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
《灵枢·病传》:“大气入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参“致密”。《素问·调经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其开阖不致,故无音。”《素问·脏气法时论》:“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
肝阴不足
肝阴不足即肝阴虚。由于慢性耗损或血不养肝所致,也可因肾精不足而致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视力减退、眼干、夜盲、烦躁失眠、经闭、经少等。治宜养肝阴或滋养肝肾为主。因肝阴虚而不能潜阳,每引致肝阳上亢或虚风内动。
-
风热喉丹
多由痰火内伏,外受风邪,致风火痰浊壅塞肺系,或劳思太过所致。《焦氏喉科枕秘》卷一:“风热喉丹萦思起,邪风入肺致痰生,喉内鲜红多肿闭…粘子解毒汤宜治,凉血祛风药用神。”或选用黄连温胆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亦可以刀针于肿处刺破排脓,外吹冰硼散。
-
冷气心痛
出《外台秘要》卷七。因风邪宿冷伤及心之络脉所致的心痛。《圣济总录》卷五十六:“冷气心痛,…若阳气偏虚,宿挟冷滞,又因饮食伤动,而致心痛,则其病喜温而恶寒,其气惨而不舒,甚者四肢厥冷,气攻心而发痛也。”治宜散寒止痛,用高良姜汤等方。参见心痛、冷心痛、寒厥心痛条。
-
胞生肉沙
胞生肉沙病证名。系指胞皮内生红粒,状如碎沙粒,藏在胞皮之内、色红、日久不除,必致连累睛珠,多致昏瞆的病证。多为风热之邪侵袭太阳致使气血凝结所致。治宜疏风热,行瘀滞,方选桑菊饮加香附、当归、生地、丹参等。参见鱼子石榴证条。
-
坏疽漏
坏疽漏病名。肛门周围之特异性感染引致多处漏管者。见《临床实用痔漏学》,又名恶漏。证见肛门周围及臀部两侧皮肤肥厚,肌肉黑硬,有结块形如鸡蛋大小,痛痒,常有多数漏管,或不互通,或各相串连。甚者可致该部位之软组织腐烂坏死。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活血之剂。亦可选配枯痔锭、脱管锭治疗。
-
劳咳
劳咳病证名。①经久不愈之外感或内伤咳嗽。《济生方·咳嗽》:“外则六淫所伤,内则七情所感,连滞岁月,致伤五脏,遂成劳咳者多矣。”《医学入门》卷五:“劳咳,五劳虚咳也。”谓疲极伤肝、劳神伤心、劳倦伤脾、叫呼伤肺、房劳伤肾致咳。详见疲劳咳嗽、劳神咳嗽、叫伤咳嗽、房劳咳嗽、劳嗽等条。
-
先天性声门下狭窄
6mm,由于发育异常、声门下腔狭小引致阻塞者,称先天性声门下狭窄。有呼吸困难者应做低位气管切开术,以便在直接喉镜下进行反复多次扩张。临床表现:一般常见症状为婴儿出生后呼吸有响声,但哭声正常。患儿常易患呼吸道感染或喉炎,易误诊为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
-
寒腰痛
寒腰痛病证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感于寒”而致之腰痛载述。此“寒”可因于外感,亦可因阳虚所致。感寒较重者,腰痛、冷如冰,或上引肩背,其脉紧或紧弦。治宜温散寒邪,方用五积散、羌附汤等方,外用摩腰膏,并可配合灸法。因阳虚致寒者,可用金匮肾气丸或青蛾丸加味方。参见腰痛、肾虚腰痛条。
-
胁满
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由气滞、痰凝或少阳受邪所致。肝气郁结,滞于胁肋,可致胁满。《诸病源候论·诸饮候》以痰饮停积,可致两胁胀满。《类经》卷十七:“少阳之邪有余者,当病筋痹、胁满。”《伤寒明理论》卷一:“胁满者,当半表半里症也…以邪气初入里,未停留为实,气郁结而不行,致生满也,和解斯可矣。”
-
复视
diplopia)为症状名。又称“复视”、视一为二、目视一物为两候。复视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视歧多由汇聚目中之精气,由于中风、痰、热邪等而使失去协调作用,以致精气散乱,约束失权所致。常出现于风、痰、热邪所致之疾病及外伤等。
-
血郁
为六郁之一。血郁的病因病机:此病证因暴怒、挫闪、劳役过度,饥饱不调等所致。血郁的症状:《丹溪心法》卷三:“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盛怒叫呼,挫闪,饥饱劳役,致胸胁间常如针刺痛,或能食,小便淋,大便红,脉沉芤而涩,是血郁。”用血郁汤、四物化郁汤等方。
-
视歧
diplopia)为症状名。又称“复视”、视一为二、目视一物为两候。视歧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视歧多由汇聚目中之精气,由于中风、痰、热邪等而使失去协调作用,以致精气散乱,约束失权所致。常出现于风、痰、热邪所致之疾病及外伤等。
-
阴虱疮
概述:阴虱疮为病名。见《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又名八脚虫疮。病因病机:因患处皮肤不洁,阴虱寄生所致。症状:生于前阴毛际,初起红色或淡红色丘疹,奇痒难忍,搔破感染成疮,中含紫点。用百部适量酒浸外搽,或搽银杏无忧散。
-
遗传异质性
遗传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指表现型一致的个体或同种疾病临床表现相同,但可能具不同的基因型,称为遗传异质性。例如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是最常见的致盲的单基因遗传眼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萎缩、夜盲和视野缩小,多为双眼发病,致中年或老年进完全失明。
-
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为证候名。指气血均亏损不足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气血两伤所致。可因气虚不能生血而致血虚,亦可因血虚而致气虚。临床表现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症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眩晕、心悸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黄等。治当气血双补。可用八珍汤。
-
虚闭
虚闭病证名。指因体虚而致耳聋的一类病证。《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虚闭者,或以年衰,或以病后,或以劳倦过度,因致精脱肾亏,渐至聋闭……”治宜滋阴补血,方用六味地黄汤或归脾丸等加减。参见耳聋条。
-
痘疮入眼
痘疮入眼病名。系指接种牛痘时不慎,将痘浆带入眼内,致疮生眼中,赤肿难开,羞明多泪或黑睛生翳等病证。见《张氏医通》卷八。又名癍疮入眼、小儿斑疮入眼外障等。俗称痘花眼。本病多由痘疮之热毒浊邪薰灼清窍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方用红花散加减。参见花翳白陷及蟹睛条。
-
血瘀睥泛
血瘀睥泛为病证名。《张氏医通》卷八:“睥内之肉,紫瘀浮泛,甚则如细泡无数,相连成片。盖睥血滞又不忌火毒燥腻,致积而不散,或碎睥出血冒风所致,宜活血为主,并用开导。”《银海精微》:“此(睑停瘀血)乃肝气凝滞,脾胃停风湿也,或因天行赤眼之后…治之须番上下胞睑,劆洗瘀血至尽。宜服退赤散、当归散。”
-
龟背驼
背部畸形状如龟、驼之背者。《马培之医案》:“龟背乃先天肾亏,冷风入脏,或痰饮攻注,或内挫折伤…或婴儿脊骨柔脆,强坐太早,皆能致之。”证见“腰脊板强,渐致背驼,成为龟背驼”。多见于佝偻病,脊椎结核,或先天性畸形。证治参见龟背痰等条。
-
火病咽痛
火病咽痛为病证名。有两种解释:①由于肺胃实火上升所致者,其证发作迅速,疼痛剧烈,局部充血严重,甚至出现脓性分泌物,常伴有全身症状。例如《红炉点雪》卷二:“若夫土衰水涸,则相火蒸炎;由是而咽喉干燥疼痛等证作矣。火病至此,实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冲浮于上,而乃至此。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
燥痉
燥痉病证名。出《温病条辨·解儿难》。小儿痉病之一。燥气炽盛,消烁津液而致痉证。症见高热,痉挛,四肢抽搐,口燥咽干,大便干燥,皮肤不润。多因热邪炽盛,津液干枯,化燥动风,经脉失养所致。治宜辛凉甘润,用白虎汤合增液汤。
-
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剂
药品说明书:别名:安贺拉;酮咯酸氨丁三醇外文名:KetorolacTromethamine,Acular成分:酮咯酸氨丁三醇适应症: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所致的眼部瘙痒及各种眼科手术后炎症。不良反应:可见短暂的刺痛及烧灼感。注意事项:已知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或因接受其他药物可致出血时间延长的患者慎用。规格:0.5%×5ml
-
乌喙膏
《外台》卷三十二引《深师方》:方名:乌喙膏组成:乌喙2两,莽草2两,石南草2两,续断2两,皂荚(去皮子,熬)2两,泽兰2两,白术2两,辛荑仁1两,柏叶(切)半升,猪脂3升。主治:头风发落。用法用量:小儿当刮头,1日3涂,大人数沐,休已涂之。
-
中毒气吐下
中毒气吐下为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脾胃怯弱,脏腑嫩软,气血未壮,因服药不胜其味之毒,致烦躁闷乱,或口舌麻木…甚至吐利,有致啘血者。”小儿形气未全,易虚易实,用药时要注意“中病即止”,已经达到治疗目的时,即宜及时停药,以免发生中毒。
-
趺厥
趺厥病名。因太阳经脉受伤所致行动障碍的病证。见《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蚘虫病脉证并治》:“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此太阳经伤也。”《金匮要略浅注》卷八:“得病因趺而致蹶,其人但能前步而不能后却。”
-
严重伤害
严重伤害/终身残疾指造成终身残疾的伤害,如:致盲、致聋、失去某一肢体或不能行走、身体感觉功能丧失(如丧失视力或听力、丧失活动能力或言语能力)或失去精神行为能力。由于诊断和分类困难,情绪和心理原因不包括在内。
-
半夏中毒
概述:半夏中毒(Pinelliatuberpoisoning)为病名。是指因误食过量生半夏所致的中毒病。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半夏中毒的病因病机:因误食过量生半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半夏中毒的治疗:治疗初宜洗胃,继服醋加姜汁、浓茶、蛋清等,严重者宜中西医结合抢救。《本草纲目》卷四载解半夏毒药有生姜、干姜、防风等。
-
灸火疮
灸火疮病名。出于《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名为灸疮。见于《外科启玄》卷九者,名为灸火疮。均系因施灸疗所致之疮痕。所不同者,古之瘢痕灸,即医家有意在局部用艾绒烧灼引起疮面而形成瘢痕,借以达到治疗之目的。另外,或因医疗事故误灼致疮所形成者。证治参见烧伤、溃疡条。
-
狼毒中毒
是指因药服或误服狼毒过量所致的中毒病。狼毒中毒的病因病机:因药服或误服狼毒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狼毒中毒的症状:症见头晕,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致休克,死亡。冲捣药物可产生接触性皮炎。狼毒中毒的治疗:治疗宜中西医结合。《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狼毒毒的药物,如兰汁、盐汁、白歛、杏仁、木占斯等。
-
坠睛眼
概述:坠睛眼为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是指眼球向上运动受限,目珠向下偏斜的表现。坠睛类似西医的由上直肌、下斜肌麻痹所致的麻痹性斜视。坠睛眼的病因病机:风寒上攻眼带,致目珠向下偏斜。参见:目偏视。
-
囟填
病因病机:多见于发热和惊厥的患儿,亦有由寒凝气滞而致者。《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小儿囟填,由乳食不时,饥饱不节,或热或寒,乘于脾胃,致脏腑不调,其气上冲所为也。”分型治疗:因热上冲者,宜疏风清热解毒,用大连翘饮;因于寒凝者,宜温中散寒,用理中汤加减。因热者,柔软红色,宜清热,用泻青丸;
-
寒积吐
寒积吐病证名。见《医经会解》。指寒邪积滞胃中而致呕吐,伴有面唇苍白,形寒,肢冷等。多因乳幼儿沐浴受凉,风寒由肌表入胃,胃气上逆所致。治宜温中消积,用理中汤加藿香、丁香、蔻仁之类。
-
劳心吐血
劳心吐血病证名。因劳心太过所致吐血证。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张氏医通·诸血门》:“劳心太过,吐血不止,归脾汤去木香加门冬、阿胶。”如由劳心而致,心火旺盛吐血者,用米莲散(见《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参见吐血、内伤吐血条。
-
伤胃
指因酒食太过,胃络受伤所致的吐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因饮食过度,伤胃,或胃虚不能消化,致翻呕吐逆,物与气上冲蹙胃口决裂,所伤吐出,其色鲜红,心腹绞痛,白汗自流,名曰伤胃吐血。”用理中汤加味等方。
-
益智调中汤
《东垣试效方》卷二:方名:益智调中汤组成:白豆蔻3分,益智仁3分,缩砂仁2分,甘草2分,姜黄3分,厚朴3分,陈皮7分,泽泻3分,黄耆7分,干姜3分,人参2分。主治:因服寒药过多,致脾胃虚弱胃脘痛。制备方法:上为末。用药禁忌:忌生冷硬物果木之类及麸粉(麦曲)食,须忌常远,免致后患。
-
舌裂
《景岳全书·杂证谟》:“心热则舌裂而疮。”由心火上炎,致舌破裂疼痛,口干燥,脉数有力。治宜清心泻火,用黄连解毒汤、导赤散等加减。由阴津耗伤致口燥咽干,舌裂声嘶。治宜养阴润燥,可选用甘露饮、养阴清肺汤或六味地黄汤等加减。
-
飞痘
飞痘为病名,指牛痘接种部位以外发生的痘泡。多由种痘后搔抓,致痘毒传播或入营血所致。初起丘疹,继成水泡,逐渐扩大,中凹如脐,泡周掀红,泡液逐渐变成脓液,溃后结痂而愈。重者宜清热凉血解毒,内服清瘟败毒饮,糜烂者外搽青黛膏。相当于牛痘疹。
-
尿白
尿白病证名。出《婴童百问》。指小儿小便初下色黄赤,良久转白,或状如米泔者。多因乳食伤脾,脾不散精,湿热内蕴,清浊相干,下注膀胱所致;亦有由脾肺气虚而致者。脾伤湿蕴者,治宜健脾分利,用胃苓丸;肺脾气虚者,用补中益气汤。
-
内伤夹暑
内伤夹暑为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内伤夹暑者,暑月房劳,兼膏粱水果杂进,至周身阳气不伸,脉沉细,或弦紧,面垢,无汗恶寒,四肢厥逆拘急,霍乱呕吐,宜冷香饮子;或冒暑伏热,引饮过多,及恣啖生冷,致脾胃受寒,及腹痛呕泄,水谷不分,脉沉而紧,宜大顺散。”
-
脚趾骱失
脚趾骱失病名。指因外伤而致脚趾关节脱臼者。见《伤科补要》卷二。即趾关节脱臼。该病多由跌仆伤损所致。症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趾骨突向一侧,功能活动受限。治宜先用手法复位,内服复元活血汤或七厘散,外可用海桐皮汤温洗,适时配合功能锻炼。
-
鹅口疙
鹅口疙病名。系指满口皆生白斑雪片,甚则咽间叠叠肿起,致难哺乳的病证。见《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其病因,《外科正宗》卷四认为:“皆心、脾二经胎热上攻”所致。治宜用银花、连翘、薄荷、甘草煎汤漱口,外可吹冰硼散。本病又名鹅口、雪口。参见乳菌条。
-
芳甲烷染料
长期接触可致皮炎。常见为碱性嫩黄,又名盐基淡黄、盐基槐黄,是碱性染料一种,分子式:(C17-H21-N3)-,主要用于棉、麻、丝、毛、皮革和纸张的染色。芳甲烷染料中毒:芳甲烷染料碱性嫩黄具有轻度刺激性,可引起皮炎、结膜炎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一般短暂脱离即可自愈。有致膀胱癌病例,细胞培养可以抑制肝细胞生长。
-
小儿吐观
小儿吐观为病证名,即小儿呕吐。《诸病源候论》:“小儿吐观者,由乳哺冷热不调故也。”多由乳食过多,停滞中脘,损伤胃气,不能运化所致。《圣济总录》:“小儿呕吐者,脾胃不和也。或因啼呼未定而遽饮乳;此外,还有因感触惊异,蛔虫内扰和痰饮壅盛而成者。临床分寒吐、热吐、伤食吐、伤乳吐、积吐、虫吐、惊吐等。
-
坠睛
概述:坠睛(downwardeyedeviation)为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又名坠睛眼。是指眼球向上运动受限,目珠向下偏斜的表现。坠睛类似西医的由上直肌、下斜肌麻痹所致的麻痹性斜视。坠睛的病因病机:风寒上攻眼带,致目珠向下偏斜。参见:目偏视。
-
牙龈胬肉
牙龈胬肉为病证名,即齿壅。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多由阳明湿热熏蒸所致。症见齿龈间渐生胬肉,致齿牙壅叠不齐。治宜清热除湿。可选用清胃散、甘露消毒丹、三仁汤、温胆汤等加减。或可用生地黄汁一杯,皂角数片,将皂角烧热,淬地黄汁内,再烧再淬,以汁尽为度,将皂角晒干,研末敷之。
-
语言謇涩
语言謇涩亦称语言謇吃、口不能言。多因风邪乘袭,痰涎壅盛所致。《华氏中藏经·论治中风偏枯之法》:“人病中风偏枯,其脉数而面干黑黧,手足不遂,语言謇涩。”《万病回春·中风》:“其半身不遂,口眼 斜,语言謇涩,或瘫痪不伸,或舌强不语,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急,此皆中脏也。”
-
小舌落下
小舌落下为病证名,系指悬壅垂肿胀下垂及伴有疼痛的病证。多由脾胃积热,热气上蒸所致。治宜解毒泻热,消肿止痛。可选用清胃散、普济消毒饮等加减。也有因脾虚肌肉松弛而致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之类。《鲍氏验方新编》卷一记载:“用盐橄榄连核,烧灰存性,研末吹之即止,或用熟盐点之,均效。”另在治疗中应注意全身情况。
-
终身残疾
严重伤害/终身残疾指造成终身残疾的伤害,如:致盲、致聋、失去某一肢体或不能行走、身体感觉功能丧失(如丧失视力或听力、丧失活动能力或言语能力)或失去精神行为能力。由于诊断和分类困难,情绪和心理原因不包括在内。
-
溯源散
《医学正传》卷二:方名:溯源散别名:除原散、除源散组成:原食物(烧灰存性)1两,生韭菜(连根)1握。或伤寒后食诸物致食复,潮热不已者。用法用量:原食物(或糍粽,或肉食)烧灰存性,细研为末,韭菜杵汁调服,过一二时,以东垣枳实导滞丸百余粒催之,其所伤之宿食即下,热退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