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风疮
肺风疮为病证名。为类似酒皶鼻的病证。主要症状为鼻色赤。《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鼻上红肿…《类证治裁·鼻口症》:“有不饮酒而鼻色赤,名肺风,由血热郁于肺。清肺饮。”治宜清肺化湿解毒,用清肺饮子,或四物汤、五苓散二方合用。加黄芩、黄柏。
-
护鼻散
处方:玄参3两,麦冬2两,生甘草1两,生丹砂末3钱,桔梗5钱,金银花3两,天花粉3钱。功能主治:遍身生杨梅之疮,因误服轻粉,一时收敛,藏毒于内,必至外溃,未几而毒发于鼻,自觉一股臭气冲鼻而出,第二日鼻色变黑,不闻香臭者。用法用量:水煎,调丹砂末服。更用全鼻散。摘录:《辨证录》卷十三
-
肺主鼻
肺主鼻生理学名词。指肺司呼吸,开窍于鼻,鼻为肺之官,其通气及嗅觉功能须赖肺气调和。《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色白,入通于肺,开窍于鼻。”《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主鼻。”
-
涕
又名鼻液、鼻涕,为五液之一。出自《素问·宣明五气篇》:“心为肝,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即指鼻窍中分泌的液体物质,具有润泽和清洁鼻窍的作用。因鼻窍通于脑,故又有脑渗为涕之说。肺开窍于鼻,邪气犯肺,鼻为之不利,涕亦变矣。受寒则鼻窍而流稀涕,化热则流脓涕。
-
鼻腔-鼻窦内镜检查法
无论是前鼻镜检查还是间接鼻咽镜检查,对鼻腔和鼻窦的观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内镜为0°、30°和70°三种,直径4.0mm,镜身长180mm,这种内镜视野大,亮度好。儿童可用直径2.7mm内镜。若有摄录系统,有助于操作、教学和资料保存,检查前均应剪鼻毛。
-
全鼻散
《辨证录》卷十三:组成:玄参1两,生甘草3钱,金银花1两,当归1两,麦冬5钱,人参3钱,生丹砂末1钱。主治:杨梅疮因误服轻粉藏毒于内,毒发于鼻,自觉一股臭气冲鼻而出,第2日鼻色变黑,不闻香臭。用法用量:水煎服。先用护鼻散,连服4剂,鼻黑之色去,不必忧鼻梁之烂落矣,更用全鼻散。
-
俯按山源
俯按山源导引功法名。方法为:用第二和第三指之端,分别伸入两鼻孔,挟住鼻中隔,轻轻揉捏。然后,叩齿数下,以手按鼻片刻。有宁心安神、醒脑及治疗之鼻疾之效。《圣济总录》:“鼻下山源,是一身之武津,真邪之府,守真者所以遏万邪。”
-
鼻型
鼻型为人类学中一项重要的性状特征。以鼻宽×100/鼻高即鼻指数(nasalindex)表示之;通常根据此值作如下的分类:活体的和头骨的鼻型分类标准不同之处,主要是鼻宽的测点在两者有很大区别。结果,头骨上的鼻宽较之活体的鼻宽要小得多。另外鼻型分类尚有不根据测量方法,而是根据观察的方法来进行的。
-
返魂浆
处方:土牛膝(红肿节者佳)。功能主治:喉风不拘,双单蛾风,及诸证临危者。用法用量:上洗净捣烂,入浓糯米泔3茶匙,同取出汗来,再将茶子仁捣烂,入妇人乳2茶匙,同取出汗来调和。双蛾风两鼻俱灌,3-5次毕竟,吐痰而愈。注意:切忌热毒物。摘录:《外科百效全书》卷二引龚应颐方
-
灌溉中岳
灌溉中岳导引功法名。又名灌溉中州。中岳即鼻部。谓以手指摩擦鼻部及附近穴位(如迎香穴)。《登真隐诀》卷中:“鼻亦欲按其左右,唯令无数,令人气平,所谓灌溉中岳(原注:鼻为面之岳山,内景所谓之天中之岳)。”
-
定命保童丸
处方:白矾1两(烧令汁尽),干地龙(炙)1分,朱砂1分,麝香少许。功能主治:疳。用法用量:疳蛔重者每服7丸,轻者5丸每日平明时先用□者1粒,于盏中以热水浸一炊久,用箸头研成□,将衽子点药于鼻中,候嚏喷三五遍,然后用□丸者,以熟水化破,空心服之。摘录:《医方类聚》卷二五四引《保童秘要》
-
神庐
神庐鼻之别名。出《东医宝鉴》。“神庐者,鼻也,乃神气出入之门户也。”详鼻条。
-
蒸汽吸入疗法
蒸汽吸入疗法为治法。指根据病情选用适当药物,煎煮时用口或鼻吸入药物蒸汽,或用雾化器将药液雾化后吸入口鼻,以治疗口鼻、咽喉、心肺等疾病以及头晕头痛等的方法。蒸汽吸入疗法是一种特殊疗法。
-
滴鼻灵
《中医耳鼻喉科学》:滴鼻灵:处方:鹅不食草650克辛夷花150克盐酸麻黄素3.75克葡萄糖粉15克制法:前二味水煎二次,将药液混和,浓缩成1.5升,加入麻黄素、葡萄糖粉,过滤消毒,瓶装备用。功能主治:行气消肿,通鼻利窍。主鼻渊、鼻窒、鼻鼽等所致鼻窍不利。4滴,一日二至四次。亦可穿刺注入上颌窦。
-
解齆汤
别名:解郁汤处方:黄芩3钱,甘草3钱,桔梗5钱,紫菀2钱,百部1钱,天门冬5钱,麦冬3钱,苏叶1钱,天花粉3钱。功能主治:清其肺中之邪,去其鼻间之火。主肺金之火热壅于鼻而不得泄,鼻大如拳,疼痛欲死。用法用量:解郁汤(《疡医大全》卷十二)。摘录:《石室秘录》卷四
-
夹鼻
夹鼻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鼻部,鼻骨与侧鼻软骨交界处。左右计2穴。主治萎缩性鼻炎、鼻疖、臭鼻症、过敏性鼻炎、嗅觉障碍等。一般直刺0.3~0.5寸。
-
御院麝香散
《医学纲目》卷十七:方名:御院麝香散组成:白矾(枯过,另研)半两,白龙骨(粘舌者,另研)半两,麝香(另研)半字。主治:鼻衄不止。用法用量:每用1字,先将冷水洗净鼻内血涕,然后吹药于鼻中;或以湿纸蘸药塞鼻,尤妙。制备方法:上为末。
-
鼻齆
鼻齆证名。①系指鼻塞、嗅觉失灵的病证。又名齆鼻。《诸病源候论》卷二九:“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齆也。”②俗称阻塞性鼻音为齆鼻。如《十六国春秋后赵录》有“王谟齆鼻,言不清畅”的记载。
-
悬阳
概述:悬阳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4.提举阳气。鼻部·悬阳:悬阳指鼻部。杨上善注:“悬阳,鼻也。”张志聪注:“悬阳,心也。”目·悬阳:悬阳指目。刘衡如注:“目为悬阳。”张景岳注:“凡刺之时必先举阳气为主,故曰悬阳。”
-
神塞丸
《外科大成》卷三:方名:神塞丸组成:麝香1分,沉香3分,白矾1钱,糯米50粒。主治:耳内出血及鼻衄。如左鼻出血,塞右耳,右鼻出血,塞左耳;两耳出血,塞两鼻,两鼻出血,塞两耳。制备方法:上为末,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鼻痔方
处方:明矾30克蓖麻7个盐梅5个(去核)麝香少许制法:上药捣为丸。功能主治:主鼻瘜肉。用法用量:绵裹塞鼻中,附着瘜肉,每日一换。鼻中沈出清水,其瘜肉自下。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八
-
涕液不收
涕液不收病证名。指小儿鼻常流涕不收。《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风冷伤于肺经,或冷中囟户,皆因小儿涕液不收。盖肺气通于鼻,脑液下通于鼻故也。”治宜解表散寒,用菊花散。
-
过街笑
《万病回春》卷五:过街笑:处方:木香3克麝香0.09克功能主治:治闪挫腰痛。用法用量:研细末,吹鼻。左痛吹右鼻,右痛吹左鼻,同时活动腰部。摘录:《万病回春》卷五《回春》卷五:组成:木香1钱,麝香3厘。主治:闪腰痛。令病人手上下和之。制备方法:上为末。
-
脂膏
《奇效良方》卷五十九:方名:脂膏组成:牛脂(或羊脂、雁鸭脂亦可)如指头大。主治:卒食物从鼻中缩入脑中,介介痛不出。用法用量:上纳鼻中,以鼻吸取脂入。须臾脂消,则物随脂俱出。
-
喷嚏丸
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引《子母秘录》,名见《串雅内编》卷四:方名:喷嚏丸组成:半夏1两。主治:五绝。一曰自缢,二曰墙壁压,三曰溺水,四曰魇魅,五曰产乳。中风不语,尸厥,中恶,中鬼。制备方法:上为末,丸如大豆大。附注:《串雅内编》庚生按云:半夏以研细末吹入鼻中为宜。盖为丸塞鼻,每致闭气反为害矣。
-
三汁饮
方出《圣惠》卷三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一八九:方名:三汁饮组成:刺蓟汁2合,生地黄汁1合,生姜汁半合。主治:鼻中出血不绝,心闷欲绝。用法用量:上药调和令匀,徐徐饮之;《仙拈集》卷二:方名:三汁饮组成:生地黄汁半钟,生姜汁半钟,蜜半钟。主治:溺血,口鼻出血。用法用量:和匀,空心热服。
-
五官
概述:五官:1.人体器官名;2.病理学名词。人体器官名·五官:五官指鼻、眼、口唇、舌、耳等五个器官。它们分属于五脏,为五脏的外候。《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五官者,五脏之阅也。”《黄帝内经灵枢·五色》:“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
外疳
外疳为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疾外现于五官的证型。疳病新起的症状,外现于目、鼻、口齿等部位。《证治准绳·儿科》:“鼻下赤烂自揉,鼻头上有疮,渐绕耳生疮。今分走马疳,口齿疳,鼻疳,眼疳等。”
-
滴鼻剂
中药·滴鼻剂:滴鼻剂(nasaldrop)为中药剂型。是指将药材提取物或药物用适宜溶剂制成的供滴入鼻腔用的液体制剂。如复方辛荑滴鼻剂、鼻通宁滴鼻液及清开灵Ⅱ号滴鼻液等。西药·滴鼻剂:滴鼻剂系指由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的澄明溶液、混悬液或乳状液,供滴入鼻腔用的鼻用液体制剂。
-
肺为涕
肺为涕生理学名词。涕出于鼻,润泽鼻窍,肺开窍于鼻,故涕为肺液。《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肺为涕。”王冰注:“润于鼻窍也。”
-
地户
2.人体部位名。东南方·地户:地户指东南方。地之出入口,与天门相对。《升庵外集》:“河图括地象曰,东南为地户。”古人认为:地不满东南,故地之户在东南。《黄庭内景经》:“帝乡天中地户端。”原注:“鼻为上部之地户。”
-
鼻横沟
疾病别名鼻横线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鼻横沟又名鼻横线。鼻翼及鼻中隔软骨在成年期分化发育,因而改变了鼻孔的外形。本病不太少见,但极少引起注意。症状体征在10岁左右,患者鼻部中、下1/3交界处可出现一个淡红色沟纹或一浅沟,至成年期即可自行消失。疾病病因有两个家系提示本病是由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所引起。
-
圣烟筒
《医学正传》卷五:组成:蓖麻子。用法用量:烧烟吸之。制备方法:上取肉捶碎,纸卷作筒。主治:一切风痰喉痹。或巴豆压油于纸上,卷皂角末烧熏鼻;或用热烟刺入喉内,吐恶涎及血即醒;或巴豆、明矾熬,去豆取矾吹鼻,并点喉蛾。
-
产后恶血入肺
概述:产后恶血入肺为病证名。指产后由于瘀血入于肺经,出现咳逆气急,口鼻黑气的病证。病因病机:产后由于恶露不净,积为瘀血,入于肺经所致。症状:可见咳逆气急,口鼻黑气环绕等症。吴梅庵《秘传内府经验女科》:“若瘀血入于肺,咳逆气急,口鼻黑色,或鼻中血出,乃属危候,宜二味参苏饮加附子。”
-
续随汤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名:续随汤组成:续随子14粒(细研)。主治:血黄。病人三日,鼻中出血,大小便亦下血,心间烦闷,腹中有块痛,如虫咬,吐逆喘粗。用法用量:用水1盏,煎至6分,去滓,放冷顿服。看鼻咽及下血,其血鲜者堪医,如齿及鼻黑,发直者死。先烙丹田穴次烙后心囟,如不愈宜服此方。
-
吹鼻六神散
处方:焰消(提净)15克白芷雄黄乳香(制)没药(制)脑荷叶各3克制法:上药为细末,瓷罐收贮。功能主治:主眼目暴发赤肿,热泪昏涩,及头脑疼痛。用法用量:先令病人口含水,然后将药末吹鼻,左吹左,右吹右,使气上行,须臾觉效。头痛吹法亦然,或两鼻皆吹之。注意:久患眼疾者忌用。摘录:《景岳全书》卷六十
-
葱白滴鼻液
处方:葱白。功能主治:辛散风邪通窍。主外邪而致的鼻内肌膜红肿,鼻塞流涕。用法用量:葱白取汁过滤,用生理盐水配成40%溶液。滴鼻。摘录:《中医耳鼻喉科学》
-
藕节散
《普济方》卷一八八引《经验良方》:方名:藕节散组成:藕节。主治:吐咯血。用法用量:用藕节研汁,调飞罗面稀服。方出《串雅内编》卷四,名见《青囊秘传》:方名:藕节散别名:生节散组成:藕节。主治:鼻中肉坠。耳鼻毒及血症。制备方法:藕节有须处,烧灰存性,为末。
-
通脑丁香散
《圣惠》卷八十七:方名:通脑丁香散组成:丁香1分,蜗牛壳1分(炒令黄),赤小豆1分,不蛀皂荚1分(并子)。主治:小儿脑疳,头发干竖作穗,眼有白膜,鼻头有疮。若病重者,鼻内出虫子。制备方法:上为细散。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丁香散,方中有辛夷,无皂荚。
-
蟾灰丸
处方:蟾灰1分,人粪灰1分,地龙(微炒,末)1分,蜗牛壳(微炒)1分,狗头灰1分,麝香1分,兰香根灰1分。制法:上为细散,用浆水调在纸上。功能主治:小儿急疳。虫食口内作疮,四肢瘦弱,腹大筋粗。如鼻中有疮,以绵子裹药安在鼻内。如疳入腹内,水浸蒸饼和丸,如绿豆大。
-
乌白散
《普济方》卷二四○引《如宜方》:方名:乌白散组成:草乌4两,桑白皮8两。主治:脚气,发则脚骨痛苦甚者。水3升,用瓦瓶煮至1升,去滓,好酒和药水温服。《卫生宝鉴》卷二十:方名:乌白散组成:乌鱼骨1两,白矾2钱。如在右者,左鼻孔内搐之;在左者,右鼻搐之。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
左卡巴斯汀喷鼻剂
药品说明书:药理作用:对H1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可与组胺竞争H1受体,从而消除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如打喷嚏、鼻痒、流鼻涕)。注意事项:偶有轻微头痛、鼻腔刺痛或烧灼感、出现嗜睡及口干现象。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孕妇不宜使用。规格:鼻喷剂:0.5mg/1ml,每瓶10ml。
-
迎春散
《治疹全书》卷下:方名:迎春散组成:辛夷花5钱,麝香5分。主治:痘疹后鼻有余邪闭塞,不能安卧。用法用量:用葱头蘸末塞鼻内,日易数次。制备方法:上为末。
-
风呼吸法快功
风呼吸法快功是郭林新编创的以风呼吸法为特点的可用于治疗癌症的动功功法,郭林新气功之一。呼吸用鼻吸鼻呼法,节律为吸一吸一呼(吸短呼长、呼吸平衡),与甩手、行步自然配合,呼吸有息,可逐渐加强。行进中还可配合舌抵上腭、摇摆天柱、双目平视和咽津等动作。
-
调息箴
调息箴养生短论。南宋理学家朱熹撰。全文为:“予作调息箴,亦是养心一法。盖人心不定者,其鼻息嘘气常长,吸气常短,故须有以调之。鼻数停匀,则心亦渐定。所谓持其志,无暴其气也。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已而吸,如百虫蛰。氤氲开阖,其妙无穷”所述即儒家所谓“观白”气功功法。
-
狄仁杰
狄仁杰为唐初大臣。字怀英,又名狄梁公。太原(今属山西)人。曾任丞相。善医,尤长针灸。据《集异记》载:一孩鼻生赘瘤,大如拳,狄施针术,赘瘤应手而落。狄仁杰(630-700年)《集异记》载其以针刺疗一小儿鼻端赘瘤,应手而愈。酷似现今针刺麻醉之举。
-
寒水再造丹
处方:麦冬3两,生甘草1两,桔梗3钱,黄芩3钱,连翘3钱,贝母3钱,土茯苓2两,寒水石(研细末)3钱,夏枯草2两。功能主治:杨梅结毒至鼻烂茎烂者。用法用量:水煎汁2碗,调寒水石末服。如已烂落,1剂不再烂也,2剂全愈;摘录:《洞天奥旨》卷十
-
澳大利亚人
澳大利亚人是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及其血缘人种的总称。该人种的体质特征是:眉弓开阔,眼和鼻根凹陷,鼻宽阔、齿大、头长狭,额垂斜,颌突出显著,具有古人类的特征。体表色素沉着深浓,皮肤呈深褐色但随着距赤道距离的增加肤色逐渐变浅。发黑色,幼年时有的为金色,体毛密,四肢长,体瘦,这些特征显示对砂漠的适应。
-
宣窍
宣窍治疗学名词。①宣通口、鼻、咽喉等窍道的治法。如湿浊闭塞鼻窍,浊涕下流,可用苍耳散宣通鼻窍。②同开窍。用化痰药或芳香药宣通痰浊阻塞心窍及邪陷心包的治法。症见神志不清,言语蹇涩,痰涎壅盛等,宜礞石滚痰丸、导痰汤、至宝丹、苏合香丸等。
-
鼻板
鼻板是脊椎动物鼻的原基,是在神经板出现的前后,在神经板的前端附近,以表皮的加厚在正中线的左右生成的一种基板,发生时特别肥厚,各自的中央部向内陷没,从左右接近前脑顶端,其表面的陷没部形成凹陷部称鼻窝,更形成囊状,其狭窄的内腔以前端的开口(外鼻孔)开向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