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气质,即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3.性格,即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及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个性分裂(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产生不正常行为。
-
纸笔测验
纸笔测验就是只用纸和笔就能进行的测验。总而言之,中层管理人员所需要的品质是多种多样:有身体的智力的精神的技术的经验的。(3)个性评估:管理人员人格测验和DISC个性测验;(4)领导行为评估系列测验;
-
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形态。苏联心理学家H.如注意的分心与集中;思维的明确性、迅速性和“灵感”状态;情绪的激动与沉着;心理状态是个别心理过程的结合、统一,是某种综合的心理现象,所以它往往又成为某种个性特征的表现,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面貌,因而心理状态的特征又往往成为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表现。
-
自我观念理论
自我观念理论(self-concepttheory):自我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个性进行自我调节的心理系统。②情感成分,如自尊、自豪、自爱、自卑及自暴自弃等;③意志成分,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奋斗自我追求等。自我观念是在人的交往过程中由个人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同时也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制约。
-
艾森克人格问卷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教授于1952年编制的。现成为国际上所公认,并广泛应用的个性测定标准方法之一。EPQ是由E、P、N、L四个量表组成,E、P、N三个量表包括了艾森克个性理论的三个要素,代表三个个性维度。E量表表示内、外倾向,P量表表示心理变态倾向,N量表表示情绪的稳定性。
-
阴阳人格体质说
这两种分法实是一个体系,即可归并为太阳—火型人、小阳—金型人、阴阳和平—木型人少阴—土型人、太阴—水型人。每一类型的具体特点都涉及到个性特点与体质特点两方面,个性指人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体质侧重于反映生理机能及其特点,二者均由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所形成。
-
自我意识
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这一阶段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学前期以后儿童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以自我评价、为主要标志。
-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小学三、四年级是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飞跃时期,从注重行为效果的评价过渡到注重行为动机的评价;儿童独立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面不断提高,到初中三年级以后达到相对稳定的水平,基本上不再依附于别人。
-
分裂个性
临床上常可观察到许多精神分裂症患在疾疾病发生前即存在一些特殊的个性特征,这类个性特征反映了患者病前的不良素质,它是由先天不良的遗传背景和后天环境中缺乏锻炼的共同因素形成的。在病因存在时,具有不良素质的人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倾向,因而称之为分裂素质或分裂个性。
-
分裂素质
临床上常可观察到许多精神分裂症患在疾疾病发生前即存在一些特殊的个性特征,这类个性特征反映了患者病前的不良素质,它是由先天不良的遗传背景和后天环境中缺乏锻炼的共同因素形成的。在病因存在时,具有不良素质的人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的倾向,因而称之为分裂素质或分裂个性。
-
心理
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它既具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不同水平,有从稍纵即逝的心理过程到稳固的个性倾向与个性特点的不同发展层次,又有知、情、意等不同心理活动对环境和个体本身进行认识、预测、调节和控制的不同功能,使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保持平衡。
-
人道主义
定义: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对经过马克思主义扬弃的人道主义,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其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所要坚持和发扬的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革命人道主义。
-
早期教育
0-7岁的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时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周岁至3岁儿童除上述训练外,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
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interpersonaldistance)社会距离的一种。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很复杂,交往双方的相近性,个性互补性,外貌和个性品质的吸引力,个人能力专长,交往的频率,性别、交往的环境等都可能增加或减少人际距离。因此,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之间的情感倾向性和行为倾向性。
-
心理定量
心理定量是将心理现象的定性评价引向定量分析,用数量来表示心理现象的差异。心理现象定量的基本方法是心理测验,如通过智力量表来测定智力商数,通过个性量表来测量某些个性倾向或特征,用分数或等级加以表示。
-
辩证心理学
主张历史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总体(心理过程、个性、活动手段和行为)在社会发展过程、在各个不同时代和社会结构的更迭中间的变化和发展。
-
领导者的角色冲突
领导者的角色冲突指领导者在主客观条件作用下,在角色认知和角色实现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冲突。这样,在现实的领导活动中,就必然会发生两种角色个性的矛盾和冲突。讲究科学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加强自身品格和本质的培养,使自己的领导行为最大限度地符合角色规范和角色期望,是领导者解决角色冲突的根本途径。
-
自尊
自尊(self-esteem)也称自尊心或自尊感,即自我肯定—自我感觉良好,并认许自我。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等,这些因素都与个体的外在环境有关的。如果社会评价不能满足一个人的自尊需要,甚至产生矛盾时,可能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产生自卑心理,妄自菲薄,从而谨小慎微,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
-
犯罪人的挫折攻击
犯罪人的挫折攻击是犯罪人欲求不满的一种反应方式,即犯罪人在欲求不满的状态下而采取的一种反社会的攻击行为。如果主体认为挫折是别人或社会有意制造的,此挫折就会引起攻击行为。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会尽量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而不良个性品质的人则易产生攻击行为。主体预料的惩罚程度愈大,就愈难引起攻击行为。
-
群体
(2)由进行共同活动的需要而结成,成员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并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诸如人际关系、暗示、从众、模仿、舆论、社会知觉、气氛、感染等社会心理现象。群体的分类:对群体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如正式与非正式群体,参照群体与非参照群体等等。人群、人流、人海、人堆均属于群众的范围。
-
性染色质
性染色质sexchromatln指高等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内的一种可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小体。在人类中主要用口腔粘膜上皮细胞观察,用来判断性别或性染色体异常。因此,在正常女性中可观察到1个性染色质,在具有3条X染色体的个体中能观察到2个性染色质。在正常男性或者只有1条X染色体的卵巢发育不全综合症患者中看不到性染色质。
-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指个人主动地提出道德修养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培养自己的人格品质的过程。学龄初期儿童步入学校,开始系统的学习生活,逐步学会自我约束,而真正的自我教育,作为自我完善的方法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④运用种种自我激励的手段,如自我分析、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监督等。
-
五态人
五态人即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人格类型。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少阳之人,多阳少阴…这种人格分类是较高层次的,归纳了比较典型的个性类型,而许多人的个性特征往往不具有这种典型性,兼于两种类型的混合型者大量存在。近年出现的“五态性格测验表”,已将这一理论直接用于临床性格测定。
-
心理人类学
心理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米德是这个领域研究的开拓者,而本尼迪兑特则对文化总体的特点进行了心理学的分析。而罗海因(G.Roheim)和卡迪纳(A.Kardiner)受精神分析学的影响,进行了文化与个性的研究,他们通过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人类学调查,验证了弗洛伊德理论。在分类时,语言起很大作用。
-
犯罪前心理
犯罪前心理即对犯罪心理形成过程的研究。它包括对犯罪心理形成产生影响的诸种因素的研究;包括对犯罪行为前动机发生的研究,如:对犯罪目标的选择、观察、预谋思考等;不良情绪的积累、演变;犯罪的动机冲突;不良个性的形成等都成为犯罪前心理的研究内容。
-
犯罪情境
犯罪情境指诱发行为人突然发生犯罪行为的外界刺激。行为人事先无犯罪预谋,但由于个人某些方面心理失调或个性缺陷,无意中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而产生了犯罪动机和行为。被侵害物的经济价值和可用价值。(2)作案现场的时空条件,即易作案的时间和地点。(3)在场其他人,包括在场其他人的情绪、气氛、语言和行为。
-
自我理论
自我是人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的产物,把自己看成是其心身活动的主体,把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起来,把我和非我区分开来。自我概念是儿童形成的关于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自我知觉来自于主体对外部社会环境的评价、规范和规定,不来自主体自身。自我概念是一个整体,包括认知成分、情绪成分和评价意志成分。
-
特质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以个别的人格特质为单位,用逻辑与语义的分析方法,把特质界定为个性的“心理结构”,是“个人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以步调一致的反应”。
-
价值目标一致性
价值目标一致性(Valuegoalcongruence)指人们的价值目标最终表现为相一致而非相违背。尽管人们的价值目标是复杂多样的,但最终取决于每个人的需要、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而表现为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
心理测量
心理测量(psychologicalmeasurement)是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心理测验)对人的特定素质进行测量、分析、评价。这里的所谓素质,是指那些完成特定工作或活动所需要或与之相关的感知、技能、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等个人特征。有关测量水平的四种量表见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
-
活动
(1)活动指生物有机体的宏观和微观运动形式;(2)活动指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与身体活动;(3)活动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物质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形式、性质、任务的不同,是个性差异形成的客观基础。
-
兴趣
兴趣指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个人在以特定活动、事物以及人的特性为对象时,反映在积极的、选择的爱好倾向上的情绪紧张态度。兴趣的稳定性作为人的兴趣的品质之一,是与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直接相联系的。
-
积极兴趣
根据个人的兴趣对活动所产生的效果的大小(即兴趣的效能),可以把兴趣分为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是兴趣品质的一种类型。它使人处于静观状态,使人只限于“心想往之”而已,它不能成为实际活动的动力,因而也不能产生实际效果,是一种不良的兴趣品质。它是一种有力的动机,是掌握知识、发展个性的优良的兴趣品质。
-
动作练习
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的以改进运动方法和提高运动学习效果为目的的重复活动。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练习要明确目的、动机、方法和规范,注意动作的难点和难度,以及练习者的性别、年龄和个性特征。③及时了解动作练习结果,锻炼对自己反应的判断能力;④在练习时间分配上,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好。
-
认知的准备
认知的准备是学习准备状态的一个方面。它可分为两类。①知识准备,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在他的认知结构中具备了同化所学新知识的有关观念,它是由特定的学科知识决定的。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及情感意志等个性特征。就某个学生而言,他的一般认知成熟程度受遗传基因、生活经验和教育背景的影响。
-
非智力因素
从广义来说,凡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人智力因素而言的。从狭义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和个性。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具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就会乐不知倦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
知觉
客观事物通常只有部分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受器,要认识事物的整体或联系,必须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直接的、间接的)加以补充,同时是否产生知觉也要受人的兴趣、需要、动机、情绪、个性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制约。人对于自身生命活动的状态也可以产生知觉,在临床上,它是病人主诉和医生问诊的重要内容。
-
品德心理
品德心理是在人的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和处于核心地位的部分。它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理想等许多极其复杂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理成份。
-
自尊心
自尊心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的关系的反映。个人生活在群体中总希望在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反之,一旦产生自我压力感,一种是积极努力迎头赶上,另一种是则产生自卑心理,从而谨小慎微,怨天忧人,甚至自暴自弃。
-
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要求被试对一些模棱两可或模糊不清、结构不明确的刺激作出描述或反应,通过对这些反应的分析来推断被试的内在心理特点。其逻辑假定是,人们对外在事物的看法实际上反映出其内在的真实状态或特征特点非结构性、掩蔽性和整体性分类⑴联想法投射测验测验任务为报告因某种刺激所引起的联想。
-
糖果效应
萨勒对一群都是4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糖果效应。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说,萨勒也未指出实马的样本大小,有多少被试孩子,他们的家教状况如何。
-
心理调节
心理调节(mentaladjustment)指用心理技巧改变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调节的含义:心理调节的含义有二:①改变心理活动的绝对强度,减低或提高心理力量;心理调节的方法:心理调节的方法有认知结构的调节、情绪的调节、意志调节、个性调节以及注意、记忆的调节等等。依调节者的情况可分为自我调节与他人调节两种。
-
明尼苏达人格测验
明尼苏达人格测验简称MMPI,是个性测查工具,于1943年由美国HathawayS.R和Mckinley根据精神病临床需要设计此量表,使用此量表的已超过60个。在选择每一题目时,Hathaway等经过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及修订,最后确定了13量表,包括3个效度量表和10个临床量表。④精神病态(Pd);⑥妄想狂(Pa);⑧精神分裂症(Sc);
-
露阴癖
露阴癖是性变态的一种。患者的行为或止于露出阴部,或当场手淫射精,并无进一步施行暴力的企图。好发年龄为25~35岁之间,如在中老年首次出现,应考虑有慢性酒精中毒或其它脑器质性疾病。患者个性在人际关系中常表现被动与缺乏自信,露阴前有渐增焦虑的感觉。
-
嫉妒妄想综合征
嫉妒妄想综合征又称病理嫉妒综合征,奥赛罗综合征。好发年龄为30~40岁,患者以许多似是而非的证据证明其配偶另有新欢,但往往说不出具体的对象,为此反复侦察、盘问、跟踪、拷打,症状可持续数年,可能产生攻击行为,甚至杀死配偶,就如莎士比亚描述的奥塞罗一样。本症偶可见于酒中毒、精神分裂症。
-
病理嫉妒综合征
嫉妒妄想综合征又称病理嫉妒综合征,奥赛罗综合征。好发年龄为30~40岁,患者以许多似是而非的证据证明其配偶另有新欢,但往往说不出具体的对象,为此反复侦察、盘问、跟踪、拷打,症状可持续数年,可能产生攻击行为,甚至杀死配偶,就如莎士比亚描述的奥塞罗一样。本症偶可见于酒中毒、精神分裂症。
-
奥赛罗综合征
嫉妒妄想综合征又称病理嫉妒综合征,奥赛罗综合征。好发年龄为30~40岁,患者以许多似是而非的证据证明其配偶另有新欢,但往往说不出具体的对象,为此反复侦察、盘问、跟踪、拷打,症状可持续数年,可能产生攻击行为,甚至杀死配偶,就如莎士比亚描述的奥塞罗一样。本症偶可见于酒中毒、精神分裂症。
-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是指一组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两种病相同时存在又同样突出的精神障碍。③起病较急,发病可存在应激诱因。对于躁狂型患者可应用提盐配合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氯氮平等药物治疗;对于抑郁型患者可应用阿米替林配合兼有抗抑郁作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如舒必利、泰尔登等治疗,必要时可采用ECT治疗。
-
病态人格
但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对病态人格的概念理解为:广义的病态人格,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即目前所定的人格障碍;指一个人从童年、青少年时期起其个性或性格就严重偏离正常,且延续到成年,甚至持续终生,难以纠正。包括若干型,如反社会型、偏执型、分裂型、情感型、冲动型、强迫型、癔症型等。
-
交替人格
交替人格指患者在不同时间内,可表现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体验。这两种不同的人格可以交替出现。它属于自我同一性障碍。多见于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