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胛
肩胛即肩髆。肩髆即肩膊。《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循肩髆内。”肩膊为人体部位名。又作肩胛骨的别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附于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髆,俗名锨板子骨。
-
肩胛骨骨折
是指肩胛骨部发生的骨折。疼痛、皮下出血、局部压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体检时应注意是否合并气胸或患侧上肢的血管、神经损害,具体损害部位往往依靠X线诊断。3.X线检查:除正、侧位X线摄片外,尚应根据伤情拍摄特殊体位相,如开口位(上颈椎损伤)、动力性侧位(颈椎)、轴位(舟状骨、跟骨等)和切线位(髌骨)等。
-
颈丛运动支移位术
手术名称:颈丛运动支移位术别名:颈丛运动支移位分类:骨科/周围神经损伤手术/上肢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及运动功能重建/臂丛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ICD编码:04.6概述:颈丛运动支移位术用于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麻醉和体位:采用全麻或颈丛加臂丛神经麻醉。仰卧位,头转向健侧,患侧肩胛背垫枕。
-
颈丛运动支移位
手术名称:颈丛运动支移位术别名:颈丛运动支移位分类:骨科/周围神经损伤手术/上肢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及运动功能重建/臂丛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ICD编码:04.6概述:颈丛运动支移位术用于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麻醉和体位:采用全麻或颈丛加臂丛神经麻醉。仰卧位,头转向健侧,患侧肩胛背垫枕。
-
督脉络
督脉络为十五络脉之一,原称督脉之别。起于长强穴,挟脊柱两旁肌肉上行至项部,散布头上,复向下行于肩胛的左右,分别走向两侧足太阳经,深入于脊旁肌肉。本络病变,实证可见脊强反折(角弓反张);《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
东风
概述:东风为经外奇穴名。位于颈部·东风:东风位于颈部,下颌角下缘、颈动脉前缘是穴。主治扁桃体炎。一般针0.1~位于右侧肩胛部·东风:东风位于右侧肩胛部,右肩胛冈下2厘米,当肩胛的中、外1/3交点处。主治胆道蛔虫症。一般在穴位处以指按压,局部有酸、麻感觉。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
肩前侧切开灌洗术
手术名称:肩前侧切开灌洗术分类:骨科/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的手术处理/化脓性关节炎的手术治疗/切开引流术及灌洗术/肩关节切开灌洗术ICD编码:80.1101概述:肩前侧切开灌洗术用于化脓性关节炎的手术治疗。麻醉和体位:病人仰卧,患侧肩胛后置小枕。留置灌洗引流管,缝合关节囊及肩胛下肌。
-
胛缘
胛缘经外穴名。见《医学纲目》。在背部,当肩胛骨内缘上下尽处,左右共四穴。布有颈横动脉,肋间动脉后支,肩胛背神经及胸神经后支。主治肩胛神经痛,肩胛风湿痛。向外沿皮刺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副神经移位
手术名称:副神经移位术别名:副神经移位分类:骨科/周围神经损伤手术/上肢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及运动功能重建/臂丛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ICD编码:04.6概述:副神经移位术用于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仰卧位,头转向健侧,患侧肩胛背垫枕。肩胛上神经显露后可就近直接吻合(图3.22.4.1.3-4)。
-
副神经移位术
手术名称:副神经移位术别名:副神经移位分类:骨科/周围神经损伤手术/上肢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及运动功能重建/臂丛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ICD编码:04.6概述:副神经移位术用于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仰卧位,头转向健侧,患侧肩胛背垫枕。肩胛上神经显露后可就近直接吻合(图3.22.4.1.3-4)。
-
Sprengel综合症
Sprengel综合症又名先天性肩部抬高综合症、Sprengel畸形。本征病因不明多为解剖学上的发育异常,即肩部先天发育畸形,多数病例仅累及一侧。在肩胛骨与肋骨间或肩胛骨与脊柱间,有结蹄组织的索状物或骨性组织相互形成连合,斜方肌或前锯肌可被结蹄组织所取代。
-
冬眠瘤
蛰伏脂瘤;棕色脂肪瘤分类:皮肤科皮肤肿瘤脂肪、肌肉和骨肿瘤ICD号:D17.3流行病学:冬眠瘤极罕见,多发生于20~病因:病因尚不明。组织病理检查:冬眠瘤肿瘤组织具有完整包膜,由结缔组织间隔分成无数小叶。鉴别诊断:1.黄瘤瘤细胞体积较小,并常伴有其他炎症细胞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黄瘤巨细胞有特征性。
-
棕色脂肪瘤
蛰伏脂瘤;棕色脂肪瘤分类:皮肤科皮肤肿瘤脂肪、肌肉和骨肿瘤ICD号:D17.3流行病学:冬眠瘤极罕见,多发生于20~病因:病因尚不明。组织病理检查:冬眠瘤肿瘤组织具有完整包膜,由结缔组织间隔分成无数小叶。鉴别诊断:1.黄瘤瘤细胞体积较小,并常伴有其他炎症细胞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黄瘤巨细胞有特征性。
-
蛰伏脂瘤
蛰伏脂瘤;棕色脂肪瘤分类:皮肤科皮肤肿瘤脂肪、肌肉和骨肿瘤ICD号:D17.3流行病学:冬眠瘤极罕见,多发生于20~病因:病因尚不明。组织病理检查:冬眠瘤肿瘤组织具有完整包膜,由结缔组织间隔分成无数小叶。鉴别诊断:1.黄瘤瘤细胞体积较小,并常伴有其他炎症细胞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黄瘤巨细胞有特征性。
-
外伤急救
4.如有出血,须采取暂时性压迫包扎止血,十分必要时方可在创口上方扎止血带,并应由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按时放松止血带。2.头颈部损伤尤其是颈椎损伤,搬动时应特别小心,要保持头颈部与躯干成直线位置。可以两肩作支持,在颈部两侧填塞大量棉花,将两块铁丝夹板绑在一起,按人的头型弯曲成适当曲度;
-
背胛中间
背胛中间为经外奇穴名。出《肘后方》。位当肩胛冈下窝,即肩胛骨之中央处。主治癫狂、肩胛及肩关节疾患。一般直刺0.3~《肘后备急方》:“狂走斫刺人,或欲自杀,骂詈不息,称鬼语者,灸两口吻头赤肉际各一壮;又灸两肘屈中五壮,又灸背胛中间三壮,三日极灸三。”《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将后者列作经外穴。
-
肩不举
肩不举证名。因风湿外袭或外伤、伤损所致。《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以肩髃上颈。”《类证治裁》卷六:“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宜调补络脉。”治以祛风化湿,和血活络,用生芪、白术、当归、防风根、姜黄、桑枝、甘杞子、橘络。并可结合针灸、推拿治疗。参见肩痛条。
-
Duchene- Erb氏综合征
概述:又称,上颈神经根综合征;成人多因外伤、颈椎病等致第五和第六颈神经根损伤,引起肩胛和臂部肌肉麻痹。(二)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pathy)多见于40岁以后成年人,症状呈渐进行性加重,起初往往以感觉障碍为主,表现颈、肩、臂部沉重感,麻木与疼痛,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出现相应颈神经支配区域肌肉的麻痹、萎缩。
-
肱二头肌短头和肱三头肌内侧头转移代三角肌
小儿麻痹后遗症肩部功能障碍根据肩部肌肉功能,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原始动力肌,即三角肌在肱骨干近端施加上举功能障碍;临床上对功能影响较大需采用手术矫正者有三种情况,即三角肌麻痹、麻痹性肩关节脱位或半脱位,以及垂肩和翼状肩。术前应仔细检查心肺功能。对复杂的手术部位及切口多的病人,尤应制定好手术方案。
-
肌腱开放切断术
手术名称:开放腱切断术别名:肌腱开放切断术分类:骨科/损伤性关节疾病手术/肩关节挛缩松解术ICD编码:83.1302概述:开放腱切断术用于肩关节挛缩的治疗。适应症:开放腱切断术适用于:由于损伤、肱二头肌腱鞘炎或肩关节周围炎所致肩关节内旋、内收挛缩畸形较重,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
开放腱切断术
手术名称:开放腱切断术别名:肌腱开放切断术分类:骨科/损伤性关节疾病手术/肩关节挛缩松解术ICD编码:83.1302概述:开放腱切断术用于肩关节挛缩的治疗。适应症:开放腱切断术适用于:由于损伤、肱二头肌腱鞘炎或肩关节周围炎所致肩关节内旋、内收挛缩畸形较重,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
肩胛骨
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又名肩髆、锨板子骨、琵琶骨。解剖学同名骨。为三角形扁骨。肩胛骨位于胸廓后面的上方,是肩带组成骨。肩胛骨平第2至第7助之间,前面凹陷,后面有横行高起的骨嵴称肩胛岗,肩胛岗外侧端扁平突出,叫肩峰。肩胛骨外侧角粗大,有卵圆形的关节面,称关节盂,与上臂的肱骨构成肩关节。
-
斜方肌止点移位重建三角肌功能(Saha法)
手术名称:斜方肌止点移位重建三角肌功能(Saha法)分类:骨科/周围神经损伤手术/上肢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及运动功能重建/肩外展功能重建ICD编码:83.7706概述:斜方肌止点移位重建三角肌功能(Saha法)用于肩外展功能重建。侧卧位,患肢在上。术后处理:置肩关节于外展45°,中立位,用肩“人”字石膏固定6~
-
斜方肌移位重建三角肌功能(Mayer法)
手术名称:斜方肌移位重建三角肌功能(Mayer法)别名:Mayer法斜方肌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分类:骨科/周围神经损伤手术/上肢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及运动功能重建/肩外展功能重建ICD编码:83.7707概述:Mayer法是将斜方肌止点游离,然后用游离的阔筋膜延长斜方肌,最后将筋膜远端缝合固定于三角肌止点处。4.切取同侧宽8~
-
Mayer法斜方肌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
手术名称:斜方肌移位重建三角肌功能(Mayer法)别名:Mayer法斜方肌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分类:骨科/周围神经损伤手术/上肢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及运动功能重建/肩外展功能重建ICD编码:83.7707概述:Mayer法是将斜方肌止点游离,然后用游离的阔筋膜延长斜方肌,最后将筋膜远端缝合固定于三角肌止点处。4.切取同侧宽8~
-
肩后侧切开引流术
手术名称:肩后侧切开引流术分类:骨科/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的手术处理/化脓性关节炎的手术治疗/切开引流术及灌洗术/肩关节切开灌洗术ICD编码:80.1102概述:肩后侧切开引流术用于化脓性关节炎的手术治疗。麻醉和体位:病人侧卧,上半身抬高30°~手术步骤:切口在三角肌后缘,自肩胛冈上开始向下沿肌纤维走行6~
-
胸骨骨折
直接撞击引起者半数以上伴有纵隔内血肿甚或引起急性心脏压塞、心包裂伤、心肌挫伤、瓣膜损伤,冠状动脉挫伤导致血栓形成和心肌梗塞、心脏破裂、胸主动脉破裂或腹内脏器伤;可用闭式复位,在局麻下将伤员肩胛间垫至胸椎过伸,双臂上举过头,用手法加压胸骨复位,然后肩胛间垫以小枕及骨折部位用沙袋压迫,卧位休息。
-
对称性进行性白斑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进行性对称性白斑首先由日本和巴西报道,病因不清。皮损特征为:点状皮肤色素脱失斑,多发生于四肢伸侧,对称分布而无自觉症状。特发性滴状色素减退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发性色素减退斑,常见于多阳光地区或者经常日晒的人们,因而推测光线可能是激发因素之一。
-
臣觉
概述:臣觉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别名巨搅、巨觉。位置:位于背部,肩胛骨内上角边际,当两手相抱时,中指端尽处是穴。功能主治:主治狂走,喜怒悲泣,肩胛痛等。刺灸法:斜刺0.5~或艾条灸5~
-
背部肌群
背部肌群是背部骨骼肌的总称,包括浅层的斜方肌、背阔肌和深层的骶棘肌。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起于枕外隆凸、颈椎和胸椎棘突,止于锁骨外侧1/3段,肩峰和肩胛岗。如两侧同时收缩,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呈挺胸姿势。骶棘肌位于棘突两侧,从骶骨的背面一直延伸到枕骨,是一块强大的伸脊柱的肌肉。
-
新肩痛
新肩痛为经外奇穴名。穴出《青海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肩部,肩胛冈下缘中点。左右计2穴。主治肩关节炎、肩周炎、肩挫伤等。一般针0.5~1.0寸。
-
手太阳之筋
手太阳之筋即手太阳经筋。《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
-
手阳明之筋
手阳明之筋即手阳明经筋。手阳明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行的从肩髃部上颈;分支上行面颊,结于頄(鼻旁),上行的出走手太阳经筋前方,上左额角,络头部,下向右侧颔部。
-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是指用听诊器在胸骨两侧第1、2肋间隙、肩胛间区第3、4胸椎水平及肺尖前后部可听到的一种正常呼吸音。其特点是吸气与呼气时间大致相等,吸气音性质与肺泡呼吸音相似,但音响略强、音调略高;呼气音的性质与支气管呼吸音相似,但音响较弱,音调较低。
-
混合呼吸音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是指用听诊器在胸骨两侧第1、2肋间隙、肩胛间区第3、4胸椎水平及肺尖前后部可听到的一种正常呼吸音。其特点是吸气与呼气时间大致相等,吸气音性质与肺泡呼吸音相似,但音响略强、音调略高;呼气音的性质与支气管呼吸音相似,但音响较弱,音调较低。
-
五陷恶候
五陷恶候为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指儿科五种险恶证候。即囟门陷、太阳陷、眼轮陷、胸下陷、肩胛。为小儿精髓不足的危象。
-
新设
概述:新设: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新针灸学》。位于项部斜方肌外缘,后发际下1.5寸,直对风池处。主治后头痛、项强、落枕、肩胛疼痛、咳嗽、气喘、咽痛等。一般直刺0.5~出《实用小儿推拿》。在第3-4足趾趾间缝间,趾蹼缘的上方。,此穴用捏法可引腹部之气下行。用于治疗腹胀等症。
-
髃骨骱
髃骨骱解剖部位名。指肩关节处,该关节由肩胛盂部与肱骨头构成。见《伤科补要》卷二。
-
八法配穴法
八法配穴法即八脉八穴配穴法。八脉八穴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指以奇经八脉与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两相配合应用。一般是依据八穴所属的阴阳契合八卦的属性,将其分为四对,上、下配合,以治疗本经及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外关与足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后溪与申脉相配,主治颈、项、肩胛部疾病;
-
枕矼法
枕矼(gōng)法医疗技术名。用于腰椎骨错位整复之方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其法:系令腰椎骨错位的患者,俯卧于宽长板凳上,腹部垫以布垫,肩胛部与两腿部均以布带固定于板凳上,然后用手或木杠轻轻按压或滚动按压腰椎错位之凸起部位,促其渐渐平正恢复原位。今多不用。
-
挑刺
如挑破而出血的为“破’’.挑破创口较大而放血的为“决”;参见挑治疗法:挑治疗法是用三棱针等针具于穴位或特殊疹点上,挑出皮下的白色纤维样物,或挤出一些液体以治病的方法。多在背部找疹点或于相应的穴位上挑刺,如麦粒肿于肩胛区,痔疾于腰骶部寻找疹点。挑时须注意消毒,挑治后局部以灭菌纱布封护,以防感染。
-
手支法
手支法为正骨手法。适用于肩关节脱臼的整复。患者正坐,一助手立于健肩侧,双手环抱患者腋下,医者外展患臂与助手对抗牵引,待收缩的肌肉拉展,肱骨头拉至肩胛盂下时,再屈患肘成直角,医者转向患者背后,但肘部仍继续牵引,一手拇指伸至腋窝,向外支肱骨头,同时牵引肘部之手配合内收肘部,感到肱骨头滑动声,即已复位。
-
三柱骨
三柱骨为人体部位名,指背脊天柱骨(第七颈椎)以下的第二胸椎的刺突部分。《简明医彀》:“肩胛际会处为三柱骨。”
-
青瘕
聚在两胁的瘕证。八瘕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青瘕聚在左右胁下,藏于背膂,上至肩胛,其苦腰下急痛,腹下气冲,面色黄,四肢肿,二便难,喜唾涎,不可多食。”《类证治裁·痃瘕癥瘕诸积论治》:“青瘕,新产浴早风袭,瘕聚左右胁,崩中不禁,下青汁,用坐导戎盐散。”
-
肩胛疽
肩胛疽病名。痈疽之生于肩胛部位者。出《证治准绳·疡科》卷三。又名太阴疽,肩后疽。多因手太阴肺经积热郁滞所发。证治参见有头疽条。
-
肩胛骨出
肩胛骨出病名。肩关节脱臼。出《理伤续断方》。又名肩胛上出臼,肩骨脱臼,肩骨失落,臑骨突出,髃骨骱失,肩骨出髎,肩骱迭下等。证见患肩部疼痛肿胀,呈方肩畸形,肩功能障碍使患侧手不能上举至脑后,下不能过胸前,反手不能至背。治宜手法整复固定,视脱臼之情况可选足蹬法,肩头掮法、扛抬法等。治法参见脱臼条。
-
胛
胛人体部位名。即肩胛部。《灵枢·经脉》:“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
-
督脉之别
督脉之别为督脉络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督脉络为十五络脉之一,原称督脉之别。为督脉别出的络脉。起于长强穴,挟脊柱两旁肌肉上行至项部,散布头上,复向下行于肩胛的左右,分别走向两侧足太阳经,深入于脊旁肌肉。本络病变,实证可见脊强反折(角弓反张);虚证可见头部沉重,摇晃不宁。
-
八脉八穴配穴法
八脉八穴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一般是依据八穴所属的阴阳契合八卦的属性,将其分为四对,上、下配合,以治疗本经及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外关与足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后溪与申脉相配,主治颈、项、肩胛部疾病;列缺与照海相配,主治咽喉、胸膈部疾病等。
-
银口
银口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肩胛部,当肩胛骨下角处。左右计2穴。主治咯血、肋间神经痛、肺炎。一般针0.4寸;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