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糟粕
糟粕食物经消化吸收后所余的废物。《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
-
后阴
后阴(anus)即“二阴”之“肛门”。肛门又名魄门、谷道。是大肠的下口,粪便排出的器官。《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的开合由心神支配,又与前阴同为肾之开窍,饮食糟粕的排出与脾的运化、肺的肃降、以至肝的疏泄作用均有密切关系,而魄门把浊物糟粕排出体外,亦有利于五脏的正常气化活动。
-
魄门
魄门为七冲门之一。指肛门,即肛管与肛门及其周围的括约肌组织,有控制粪便排出的作用。出《难经·四十四难》。王冰注“谓肛之门也。魄门的开合由心神支配,又与前阴同为肾之开窍,饮食糟粕的排出与脾的运化、肺的肃降、以至肝的疏泄作用均有密切关系,而魄门把浊物糟粕排出体外,亦有利于五脏的正常气化活动。
-
大肠主传导
大肠主传导生理学术语。指大肠传送糟粕的主要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饮食物经小肠消化吸收后,其糟粕部分下输大肠,由大肠继续吸收其中的水分,变为粪便,排出体外。如大肠传导失常,可致泄泻或便秘等症。
-
泌别清浊
泌别清浊生理学名词。小肠具有将胃传来的饮食水谷消化并分清别浊的功能。水谷的精微部分经小肠吸收后转输身体各处;《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张景岳注:“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
大肠主传道
大肠主传道指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送糟粕;道,同导。《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饮食物经小肠消化吸收后,其糟粕部分下输大肠,由大肠继续吸收其中的水分,变为粪便,排出体外。如大肠传导失常,可致泄泻或便秘等症。
-
产后大便闭涩不通
概述:产后大便闭涩不通为病证名。病因病机:明《万氏妇人科·产后章》:“人身之中,腐化糟粕,运行肠胃者,气也;产后气虚而不运,故糟粕壅滞而不行,血虚而不润,故沟渎干涩而不流,大便不通,乃虚秘也。治宜润肠通便。方用润肠丸(当归、川芎、白术、熟地、麻仁、苏子、人参、甘草、郁李仁,蜜糖引)或用麻仁丸。
-
火府
火府指小肠。小肠为六腑之一。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连大肠,包括回肠、空肠、十二指肠。食糜在小肠再经过消化并分别清浊,精华部分营养全身,糟粕归大肠,水液归于膀胱。《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医学入门》:“小肠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传化,下达膀胱,泌别其清浊宣通。”
-
大便
概述:大便:1.从肛门排出的饮食糟粕;又名大溲、屎。了解大便性状及排便情况是问诊内容之一。排大便·大便:大便指排大便。《灵枢·杂病》:“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
阳明腑实
概述:阳明腑实(Yangmingfu-visceraexcess)为病证名。是指阳明病,病邪入里化热,燥热与肠中糟粕搏结,劫耗津液,燥结成实的病理变化。病因病机:阳明腑病主要是由于实热里结所导致,故将阳明腑病的病机称为阳明腑实。
-
妊娠大便不通·胃肠气滞证
妊娠大便不通·胃肠气滞证(gestationalconstipationwithsyndromeofqistagnatinginstomachandintestine)是指情志失和,或糟粕内停,气机阻滞,传导失常,以妊娠大便秘结不通,或欲大便而努责艰难,胸腹胀满,矢气稍舒,心烦不得卧,舌苔薄腻,脉弦滑为常见症的妊娠大便不通证候。
-
医心方
概述:《医心方》为书名。日本·丹波康赖撰。卷二载孔穴主治法、诸家背输法、针禁法、灸禁法、针例、灸例等。其中引述扁鹊、华佗、龙衔素、僧匡等诸家散佚的针灸文献,颇为珍贵。卷三-十四内科杂病及六淫、时行诸病;卷二十七养生导引;卷二十九饮食禁忌;全书征引资料比较丰富,是研究唐代以前我国医学文献的重要著作。
-
浊阴
浊阴①指自然界质重阴浊有形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也。”如水谷精微中的浓稠部分,饮食糟粕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
中焦
概述:中焦:1.三焦分部名;出《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篇》。《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在胃中脘。”其主要功能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温病三焦辨证之一·中焦:中焦为温病三焦辨证之一。《温病条辨》:“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转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
脱泻
脱泻病证名。泄泻。《医学传灯》:“脱泻者,水谷皆下,日有百次,不但糟粕泻尽,并肠中所蓄之黄水,俱已竭尽而无余。”急宜止泻固脱。参见紧病、滑泄条。
-
受盛之官
受盛之官人体器官名。即小肠。《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王冰注:“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复化,传入大肠,故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参受盛之腑条。
-
器
《灵枢·胀论》:“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②指特有受盛作用的器官。《素问·六节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③指人体中具有某种独立生理机能的部分。《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上结于脾,聚于阴器。”
-
六腑以通为用
六腑以通为用为生理学术语。《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指出了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特点,举凡胃的腐熟水谷、主降浊,胆的疏泄胆汁,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传泻糟粕,膀胱的排泄小便,三焦的通调水道等,都是传而不藏的。
-
仓廪之本
仓廪之本为人体器官名。《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脾胃共主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化生精气,营养全身;胃与大小肠、三焦、膀胱则能传化水谷和津液,排出糟粕,共同构成饮食水谷津液贮藏、生化之源,这些器官统称为仓廪之本。
-
期颐饼
处方:生芡实180克生鸡内金90克白面250克白砂糖不拘多少制法:先将芡实用水淘去浮皮,晒干轧细,过罗;再将鸡内金轧细,置盆内浸以滚水半日许;再者,老人痰涎壅盛,多是下焦虚惫,气化不摄,痰涎随冲气上泛,芡实大能敛冲固气,统摄下焦气化,且与麦面同用,一补心、一补肾,使心肾相济,水火调和,而痰气自平矣。
-
阳液方
《普济方》卷二二六:组成:黄米2升(醋煮粥),曲细末3升,糯米2升(醋煮粥)。主治:诸虚百损,气血劳伤,因病久深,变生膈气,胁肋刺痛,噎痞心胸,食结不消,哕逆呕水,翻胃吐食,大便硬秘,形体瘦枯,以致难救者。
-
大麦醋糟
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D M iC Zāo来源:为大麦制醋后剩余之糟粕。性味:《纲目》:酸,微寒,无毒。功能主治:《食疗本草》:主气滞风壅,手臂脚膝痛,炒醋糟裹之。摘录:《*辞典》
-
神效换肌丸
《婴童百问》卷八:方名:神效换肌丸别名:换肌丸组成:川黄连(炒)半两,鳖甲(酒炙)半两,肉豆蔻(煨)半两,使君子半两,神曲(炒)半两,麦芽(炒)半两,麝香半钱,诃子肉1钱半。主治:小儿脾疳,肌瘦,潮热盗汗,饮食易伤,脏腑不调,泄泻糟粕不化,头大腹急。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芥子大。
-
御爱丸
《传信适用方》卷二:方名:御爱丸组成:御米壳4两(以蜜炒黄紫焦色,干蒸饼切如骰子块,以蜜炒焦色)。主治:营卫气虚,风邪进袭脏腑之间,值肠胃虚弱,糟粕不聚,便利赤白,或作脓血,脐腹疼痛,心胸痞满,里急后重,烦满渴逆,胁肋胀闷,肠内虚鸣,四肢倦乏,不进饮食。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大。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为方书名,即元代大德年间重刊的《圣济总录》。内容有运气、叙例、治法及临床各科病证证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多科疾病,以及杂治、养生等。有论有方,录方近二万首,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理论和经验。但书中也杂有宿命论、符禁、神仙服饵等糟粕。
-
传化物而不藏
传化物而不藏是指六腑受纳和传化水谷,排出糟粕的生理功能特点。
-
传导之官
传导之官是大肠的别称。大肠具有传导糟粕,吸收水津,燥化成形和排出粪便的功能。
-
丹溪脉诀指掌
《丹溪脉诀指掌》为脉学著作。清·刘吉人编撰。刘氏选录《脉诀指掌病式图说》中部分论述予以校正,并补充了一部分内容。书中夹有一些糟粕,从而使脉义晦涩不清。后编入《三三医书》中。现存初刻本及《三三医书》本。
-
疳泻
宋·杨士瀛《仁斋小儿方论》:“疳泻者,毛干唇白,额上青纹,肚胀肠鸣,泄下糟粕是尔。”疳疾患儿多有腹泻,关键在脾。泄泻与疳疾都同脾胃有关。因疳而泻,则治疳必须治泻,亦即按照疳疾的虚实轻重,用扶脾和胃的方法,标本兼治。
-
肺合大肠
肺合大肠为脏腑相合之一。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构成肺与大肠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其经脉互相络属,互为表里。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肺气肃降下行,能促进大肠传导糟粕;大肠传导通畅,肺气才能清肃通利。在治疗方面,通大便能清泄肺热;宣肺气,能使便秘得通。
-
传化之腑
传化之腑为人体器官名。指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五个传导和变化饮食物的器官。这些器官具有消化吸收饮食和排泄糟粕的功能,故称。《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
医暇卮言
《医暇卮言》医论著作。清·程林撰。刊于1677年。此书杂录各有关医药典故,并予述说,演成此帙。在杂谈自然、物理现象及释医中,虽然搜集了较多放失旧闻,但也掺杂了一些糟粕性内容。现有清抄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三元参赞延寿书
《三元参赞延寿书》为养生学著作名。元代李鹏飞撰于至元辛卯(至元无辛卯,辛卯为1351年)。书中也杂有不少封建迷信糟粕。现有《道藏》及明·胡文焕《寿养丛书》本。宋末元初人李鹏飞撰集于1291年。作者自谓:宋咸淳四年(1268年)在杭州受官道人之教,始知人的年寿应有天元、地元、人元。卷二为地元之寿,律人起居有常;
-
大溲
大溲即大便的别称。大便指从肛门排出的饮食糟粕,又名大溲、屎。了解大便性状及排便情况是问诊内容之一。
-
理瀹骈文
概述:《理瀹骈文》为中医外治法著作。清·吴尚先撰。正文部分则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痹症等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病症的外治方并详加注文阐述,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外治法。除膏药外,本书还记载了敷贴法、熨法、洗法、熏法、照法、拭法、浴法、溻法、吸入法、取嚏法、灌导法、火罐法、割治法等。
-
鹜泄
鹜泄病名。出《宣明论方》卷十。又称鹜溏、鸭溏、鹜泻。《医宗必读·泄泻》:“鹜泄,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鸭粪,澄彻清冷,小便清白,附子理中汤。”参见寒泄条。
-
行健廓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乾为白珠,络通大肠之腑,脏属于肺…肺与大肠相为表里,主分泾渭,上运清纯,下输糟粕,曰行健廓。”历代命名繁多,一般多用自然界八种物质现象或八卦名称来命名。《银海精微》认为八廓“有位无名”;《医宗金鉴》主张八廓分属于六腑、包络和命门,因脏腑相应,其位又多与五 相重。
-
小肠泻
小肠泻为病证名,指小肠受病而引起的泄泻。《幼科发挥》卷下:泻“自小肠来者,亦水谷注下而不分,则成糟粕而非完谷,且小肠为受盛之府,水谷到此,已变化而未尽变化也。”治宜泌别水谷,用五苓散,使水谷分利,则泻自止。
-
下焦如渎
渎,小沟渠。下焦如渎是指下焦具有渗泄水液,排出糟粕的功能,如沟渠排出积水。出《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下焦是灌渗水液、泌别清浊、排泻二便的场所,其作用在于决渎流通,象沟道排水一样,故称。
-
下焦
下焦指下腹腔自胃下口至二阴部分,能分别清浊,渗入膀胱,排泄废料,其气主下行。《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温病学三焦辨证之一·下焦:下焦为温病学三焦辨证的一个阶段。指温病的后期或恢复期,邪已伤及肝肾。《温病条辨》:“中焦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
-
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为官修中医方剂著作。宋代赵佶等撰。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人员编撰。内容有运气、叙例、治法及临床各科病证证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多科疾病,以及杂治、养生等。194卷为“针灸门”,介绍了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以及某些病症的灸刺法。但书中也杂有宿命论、符禁、神仙服饵等糟粕。
-
吐屎
吐屎为症状名。兹则阴阳错乱,清浊混淆,为医家所不及逆料者。洵为幽门无权,胃液空虚,肾水迫之,又追而不足以敌直奔之势,从小肠入胃,糟粕随之,已可知矣,治法非救胃则救肾;非正治则逆治。”若病急起,属实火,便秘腹痛者,可攻下,用承气汤类。若久病体虚脉虚者,宜补养胃肾,可用救肾安逆汤加减。
-
蛔虫痧
蛔虫痧病证名。见《痧胀玉衡》。指蛔虫病患儿感染痧毒而致蛔结之证。小儿素患蛔虫病,因痧毒内犯,致蛔死而与肠中糟粕相结,引起腹中大痛,大便不通。宜用三棱针刺腿弯、臂弯痧筋上,流出紫黑毒血;另有大黄芒硝煎汤稍冷服之,下其死蛔与宿粪,其痛自止。
-
传道之腑
传道之腑为人体器官名。大肠能传送糟粕,形成粪便,排出体外,故称。《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大肠者,传道之腑。”《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王冰注:“传道,谓传不洁之道。变化,谓变化物之形。”
-
传道之官
传道之官为人体器官名。《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王冰注:“传道,谓传不洁之道。变化,谓变化物之形。”传道之腑指大肠。大肠能传送糟粕,形成粪便,排出体外,故称。《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大肠者,传道之腑。”
-
当归腊茶散
处方:细芽茶半斤,川百药煎5个(烧存性)。功能主治:荣卫气虚,风邪冷气进袭脏腑之内,或食生冷,或吹炙煿,或饮食过度,积热肠间,致使肠胃虚弱,糟粕不聚,大便下利鲜血,脐腹疼痛,里急后重,久患酒毒便血诸疾,一切大便下血。用法用量:本方名当归腊茶散,但方中无当归,疑脱。摘录:《普济方》卷二十四
-
斗门丸
处方:附子1枚(重18克,炮,去皮、脐,尖)硫黄(别研)肉桂(去粗皮)龙骨(别研)诃子(煨,去核)丁香干姜(炮)各7.5克制法:上药为细末,煮面糊为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温阳止泻。主小儿肠胃虚弱,泄泻糟粕,或便白沫,昼夜无度。用法用量:每服30丸,乳食前用温米饮送下。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八
-
防粘连汤
处方:乌药12克,川楝子12克,厚朴9克,元胡9克,当归12克,赤芍9克,枳壳9克,炒莱菔子12克,大黄15克(后下),芒硝6克(冲服)。功能主治:理气活血,通腑散结。主阳明腑实,气机痞塞,血行瘀滞与糟粕互结。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严凤山方
-
香蔻丸
处方:黄连(去须)木香诃子肉(煨)肉豆蔻缩砂仁白茯苓各6克制法:上药研末,饭为丸。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痢,水谷不化,频下恶物,外证毛干唇白,额上青纹,肚胀肠鸣,泄下糟粕。用法用量:每服15丸,米饮或姜汤送下。摘录:《普济方》卷三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