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S/T 814—2023 患者体验调查与评价术语标准
3.2调查相关术语:3.2.1患者体验调查patientexperiencesurvey为充分了解患者就医期间的体验感知,根据患者体验(见本标准第3.1.8条)设置标化问卷,进行分析和呈现的过程。3.2.9抽样方法samplingmethod可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3.2.12效度validity测量结果的正确性或可靠性。3.3.10数据转换.3.2.4医患沟通.
-
WS/T 621—2018 院前急救机构与医院急诊科患者病情交接单
6.4诊疗信息:6.4.1初步诊断与病情判断:以检查患者后得出的“印象诊断”作为初步诊断记录在交接单上,诊断应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进行记录。6.4.2体格检查:交接单中患者的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频率、血压、意识情况、外伤情况。从医院转诊患者还应当以阿拉伯数字注明患者携带液体的总量以及到达目的医院的余量。
-
WS 444.2—2014 医疗机构患者活动场所及坐卧设施安全要求 第2部分.坐卧设施
一第2部分:坐卧设施。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卫生法学会、卫生部北京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4.3.2坐便器不宜安装电动冲洗装置。
-
接受PCI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 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的比率
定义:接受PCI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的比率是指接受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的患者数,占同期接受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总数的比例。意义:评价NSTEACS治疗规范性。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死亡患者遗体 运送人员防护标准及运送车辆消毒方法
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长袖加厚橡胶手套、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工作鞋或胶靴等。运送人员要做好手卫生,可采用洗手液加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速干手消毒剂。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干巾)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按照车辆无可见污染物处理。
-
发病 24 小时内急性 STEMI 患者到院 90 分钟内进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
定义:发病24小时内急性STEMI患者到院90分钟内进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是指单位时间内,发病24小时内急性STEMI患者中,从到院至进行直接PCI治疗导丝通过靶血管(DoortoDevice,DTD)的时间小于等于90分钟的患者数,占同期发病24小时内急性STEMI患者总数的比例。
-
发病 24 小时内急性 STEMI 患者到院 30 分钟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比例
定义:发病24小时内急性STEMI患者到院30分钟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比例是指单位时间内,发病24小时内急性STEMI患者中,从到院至给予静脉溶栓药物(DoortoNeedle,DTN)时间小于等于30分钟的患者数,占同期发病24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总数的比例。
-
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到院10 分钟内完成 12 导联(及以上)心电图检查率
定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到院10分钟内完成12导联(及以上)心电图检查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到院10分钟内完成12导联(及以上)心电图检查的急性STEMI患者数,占同期急性STEMI患者总数的比例。说明:到院指到达急诊或门诊。
-
心力衰竭患者入院 24 小时内利钠肽检测率
定义:心力衰竭患者入院24小时内利钠肽检测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入院24小时内进行利钠肽检测的心力衰竭患者数,占同期心力衰竭患者总数的比例。说明:利钠肽检测包括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B型利钠肽(BNP)。
-
心力衰竭患者入院 48 小时内心脏功能评估率
定义:心力衰竭患者入院48小时内心脏功能评估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入院48小时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心力衰竭患者数,占同期心力衰竭患者总数的比例。
-
心力衰竭患者出院 30 天随访率
定义:心力衰竭患者出院30天随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院30天随访的心力衰竭患者数,占同期出院心力衰竭患者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心力衰竭患者出院30天随访率=出院30天随访的心力衰竭患者数/同期出院心力衰竭患者总数×100%意义:评价医院对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的管理情况。
-
发病 24 小时内急性 STEMI 患者再灌注治疗率
定义:发病24小时内急性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发病24小时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数,占同期发病24小时内急性STEMI患者总数的比例。说明:再灌注治疗方式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静脉溶栓。
-
急性 STEMI 患者到院 24 小时内β受体阻滞剂治疗率
定义:急性STEMI患者到院24小时内β受体阻滞剂治疗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到院24小时内给予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数,占同期急性STEMI患者总数的比例。
-
急性 STEMI 患者到院 1 小时内 P2Y12 受体拮抗剂治疗率
定义:急性STEMI患者到院1小时内P2Y12受体拮抗剂治疗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到院1小时内给予P2Y12受体拮抗剂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数,占同期急性STEMI患者总数的比例。说明:到院指到达急诊或门诊。
-
急性 STEMI 患者出院 P2Y12 受体拮抗剂使用率
定义:急性STEMI患者出院P2Y12受体拮抗剂使用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院使用P2Y12受体拮抗剂的急性STEMI患者数,占同期急性STEMI患者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急性STEMI患者出院P2Y12受体拮抗剂使用率=出院使用P2Y12受体拮抗剂的急性STEMI患者数/同期急性STEMI患者总数×100%意义:评价STEMI二级预防情况。
-
急性 STEMI 患者出院阿司匹林使用率
定义:急性STEMI患者出院阿司匹林使用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院使用阿司匹林的急性STEMI患者数,占同期急性STEMI患者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急性STEMI患者出院阿司匹林使用率=出院使用阿司匹林的急性STEMI患者数/同期急性STEMI患者总数×100%意义:评价STEMI二级预防情况。
-
急性 STEMI 患者住院期间应用超声心动图(UCG)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比例
定义:急性STEMI患者住院期间应用超声心动图(UCG)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比例是指单位时间内,住院期间通过UCG评价LVEF的急性STEMI患者数,占同期急性STEMI患者总数的比例。
-
急性 STEMI 患者到院 1 小时内阿司匹林治疗率
定义:急性STEMI患者到院1小时内阿司匹林治疗率(CVD-STEMI-02)是指单位时间内,到院1小时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数,占同期急性STEMI患者总数的比例。说明:到院指到达急诊或门诊。
-
急性 STEMI 患者住院死亡率
定义:急性STEMI患者住院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住院期间死亡的急性STEMI患者数,占同期急性STEMI患者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急性STEMI患者住院死亡率=住院期间死亡的急性STEMI患者数/同期急性STEMI患者总数×100%意义:评价医院STEMI诊疗的整体水平。
-
急性 STEMI 患者出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使用率
定义:急性STEMI患者出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使用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院使用ACEI或ARB的急性STEMI患者数,占同期急性STEMI患者总数的比例。
-
急性 STEMI 患者出院后 30 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率
定义:急性STEMI患者出院后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院后30天内,原先无计划再入院,而因任何原因再次入院的急性STEMI患者数,占同期出院的急性STEMI患者总数的比例。说明:再次入院的医疗机构不限。
-
急性 STEMI 患者 30 天死亡率
定义:急性STEMI患者30天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确诊急性STEMI后30天死亡的急性STEMI患者数,占同期急性STEMI患者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急性STEMI患者30天死亡率=确诊急性STEMI后30天死亡的急性STEMI患者数/同期急性STEMI患者总数×100%意义:评价医院STEMI诊疗的整体水平。
-
急性 STEMI 患者出院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
定义:急性STEMI患者出院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院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急性STEMI患者数,占同期急性STEMI患者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急性STEMI患者出院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出院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急性STEMI患者数/同期急性STEMI患者总数×100%意义:评价STEMI二级预防情况。
-
急性 STEMI 患者出院他汀类药物使用率
定义:急性STEMI患者出院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院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急性STEMI患者数,占同期急性STEMI患者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急性STEMI患者出院他汀类药物使用率=出院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急性STEMI患者数/同期急性STEMI患者总数×100%意义:评价STEMI二级预防情况。
-
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 30 天死亡率
定义: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30天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院后30天内死亡的心力衰竭患者数,占同期出院的心力衰竭患者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30天死亡率=出院后30天内死亡的心力衰竭患者数/同期出院的心力衰竭患者总数×100%意义:评价医院对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的管理情况。
-
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 30 天内心力衰竭再入院率
定义: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30天内心力衰竭再入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院后30天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的心力衰竭患者数,占同期出院的心力衰竭患者总数的比例。
-
患者
患者指与医疗机构建立了医疗服务关系,并在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人。
-
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评估操作手册(2023年版)
【计算方法】急诊留观患者平均滞留时间=∑(急诊留观患者转出留观区的时钟时间-转入留观区的时钟时间)/同期留观患者人次数。14.临床路径入径率和出径率:【指标属性】定量指标。加速康复外科诊疗理念和模式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是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和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
WS/T 560—2017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膳食指导
标准正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膳食指导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膳食指导原则、能量及要营养素推荐摄入量。常表现为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尿酸盐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等,重者可出现关节残疾和肾功能不全。亚油酸与α-亚麻酸的每日摄入量应分别占全天总能量的5%~
-
WS/T 558—2017 脑卒中患者膳食指导
6.5脑卒中合并吸入性肺炎、应激性溃疡、吞咽障碍、肝性脑病,应听从临床医生和(或)营养师的指导意见,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7脑卒中患者膳食处方的制定:7.1按食物交换份法制定:7.1.1计算每日营养素需要量:按照代谢状态,以能量和营养素需要量为基础,计算每日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
-
WS/T 557—2017 慢性肾脏病患者膳食指导
标准正文:慢性肾脏病患者膳食指导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慢性肾脏病患者膳食指导原则、能量和营养素推荐摄入量、膳食处方的制定、营养摄入监测与评估。29综合治疗,治疗并发症肾功能衰竭15或透村透析前准备及透析治疗2.3医学营养治疗medicalnutritiontherapy;可适当提高n-3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
-
WS/T 559—2017 恶性肿瘤患者膳食指导
基本信息:ICS11.020C5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559—2017《恶性肿瘤患者膳食指导》(Dietaryguideforcancerpatients)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7年8月1日《关于发布〈老年人不良风险评估〉等9项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的通告》(国卫通〔2017〕10号)发布,自2018年2月1日起实施。水果摄入量200g~
-
WS 533—2017 临床核医学患者防护要求
——增加了儿童放射性药物施用量的具体算法;标准正文:临床核医学患者防护要求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临床核医学正当性判断、放射防护最优化、医疗照射剂量约束和异常医疗照射的调查与处理等方面的患者防护要求。6.5医疗照射指导水平:6.5.1执业医师应参照医疗照射指导水平(见附录E),以保证放射性药物施用活度的合理性。
-
WS/T 601—2018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膳食指导
本标准适用于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膳食指导。超重及肥胖的GDM患者(妊娠前BMI≥24kg/m2)可根据体重增长状况、胎儿发育状况、血糖及酮体水平和运动状况进行个体化能量设定,妊娠早期一般不应低于6270kJ/d(1500kcal/d),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一般不应低于7524kJ/d(1800kcal/d)。全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应达到25g~
-
WS 444.1—2014 医疗机构患者活动场所及坐卧设施安全要求 第1部分:活动场所
患者活动场所包括:门诊区域、急诊区域、病房区域、医疗技术检查区域、允许患者活动的其他公用区域。4.4室内安装物:4.4.1天花板和墙面安装物应依据相应的规范安装牢固。新建与改、扩建时,地面动摩擦系数≥0.4。4.8.3蹲便器、坐便器两侧宜安装固定扶手。5.2儿科病区出人口应有24h值守人员或门禁控制系统。
-
患者安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三、行动内容:(一)确保医疗服务要素安全。:4.强化检查检验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要求,规范实施深静脉血栓预防,减少院内感染、深静脉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对接受手术治疗、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长期卧床等高风险患者,实现全覆盖监测管理。五、工作要求:(一)强化组织领导,推动工作落地。
-
感知、认知训练
操作名称:感知、认知训练适应证:感知、认知训练适用于脑萎缩、脑部炎症、早老性退行性疾病(Alzheimer病)、缺氧性脑损害、中毒性脑病、脑性瘫痪、老年变性脑病、脑血管性疾病、脑血管意外、脑外伤等脑部伤病引起感知、认知功能障碍。6个月可自愈。然后在治疗中应用代币法,每当患者能注意治疗时给予代币;
-
中国医师道德准则
《中国医师道德准则》由中国医师协会于2014年6月25日正式发布。30.公正、客观评价同行医师的品格和能力,不包庇和袒护同行,积极参与医疗技术鉴定和出庭作证等法律程序。要在公共健康、健康教育、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社会福利以及相关立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36.应确保所参与的项目研究符合科学和伦理道德要求。
-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十五条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在特殊情况下,医学会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需要,可以组织医患双方在其他医学会建立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相关专业的专家参加鉴定或者函件咨询。
-
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
基本信息:《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23年8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印发。指导医疗机构做好术后转运衔接、即时评估、恢复管理、出院指导等方面工作,尽可能消除术后安全隐患,保障患者术后康复。
-
六分钟步行试验
操作名称:六分钟步行试验别名:6MWT适应证: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主要用于评价中、重度心肺疾病患者对治疗干预的疗效,测量患者的功能状态,可作为临床试验的终点观察指标之一,也是患者生存率的预测指标之一。2.相对禁忌证静息心率>120/min,收缩压>180mmHg和舒张压>100mmHg。(7)记下计数器纪录的圈数。
-
做作性障碍
概述:做作性障碍(Fasticiousdisorder)指患者既不是为了获得赔偿、照顾或摆脱困境,也不是为了诈病,持久而反复地故意制作成假装躯体和(或)精神症状,甚至不惜自残自伤以求产生精神症状,谋求病人身分。在与躯体症状障碍、转换障碍及边缘型人格障碍鉴别时,缺乏明显外部动机的伪装/欺骗仍是鉴别要点。
-
感觉评定
操作名称:感觉评定适应证:感觉评定适应证如下: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管意外后、脊髓损伤或病变等。(3)温度觉检查:患者闭目。糖尿病性神经病、神经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雷诺病、束性脊髓病等常出现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2.深感觉(本体感觉)检查:(1)关节觉:关节觉是指对关节所处的角度和运动方向的感觉。
-
做作性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二、病因因素及心理病理机制:做作性障碍患者欺骗行为的动机几乎均为模糊不清,通常看不到伪装有病的原因或理由,推测可能存在内在复杂的心理病理机制,如患者身份可获得特殊关照或满足感(心理获益)。此类患者固有的防御机制、不良的自我认知及过度依赖的特质,常表现出人际关系显著异常或同时患有人格障碍。
-
局部骨、关节平面与断层显像
概述:与全身骨显像比较,骨骼、骨关节局部平面(包括特殊体位)和断层显像的优越性在于:①避免解剖结构重叠对显示病变部位和形态的影响;请患者摘除金属物品。对足骨和手骨局部显像,有条件也可应用针孔准直器。②采集条件:通常探头配置低能高分辨准直器或低能通用型准直器,能峰140keV,窗宽20%,矩阵为128×128;
-
经静脉自控镇痛技术
操作名称:经静脉自控镇痛技术别名:PCIA适应证:自控镇痛(PCA)是一种镇痛新技术,目前在临床已广泛应用。5.能正确理解和使用PCA泵者的小儿疼痛患者(一般认为>6岁)。2.相对禁忌证(1)既往对镇痛药物过敏者。方法:1.配制镇痛药由专门医务人员根据麻醉医师的医嘱选择PCA泵,配制PCIA镇痛液并设置PCIA给药模式。
-
一般心理治疗
概述:支持性心理治疗,又称支持疗法、一般心理治疗;禁忌证:1.心肌梗死发作期或发作后伴有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衰患者。2.主要脏器的严重疾患,如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呼吸衰竭患者,脑出血、脑梗死,糖尿病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对其做出肯定的答复,此种疼痛不是癌症,也不会导致精神失常,使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得以缓解。
-
支持性心理治疗
概述:支持性心理治疗,又称支持疗法、一般心理治疗;禁忌证:1.心肌梗死发作期或发作后伴有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衰患者。2.主要脏器的严重疾患,如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呼吸衰竭患者,脑出血、脑梗死,糖尿病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对其做出肯定的答复,此种疼痛不是癌症,也不会导致精神失常,使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得以缓解。
-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2013年版)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2013年版)》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3年11月20日国卫医发〔2013〕31号印发,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第八条医务人员应当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要求书写病历。
-
心理治疗一般常规
操作名称心理治疗一般常规适应症精神疾病,尤其是心理创伤,遭遇心理挫折或应激而发生的心理障碍或常人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等。一般需要1-2次谈话后,方能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才能订出实际可行的治疗计划。其次还要分析引起患者心理困难的生活事件及其性质、强度和患者对事件的认识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