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碱基对的置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变化,亦称点突变。例如,GUC(缬氨酸密码子)变成GCC(丙氨酸密码子)即是。2-氨基嘌呤(AP)是嘌呤类似物,它掺入到DNA分子中能诱发碱基对从A—T变成G—C,或从G—C变成A—T。亚硝酸使鸟嘌呤和胞嘧啶脱氨基分别形成黄嘌呤、次黄嘌呤和尿嘧啶。
-
GBZ/T 240.10—2011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 第10部分: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第40部分:繁殖/生长发育毒性筛选试验;——第44部分:免疫毒性试验。HPRT位点突变分析常使用中国仓鼠肺细胞株(V79)和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株(CHO),TK位点突变分析常用小鼠淋巴细胞株(L5178Y)和人类淋巴细胞细胞株(TK6,WTK1等)。固定后进行姬姆萨染色,计数平皿内集落数,并计算其突变频率(MF)。
-
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由肝细胞核因子突变引起的MODY1及MODY3临床表现相似,外显率相对较低而不完全,高血糖发生的时间稍晚于MODY2,60%~②GCK是调控糖代谢的关键酶,在B细胞起“葡萄糖感受器”作用,基因突变致GCK活性减低,B细胞(异常分泌)对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反应降低而发生空腹高血糖。③一般用饮食调控和口服降糖药治疗。
-
突变
广义的突变还包括染色体畸变。最近根据比较各种生物种间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已经得到证据证明,那些所谓中性突变(neut-ralmutation),即对个体的性状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的那些变异是经常发生的。少数已知其遗传缺陷所在,如血友病是凝血因子基因的突变,地中海贫血是血红蛋白基因突变等其余大部分尚在研究中。
-
苯丙酮酸尿
疾病别名苯丙酮尿症,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phenylalaninehydroxylasedeficiency疾病代码ICD:E70.0疾病分类儿科疾病概述苯丙酮酸尿即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酶缺陷所导致的较为常见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约1/4病儿有癫痫发作。内含子长度为1~
-
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症
其临床特征为严重的低钾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伴有高肾素、高醛固酮血症、肾小球旁器增生和肥大及肾小管保钠和浓缩功能障碍,但无高血压及水肿且对外源性血管紧张素Ⅱ无反应。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也揭示Bartter综合征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离子转运蛋白基因突变所引起。(7)高肾素血症、高醛固酮症、血浆前列腺素增高。
-
遣传病
由人体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可从亲代传至后代,称为遗传性疾病,这类疾病通常可分为三大类,即染色体病(chromosomaldisease)、单基因遗传病(monogeneticorsingle-genedisease)和多基因遗传病(polygeneticormultigenedisorder),近年又有线粒体遗传病(mitochondrialdisease)。
-
遣传性疾病
由人体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可从亲代传至后代,称为遗传性疾病,这类疾病通常可分为三大类,即染色体病(chromosomaldisease)、单基因遗传病(monogeneticorsingle-genedisease)和多基因遗传病(polygeneticormultigenedisorder),近年又有线粒体遗传病(mitochondrialdisease)。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诊疗指南(2022年版)
(3)染色体核型分析::所有怀疑MDS的患者均应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测,通常需分析≥20个骨髓细胞的中期分裂象,并按照《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2013》进行核型描述。②平衡染色体异常:(t11;2011年修订的WPSS预后评分系统将评分依据中的红细胞输注依赖改为血红蛋白水平。(三)血液学改善。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①种群是生物生存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中的一个个体是不能长期生存的,物种长期生存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等位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并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通过基因重组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
-
先天性色素缺乏
OCA2符合经典酪氨酸酶阳性的眼皮肤白化,多出现于非洲人群,临床表型多样,毛发、皮肤和虹膜有轻度到中度色素减退,曝光部位可以出现色素痣和色素斑,色素斑面积可进行性增大,非裔人群中因P基因突变可以出现淡褐色皮肤表型,被称为“棕色OCA”。1.白癜风本病为后天发病的色素脱失斑。
-
泛发性白化病
OCA2符合经典酪氨酸酶阳性的眼皮肤白化,多出现于非洲人群,临床表型多样,毛发、皮肤和虹膜有轻度到中度色素减退,曝光部位可以出现色素痣和色素斑,色素斑面积可进行性增大,非裔人群中因P基因突变可以出现淡褐色皮肤表型,被称为“棕色OCA”。1.白癜风本病为后天发病的色素脱失斑。
-
神经系统遗传病
临床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腓骨肌萎缩症和肝豆状核变性等,其中许多疾病是已知的生化异常导致共济失调,如肝豆状核变性是13q14.3-q21.1染色体的ATP7B基因突变所致,后者编码铜转运ATP酶的β多肽,导致铜代谢性障碍;若结果仍有可疑时可作DNA探针检测予以产前诊断。
-
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
概述: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是由于α或β珠蛋白链氨基酸组成改变致使血红蛋白分子结构不稳定,发生变性和沉淀,形成红细胞内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称不稳定血红蛋白。相关药品:氧、磺胺、伯氨喹、呋喃唑酮、亚甲蓝、叶酸相关检查:不稳定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电泳、叶酸
-
溶解度降低的血红蛋白病
概述: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是由于α或β珠蛋白链氨基酸组成改变致使血红蛋白分子结构不稳定,发生变性和沉淀,形成红细胞内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称不稳定血红蛋白。相关药品:氧、磺胺、伯氨喹、呋喃唑酮、亚甲蓝、叶酸相关检查:不稳定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电泳、叶酸
-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疾病别名先天性溶血性黄疸,家族性溶血性贫血疾病分类血液科疾病概述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遗传的溶血性贫血,该病有两种遗传方式,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疾病病因本病是调控红细胞膜蛋白的基因突变造成红细胞膜缺陷所致,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防治高胆红素血症见于新生儿发病者。
-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概述: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是由于α或β珠蛋白链氨基酸组成改变致使血红蛋白分子结构不稳定,发生变性和沉淀,形成红细胞内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称不稳定血红蛋白。相关药品:氧、磺胺、伯氨喹、呋喃唑酮、亚甲蓝、叶酸相关检查:不稳定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电泳、叶酸
-
X-连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
疾病别名X-连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疾病代码ICD:D82.8疾病分类儿科疾病概述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combinedimmunodeficiency,SCID)包括一组遗传性疾病,可伴有B细胞分化异常,也可不伴有B细胞分化异常。病理生理γc属于细胞因子受体,持续表达在T细胞,B细胞,NK细胞,髓样细胞和成红细胞上。
-
先天畸形
约有10%的先天畸形是由单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引起的,10%由环境因素引起,而80%可能由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植入前期,大剂量照射可导致胚胎死亡,这是由于致死性染色体畸变或细胞分化受损所致。也可进行病原基因检测。神经系统损伤如小头、智力低下,眼的缺陷方面有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小眼球等。
-
肾上腺素能依赖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疾病描述肾上腺素能依赖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adrenergicdependenttorsadesdespointesventriculartachycardia,ADTdpVT)亦称肾上腺素能依赖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先天性LQTS、遗传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特发性LQTS、儿茶酚胺依赖性TdpVT、原发性LQTS、家族性LQTS、肾上腺素能依赖性LQTS等。
-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疾病别名Louis-Bar综合征,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疾病代码ICD:I78.8疾病分类风湿免疫科疾病概述本病又称Louis-Bar综合征。脊髓后索及脊髓神经节细胞脱髓鞘。治疗方案主要对症治疗,如应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注射转移因子和胸腺素以及口服左旋咪唑等,还可试用骨髓移植治疗。
-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根据共济失调、构音障碍、锥体束征等典型共同症状,以及伴眼肌麻痹、锥体外系症状及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表现,结合MRI检查发现小脑、脑干萎缩,排除其他累及小脑和脑干变性病可临床确诊。(1)左旋多巴可缓解强直等锥体外系症状,毒扁豆碱或胞二磷胆碱促进乙酰胆碱合成;进行遗传咨询。
-
Alport综合征
概述:奥尔波特综合征Alportsyndrome(本文后称Alport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胶原病,为编码Ⅳ型胶原蛋白α-3链、α-4链和α-5链的基因COL4An(n=3、4、5)突变导致的基底膜病变。由于上述突变导致器官胶原结构异常,进而表现为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包括血尿、蛋白尿及肾功能进行性下降,常伴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眼部异常。
-
奥尔波特综合征
概述:奥尔波特综合征Alportsyndrome(本文后称Alport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胶原病,为编码Ⅳ型胶原蛋白α-3链、α-4链和α-5链的基因COL4An(n=3、4、5)突变导致的基底膜病变。由于上述突变导致器官胶原结构异常,进而表现为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包括血尿、蛋白尿及肾功能进行性下降,常伴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眼部异常。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
(1)化疗:对于体力状态好的患者,含铂两药联合化疗可增加生存率、缓解症状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可使30%~:(1)非小细胞肺癌:药物有培美曲塞和多西他赛、吉西他滨、长春瑞滨、紫杉醇和白蛋白紫杉醇等,铂类药物有顺铂、卡铂和奈达铂。携带有EML4-ALK融合基因的患者,可选用ALK抑制剂克唑替尼(Crizotinib)。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临床路径(2019年版)
CD20、CD22弱阳性;(2)外周血:免疫表型。(七)治疗开始于患者诊断明确并有治疗指征后:(八)选择用药:1.并发症治疗:反复感染者可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症者,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治疗:常用的药物为苯丁酸氮芥、氟达拉滨、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伊布替尼等。
-
波动试验
波动试验又称彷徨试验、变量试验。乙管的菌落数则基本相同。这表明大肠杆菌对噬菌体的抗性来自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发生在大肠杆菌接触相应的噬菌体之前,由细胞在分裂过程中自发地、随机地产生。来自甲管的许多平板上不出现抗性菌落,是由于在接触噬菌体前没有发生过突变;
-
彷徨试验
波动试验又称彷徨试验、变量试验。乙管的菌落数则基本相同。这表明大肠杆菌对噬菌体的抗性来自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发生在大肠杆菌接触相应的噬菌体之前,由细胞在分裂过程中自发地、随机地产生。来自甲管的许多平板上不出现抗性菌落,是由于在接触噬菌体前没有发生过突变;
-
变量试验
波动试验又称彷徨试验、变量试验。乙管的菌落数则基本相同。这表明大肠杆菌对噬菌体的抗性来自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发生在大肠杆菌接触相应的噬菌体之前,由细胞在分裂过程中自发地、随机地产生。来自甲管的许多平板上不出现抗性菌落,是由于在接触噬菌体前没有发生过突变;
-
生物信息学
特别是:在分子进化分析中,“相似性”和“同源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下一步,功能基因组研究将朝着复杂系统的方向发展,即:探讨生物系统中各部分、各层次的相互作用,从而进入系统生物学的领域。蛋白质结构模拟与药物设计蛋白的空间结构模拟和药物设计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
-
Alzheimer病
家族性Alzheimer病(FA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遗传异质性,某些家族21号染色体有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基因突变,有些家系FAD起病特别早,有较恶性病程,与14号染色体上跨膜蛋白早老素1基因突变有关。2.可选择应用脑复康、阿尼西坦、脑复新、喜得镇、石彬碱甲或四氢氨基丫啶、脑活素、银杏制剂等。
-
红细胞生成性尿卟啉病
概述: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又称为红细胞生成性尿卟啉病、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病因在1911年由Gunther首先描述,又称Gunther病。尿卟啉原Ⅲ辅合成酶的基因位于第10号染色体的长臂,至少有7种以上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导致此酶活性的缺陷,其中以第217位点上的胞嘧啶(C)代替胸腺嘧啶(T)的突变型最为多见,占突变总病例的26%。
-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genetherapy)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基因突变实际上就是DNA分子中核苷酸种类数量和顺序的改变,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而致病。目前基因的分离和克隆技术已经掌握,输入患者组织细胞可利用逆转录病毒。基因治疗首先要选择靶细胞和目的基因。
-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2017年版)
基本信息:《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2017年版)》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制(修)定,在中华医学会网站发布。常见体征: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皮疹。(4)粒单核细胞刺激因子(GM-CSF)高敏感实验:JMML骨髓细胞行造血干细胞培养(-GM-CSF):可见CFU-GM生长。
-
分子进化
概述:分子进化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演变现象。最后,由RNN扩展为NNN,使参加蛋白质的氨基酸增加到20种,侧基复杂的氨基酸如苯丙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脯氨酸等都是在这次扩展中出现的,同时还出现了三个无义密码,充当肽链合成中的终止信号,构成现在的遗传密码表。
-
GBZ/T 240.2—2011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 第2部分: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ICS13.100C5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240.2—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2部分:急性经口毒性试验》(Proceduresandtestsfortoxicologicalevaluationsofchemicals—Part2:Acuteoraltoxicitytest)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11年08月19日发布,自2012年03月01日起实施。染毒后继续禁食3h~
-
GBZ/T 240.3—2011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 第3部分: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ICS13.100C5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240.3—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3部分:急性经皮毒性试验》(Proceduresandtestsfortoxicologicalevaluationsofchemicals—Part3:Acutedermaltoxicitytest)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11年08月19日发布,自2012年03月01日起实施。d)LD50计算方法;
-
GBZ/T 240.26—2011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 第26部分:慢性吸入毒性试验
ICS13.100C5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240.26—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26部分:慢性吸入毒性试验》(Proceduresandtestsfortoxicologicalevaluationsofchemicals—Part26:Chronicinhalationtoxicitystudy)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11年08月19日发布,自2012年03月01日起实施。n)确定NOAEL;
-
GBZ/T 240.4—2011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 第4部分: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ICS13.100C5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240.4—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4部分:急性吸入毒性试验》(Proceduresandtestsfortoxicologicalevaluationsofchemicals—Part4:Acuteinhalationtoxicitytest)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11年08月19日发布,自2012年03月01日起实施。f)计算LC50的方法;
-
红细胞生成卟啉
概述: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又称为红细胞生成性尿卟啉病、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病因在1911年由Gunther首先描述,又称Gunther病。尿卟啉原Ⅲ辅合成酶的基因位于第10号染色体的长臂,至少有7种以上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导致此酶活性的缺陷,其中以第217位点上的胞嘧啶(C)代替胸腺嘧啶(T)的突变型最为多见,占突变总病例的26%。
-
GBZ/T 240.6—2011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 第6部分:急性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ICS13.100C5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240.6—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6部分:急性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Proceduresandtestsfortoxicologicalevaluationsofchemicals—Part6:Acutedermalirritation/corrosiontest)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11年08月19日发布,自2012年03月01日起实施。
-
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临床路径(2016年版)
: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及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新生儿筛查学组《高苯丙氨酸血症的诊治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14,52(6):420-42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诊治技术规范(2010版)》[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2):190-191]。
-
先天性肌强直
先天性肌强直的动物模型肌强直性山羊肌肉体外研究发现,肌强直过度兴奋性(反复点火和后放电)是横管系统氯离子电导减低所致,人类肌强直肌肉也证实氯离子电导减低、强直性肌纤维膜高兴奋状态与异常钠通道再开放有关。约1/3的本病患者有心电图改变。婴儿期出现明显肌强直倾向于先天性肌强直,很少是本病。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路径(2016年版)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铁蛋白、ENA抗体谱、免疫球蛋白定量、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试验、蛋白C、蛋白S、叶酸、维生素B12、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转铁蛋白及受体、促红细胞生成素(sEPO)、JAK2exon12、MPLW515L/K、CALRexon9基因突变筛查。对干扰素、羟基脲治疗不能耐受或耐药者,可应用阿那格雷。
-
GBZ/T 240.5—2011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 第5部分:急性眼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ICS13.100C5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240.5—2011《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5部分:急性眼刺激性/腐蚀性试验》(Proceduresandtestsfortoxicologicalevaluationsofchemicals—Part5:Acuteeyeirritation/corrosiontest)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11年08月19日发布,自2012年03月01日起实施。
-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概述: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又称为红细胞生成性尿卟啉病、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病因在1911年由Gunther首先描述,又称Gunther病。尿卟啉原Ⅲ辅合成酶的基因位于第10号染色体的长臂,至少有7种以上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导致此酶活性的缺陷,其中以第217位点上的胞嘧啶(C)代替胸腺嘧啶(T)的突变型最为多见,占突变总病例的26%。
-
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病
概述: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又称为红细胞生成性尿卟啉病、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病因在1911年由Gunther首先描述,又称Gunther病。尿卟啉原Ⅲ辅合成酶的基因位于第10号染色体的长臂,至少有7种以上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导致此酶活性的缺陷,其中以第217位点上的胞嘧啶(C)代替胸腺嘧啶(T)的突变型最为多见,占突变总病例的26%。
-
先天性遗传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症
概述: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又称为红细胞生成性尿卟啉病、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病因在1911年由Gunther首先描述,又称Gunther病。尿卟啉原Ⅲ辅合成酶的基因位于第10号染色体的长臂,至少有7种以上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导致此酶活性的缺陷,其中以第217位点上的胞嘧啶(C)代替胸腺嘧啶(T)的突变型最为多见,占突变总病例的26%。
-
Gunther病
概述: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又称为红细胞生成性尿卟啉病、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病因在1911年由Gunther首先描述,又称Gunther病。尿卟啉原Ⅲ辅合成酶的基因位于第10号染色体的长臂,至少有7种以上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导致此酶活性的缺陷,其中以第217位点上的胞嘧啶(C)代替胸腺嘧啶(T)的突变型最为多见,占突变总病例的26%。
-
无义抑制基因
由于发生无义突变的结果,蛋白质合成只能进行到发生这种突变的部位就中止下来。在大肠杆菌中已知无义抑制基因突变的起因有tRNA基因的突变、核糖体蛋白质基因的突变两种情况。一般无义抑制基因依无义密码子的种类可以分成琥珀型抑制基因、赭石型抑制基因、乳白型抑制基因这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