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诊
相当于切脉时如按弓弦;皮肤的温凉,一般可以反映体温的高低,但需注意热邪内闭时胸腹灼热而四肢额部不甚热,甚至皮肤欠温,皮肤的润燥,可以反映有汗、无汁和津液是否耗伤,如皮肤湿润,多属津液未伤,皮肤干燥而皱缩,是伤津脱液,气阴大伤,久病皮肤十分干燥,触之刺手,称为肌肤甲错,为阴血不足瘀血内结。
-
扪
概述:扪指循摸。《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参见切诊:切诊为四诊之一。包括脉诊和按诊,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如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王冰注:“扪循,谓手摸。
-
阳脉
概述:阳脉:1.经脉中的阳经;2.切诊的分类;包括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冲、阳蹻脉、阳维脉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如环之无端。”《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盛经者,阳脉也。”《伤寒论·辨脉法》:“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出自马王堆汉墓帛书。
-
一指脉
一指脉为小儿三部五脉法之一。参一指定三关:一指定三关即用一指切诊小儿寸口的寸、关、尺三关脉息的方法。出《医宗金鉴》卷五十。三岁以下小儿,寸口部位甚小,不能以三指切诊,医生左手握住小儿手,用右手拇指按儿掌后桡骨茎突脉上,分寸、关、尺三部以定息数;由于这种切脉法是以一指进行,以定寸口三关脉息,故名。
-
一指定三关
一指定三关为小儿脉象诊察方法。指用一指切诊小儿寸口的寸、关、尺三关脉息的方法。出《医宗金鉴》卷五十。一般诊三岁以下小儿用指纹法,诊三岁以上用切脉法,但三岁以下小儿,寸口部位甚小,不能以三指切诊,医生左手握住小儿手,用右手拇指按儿掌后桡骨茎突脉上,分寸、关、尺三部以定息数;
-
阴脉
3.经穴别名。指经脉中的阴经,包括手、足三阴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蹻脉等。《难经·三十七难》:“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切诊中的脉象分类·阴脉:《中医大辞典》:阴脉是指脉象之沉、迟、细、小、涩、结等。见《医学原始》。
-
压诊
压诊即按诊在经穴诊断中的应用。以探查经穴上的异常变化,协助诊断。属四诊中的切诊。
-
诊虚里
诊虚里为切诊中按胸腹的内容之一。人以胃气为本,虚里又为宗气汇聚之处,故诊虚里可以了解胃气和宗气的盛衰,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搏动过速,多为胸腹积热,邪气亢盛,或虚阳外脱;《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
冲阳脉
冲阳脉为脉学名词。切诊部位之一。即趺阳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冲阳绝,死不治。”三部九候诊法切脉部位之一。属足阳明胃经的经脉,位在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用以候脾胃。
-
尺肤
尺肤为人体部位名。前臂内侧自肘至腕的皮肤,体表望诊和切诊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又:“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
-
按胸腹
按胸腹为切诊内容之一。切按病人的胸腹部,以了解病痛的部位、范围大小、冷热、硬度及喜按、拒按等,是对痞满、积液和癓瘕积聚等一类病变的检查方法。也包括按压胸腹部的募穴。
-
经穴触诊
经穴触诊为经络诊察方法之一,又称“经穴按压”“经穴切诊”。经穴触诊是根据内脏有病会通过经脉的传导,在体表出现各种不同病理反应区或反应点的原理,在一定的经络循行部位或有关腧穴上进行触扪、按压,寻找和体验各种阳性反应,从而判断病在何经。结合针灸临床,可分为循经按压和穴位按压两个方面。
-
诊尺肤
诊尺肤为切诊内容之一。肘关节内侧(尺泽穴)至寸口的皮肤,称尺肤。诊察这部分皮肤的缓急、滑涩、寒热等情况,结合全身症状、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
-
张仁锡
张仁锡清代医家(?-1860年)。字稀白,青浦(今属上海市),后徙居嘉善(今属浙江)。精诊断法,尤擅长切诊。尝著《癍疹新论》,另有《痢症汇参》、《医案》、《医说》等。
-
尺肤诊
尺肤诊即诊尺肤。肘关节内侧(尺泽穴)至寸口的皮肤,称尺肤。诊察这部分皮肤的缓急、滑涩、寒热等情况,结合全身症状、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
-
颈部切诊
颈部切诊(palpationofneck)是指触摸颈部有无肿胀、包块、臖核及其大小、软硬度、活动度,是否有触压痛等的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