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
脂①人体体质类型的一种。这种人形体不很壮大,气血也不很旺盛,而肌肉坚实。《灵枢·卫气失常》:“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②脂膏,脂肪。《素问·异法方宜论》:“其民华食而脂肥。”王冰注:“以食鲜美,故人体脂肥。”
-
脂膏
《奇效良方》卷五十九:方名:脂膏组成:牛脂(或羊脂、雁鸭脂亦可)如指头大。主治:卒食物从鼻中缩入脑中,介介痛不出。用法用量:上纳鼻中,以鼻吸取脂入。须臾脂消,则物随脂俱出。
-
脂肪烃
具有脂肪族化合物基本属性的碳氢化合物叫做脂肪烃。分子中碳原子间连结成链状的碳架,两端张开而不成环的烃,叫做开链烃,简称链烃。因为脂肪具有这种结构,所以也叫做脂链烃。这样,脂肪烃便成为除芳香烃以外的所有烃的总称。脂链烃和它的衍生物总称为脂肪族化合物,脂环烃及它的衍生物总称脂环族化合物。
-
钛酸(四)乙脂
钛酸(四)乙脂(属同类物质的还有:钛酸正丙脂;沸点:150℃(1.33kPa)饱和蒸汽压:0.67kPa(134℃)相对密度:[水=1]:1.11外观性状:无色到淡黄色液体主要用途:用于酯交换反应,并能增强橡胶和塑料在金属表面的粘附性。
-
羊脂粥
《痢疟纂要》卷十:组成:羊脂、阿胶、白蜡、蜂蜜。用法用量:和黍米煮粥。空腹胀之。《圣惠》卷九十六:组成:羊脂1两,猪脂1两,黄牛脂3两,葱5茎,薤5茎(切,去须),汉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捣末)半钱,生姜1分(切),莳萝末1钱。《寿世青编》卷八:组成:羊脂、粳米、葱白、生姜、椒豉。主治:半身不遂,中风。
-
皮脂腺
皮脂腺常长在表皮下毛发附近,其导管开口于毛囊。皮脂和汗液一起形成一层脂质膜盖在皮肤表面,使皮肤光润、柔软,不易脆裂,而且呈弱酸性,不利于细菌生长。如果把1滴含有上亿个痢疾杆菌的液体,滴到载玻片上可以活几个小时,滴在皮肤上只要二十分钟就会死光。如皮脂排泄不畅,就会出现痤疮,俗称粉刺。
-
摩痛膏
《圣惠》卷六十七:方名:摩痛膏组成:丁香半两(别为末),麝香半两(细研),野驼脂10两,腊月猪脂20两,羌活半两,芎半两,木鳖子1两(去壳),防风半两(去芦头),栝楼根1两,附子1两(去皮脐,生用),细辛半两,牛膝半两(去苗)。
-
脂蛋白和血清脂蛋白电泳
英文名:lipoproteinfractionation别名:血清脂蛋白正常值: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乳糜微粒:0g/L(0mg/dl)极低密度脂蛋白:0.06~(2)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与低脂蛋白血症的原因。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脂类测定化验类别一:血液生化检查化验类别二:脂类测定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鹅臎
化学成份:尾脂腺(又名尾腺或羽脂腺)分泌一种含脂蜡的液体,其组成为:水分60.807%,固形物39.193%,蛋白质17.966%,乙醚溶出部分18.777%、溶性灰分0.371%,不溶性灰分0.336%,高级醇7.423%,油酸5.848%,低级脂肪酸0.373%,卵磷脂0.233%。功能主治:《日华子本草》:治聤耳及聋,纳之。
-
鸭肪
《*辞典》:鸭肪:出处:《别录》拼音名:YāF nɡ别名:鹜肪(《别录》)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脂肪油。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白鸭肉条。功能主治:《别录》:主风(风一作气)虚寒热,水肿。(《永类钤方》)②治蚯蚓瘘:鸭脂三两,胡粉二两,巴豆(去壳,细研,去油尽)半两。(《圣济总录》鸭脂膏)摘录:《*辞典》
-
蜜脂煎
《圣济总录》卷一四九:方名:蜜脂煎组成:白蜜两匙许,腊月猪脂两匙许,雄黄(细研)3钱。用法用量:上药先将蜜并脂煎沸,倾在瓷盆中,入雄黄搅转,通口旋旋饮之。《医学入门》卷七:方名:蜜脂煎组成:猪脂2斤(熬,去滓),白蜜1斤。主治:暴失音声嘶。制备方法:再炼少顷,滤净,入瓷器内,俟成膏。
-
血浆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血浆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holesterolestertransferprotein,CETP)又称为脂质转运蛋白(lipidtransferprotein,LTP),从血浆d>1.21g/ml组份中精制得到,CETP的非极性氨基酸残基高达45%,是一种疏水性蛋白质,很容易被氧化而失活。最近已阐明其基因结构,存在于第16染色体,与LCAT的基因靠近。
-
苁蓉膏
处方:肉苁蓉(去皴皮)1两,半夏(生,锉)1两,熟干地黄1两,当归半两,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鸟喙(去皮)半两,蛇衔草半两,白芷半两,甘草半两,桂(去粗皮)半两,薤白7茎,猪脂2斤。功能主治:暖肌干疮。主发背痈疽已溃,不生肌。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一
-
奶油乳酪
奶油乳酪的制造方法类似脱脂乳酪,但原料以全脂牛奶为主,而且种类众多,包括高脂乳酪以及低脂乳酪两种。以羊奶及山羊奶制成的乳酪在中东一带很普遍,如沙乌地阿拉伯的Jupneh,其他还有Leb-beneh和Labneh,而中南美洲特有的quesoblanco乳酪是以牛奶或山羊奶制成。
-
黄耆白芷膏
处方:黄耆1两,白芷1两,大黄1两,当归1两,续断1两,薤白(切)2两,松脂2两,乳香半两,蜡1两,猪脂2介,生地黄汁3合。制法:上11味,取前5味锉碎,以地黄汁拌匀,先熬脂令沸,下诸药,煎候白芷赤黑色漉出,下薤白、松脂、乳香、蜡,煎候熔尽,以绵布绞去滓,瓷盒内盛。功能主治:乳痈。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八
-
雪粉丸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方名:雪粉丸组成:阳起石半两(狼牙者,杵研如粉),钟乳(研)半两,砒霜(细研)半两,黄蜡(用浆水煎炼3-5遍,令白)半两,羊肾胠脂(水洗过)2两。功效:补暖下元,止泄痢。制备方法:前三味为末,粗瓷碗中炭火上熔蜡、脂成汁、下药末搅匀拈下,乘热丸就如梧桐子大。
-
动脉炎病毒科
粒子具脂质囊膜,囊膜上有环指状表面结构。在-70℃下贮藏,病毒粒子稳定,随着温度升高,病毒粒子的稳定性下降。病毒不被脂溶性溶剂失活。病毒基因组为单分子线形正链RNA,分子大小13kb,基因组RNA的5’末端具帽子结构,3’端有poly(A)尾。N蛋白分子量为12kDa,M蛋白无糖基化,分子量约16kDa。
-
芍药膏
《圣济总录》卷一三○:组成:芍药1两,大黄1两,黄耆1两,独活(去芦头)1两,白芷1两,当归1两,薤白3两,生地黄1两半(捶碎),猪脂1斤半。功效:痈疽恶肉疮,蚀尽后生肌。制备方法:上锉细,先熬脂令沸,下诸药,煎候白芷赤黑色,绵滤去滓。
-
发疮膏
处方:羊髓1两,甘草2两,胡粉5分,大黄1两,猪脂2升。制法:上切,合脂髓煎二物令烊,纳甘草、大黄三上下,去滓,纳胡粉搅令极调。功能主治:痈疽始作便败坏。用法用量:敷疮上,日4-5次。摘录:《鬼遗》卷五
-
甜竹叶膏
《鬼遗》卷五:方名:甜竹叶膏组成:甜竹叶5两,生地黄4两,大戟2两,腊月脂4升,当归2两,续断2两,白芷2两,(?)草2两,芎2两,防风2两,甘草1两半(炙),芍药1两半,蜀椒半两(去目,汗,闭口),细辛半两,大黄半两,杜仲半两,黄耆半两。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猪脂微火煎5上下,候白芷黄膏成。
-
龙骨粉膏
处方:大虾蟆1枚(自死者),乱发1块(鸡子大),猪脂1斤。功能主治:久痈疮,败坏成骨疽。用法用量:上药纳脂中煎之,二物略消尽,下待冷,更纳盐1合搅和之。末龙骨,粉疮四面,厚2分,以膏着疮中,每日换2次。摘录:方出《千金》卷二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二八七
-
皂荚脂
《圣济总录》卷一四九:组成:猪牙皂荚。主治:蠼螋尿疮,久不愈者。用法用量:上炙令脂出,乘热以脂涂之。
-
鸥脂膏
《鬼遗》卷五:方名:鸥脂膏组成:松脂7两,芍药2两,当归2两,芎藭2两,黄芩2两,鸥脂7两,白蜡5两。功效:止痛生肌。用法用量:以摩于疮上。制备方法:上(口父)咀。以腊月猪脂2升2合,微火煎1沸1下,30过成。
-
续骨丸
《苏沈良方》卷九引《灵苑方》:方名:续骨丸别名:神验续骨丸组成:腊月猪脂5两,蜡半斤(以上先煎),铅丹4两(罗),自然铜4两(研细),蜜陀僧4两(研细),白矾12两,麒麟竭1两(细研),没药1两(细研),乳香1两(细研),朱砂1两(细研)。主治:骨折,跌打损伤,疼痛,牙疼。
-
广济贴
处方:松脂1斤(炼者),膒脂3合(生),椒叶1两,白蜡3两,蛇衔1两,黄耆1两,芎1两,白芷1两,当归1两,细辛1两,芍药1两。制法:上切,以水煎脂、蜡烊尽,纳诸药,3上3下,白芷色黄膏成。功能主治:痈肿肿溃。摘录:方出《外台》卷二十四引《广济方》,名见《膏药方集》
-
乌喙膏
《外台》卷三十二引《深师方》:方名:乌喙膏组成:乌喙2两,莽草2两,石南草2两,续断2两,皂荚(去皮子,熬)2两,泽兰2两,白术2两,辛荑仁1两,柏叶(切)半升,猪脂3升。主治:头风发落。用法用量:小儿当刮头,1日3涂,大人数沐,休已涂之。
-
猬肝膏
《圣济总录》卷一二七:方名:猬肝膏组成:猬肝(炙令熟)2两,芍药半两,芎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羊膒脂5两,当归(切,焙)1两,蜡1两,黄连(去须)1两,黄芩(去黑心)1两,松脂1两。制备方法:上除羊脂、蜡、松脂外,为末,先熬脂令沸,下蜡、松脂销溶,即下诸药末搅令匀,以瓷合盛。
-
斑蝥膏
《圣惠》卷九十:斑蝥膏:处方:斑蝥2枚(去翅足),松脂3两,巴豆10枚(去皮心,以浆水煮过,与斑蝥研令细),雄雀粪1两(为末)。功能主治:小儿瘰疬不穴。主治:毒聚血结为患,如痛风、梅毒、跌扑闪肭,一切瘀血凝滞者。若病已愈,欲令生皮,换贴黄蜡膏。制备方法:上先煮蜡、脂2味,令消化,离火,入斑蝥末,搅令凝结。
-
神秘膏
《普济方》卷三一四:方名:神秘膏组成:生地黄汁5合,防风3分(切,去芦头),羊肾脂2两,麻油5两,乳香1两,黄蜡2两,乱发半两,当归半两,甘草3分,白蔹半两。制备方法:上锉细,以醋拌湿,先以油煎乱发消尽,下地黄汁,煎如鱼目沸,候地黄汁尽,绵滤去滓,却于火上下蜡、香、脂,热搅匀,煎令稠,瓷盒盛。
-
楝实膏
处方:楝实(去核,炒)1两,槐子1两。制法:上并拍碎,用狗脂、鹅脂各4两,同于铜铫内,以文武火煎10-20沸,去滓,入在瓷合中,候凝。功能主治:灭瘢痕。主小儿疹痘穴后。用法用量:涂瘢痕,1日2次。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九
-
连翘膏
处方:连翘1两半,陈油1斤半,猪脂10两,羊脂5两,黄耆1两半,黄丹14两,白芷1两半,白及1两半,白蔹1两半,乳香3分,松脂1两半,蜡2两,露蜂房1两半,乱发灰半两,青绢1尺2寸(烧灰),绯绢1尺2寸(烧灰),当归1两半,白芍药1两半,桂心1两半。功能主治:排脓散毒止痛。主一切痈疽发背,穿穴后。
-
青矾膏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方名:青矾膏组成:青矾(研)半两,绿矾(研)半两,白矾(研)半两,马牙消(研)1两,丹砂(研)1两1分,防风(去叉)1两,蜡2两,猪脂1斤,黄耆(锉)1两,细辛(去苗叶)1两,当归(切,焙)3两,麻油3两,松脂1两。功效:坚齿牢牙。用法用量:每用如樱桃大,涂患处。
-
鳗鲡鱼涂方
处方:鳗鲡鱼1头(肥者)。制法:上药炙令脂出。功能主治:头项及面上白驳,浸淫渐长如癣状,但不成疮。用法用量:先洗白驳,用物揩拭之令小痛,然后用熟鱼脂涂。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八
-
芝麻菱
概述:芝麻菱为中药名,出自《中国医学大辞典》,为《本草纲目》记载的麻秸之别名。来源及产地:胡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indicumDC.的茎。功能主治:1.治小儿盐哮。内服:烧存性研末,以淡豆腐蘸食。2.治周身浮肿,胀满气喘。内服:60g,加红糖30g,炖服。药理作用:全草的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子富有兴奋作用。
-
栓剂软化点
在药剂学中栓剂变型的温度称作软化点。测定软化点的仪器系用木板制成支架,中间插入一垂直的细铁条,上端放置砝码0.3kg,下端装一直径Icm的圆板,压在削去尖端、成圆柱型的栓剂上面,然后浸在水浴中加温,温度每分钟上升0.5-0.7℃,至栓剂完全压扁,此时的温度即为软化点。
-
绯帛膏
处方:排帛(烧灰,研)1分,倒棘刺49枚(烧灰,研),雄黄(研)1分,磁石(捣研)1分,麝香(研)1分,蚺蛇胆(研)1分,槐枝1条(长8寸,锉),猪脂(蜡月者)5两。功能主治:小儿宿有疳气,加以肠胃虚弱,寒邪乘之,则变下利,久而不止,肠胃益虚,寒湿相乘,虫因虚动,侵蚀脏腑或口齿生疮,或肛门灼烂。
-
驼脂酒
《养老奉亲》:方名:驼脂酒组成:野驼脂5两(炼之为上)。主治:老人风热烦毒,顽痹不仁,五缓六急者。用法用量:每次用温酒5合,下半匙以上脂调令消。空心顿服之,1日2次。极效。
-
痈肿膏
《外台》卷二十四引《广济方》:方名:痈肿膏组成:松脂1斤(炼者),(月区)脂3合(生),椒叶1两,白蜡3两,蛇衔1两,黄耆1两,芎藭1两,白芷1两,当归1两,细辛1两,芍药1两。用法用量:用剪故帛,可疮大小涂膏贴上,日夜各1次。制备方法:上切,以水先煎脂、蜡烊尽,纳诸药,三上三下,白芷色黄,膏成。
-
表皮质
表皮质亦称脂腈素。在昆虫的表皮中,形成最外层上表皮的成分,认为是一种脂蛋白,以极薄的层存在于整个昆虫的体表。对水,蜡及其他各种物质之进出昆虫体,具有防线的重要意义。
-
马鬐膏
《*辞典》:马鬐膏: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MǎQ Gāo别名:马膏(《灵枢》),马鬐头膏(《别录》),马脂(《丹房鉴源》)。来源:为马科动物马项上的皮下脂肪。性味:①《别录》:平。②《纲目》:甘,平,有小毒。功能主治:①《别录》:主生发。②《纲目》:治面酐,手足皴粗,入脂泽,用疗偏风口歪僻。
-
猪脂汤
《圣济总录》卷一三七:方名:猪脂汤组成:猪脂5两,盐半两。主治:代指,疼痛欲脱。用法用量:上先熬脂令沸,下盐搅匀,温浸指上。
-
玉米粉粥
处方:玉米粉粳米各适量制法:将玉米粉加适量冷水调和,将粳米粥煮沸后入玉米粉同煮为粥。对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及血液循环障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主治:高血脂症、冠心病、心肌梗塞、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癌症的防治。用法用量:早、晚温热服食。用药禁忌:霉坏变质的玉米或玉米粉不宜煮粥食用。
-
菊花山楂茶
处方:菊花生山楂各15~20克制法:水煎或开水冲浸。功能主治:健脾,消食,清热,降脂。适用于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用法用量:每日1剂,代茶饮用。摘录:《民间方》
-
乱发灰膏
处方:乱发灰1分,蛇蜕灰1分,猪脂1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湿瘑疮,积年不愈,四边肉青起。用法用量:以脂调如糊,先用曲末1升、石灰汤2升,搅和令匀,洗疮了,涂敷疮上,每日3-5次。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四
-
朱子丸
《幼幼新书》卷二十九引《肘后方》:组成:生地黄汁5小合,羊肾脂1小合。主治:小儿三岁即患痢,初患脓少血多,四日脓多血少,日夜四十余行。用法用量:先温肾脂令暖,分3-4服。用药禁忌:乳母须禁食。
-
被膜
被膜指包裹于病毒核衣壳的外侧,具有以双脂层为基础的膜状结构物。见于由出芽方式成长的病毒中,通常外部表面上排列着小突起状的结构物。在化学上它是由受病毒核酸控制的病毒膜蛋白与来自寄主细胞的脂质构成的。被膜的脂质有的是按照被其进行出芽生长的寄主细胞膜的脂质来构成的,有的则不是按此方式来构成。
-
白蓝脂方
处方:白蓝(即白蔹)1分,白矾1分(烧),石脂1分,杏仁半分(去尖皮)。制法:上药治下筛。功能主治:面黑似土,皯靤。用法用量:鸡子和,夜涂面,明旦以井花水洗之。摘录:《外台》卷三十二引《古今录验》
-
腊脂涂方
处方:腊日猪脾脂(不得经水,细锉,用干净器研烂)。制法:上药净瓶盛,以油单盖。埋幽阴地近水处,深1尺许,经夏取出。功能主治:烫火所伤。用法用量:用时以鹅毛扫所损处。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四
-
虎脂平胃丸
处方:平胃散加生姜(入老鸦爪1半,或入虎脂、虎肉及肚内屎尤妙)。制法:枣肉为丸。功能主治:利膈平胃。主噎膈翻胃。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
石亭脂散
《普济方》卷五十七:组成:石亭脂1钱,当归半钱,轻粉半钱,脑子少许,槟榔3钱。主治:酒伤肺经,面上生赤鼻红疮。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绢袋盛了,于鼻内闻之,至夜用津唾湿疮,将药于鼻疮上搽磨,天明用水洗去药。仍以苍耳草,5月5日午时采取,阴干,用酒浸,9蒸9晒,研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