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口动物
新口动物Deuterostomia亦称后口动物。系成体的口不是来源于原口,而另由口道形成,肛门形成于原口或其附近的原肠体腔动物的总称。毛颚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有须动物、原索动物、脊椎动物等各门均包括在内。与原口动物相对应。
-
散射线
散射线(scatter)是指由焦点外X线或X线穿过被照体及其他物体产生的与原发X线同向、反向或侧向,且比原发X线波长长的X线。在X线摄影能量范围内,从X线管发射出的原发射线对人体进行照射时,一部分能量穿透人体而去,一部分能量产生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从而减弱了原发射线的强度。另一部分为在散射吸收中产生的散射线。
-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为中药著作。明·朱橚(周定王)等原撰。四卷(又有二卷本、十四卷本)。作者通过调查访问将民间可供食用的各种草木(包括根、苗、花、实等)逐一描绘原植物图像,记明出产环境,外形物征,性味及食用的方法。全书所载植物虽未涉及医疗主治,但却收载了若干不见于一般本草著作中的野生草药。
-
六十六穴
六十六穴为十二经中井、荥、输、原、经、合各穴的总称。十二经各有“五输”,合六十穴;另加阳经“原”六穴。即阴经井、荥、输(原穴同)、经、合,每经五穴,共三十穴;阳经井、荥、输、原、经、合,每经六穴,共三十六穴。子午流注针法就是以六十六穴为基础的。《标幽赋》:“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即指此。
-
佩文斋广群芳谱·药谱
《佩文斋广群芳谱·药谱》药学著作。又名《广群芳谱·药谱》。清·刘灏著。刊于1708年。本书为《佩文斋广群芳谱》卷九十三-一百,共收药物720余种,系在《二如亭群芳谱·药谱》的基础上增补而成。此外还新增补了一些新药。但却删去了原书中种植、修治、服食、疗治等内容。
-
广群芳谱·药谱
《广群芳谱·药谱》又名《佩文斋广群芳谱·药谱》,为药物学著作。本书为《佩文斋广群芳谱》的卷93~共收药物720余种。系在《二如亭群芳谱·药谱》的基础上增补而成。“增”字,为新增加的内容,特别是新增的“汇考”及“集藻”二项,补充各种文史资料尤为丰富。在笔叙方面,删去了原书中种植、修治、服食、疗治等内容。
-
胚孔
胚孔是动物早期胚胎原肠的开口。通过胚孔背唇进入胚内的细胞将形成脊索及头部中胚层,其余大部分中胚层细胞经胚孔侧唇进入胚内。原口动物的口起源于胚孔,如大多数无脊椎动物,而后口动物的胚孔则发育为成体的肛门,与胚孔相对的一端另行开口,发育为成体的口。如脊椎动物及棘皮动物等。
-
肠体腔囊
肠体腔囊亦称原肠囊(德Urdarmtasche),毛颚动物、棘皮动物、原索动物从原肠壁向左右膨出的1对中胚层盲囊,后来从原肠缢落,它的内腔(肠体腔)形成真体腔,亦即此囊扩展于体壁与肠管之间,左右囊壁在正中线上愈合形成悬肠膜(以及肠系膜),附着于体壁的膜是体壁中胚层(或腹膜)。
-
原肠囊
肠体腔囊亦称原肠囊(德Urdarmtasche),毛颚动物、棘皮动物、原索动物从原肠壁向左右膨出的1对中胚层盲囊,后来从原肠缢落,它的内腔(肠体腔)形成真体腔,亦即此囊扩展于体壁与肠管之间,左右囊壁在正中线上愈合形成悬肠膜(以及肠系膜),附着于体壁的膜是体壁中胚层(或腹膜)。
-
导引图
5.《六气导引图》一卷;画高40厘米。上有四十四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像,分上下四层,每层绘有11幅小图。与五禽戏相对照缺鹿和虎。原无图名,现名系由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定的。《云笈七签》卷三十四《宁先生导引养生法》有图·《导引图》:《导引图》为《云笈七签》卷三十四《宁先生导引养生法》有图。
-
镶嵌期
镶嵌期mosaicstage在调节卵的发生进行到一定发生期,则调节发生能力便被失掉,胚胎各区域如用手术分离,则几乎只能分化与预定意义相应的构造,这种发生时期称为镶嵌期。例如在两栖类,一般认为神经胚期为镶嵌期,此期对外胚层的主要原基来说虽是镶嵌的,但中胚层性和内胚层性原基在此期却未完全成为镶嵌的。
-
头突
脊椎动物羊膜类,尤其是鸟类和哺乳类的发生初期,在原条前方正中出现的前后细长、不透明的区域称为头突。这是已经陷入的脊索原基,显著伸长之后形成将来躯体的中轴。头突的后端与原条前端相接续,原条前端的这个部位变得粗大称为亨逊氏节。头突在外胚层的下面,接头突的外胚层后来肥厚形成神经板。
-
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是肝原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所致。通过肠肝循环到达肝的胆素原也可经损伤的肝进入体循环,从尿中排出。所以,临床检验可以发现血清凡登白实验双向阳性,尿胆红素阳性,尿胆素原增高。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肝实质性病变,如各种肝炎、肝肿瘤等。
-
锁状联合
锁状联合是担子菌亚门中多数担子菌的双核菌丝,在进行细胞分裂时,于菌丝的分隔处形成的一个侧生的喙状结构。分裂完成后,原位于喙基部的一子核与原位于细胞中的一子核移至细胞上部配对;另外两子核,一个进入喙突中,一个留在细胞下部。上部是双核细胞,下部和喙突部暂为两单核细胞。
-
博济方
《博济方》医方著作。原名《王氏博济方》。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本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为五卷,仅得350余方。辑本的内容分为:伤寒、风证、劳证、血证、三焦证治、五脏证治、诸气、诸积、目疾、齿须发以及胎产、经气、疮科、丹药、修制药法等29门。每门之前或有短论,概括该门病证特点和治则。
-
鼻板
鼻板是脊椎动物鼻的原基,是在神经板出现的前后,在神经板的前端附近,以表皮的加厚在正中线的左右生成的一种基板,发生时特别肥厚,各自的中央部向内陷没,从左右接近前脑顶端,其表面的陷没部形成凹陷部称鼻窝,更形成囊状,其狭窄的内腔以前端的开口(外鼻孔)开向外部。
-
膜原
人体部位名·膜原:膜原为人体部位名。《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王冰注:“膜,谓鬲间之膜;原,谓鬲肓之原。”温病辨证·膜原:明代吴有性将膜原用于温病辨证,指温病辨证中指邪在半表半里的位置。《温疫论》:“邪在膜原,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
椰子壳
《*辞典》:椰子壳:出处:《纲目》拼音名:YēZiK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椰子的内果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椰子皮条。纤维素含戊聚糖20.54%,灰分中主成分为氢氧化钾。功能主治:①《纲目》:杨梅疮筋骨痛,椰子壳烧存性,临时炒热,以滚酒泡服二、三钱,暖覆取汗。③《本草求原》:治夹阴风寒寒热。
-
猬肉
《*辞典》:猬肉: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W iR u来源:为刺猬科动物刺猬或短刺猬的肉。原形态:动物形态详刺猬皮条。性味:《纲目》:甘,平,无毒。功能主治:治反胃,胃脘痛,痔瘘。①《食疗本草》:主下焦弱,理胃气,令人能食。②《本草拾遗》:皮及肉主反胃,炙黄食之。③《本经逢原》:治反胃,胃脘痛。
-
洋鸭
《*辞典》:洋鸭: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Y nɡYā别名:麝香鸭、旱鸭(《生物学通报》(1):23,1956)来源:为鸭科动物麝鸭的肉。原形态:体较家鸭健壮肥大,雄者更大。食量甚大,好食蔬菜、青草及鱼、虾、田螺、蚯蚓等。生境分布:原产于中美和南美。功能主治:《纲目拾遗》:助阳道,健腰膝,补命门,暖水脏。
-
产育保庆集
《产育保庆集》为产科著作。又名《产育保庆集方》、《妇人产育保庆集》。清初时原书已不存,今传本为《四库全书》本,乃据《永乐大典》辑出,共2卷。上卷为本书,内容论临产和产后21种病证的治疗。下卷为佚名氏《产乳备要》,内容论妇产科的杂病。现存清刻本、《四库全书》本及《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
-
土蜂子
《*辞典》:土蜂子:出处:《本经》拼音名:TǔFēnɡZǐ来源:为土蜂科昆虫土蜂的幼虫。原形态:原动物详土蜂条。性味:甘。功能主治:治痈种,丹毒,风疹。②《别录》:主嗌痛。③《本草抬遗》:主丹毒,风疹,腹内留热,大小便涩,去浮血,妇人带下,下乳汁。注意:《本草经集注》:畏黄芩、芍药、牡蛎。
-
珍珠囊药性赋
《珍珠囊药性赋》药学著作。又名《雷公药性赋》、《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原题李杲编辑。实不知为何人何时之作。再次为用药须知;最后(卷三、卷四部分)分别将玉石、草、木、人、禽兽、虫鱼、果品、米谷、蔬菜等9部中主要药物的性味、功能和主治编成歌赋,便于习诵。现存几十种清刻本及多种近代刊本。
-
清血丸
处方:槐花(炒)荆芥穗(炒)侧柏叶(炒)各1.5克黄连枳壳制法:上药研末,醋糊为丸。功能主治:治痢下鲜血。用法用量:陈米汤送下。摘录:《幼科指南心法》卷上《证治宝鉴》卷八:方名:清血丸组成:槐花、荆芥穗、枳壳、侧柏叶。用法用量:以车前草兼炒陈皮煎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糊为丸。主治:小儿血痢。
-
妇人产育宝庆集
《妇人产育宝庆集》为《产育保庆集》的别名。又名《产育保庆集方》。原撰人不详,北宋李师圣获见此书。后经郭嵇中补入治疗方药,于1131年刊行。清初时原书已不存,今传本为《四库全书》本,乃据《永乐大典》辑出,共2卷。上卷为本书,内容论临产和产后21种病证的治疗。下卷为佚名氏《产乳备要》,内容论妇产科的杂病。
-
蒋仪
蒋仪明代医家。嘉善(一作嘉兴,均属浙江)人。师从王肯堂弟子张玄瑛习医,并得王氏《医镜》原编,辑订后刊行于世。又仿《医镜》著《药镜》,收载药物按温、热、平、寒四部分类,并各以骈文括其主治,附拾遗、疏原、滋生三赋以补充遗漏。崇祯十四年(1641年)蒋氏曾将《医镜》、《药镜》二书合刊成《医药镜》。
-
林之瀚
林之瀚清代医家。字宪百,号慎庵,别号苕东逸老。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学理经验俱丰,遇名医则虚心求教。雍正元年(1723年)撰《四诊抉微》八卷,附《管窥附余》一卷。谓四诊为医家之首务,尤其强调望诊。附篇述原脉体用、浮脉主里须知、沉脉主表须知等,多有新见。另有《嗽证知原》一书。
-
产乳备要
《产乳备要》为书名,内容论妇产科的杂病。又名《产育保庆集方》、《妇人产育保庆集》。原撰人不详,北宋李师圣获见此书。后经郭嵇中补入治疗方药,于1131年刊行。清初时原书已不存,今传本为《四库全书》本,乃据《永乐大典》辑出,共2卷。上卷为本书,内容论临产和产后21种病证的治疗。
-
本输
《本输》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主要论述五脏六腑与经脉之气,在肘膝关节以下,出入流注经过的所在,指出了井、荥、输、原、经、合等要穴分布在四肢肘、膝四关以下的特定部位,它们起着沟通表里经脉的作用。并叙述了手、足六阳经与任、督二脉在颈项间的要穴。最后指出脏腑相合的关系和作用及四季取穴的常法等。
-
同源诱导
在动物发生初期进行诱导实验时,诱导者(作用系)和被诱导的构造为同一组织或原基,称为同源诱导。例如把蝾螈神经板前方的一小块组织插入初期原肠胚的原肠腔中时,可诱导出神经板;与移植体同样,可诱导出脑等神经组织。在正常发生中同源诱导具有严格的限定意义。
-
同源器官转化
同源器官转化是由W.Bateson(1894)提出的术语。指某一环节或其体段的附属构造,表现出其他环节或其他体段的附属构造的性状。这主要是见于节肢动物附肢上形成的畸形,典型的现象是原附属构造被其他环节的附属构造代换的所谓代换性器官转化(德Ersatzbom-osis)。此外尚有螳螂的触角被切断后能再生出足来;
-
枸骨树皮
《*辞典》:枸骨树皮: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GǒuGǔSh P 来源:为冬青科植物枸骨的树皮。原形态:形态详枸骨叶条。化学成份:含咖啡碱、皂甙、鞣质、苦味质、淀粉。性味:①《纲目》:微苦,凉,无毒。②《本经逢原》:微苦甘,平,无毒。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遗》:浸酒,补腰脚令健。②《本草从新》:补阴,益肝肾。
-
太行山兔
太行山兔原产于河北省井陉、鹿泉(原获鹿县)和平山县一带,由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外贸食品进出口公司等单位合作选育而成。标准型:全身被毛粟黄色,腹部浅白色,头清秀,耳较短厚直立,体型紧凑,背腰宽平,四肢健壮,体质结实。太行山兔生产性能该品种适应性和抗病力强,耐粗饲,适于农家饲养。幼兔的生长速度快。
-
内经类证
《内经类证》为医经著作。秦伯未原编,余瀛鳌重订。此书由秦氏初编于1929年,编者将《内经》病证予以分类汇编,由上海中医书局出版。1961年由原编者门人余氏予以补充修订,将《内经》病证分为44类,311种病候,更于每病类之后写按语一篇予以阐论,使读者从探讨各类病证中认识中医理论的完整性。
-
痧症全书
《痧症全书》痧症专著。清·王凯编撰。原序称“深山野人”林森曾向王氏面授《痧书》,复经王氏综合古今有关文献结合个人见闻编成此书。全书详细论述痧原、辨证、治法、用药大法、多种痧症证治及治疗方剂等。内容与《痧胀玉衡》颇多重复,究竟由王氏所自采,抑或由深山野人所传授,则已不可辨。现存二十余种清刊本。
-
鲮鲤甲贴熁膏
处方:鲮鲤甲(涂醋炙)3两,桂(去粗皮)1两,当归(切、焙)1两,生地黄汁、面1匙,附子(生,去皮脐)1两,生姜汁。制法:上除汁外,捣为细末,热暖地黄、生姜汁调散5钱匕,令匀,摊于绢上。功能主治:接骨。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书同卷文瑞楼本作“鲮鲤甲骨贴熁膏”。摘录:《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四五
-
溯源散
《医学正传》卷二:方名:溯源散别名:除原散、除源散组成:原食物(烧灰存性)1两,生韭菜(连根)1握。或伤寒后食诸物致食复,潮热不已者。用法用量:原食物(或糍粽,或肉食)烧灰存性,细研为末,韭菜杵汁调服,过一二时,以东垣枳实导滞丸百余粒催之,其所伤之宿食即下,热退而愈。
-
温证指归
《温证指归》温病著作。清·周杓元约撰于1799年。书中以《广温疫论》为宗。对温病若干问题的论述,多种病证和治法的辨析,治疗方剂的选辑等均能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并发挥个人的心得体会。末附温病危重证和羊毛瘟症等治案。现有《三三医书》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
雷公炮炙论
概述:《雷公炮炙论》为中药炮制著作,三卷。南北朝刘宋雷斅撰,胡洽重订。原书早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雷公炮炙药性赋解》、《本草纲目》等书中。1932年张骥根据上述各书重予补辑,得药180余种,分原叙及上、中、下三卷予以论述,并加入其他古本草书中有关炮炙经验,末有附卷,另记70余种药物的炮炙方法。
-
执着
执着为气功术语。指在练功过程中,片面强调和有意追求某种现象,是用意时要避免的主要倾向。执,原指固执于事物;“着意”是指在意念运用、意守部位时,要求意守部位的时间长,被意守的部位很清晰,或硬要想守住部位等。“着想”一般指练功过程运用意念不当而言,如用意过重,或掌握存想、观相不当等。
-
木豆属
中文名木豆属拼音名mudoushu拉丁名Cajanus中国植物志41:299描述CajanusDC.木豆属,蝶形花科,2种,产热带非洲和亚洲,其中木豆C.cajan(L.萼裂片披针形,上面2枚合生;荚果线形,压扁,果瓣于种子间有凹入的斜槽纹。属下物种白虫豆、白蔓草虫豆、长叶虫豆、虫豆、大花虫豆、蔓草虫豆、蔓草虫豆(原变种)、木豆、硬毛虫豆
-
卫济宝书
《卫济宝书》为外科著作。宋代作品,原撰人佚名,东轩居士增注,约撰于12世纪初。现存本为清代编写《四库全书》时的辑佚本,析为2卷,但已不全。卷上为痈疽论治,“五发”(癌、瘭、疽、痼、痈)图说,试疮溃法,长肉、溃脓法,打针法,骑竹马灸,灸恶疮法等;卷下为正药指授散等40首外科方剂及乳痈、软疖的证治。
-
罗伞属
中文名罗伞属拼音名luosanshu拉丁名Brassaiopsis中国植物志54:116描述BrassaiopsisDecne.etPlanch.罗伞属,五加科,约20种,分布于亚洲南部与东南部,我国有11种,产西南部至南部。叶掌状复叶;花杂性,花梗基部常有宿存、簇生的小苞片;子房下位,2室,稀3-5室;原隶本属的叶掌状分裂的种类,现已分出为Euaraliopsis属。
-
双花木属
中文名双花木属拼音名shuanghuamushu拉丁名Disanthus中国植物志35(2):39描述DisanthusMaxim.双花木属,金缕梅科,只有双花木D.cercidifoliusMaxim.1种,原产日本,我国有var.longipesChang1种,产中南部。叶互生,心形或卵圆形,具长柄,全缘,掌状脉;花瓣5,线状披针形或狭带形,广展;雄蕊5,花丝短,花药内向,纵裂;
-
活血丹属
中文名活血丹属拼音名huoxuedanshu拉丁名Glechoma中国植物志65(2):315描述MeehaniopsisKudo=GlechomaL.活血丹属,唇形科,原作为一独立的属,实误。见《植物分类学报》,12:29,1974。属下物种白透骨消、白透骨消(原变种)、大花活血丹、活血丹、欧活血丹、日本活血丹、无毛白透骨消、狭萼白透骨消
-
无轴胚盘层
无轴胚盘层是鸟卵所出现的畸型,即不出现神经沟、原条,而所有的轴性器官原基均不形成的一种畸型。尽管如此,但胚盘层的细胞则照样增殖。一般认为这是基于某种原因而形成体作用完全停止所造成的。用低于最适孵化温度的温度孵卵或X线照射可获得典型的这种畸型。认为这是一种次级的形成过程。
-
羊胎
《*辞典》:羊胎:出处:《本草逢原》拼音名:Y nɡTāi来源:为母羊腹中的胎兽。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功能主治:调补肾虚羸瘦。附方:治肾虚羸瘦:羊胎,鹿胎,紫河车,同入六味地黄丸中服。摘录:《*辞典》
-
鹰爪豆属
中文名鹰爪豆属拼音名yingzhuadoushu拉丁名Spartium中国植物志42(2):420描述SpartiumL.鹰爪豆属,蝶形花科,只有鹰爪豆S.junceumL.1种,原产地中海区,我国北部有栽培。雄蕊10,单体,花药异型,5枚较短的背着药与5枚较长的基着药互生;属下物种黄花鹰爪豆、小花鹰爪豆、鹰爪豆、鹰爪豆(原变型)、重瓣鹰爪豆
-
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为书名,针灸著作。又名《洁古云岐针法》,一卷,金·张璧撰(按:张璧即云岐子,其父为张洁古)。本书主要论述针法补泻和部分针刺治疗经验,文字简略。内有:论迎随补泻、经络取原(穴)法、王海藏拔原例、经络腧穴配合法,以及针刺伤寒,热病诸法,洁古刺诸痛法等短论。
-
医学传心录
《医学传心录》综合性医书。不分卷,清代道光年间作品,原封面题有“上海刘一仁”五字,或谓此书可能出于刘氏手笔。全书内容包括学医的方法、诊脉、辨证施治、用药及某些常用方剂的加减法,并简要分析多种内科杂病和一些妇产科病证的病因、病证和治疗方法,是一部学医的门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