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附学说
吸附学说是以通透物质对原生质的吸附来说明原生质通透性的学说称为吸附学说。沃勃格(O.Warburg,1924)曾用该学说解释麻醉作用,他认为,麻醉剂所以具有麻醉作用,是由于麻醉剂被原生质所吸附,缩小了离子间的间隙,从而阻碍了其他物质的通透,或者是因为麻醉剂对巳经吸附的物质取而代之,而优先通透的缘故。
-
分子式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的分子组成,这种式子叫做分子式。分子式是由实验测定物质组成后得出的。但是一种分子式可能表示不止一种物质,这种现象叫做同分异构。例如,分子式C2H4O2可以表示两种物质:乙酸(CH3COOH)和甲酸甲酯(HCOOCH3)。以巨型分子形式存在的离子晶体和原子晶体,它的物质组成用实验式表示。
-
突发进化
突发进化一词是劳埃德·摩根(C.LloydMor-gan)(1922)提出的,是把形态心理学的原理用于进化理论的一种学说,也可以说是把黑格尔(Hegel)的辩证法用于自然界的一种学说。突发论的理论基础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上的,即地球上的原初的物质中已大致存有向生命发展的方向性。
-
吸收差异
吸收差异又称射线对比度。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减弱,反应出来的是物质吸收X线能量的差异。也就是说,物质对X线的吸收差异(differentialabsorption)是X线影像形成的基础。对比剂通过给药物质的辐射强度与其周围组织强度的对比而显示被检部位。
-
物缘关系
物缘关系指人们在生产劳动、物质交换和物质分配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即以物质的生产、交换、分配等为中介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因此,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就是一种最典型物缘关系。人与人的心理关系,常离不开物质基础,因此物缘关系是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化学变化只能改变物质的组成或结构,但不能创造物质,也不能消灭物质,所以该定律又叫做物质不灭定律。在任何跟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生哪一种变化,它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
-
有害使用方式
有害使用方式(harmfulpatternofuse)在ICD-10中称为有害使用(harmfuluse),指持续(每天或几乎每天)物质使用方式,对自身的身体或精神健康造成损害,或导致对他人健康造成损害的行为。
-
自然观
随着生产水平、科学水平和整个哲学思想的发展,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同类型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而又统一的,整个自然界是永恒运动和无限发展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及其精神是自然界演化的最美丽的花朵。
-
同化作用
〔1〕同化作用是生物体从外界摄取的物质进行特定的化学变化,使之变为对于本身具有特征的、或有用的物质。通常这一过程是吸收尔刚(ergon),是从平行进行释放尔刚反应(异化作用)中获得自由能来反应的。自养生物是从外界吸收这种能量的。
-
计量点
在滴定实验操作中,当加入的标准溶液与被测物质反应完全,两者的物质的量正好符合滴定反应所表示的化学计量关系时,这一点称为化学计量点,简称计量点。例如,在滴定反应αAbB=cCdD中,根据反应时的计量关系,可以求得:分别是物质A和B的摩尔浓度。
-
临界温度
临界温度指物质处于临界状态时的温度。就是加压力使气体液化时所允许的最高温度。在这温度以上,物质只能处于气体状态,单用压缩方法不能使之液化。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如氧是-118.8℃,氨是132.4℃,氯是144.0℃等。
-
生物高分子
生物高分子亦称生物大分子。即存在于生物体内,分子量一般在一万以上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有蛋白质、酶、核酸、多糖、类脂、激素等。这些物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目前,生物大分子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分三大领域:蛋白质体系(包括酶)、蛋白质-核酸体系、蛋白质-脂质体系(即生物膜)。
-
非纯化学培养基
非纯化学培养基是指全部或部分由天然物质、加工过的物质或其他不纯的化学物质构成的培养基。
-
面膜
面膜是敷在面部皮肤上的一层薄薄物质,作用是使皮肤跟外界空气隔绝,让皮肤的温度上升。在面膜中常掺入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经过一段时间后除去面膜,皮肤上的皮屑随着除去,皮肤就整洁一新。面膜种类很多,常用的配方是:低粘度的甲基纤维素8~12%、甘油5~10%、蒸馏水78~87%、香精、色素和适量防腐剂。
-
蒸气
蒸气(vapor)是液态物质气化或固态物质升华而形成的气态物质。
-
解毒作用
解毒作用是生物体将有毒物质转变成无毒或毒性较低物质的作用,可通过氧化、还原、分解或同其他物质结合等方式进行。或药物中毒时,用其他药物解除其毒性的作用。
-
非依赖性物质
非依赖物质指来自体外的,本身没有使用后导致心理或生理依赖的物质,停用后不会产生戒断症状。但使用后可显著影响个体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包括不产生依赖的药物、工农物质和食物等。
-
创伤物质
将燕麦属(Avena)子叶鞘顶端切掉,与不切掉顶端的对照,发现其生长甚为缓慢,仅是对照的40%左右。Stark(1921)称产生于伤口的生长抑制物质为创伤物质。数年后由N.Cholodny和F.W.Went阐明了向伤性的原因,实际是由于切除顶端使自顶端分泌的促进生长的物质也同时被切去了的缘故。
-
协调作用
协调作用synergism亦称倍加作用。在外观上是与颉颃作用正相反的现象。例如醋酸能给活体带来的有害作用,由于加入Ca而大大增强,这种现象就属于协调作用。二种物质表现的共同作用,其作用比各单独作用的效果之和要大,也称为协调作用。同样的概念和术语也适用于协调肌间的力学关系。
-
吸收衰减
X线除距离减弱外,还有物质导致的衰减。在X线诊断能量范围内,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形式主要是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因此,X线强度由于吸收和散射而衰减。在康普顿效应下,X线光子被散射。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衰减,反应出来的是物质吸收X线能量的差异,这也正是X线影像形成的基础。
-
分散系统
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的微粒(或液滴、气泡)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分散系统。在分散系统里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做分散相,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叫分散介质。在分散相的质点跟分散介质之间有相界面的叫做多相分散系统(如悬浊液、乳状液),没有相界面的叫均相分散系统(如溶液、空气)。
-
雌性交配素
雌性交配素是从海胆卵中得到的具有帮助受精作用的物质。M.Hartmann等(1939,1940)曾获得具有提高精子运动的物质和使精子凝集的物质,分别命名为雌〔性交〕配素Ⅰ和Ⅱ。雌〔性交)配素Ⅰ据谓是海胆色素。在发表此物质的当时,曾与雄性交配素受到同样的重视,但其后因争议较多,致这一名词已几乎不再使用。
-
雌配素
雌性交配素是从海胆卵中得到的具有帮助受精作用的物质。M.Hartmann等(1939,1940)曾获得具有提高精子运动的物质和使精子凝集的物质,分别命名为雌〔性交〕配素Ⅰ和Ⅱ。雌〔性交)配素Ⅰ据谓是海胆色素。在发表此物质的当时,曾与雄性交配素受到同样的重视,但其后因争议较多,致这一名词已几乎不再使用。
-
植物极
脊椎动物的卵呈球形,根据卵内所含的细胞质、卵黄、色素、细胞器等物质的分布的不同,将卵细胞区分为两半球或两极。细胞小而多细胞质较多、营养物质(卵黄)较少的一极,称为动物极。细胞核偏位于动物极。与动物极相对的一端,细胞大而少,含较多的营养物质,称植物极。
-
虫荧光素
是作为化学发光的生物发光物质,为供作虫荧光素酶催化作用的底物的物质之总称。在发光组织和发光细菌的热水抽出物中含有每种生物特有的一些耐热性低分子成分。在发光细菌中,黄素单核苷酸(FMN)必须和长链饱和醛共同存在,前者被认为是虫荧光素。
-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反映事实,不能臆造,并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有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这些物质只有化学式而没有分子式。用表示可逆反应,在讨论化学平衡时使用。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还表明它们之间发生反应时的计量关系。
-
臭氧疗法
臭氧疗法/臭氧医疗,英文名称为OzoneTherapy,是超氧等离子体医疗(Super-OTherapy)的旧称。早在一百多年前,欧洲一些医生中已经出现了将氧电离用于治疗的临床实践活动。此后,“O2-O3混合气体(O2-O3GaseousMixture)”等名词也相继被一些医生提了出来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
需水量
需水量waterrequirement亦称蒸腾系数。是指植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需的蒸腾量而言。在实际工作中,是测定某种植物从发芽到收获所给子的水的数量,最后再用总干物质重量(克)除所得商来表示。因外界条件不同,即使同一种植物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湿度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单独的个体大体在350—700之间。
-
接触-效应关系
接触-效应关系(exposure-effectrelationship)是指个体或群体接触某一定量有毒有害物质与一定程度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接触-效应关系指生物体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接触有害物质的量与机体产生的有害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它广泛用于环境中有害物质(因素)的危险度评定。
-
臭氧医疗
臭氧医疗/臭氧疗法,英文名称为OzoneTherapy,是超氧等离子体医疗(Super-OTherapy)的旧称。早在一百多年前,欧洲一些医生中已经出现了将氧电离用于治疗的临床实践活动。此后,“O2-O3混合气体(O2-O3GaseousMixture)”等名词也相继被一些医生提了出来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
助催化剂
本身没有催化作用,但能大大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这种物质叫助催化剂。这两种氧化物就叫助催化剂。在工业生产上,催化剂常常被附着在一些不活泼的多孔性物质上,使催化剂有较大的吸附表面积,帮助催化剂散热,避免熔结,这类载有催化剂的物质叫催化剂的载体。常用的载体有硅藻土、分子筛、高岭土和硅胶。
-
味觉适应
味觉适应(gustatoryadaptation)有味物质作用于味蕾一定时间后所发出的味感受性的变化。味觉适应的时间是溶液浓度的函数,溶液浓度越低适应时间越短,溶液浓度越高适应时间越长。味觉有交叉适应现象,即对一种物质的适应会影响对其它同类物质的适应。如对庶糖的适应和恢复较慢,对食盐的适应和恢复则较快。
-
世界观
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观点,包括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万事万物是从来如此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变化发展是否存在规律性,人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人能否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如何认识和改造等等。人们因其社会地位不同,参加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
神经症样症状
神经症样症状(neuroticsymptoms)是指由明显的客观致病因素(如中毒等)所引起的与神经症类似的症状。指脑器质在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活生物质和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中出现的类似神经症症状的症状。
-
细胞间质
细胞间质是组织(主要是动物组织)中充满于各个细胞之间的物质,它由细胞本身产生,是以透明质酸和硫酸软骨素等粘多糖为主体的蛋白质多糖构成的。广义的结缔组织的共同特征就是具有极多量的细胞间质。其中骨组织除含有上述蛋白质多糖外,还具有大量的钙盐和镁盐,这些物质也是作为细胞间质而存的。
-
ppm浓度
用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万分比来表示的浓度,叫做ppm浓度。有些溶液极稀,用百分比浓度表示既不方便,又容易发生错误。例如,某溶液的浓度是0.0005%,改用ppm表示就是5ppm。换算方法是0.00050.0005%×1,000,000=-------1,000,000=5(ppm)100ppm浓度常用于微量分析、环境化学中。
-
内源性干扰物
内源性干扰物(endogenousinterferent)是指因病理原因在样品中出现的物质(如胆红素或血红蛋白),可干扰对其他物质的检测。
-
包埋剂
在制作切片或超薄切片时,由于组织是柔软的,或局部的软硬不均,这样制作厚薄均匀的切片是困难的。一股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切片,用石蜡、火棉胶、炭蜡、明胶等作包埋剂;电子显微镜则用环氧树脂、聚苯乙烯树脂、异丁烯树脂及水溶性树脂。
-
临界压力
临界压力指物质处于临界状态时的压力(压强)。就是在临界温度时使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小压力。也就是液体在临界温度时的饱和蒸气压。各种物质的临界压力(压强)不同,如氧是4.87兆帕(49.7公斤力/厘米2),氨是11兆帕(112.2公斤力/厘米2),氯是7.46兆帕(76.1公斤力/厘米2)等。
-
食品掺假
食品掺假是指向食品中非法掺入外观、物理性状或形态相似的非同种类物质的行为,掺入的假物质基本在外观上难以鉴别。如小麦粉中掺入滑石粉,味精中掺入食盐,油条中掺入洗衣粉,食醋中掺入游离矿酸等。
-
显微分光测定法
显微分光测定法microspectrophotometry简称MSP.是利用光学显微镜,以分光光学对微量的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方法。例如测定细胞的特定部分的吸光度或者透光率。在对细胞内局部物质定量时,要涂上试料,使微光束沿XY轴方向作等速度移动,以求出吸光度(或透光率)的积分值。
-
催淋巴剂
催淋巴剂指增加毛细血管对血浆的通透性,促进淋巴生成的物质。蛋白胨、结核菌素、水蛭提取液等均属于催淋巴剂,将这些物质注入循环系统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虽然只是暂时地稍为增加,可是淋巴的生成却显著增多。
-
226Ra放射性比活度
226Ra放射性比活度(specificactivityof226Ra)是指物质中的核素226Ra放射性活度与该物质的质量之比值。SI单位为Bq·kg-1。
-
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的浓度
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的浓度(immediatelydangeroustolifeorhealthconcentrations;IDLH)是指在此条件下对生命立即或延迟产生威胁,或能导致永久性健康损害,或影响准入者在无助情况下从密闭空间逃生的浓度。某些物质对人产生一过性的短时影响,甚至很严重,受害者未经医疗救治而感觉正常。但在接触这些物质后12h~
-
IDLH
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的浓度(immediatelydangeroustolifeorhealthconcentrations;IDLH)是指在此条件下对生命立即或延迟产生威胁,或能导致永久性健康损害,或影响准入者在无助情况下从密闭空间逃生的浓度。某些物质对人产生一过性的短时影响,甚至很严重,受害者未经医疗救治而感觉正常。但在接触这些物质后12h~
-
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药物(antifungalagents)是指用于人体内对真菌具有抑制生长或杀灭作用的生物物质、半合成或合成物质,不包括消毒剂、灭菌剂和防腐剂。
-
自溶作用
自溶作用(autolysis)细胞、组织死亡后,在无菌条件下,对组成其本身的物质进行分解的现象。这是E.Salkowski(1890)提出的术语,并认为这种分解是由于细胞内溶酶体中的各种酶游离到细胞质中,而作用于细胞组成物质的结果。
-
促成根素
为J.Sachs(1882)提出的植物器官是在特殊器官产生的物质条件下形成的,基于这种想法,R.Bouillenne和F.WWent(1933)将促使根形成的植物激素称为促成根素。认为是在叶中形成再移向根部,在有生长素的情况下才起作用。K.VThimann和Went(1934)认为与生长素为同一物质,俱也有人认为并不是生长素。
-
色谱分析
色谱分析是一种物理及物理化学的分离分析方法。利用不同的物质在不相混溶的两相——固定相(固体吸附剂或涂有液体的载体)和流动相(液体或气体)中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物质随流动相运动,并在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对农作物或人和动物有害的物质侵入土壤的一种现象。在日本,近年来工矿废物铜、镉、砷、铬、汞、镍、铅、锌等重金属和以有机氯杀虫剂为主的合成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不断扩展,据土壤污染防止法规定,镉(1970)和铜(1972)为特定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