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
终①永久,终久。《素问·天元纪大论》:“传之后世,无有终时。”《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始则同,其终则异。”指经气消亡。《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目睘绝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长终而不得反。”《景岳全书·论治》:“始非治虚之法也。”
-
保生铭
保生铭养生专篇。相传为唐·孙思邈述。食了行百步,数将手摩肚。饱则立小便,饥乃坐旋溺。日月固然忌,水火仍畏避。思虑最伤神,喜怒伤和息。酸味伤于筋,辛味损正气,苦则损于心,甘则伤其志,咸多促人寿,不得偏耽嗜。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阳事。神气自然存,学道须终始。收入《道藏》第五百七十一册。
-
厥阴终
厥阴终病证名。指厥阴的经脉之气终尽败绝,表现为身热嗌干,多尿心烦,舌卷囊缩等。《素问·诊要经终论》:“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
天年
概述:天年:1.《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天年,即天赋之年岁。本篇从先天禀赋和后天发育,指出了寿天与精神、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关系,并分别论述了生命过程中各阶段的生理变化。因本篇之论以终寿为旨,故以“天年”名篇。《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
戴眼
指病人眼睛上视,不能转动。《素问·三部九候论》:“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多因正气耗竭,使神志不慧,藏精之气不能上荣于目,太阳脉绝所致。亦可见于小儿急惊风、厥阴风痰闭阻等病证。
-
体积功
体积功是把热力学第一定律中的功分解成体积功W体(即由于体系体积变化而引起的功)和非体积功W′(除体积功以外的其它所有的功,如电功等)。这时:ΔU=Q-W体W体=p外(V2-V1)=p外ΔV式中p外——恒定外压,kPa;R——气体常数(R=8.314J·mol-1·K-1);
-
焦
焦㈠(jiāo,音交)①同“膲”。脏器名,六腑之一。见“三焦”。《素问·诊要经终论》:“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灵枢·经脉》:“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见“焦满”。㈡(qiáo,音桥)通“憔”。《素问·上古天真论》》:“五七,阳明脉衰,面始憔,发始堕。”
-
立冬
立冬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我国习惯作为冬季开始的节气。《汉学堂经解》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冬,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因为节名。”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
溺
溺㈠(niào,音脲)同“尿”。《素问·诊要经终论》:“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㈡(nì,音逆)①淹没。《素问·方盛衰论》:“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素问·上古天真论》:“以酒为浆。”王冰注:“溺于饮也。”
-
热力学过程
热力学系统的宏观性质之一发生变化,系统的状态也随之变化。变化前的状态称为始态或初态,变化后的状态称为终态。由始态至终态的变化过程称为热力学过程。在过程中系统所经历的路径称为途径。
-
热力学函数
状态函数也称热力学函数(thermody-namicfunction)。热力学系统的状态是用它的一组宏观性质来描述的。状态函数在热力学过程中的改变值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与系统变化所沿的途径无关,用数学式表示,对状态函数,其中△X为X值的增加,Xl及X2分别为始态及终态的X值。
-
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也称热力学函数(thermody-namicfunction)。热力学系统的状态是用它的一组宏观性质来描述的。状态函数在热力学过程中的改变值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与系统变化所沿的途径无关,用数学式表示,对状态函数,其中△X为X值的增加,Xl及X2分别为始态及终态的X值。
-
足跟发
足跟发病名。出《外科活人定本》卷一,多因涉水或远行伤损脚根,或由湿热流注于此而发。其证之初起多不引起患者之重视,痒痛肿胀均不明显,终止痒痛明显,红肿成脓,溃后脓水淋漓不止,缠绵不愈,终难敛口。初起者当急用艾灸之法,继则视是否成脓及破溃后之脓汁状况辨证施治。参见痈疽疮疡之有关证候投以内服外敷之剂。
-
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灵枢·终始》:“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
分解代谢
分解代谢是指机体将来自环境或细胞自己储存的有机营养物质分子(如糖类、脂类、蛋白质等),通过一步步反应降解成较小的、简单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氨等)的过程,又称异化作用。分解代谢伴有蕴藏在大分子复杂结构中自由能的释放。
-
人类灵魂
人类灵魂美国广播公司曾播放过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该剧片出示了古往今来民间都流传着人类灵魂存在的事实。同时有报道称,许多人遇见过一些陌生人的阴影和死去亲人的灵魂。魂是否存在仍未有确切的证据证实,但是连续有亲历者称自己看到过、拍摄到甚至与幽灵交流过。相关的研究人员希望终有一天能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意谓针刺治病的基本原则,都是以达到阴阳之气和调而后止针。语出《灵枢,终始》。
-
已刺勿饥
已刺勿饥为针刺宜忌之一。指针刺不久,不可过度饥饿。《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说“已刺勿饥”。
-
已刺勿劳
已刺勿劳为针刺宜忌之一。指针刺不久,不可过度劳累。《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说“已刺勿劳”。
-
甲子
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天干与地支循环相配,可成甲子、乙丑、丙寅…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互配合,天干在上,地支在下。《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谓用纪天的十干反复六次,和纪月的十二支反复五次,排成甲子,再乘以六,便是一年三百六十日的大概日数。
-
令志在针
令志在针指针刺时施术者应集中精力进行针刺操作,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的感觉。《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言:“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
终池
终池:在脊髓蛛网膜下隙下部的一个扩大的腔隙,位于脊髓圆锥下方,马尾的周围,隙内充满脑脊液,还有终丝和马尾,临床上可经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也可向此隙注入治疗药物或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帮助诊断某些疾病。
-
吴鞠通医案
《吴鞠通医案》医案著作。四卷(或作五卷)。清·吴瑭撰。刊于1916年。收载了作者治疗温病、伤寒、杂病、妇儿科医案。作者尤其擅长于温病,能从医案的辨证治疗中示读者以规矩。书中颇多连续治疗较完整的病案,记录详明,有利于读者领会病理发展过程和治法的终始变迁。现有初刊本、铅印本、石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
外格
外格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黄帝内经灵枢·终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阳气亢盛之极,盈溢于外,不能与阴气相交所致的格拒现象。
-
俞窍
俞窍指深在筋骨孔隙之间的腧穴。《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冬刺俞窍于分理。”林忆等新校正:“按《四时刺逆从论》云:‘冬气在骨髓’。《类经》注:“孔穴之深者曰窍,冬气在骨髓中,故当深取俞窍于分理间也。”
-
溢志
溢志开怀泻意,犹言尽情。《素问·六微旨大论》:“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
-
溢阳
溢阳脉学名词。指阳气亢盛之极而泛溢的脉象。《灵枢·终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参外格条。
-
溢阴
溢阴脉学名词。指阴邪积聚而弥漫于内的脉象。《灵枢·终始》:“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死不治。”参内关条。
-
医林纂要探源
《医林纂要探源》综合性医书。清·汪绂辑于1758年。作者集诸家医书分类编辑而成。卷一医源,共47条,阐述阴阳五行、脏腑部位功能、脉象;卷二-三分析药性180余味;卷四-十选辑方剂630余首,以张仲景、李东垣方居多。全书资料比较丰富,条理清晰。然终属述而不作,无多创见。
-
一数
一数指二十八脉在全身运行一周的总数。这个总数若用古代铜壶滴漏(古代计时器)计算,等于一百刻(24小时),故又可解释为一百刻之数。《灵枢·五十营》:“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
-
深刺
深刺针刺时,针体进入组织较深的程度。《灵枢·终始》:“脉实者,深刺之。”一般在肌肉丰厚处的穴位,或病变部位较深,属于寒、实证候,或体质较为强壮及感应迟钝者可施行深刺。凡肌肉浅薄处的穴位,如需深刺者,可采用斜刺或横刺的方法。但深刺时必须适度而止,以免发生意外。
-
舌柱
舌柱似指舌系带。舌柱指舌下大筋,相当于舌系带,其形如柱,因名。《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舌重,刺舌柱以铍针也。”《类经》卷二十一:“舌柱,即舌下之筋如柱也。”舌柱
-
浅刺
浅刺指针体进入组织较浅或仅及皮肤的刺法。《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脉虚者,浅刺之。”又“痒者,阳也,浅而刺之。”一般在皮肉浅薄之处或重要脏器附近的穴位,或病变部位较浅,属于热、虚证候,或体质虚弱及感应灵敏患者,适于浅刺。浅刺虽不致引起不良后果,但应该获得适当的针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
刘仕廉
刘仕廉清代医家(1809-?年)。字清臣,四川双流人,因自身患病,久治五载,未获痊愈,遂决心自习攻医。历十余载学成,终成名医。著有《医学集成》,又校李培郁《医理汇精》二卷,均有刊本行世。
-
李梴
李梴明代医家。字建斋,南丰(今属江西)人。博览群书,常以儒理释医理,尝谓:“学者不深入易,则于死生之故不达,利济人物,终无把握。”遂立志于门经书之编纂,经四年之久,撰《医学入门》,内容论医学之基础理论、针灸、本草、各科证治,书中且搜集名医姓氏二百余人,简明实用,为读者所推崇,现有多种版本行世。
-
揩齿
揩齿(wipingtooth)为古人牙齿保健法之一。即牙龈按摩。《普济方》卷七十:“夫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摧伏诸谷,号为玉池,揩理灌漱,叩琢引导,务要津液荣流,涤除腐气,令牙齿坚牢。”
-
肩髆
肩髆即肩膊。《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循肩髆内。”肩膊为人体部位名。1.肩膊指两肩及肩之偏后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肩膊虚者,取之上。”2.肩膊又作肩胛骨的别称。
-
肩膊
概述:肩膊为人体部位名:1.两肩及肩之偏后部位;2.肩胛骨的别称。指两肩及肩之偏后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肩膊虚者,取之上。”
-
何洛英
何洛英明代医家。汝南(今属河南)人。自幼多病,遂留心医药。又以子女曾数亡于痘疹之症,诸医束手。乃悉心攻痘疹一症,并亲自为其小儿调治,经历挫折,终成名医,遐尔闻名,求治者接踵。著有《痘疹发微》传世,后佚。
-
分理
分理为解剖结构名。1.分理同肌腠。肌肉的纹理。《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冬刺俞窍于分理”。前指浅层皮下组织间隙,后指深连筋骨的组织间隙。
-
刺
《素问·诊要经终论》:“春夏秋冬,各有所刺。”《灵枢·经脉》:“凡刺之理,经脉为先。”②被物扎伤。《灵枢·九针十二原》:“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③指扎入身体内的刺状物。《素问·至真要大论》:“犹拔刺雪污。”
-
便蜜饮
处方童便1钟,白蜜2匙。功能主治瘴疠诸疟,无问新久。用法用量共搅去白沫,顿服。取吐,碧绿痰出为妙,不然终不除。摘录《松峰说疫》卷二
-
齿坚
齿坚(firmtooth)为生理学名词。是指牙齿坚固的状态。肾气盛则筋骨强健,齿牙坚固。齿坚反应人体肾气充盛,精骨强健。《仁斋直指方》:“齿骨,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肾实主之。故肾衰则齿豁,精盛则齿坚。”
-
尺寸
概述:尺寸为脉学名词。尺脉与寸脉·尺寸:尺寸指尺脉与寸脉。《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寸口脉·尺寸:尺寸为寸口脉。《难经·二难》:“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
不退位
不退位为运气术语。谓主司之六气过时而不退,继行其令,引致该气的延长。《素问遗篇·本病论》:“所谓不退者,即天数未终,即天数有余,名曰复布政,故名曰再治天也,即天令如故而不退位也。”
-
闭环
闭环针灸学术语。指针刺拔针后,用指扪闭针孔,使经气正常运行。《素问·诊要经终论》:“夏刺经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
春分
春分①气象学名词。二十四节气之一。②春天宜用的针刺部位。指左胁。古人认为人之形体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春分应左胁。《灵枢·九针》:“左胁应春分。”《素问·诊要经终论》:“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惰。”
-
五美丹
《辨证录》卷十一:组成:熟地1两,当归5钱,山茱萸5钱,麦冬5钱,山药5钱。功效:大补肾水,平其旺木。主治:妇人肾虚木旺,身躯瘦怯,久不孕育,一交男子。卧病终朝。用法用量:水煎服。
-
四苓散加木瓜汤
《痘疹活动至宝》卷终:组成:赤茯苓1钱,猪苓1钱,泽泻1钱,木瓜5分,白术6分,木通8分,车前子4分,灯心1团。主治:小儿暑月水泻,小便赤涩,或全不小便者。用法用量:水2钟,煎1钟,入盐少许,令药微有咸味,饥时服。小便自利,其泻立业。
-
兴奋性接头电位
节肢动物运动神经和肌肉接头所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相当于脊椎动物的终板电位(EPP)。在节肢动物中,除兴奋性接头电位之外,还有来自抑制神经的,抑制性接头电位。在多数情况下,一条运动神经在肌纤维全长的许多地方形成接头,由于兴奋性接头的去极化电位而使肌肉收缩。通常,在节肢动物肌肉中不产生动作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