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腓
腓(féi,音肥)小腿肚。又名腨、xx、腓臑。腓肠肌部分。《灵枢·寒热》:“腓者,腨也。”
-
腨
腨(shuàn,音涮)又称“腓”,小腿肚。《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灵枢·寒热篇》:“腓者,腨也。”
-
五部
五部为人体部位名。《内经》诊候痈疽生于体表,内连五脏的五个重要部位。《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端腨也;五藏之腧四;此五部有痈疽者死。”此五部位内连五脏,具有重要作用。
-
陵后下
陵后下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小腿远端腓侧,腓骨小头后缘凹陷下0.5寸处。主治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腓神经痛等。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
纠内翻
纠内翻为经外奇穴名。位于小腿近端腓侧,髌骨中线下4寸,胫骨与腓骨之间点外开1.5寸。2.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小腿腓侧远端,外踝上缘上2.5寸,腓骨前缘。3.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屈侧,腓肠肌肌腹下交角处(承山),向外侧平开1寸。主治足内翻。一般直刺0.5~
-
灵宝
灵宝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大腿之腓侧,腘窝横纹腓侧头上6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癫狂症。一般直刺1.5~2.0寸。
-
小腿肚
小腿肚即腓腨。相当于腓肠肌部分。《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发于腓腨,即小腿肚也。”
-
下丰隆
下丰隆为经外奇穴名。出《针刺麻醉》。位于小腿腓侧,外踝上缘上7.5寸,胫骨前嵴与腓骨前缘之间近腓侧1/5点。左右计2穴。主要为股骨颈囊内骨折三刃钉内固定术的针麻穴。一般直刺0.5~1寸。
-
突尼斯阿拉伯人
又称突尼斯阿拉伯人。7世纪时,阿拉伯人进入突尼斯,带来了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至11世纪末,大部分柏柏尔人已被阿拉伯人同化,加上不断吸收外来成分,逐步形成了今日的突尼斯人。19世纪后期起,突尼斯人遭受法国殖民统治。突尼斯人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1956年独立后,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转向城市。
-
Tillaux骨折
Tillaux骨折指胫腓下联合前后韧带撕脱,胫骨附着点骨折,通常指前韧带撕脱骨折,即胫骨前结节撕脱。
-
上风市
上风市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腓侧正中线,胭窝横纹上8寸。左右计2穴。主治偏瘫、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等。一般直刺1~2寸;可灸。
-
外踝上
外踝上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小腿远端腓侧,外踝高点直上,外踝上缘上2.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脚气、偏瘫、下肢神经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阳溜
阳溜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穴位小词典》。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之连线上,平髌骨中线下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精神病、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等。一般向内斜刺1~2寸。
-
阴委1
阴委1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大腿腓侧,腘窝横纹外端上1寸,股二头肌与髂胫束之间凹陷中。左右计2穴。主治癫狂。一般直刺3~4寸。
-
阴委2
阴委2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大腿腓侧,腘窝横纹外侧端上2寸,股二头肌外侧缘。左右计2穴。主治癫狂。一般直刺3~4寸。
-
阴委3
阴委3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大腿腓侧,胭窝横纹外侧端上3寸;左右计2穴。主治癫狂。一般直刺3~4寸。
-
里外
里外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腓侧近端,以腓骨小头与胫骨外踝高点作底,画一等边三角形,其顶点向外侧平开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1~2寸;可灸。
-
足益聪
足益聪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直下3寸,腓骨后缘。左右计2穴。主治聋哑、偏瘫、腰腿痛、下肢麻痹、多发性神经炎、风湿症、脑脊髓膜炎、肾炎。一般直刺1.0~1.5寸;可灸。
-
足踠
足踠即踠。踠为胫、腓两骨下端之曲节。今称踝关节;或称足踠。
-
伸趾长肌运动点
伸趾长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小腿腓侧,有两穴:腓骨小头高点下约1.5寸(或2横指)稍内为1穴;腓骨小头至外踝高点连线上1/3点为1穴。一般直刺1.0~
-
手术体位安置原则
1.患者要安全舒适,骨隆起处要衬海绵或软垫,以防压伤。3.呼吸道要通畅,呼吸运动不能受限。在胸腹部下放骨枕垫时,枕垫间要留一定空间。4.大血管神经不能受压,静脉回流要良好。5.上肢外展不得超过90°,以免损伤臂丛神经。俯卧时小腿要垫高,使足尖自然下垂。6.四肢如无必要,不可过分牵引,以防脱位或骨折。
-
夜静
夜静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足小趾远侧趾节横纹腓侧端。左右计2穴。主治夜尿、夜盲、眼睛胀痛。一般直刺0.1~0.3寸。
-
建胃
建胃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小腿腓侧,髌骨中线下6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左右计2穴。主治消化系疾患,如胃下垂,急慢性阑尾炎;瘫痪所致抬腿困难。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保健
保健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即足益聪。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直下3寸,腓骨后缘。主治聋哑、偏瘫、腰腿痛、下肢麻痹、多发性神经炎、风湿症、脑脊髓膜炎、肾炎。一般直刺1.0~
-
前风市
前风市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腓侧正中线前方2寸,腘窝横纹上6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抬腿无力。’一般直刺1~2寸;可灸。
-
前进
前进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腓侧正中线,腘窝横纹上8.5寸。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麻痹、疼痛等。一般直刺1.0~1.5寸;可灸。
-
陵后
陵后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后缘下方凹陷处。主治胸胁痛、腓神经痛、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陵后
-
聋中
聋中为经外奇穴名。即足益聪。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直下3寸,腓骨后缘。主治聋哑、偏瘫、腰腿痛、下肢麻痹、多发性神经炎、风湿症、脑脊髓膜炎、肾炎。一般直刺1.0~
-
遗尿灸
遗尿灸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汇编》。位于足踇趾背侧腓侧缘及第二趾背侧胫侧缘,与踇趾中节之中央相平之二点是穴。左右计4穴。主治遗尿。一般灸5壮。
-
腓头下
腓头下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前缘,腓骨小头下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聋哑。一般直刺1.0~1.5寸。
-
腓骨长肌运动点
腓骨长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下缘。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足内翻,一般直刺0.5~1.0寸。
-
腓骨短肌运动点
腓骨短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中、下1/3折点。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足内翻。一般直刺0.5~1.0寸。
-
踠
踠为胫、腓两骨下端之曲节。今称踝关节;或称足踠。
-
瘰疬灸
瘰疬灸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位于小腿腓侧远端,外踝尖正中直上2.5寸、3寸、3.5寸处。计3穴。男左女右。主治急性或慢性已溃或未溃瘰疬。一般以隔姜灸,每穴施灸3壮。
-
股二头肌运动点
股二头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大腿屈侧,有两穴:一穴位于屈侧正中线,臀下皱襞下约3横指处;另一穴位于大腿屈侧近腓侧缘,腘窝横纹上4.3寸处。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膝过伸——股前型)。一般直刺1~
-
突尼斯人
又称突尼斯阿拉伯人。7世纪时,阿拉伯人进入突尼斯,带来了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至11世纪末,大部分柏柏尔人已被阿拉伯人同化,加上不断吸收外来成分,逐步形成了今日的突尼斯人。19世纪后期起,突尼斯人遭受法国殖民统治。突尼斯人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1956年独立后,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转向城市。
-
西班牙人
西班牙人(Spanish)西班牙的主体民族。另有部分分布在法国、阿根廷、德国、巴西、委内瑞拉、瑞士和墨西哥。多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部分属阿尔卑斯类型。前8世纪来此的克尔特人结合成的克尔特伊比利亚人,此外还吸收有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希腊人、阿拉伯人、犹太人等成分。
-
骨折复位固定器
骨折复位固定器为四肢长管骨干骨折复位固定时使用的器械。以前臂骨折复位固定器为例,分牵引加压部分和复位固定两部分.牵引加压部分由托板和支撑杆组成,在腕上部与肘部有两个半环形托板,托板上各有滑动槽两个,克氏针固定柱可在此槽内滑动,以调节两针的夹角,矫正旋转畸形,最后固定在适合位置。
-
叙利亚人
叙利亚人(Syrians)西亚叙利亚的阿拉伯人。分布在地中海东岸,属欧罗巴人种南支地中海类型。其民族来源可以上溯到阿拉米人、亚述人、迦南人和腓尼基人,并混有赫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成分。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小麦、大麦、棉花和烟草等。大马士革和阿勒颇的手工业者曾因盛产丝、棉、毛织品和上等羊皮而闻名于世。
-
万里
万里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腓侧近端,以腓骨小头和胫骨外髁高点为底边,作一等边三角形,其顶点直下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眼病。一般直刺1.0~1.5寸。
-
中平
中平为经外奇穴名。1.出《中医杂志》。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之连线上,髌骨中线下5寸,或髌骨中线与外踝上缘连线之中上1/3点。主治癫症、痴呆症、慢性精神病等。一般重病深刺5~轻症浅刺1.5~位于中指指掌横纹之中点。主治口腔炎。一般直刺0.2~
-
按神经取穴
按神经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包括按神经节段取穴、按周围神经的走向和分布取穴、按神经系统的间接联系取穴等。如手指麻木,取正中神经上的内关、桡神经上的曲池或臂丛神经上的一些穴位;小腿疼痛,取腓神经上的阳陵泉、胫神经上的委中及坐骨神经或骶丛上的一些穴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