疾
②泛指头部病证,如头风、头痛、头昏、头眩、头疮之类。《素问·著至教论》:“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素问·五常政大论》:“发生之纪,…其动掉眩、巅疾。”③指狂病。《素问·阴阳类论》:“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
头痛痧
《痧胀玉衡·头痛痧》:“痧毒中于脏腑之气,闭塞不通,上攻三阳巅顶,故痛入脑髓,发晕沉重,不省人事,名真头痛,朝发夕死、夕发旦死。中于血分,先冷服红花膏子半盏,再用四十三号鼎象方。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左右转
左右转为刺法术语。《针经指南·气血问答》:“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后世根据捻转提出补泻手法多种。左右转参见捻转补泻:捻转补泻为针刺补泻法之一。原称子午补泻。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子午补泻
子午补泻针刺补泻手法之一。《针灸大成》卷四:“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右转逆阳,为之泻。《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又有根据经脉走向不同而分左右转。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左转逆经为泻。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三阳三阴
三阳三阴是经络的命名,阳分太阳、阳明、少阳,总称三阳;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见《素问·阴阳类论》、《素问·阴阳别论》。分“太”、“少”是指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阳合明”谓之阳明,指阳气最盛;“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
-
足阳明标本
足阳明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阳明胃经本部,在大趾侧次趾端的厉兑穴;其标部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部。本标与根结相仿,但其范围较根结广。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足少阳标本
足少阳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足少阳胆经的本部,在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之间;《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窗笼之前,约当听宫、听会之间。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六经标本
六经标本指手足六经的标部和本部。本标与根结相仿,但其范围较根结广。
-
太阳为开
“太阳为开”为经脉生理特点。又误作开阖枢。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以门上实物喻三阳三阴经的功能特点。“关”指门栓,“阖”指门板,“枢”指门轴。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六经皮部命名与关阖枢相关。
-
手太阴标本
手太阴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马莳注:“手太阴肺经之本,在寸口之中,即太渊穴,标在腋内动脉,即中府穴。”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手厥阴标本
手厥阴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手厥阴心包经的本部,在掌内上腕2寸,两筋之间的内关穴;其标部在腋下3寸,约当天池穴部位。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表里辨证
伤寒与温病的证候分类中,对表里证的辨别,有明确的区分:伤寒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三阳中又以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由于体质强弱,邪正盛衰,病情的发展演变,可出现表证人里、里证出表、表里同病、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里俱虚、表里俱实等复杂情况。
-
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
以下名单截止2020年12月31日。
-
手少阴标本
手少阴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马莳注:“手少阴心经之本,在锐骨之端,即神门穴,标在背之心俞穴。”标在背俞,即心俞穴。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暴疟
指疟邪盛发于三阳经者。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手太阳标本
手太阳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马莳注:“手太阳小肠经之本,在手外踝之后,疑养老穴,标在命门之上一寸,疑是督脉经命门上十三椎悬枢。”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合病
概述:合病是指伤寒六经病证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受邪而发病。《医宗金鉴·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论中所著合病并病,虽单举阳经,未及阴经,然阳经既有合病并病,则阴经亦必有之可知矣。阳明,胃也,胃主饮。太阳虽在表,而少阳逼处于里,已为半表半里,以两经之热邪内攻,令胃中之水谷下奔,故自下利。”
-
大头毒
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其症状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多汗气蒸,初则憎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
-
害蜚
害蜚为六经皮部之一,为阳明皮部名。若阳明经气失调(即阖折),外邪侵犯则发为胃肠实热证,或痿证,其病位多在身前。害蜚为阳明经阳络之名称。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六经皮部名称表六经名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皮部名关枢害蜚枢持关蛰枢儒害肩皮部(背面)皮部(正面)
-
大头瘟
大头瘟的辨证分型:大头瘟·邪犯肺卫证:大头瘟·邪犯肺卫证(swollen-headepidemicwithsyndromeofpathogeninvadinglung-defensephase)是指风热时毒之邪,侵犯肺卫,以恶寒发热,发热不甚,无汗或少汗头痛,头面红肿,全身酸楚,目赤,咽痛,口渴,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大头瘟证候。鸬鹚瘟又名大头瘟、虾蟆瘟。
-
大头痛
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其症状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多汗气蒸,初则憎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
-
大头天行
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其症状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多汗气蒸,初则憎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
-
大头伤寒
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其症状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多汗气蒸,初则憎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
-
三阴
2.指太阴经;参见“三阳三阴”:三阳三阴指经络的命名,阳分太阳、阳明、少阳,总称三阳;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幼科推拿秘书·赋歌论诀秘旨》:“又若三阴三阳虚肿,心有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