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腓肠肌运动点
腓肠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小腿屈侧,腘窝横纹下3寸,屈侧正中线内侧约一横指为1穴;腘窝横纹下3寸,屈侧正中线外侧约一横指处为1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1~
-
大门
大门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头部中线后发际上3.5寸,约当脑户穴直上1寸处;一般沿皮刺0.5~位于头部中线,枕外隆凸上缘直上1寸处;或艾条灸5~主治半身不遂。
-
三角肌运动点(中)
三角肌运动点(中)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肩外侧,上臂外侧中线上,肩峰下方约五横指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肩及上臂肌麻痹型)。一般直刺1~1.5寸。
-
锥体交叉
在延髓的下部、锥体尾侧的中线处,行于锥体中的皮质脊髓束大部分纤维经此越边至对侧,形成交叉纤维,称锥体交叉。
-
始素
始素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位当腋中线上,腋窝下2寸处。主治胁下支满、腰痛引腹、肋间神经痛等。一般斜刺0.3~0.5寸;可灸。
-
地健
地健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胫侧,髌骨中线下6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凹陷中。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足外翻。一般直刺1.0~1.5寸。
-
伏虎穴
伏虎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删繁刺灸诸穴集要》。位于大腿内侧中线,与风市穴同高处。主治风气、寒湿。刺0.5~0.8寸。
-
阳穴
阳穴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真髓》。位于后头部正中线左侧0.5寸,入后发际1.7寸处。主治脑溢血、眼病等。一般灸3~5壮。
-
阴穴
阴穴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真髓》。位于后头部正中线右侧0.5寸,入后发际1.7寸处。主治脑溢血、眼病。一般灸3~5壮。
-
足二里半
足二里半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近端伸侧,髌骨中线下2.5寸,胫骨粗隆下缘。左右计2穴。主治食物中毒。一般用针刺放血。
-
顶椎
顶椎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项后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之高点处。主治消渴、小便数。一般灸3~7壮。
-
建胃
建胃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小腿腓侧,髌骨中线下6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左右计2穴。主治消化系疾患,如胃下垂,急慢性阑尾炎;瘫痪所致抬腿困难。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健膝
健膝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伸侧正中线,髌骨中线上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膝关节炎、下肢麻痹、下肢瘫痪、下肢肌无力。一般直刺1~2寸;可灸。
-
斜差
斜差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国针灸学》。位于背部正中线向左旁开1.5寸,平第九胸椎棘突下间1穴;正中线向右旁开1.5寸,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间1穴。主治胃病、胃扩张、胃痉挛、小儿胃肠病。一般斜刺0.3~
-
鹰上
鹰上为经外奇穴名。穴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上臂伸侧中线,尺骨鹰嘴直上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般针1~2寸。
-
四强
四强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伸侧正中线,髌骨中线上5.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膝关节炎等。一般直刺1~2寸;可灸。
-
腰三点
腰三点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鼻梁中线上,鼻梁下缘1穴,此穴两侧外下方,近鼻翼上方,左右各1穴,形成等腰三角形。计3穴。主治腰痛、腰酸。一般斜刺0.3~0.5寸。
-
新伏兔
新伏兔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伸侧,髌骨中线上7寸,与髂前上棘与髌底连线相交之点外开5分处。左右计2穴。主治膝关节炎、下肢瘫痪、关节痛。一般直刺1.5~2.0寸;可灸。
-
鹤顶上
鹤顶上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伸侧正中线,髌骨中线上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风湿、损伤性腰腿痛等。一般直刺1.0~1.5寸。
-
鹰下
鹰下为经外奇穴名。穴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前臂伸侧中线,肘横纹下3寸,桡、尺骨之间。左右计2穴。主治耳聋、上肢瘫痪等。一般直刺1.0~1.5寸;可灸。
-
旋前圆肌运动点
旋前圆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前臂近端屈侧,肘横纹下约1.5寸,前臂屈侧正中线尺侧2横指宽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0.3~0.5寸。
-
胸骨中线
胸骨中线为经穴定位线,即前正中线之胸段。为任脉经所过,分布有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诸穴。
-
胸第二侧线
胸第二侧线为经穴定位线。距胸骨中线4寸的锁骨中线,为足阳明胃经经过处。分布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各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