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匮要略方论
东汉·张机撰。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魏晋时经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所述病证包括内伤杂病方面有:痉湿暍、百合、狐惑、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等40多种病证;外科方面有痈肿、肠痈、刀斧伤、浸淫疮等病证;此外还记述了急救卒死、脏腑经络病脉及饮食禁忌等。
-
金匮要略
概述:《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为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别论述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以及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等20余种、类病症。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对后世病因学说有直接启示。
-
尤在泾
简介:尤在泾即尤怡。1749年)为清代医学家。学术贡献: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尤深,所撰《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1729),为研读张仲景著述的心得和发挥,其注释汇集前人之说,论述伤寒和杂病,条理清晰,简明扼要,为研究仲景之学中有影响的著述。《静香楼医案》为其临证医案。
-
鹜溏
注解:鹜溏为病证名。又名寒泄、寒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鹜溏,名木敛。”《张氏医通·大小府门》:“鹜溏中,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鸭粪,所以澄彻清冷,小便清白,湿兼寒也。附子理中汤。”《金匮翼·泄泻诸症统论》:“鹜溏者,水粪并趋大肠也。
-
王洙
王洙为宋官吏(997-1057年),字原叔,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泛览传记,于图纬、方技、阴阳、五行、算数、音律、训诂、篆隶之学,无所不通。举进士,累迁尚书工部员外郎。宋臣校定时,取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25篇,即今传世之《金匮要略方论》。
-
王旭高医书六种
《王旭高医书六种》为医学丛书,清·王泰林编撰。包括《退思集类方歌诀》、《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增订医方歌诀》、《医方歌括》、《薛氏湿热论歌诀》、《西溪书屋夜话录》。《湿热论歌诀》系据薛生白原作改编。《西溪书屋夜话录》概括论述肝病证治及用药大法。其中所论肝气、肝风、肝火的病机、病证与治则很有特色。
-
王绍隆
与当时名医卢复等交往甚密,曾为其子卢之颐讲授《内经》、《金匮要略方论》诸书。初命读《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素问》,次第授《本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脉经》等,随读随讲,不拘形式,以期兴到理融,口言心应。王氏殁,潘著《医灯续焰》,以阐其师之学,并仿王氏教学法,授徒甚众。
-
血泄
《金匮要略方论》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游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倘火盛伤阴,小便短赤带血,目眩耳鸣,腰腿酸软,舌质红,脉弦细数者,宜滋阴清火,凉血止血,方用保阴煎、知柏地黄丸合小蓟饮子。
-
血寒经行后期
为经行后期证型之一。亦名血寒经迟。血寒经行后期的症状及治疗:症见经期错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绞痛,得热痛减,面色青白,形寒畏冷。治宜温经行滞。方用温经汤(《金匮要略方论》):当归、川芎、白芍、炙甘草、人参、肉桂、吴茱萸、丹皮、阿胶、半夏、麦门冬、生姜)。宜温经养血,方用大营煎。
-
血寒经迟
概述:血寒经迟为病证名。出《景岳全书·妇人规》。方用温经汤(《金匮要略方论》):当归、川芎、白芍、炙甘草、人参、肉桂、吴茱萸、丹皮、阿胶、半夏、麦门冬、生姜)。若见经血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面色 白,头晕气短,腰酸乏力等,则为冲任虚寒,血行无力所致,宜温经养血,方用大营煎。
-
血便
概述:血便为病证名:1.大便下血;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游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又肝主疏泄,肝火盛,亦令尿血。”倘火盛伤阴,小便短赤带血,目眩耳鸣,腰腿酸软,舌质红,脉弦细数者,宜滋阴清火,凉血止血,方用保阴煎、知柏地黄丸合小蓟饮子。
-
虚肿
是指肿势平坦,根盘散漫的表现。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见《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虚肿的辨证:《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以阴证多寒,寒证多虚。小便清白,大便溏泄者为虚;色悴声短为虚。虚肿的分类:虚肿有脾虚身肿、肝肾虚肿、肺虚身肿等。用实脾饮、参苓白术散、真武汤、《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等方。
-
虚寒证
虚寒证为证候名。又称阳虚证。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脉虚细无力等症。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
-
校正医书局
所校医书有《素问》、《甲乙经》、《本草图经》、《脉经》、《伤寒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金匮要略方论》、《外台秘要》、《金匮要略经》等。校正医书局的成立是我国医政史上的一个创举,它集中人力物力对古典医籍进行的较为系统的校正和刊刻印行,对医学知识的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
-
小儿肿病
小儿肿病为病证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即小儿浮肿。《儒门事亲》:“小儿通身浮肿,是水气肿也。”治则:《金匮要略方论》载“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临床常用的有发汗、利小便以及健脾益气、温肾化浊等法。亦可分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胃水、胆水、小肠水、大肠水、膀胱水,辨证施治。
-
先便后血
出《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便血多由湿热、积滞、结毒侵袭肠胃,或风、热客于下焦,血脉损伤所致。《金匮要略方论》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近血又有肠风、脏毒之分。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游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
-
于溥泽
于溥泽(1745~中年潜心医学,从师黄元御。因感《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二书“错乱残缺”,乃捡《脉经》等诸家书参互考订,撰《要略厘正》。另有《云巢医案》、《伤寒指南》等,未见传世。曾中举人并任官职,对诗词经学颇有研究。从名医黄元御学医,深得其传,治病颇多奇效。其学传于门人,凡平度名医率多出其门下。
-
尤怡
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尤深,所撰《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1729),为研读张仲景著述的心得和发挥,其注释汇集前人之说,论述伤寒和杂病,条理清晰,简明扼要,为研究仲景之学中有影响的著述。另有《金匮要略心典》三卷,《金匮翼》及《静香楼医案》、《医学读书记》等。
-
厌黄
厌黄为病证名。治用灸烙法,内服大黄汤等方。《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
-
子母疟
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爪黄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爪黄之病,口苦舌干,身体急强,面目俱黄,行履不得,言语狂乱,四肢疼痛,发即便走。”《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仲景全书
汉·张仲景等撰述·《仲景全书》:《仲景全书》为26卷本。明·赵开美校刻,初刊于16世纪末。包括张卿子参注《集注伤寒论》(又名《张卿子伤寒论》)10卷,《金匮要略方论》3卷,《伤寒类证》3卷,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又名《伤寒明理药方论》)3卷及清·曹乐斋《运气掌诀录》1卷,共5种。现存明刻本、清刻本及铅印本。
-
中寒便血
指脾虚中寒,统摄失权所致的大便下血。宜附子理中倍炮姜加酒连。”《金匮要略方论》黄土汤、黑神散、胶艾汤、熟附子丸等方亦可选用。《金匮要略方论》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游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
-
中腑
中腑为病证名,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腑”(《金匮要略方论》)。病情较中脏略轻。症见猝然昏倒,苏醒后可见半身不遂,口眼 斜,言语困难,或伴有大小便不通等症。《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昏不识人,便溺阻隔,邪在腑也。”
-
治未病
概述:治未病为治则。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未病先防:治未病有预防疾病的含意。《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上工救其萌芽”。如见头目眩晕、大拇指和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先防治。五脏之病,可以互相传变,应及早防治。
-
伤寒金匮条辨
《伤寒金匮条辨》为伤寒著作。二十三卷。李彦师编著。作者遵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仍合为一书,用注释、互相参证等方法,具体领会张仲景对于急慢性病的医疗观点和辨证治法,注文比较简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随文训释或强作解释,可供研究《伤寒杂病论》参考。
-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为丛书名。明·王肯堂辑。刊于1601年。
-
订正金匮要略注
《订正金匮要略注》为金匮著作。全称《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八卷(《医宗金鉴》卷十八~清·吴谦等纂注。吴氏等鉴于《金匮要略方论》的一些旧注本每多“随文附会,难以传信”,遂予订正,详见注释,并选集前人注本中能阐发仲景学说的见解。卷末为正误存疑篇,对存疑的28条原文一一加以辨析,可供参考。
-
本经疏证
《本经疏证》为药物学著作。附《本经续疏》6卷,《本经序疏要》8卷。清·邹澍撰。刊于1832年。本书以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书医方中药物配伍的理论来注疏《神农本草经》。其中《疏证》载药物173种,《续疏》载药142种,共315种。解放后有排印本。
-
本草思辨录
《本草思辨录》为药物学著作。清·周岩撰。刊于1904年。本书主要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二书立方之义,就128种药物的药性进行了讨论,认为《神农本草经》等书是经典,不能轻易改动,并对李时珍、刘若金、邹润安、徐大椿、陈念祖等医药学家所述药性理论提出了某些不同的见解。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
《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为伤寒著作。刊于1924年。编者认为《伤寒论》注本虽多,各家也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以辞害义,依样葫芦,亦复不少”(见自序)。在编次上删去脉法、序例、可汗等篇,并将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删并于《金匮要略方论》痉湿暍证下。
-
田宗汉
田宗汉即田云槎。汉川(今湖北汉阳)人。又有所创见,如以伏阴说论夏秋之伏阴证及下利、呃逆转筋之疾,认为系春夏受阴寒湿邪侵袭而成。根据《伤寒》、《金匮要略方论》论述,撰成《伏阴论》(又名《医寄伏阴论》)一书(1888),认为此证为先有阴霾天气,淫雨连绵,人感受阴寒雨邪而致,病象多寒,故名“伏阴”。
-
水黄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水黄者,身面青黄,脚膝浮肿,心腹胀满,上气烦闷,语声不出。”《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疟母
又称母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老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疟积(《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劳疟(《证治要诀·疟寒热》)。但寒不热的称“牝疟”;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溺死
《金匮要略·杂疗方》曾有溺死救治之载述。《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人为水所没溺,水从孔窍入,灌注府脏,其气壅闭,故死。王肯堂在《金匮要略方论》治溺死的基础上有所补阐。(《证治准绳·杂病》)《寿世保元·五绝》:“救溺水死者,先以刀斡开溺者口,横放箸一只,令其牙啣之,使可出水。
-
历节
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风是也。”《张氏医通·痛风》:“痛风一证,《黄帝内经灵枢》谓之贼风,《黄帝内经素问》谓之痹,《金匮要略方论》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在下加牛膝、防己;化热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或《备急千金要方》犀角汤等方。
-
经方
是不同于《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分列记载了医经和经方,是在说明中医学在汉代已经形成各具特点的两大医学体系,已明确指明经方是独具特点的医学体系,其概念和特点是:“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
-
浸淫疮
出《金匮要略方论》。浸淫疮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泛发性湿疹。浸淫疮的病因病机:由心火脾湿,凝滞不散,复感风邪,郁于肌肤而成。浸淫疮的症状:初起形如粟米,瘙痒不止,搔破流黄水、浸淫成片,甚者身热。浸淫疮的治疗:浸淫疮治宜祛风胜湿,清热凉血。可内服升麻消毒饮或消风散。外用黄连粉或青蛤散敷之。详见湿疮条。
-
金疡
《周礼·天官》分疡医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者。见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肺经燥热证:金疳·肺经燥热证(metalganwithpatternofdryness-heatinlungchannel)是指肺经燥热,以自觉涩痛畏光,泪热眵结,白睛上泡样颗粒隆起,其周赤脉粗大,全身伴有口渴鼻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金疳证候。
-
火黄
火黄为病证名。如无黑点,可服紫草汤。古代亦称黄瘅。《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
-
黄汗
黄汗在《金匮要略方论》属水气篇而与风水、历节等不同,并指出:黄汗“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后血
后血的病因病机:便血多由湿热、积滞、结毒侵袭肠胃,或风、热客于下焦,血脉损伤所致。后血的分类:《金匮要略方论》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近血又有肠风、脏毒之分。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游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痢疾亦见血便应予区别。
-
高保衡
高保衡宋代医学家。熙宁(1068-1085)年间为朝奉郎国子博士,太子右赞善大夫。精通医学,深明方药病机,曾在校正医书局任职,参加校正《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医书。神宗尝下诏赐绯鱼加上骑都尉。
-
风中府
风中府为病证名。见《普济本事方》卷一。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腑”(《金匮要略方论》)。病情较中脏略轻。症见猝然昏倒,苏醒后可见半身不遂,口眼 斜,言语困难,或伴有大小便不通等症。《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昏不识人,便溺阻隔,邪在腑也。”
-
风癔
《医门法律·中风门》:“按风懿曰,奄忽不知人,即该中风卒倒内,《金匮要略方论》不重举其证,意可知矣。”《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风懿,亦名风癔,其病亦在脏腑间,由痰水制火,闭塞心窍,故猝然昏倒,舌强不言,喉中窒塞,噫噫有声是也。但此症有汗身软者可治,无汗身直者不易治。”
-
风寒身肿
身肿类型之一。《症因脉治》卷三:“风寒身肿之症,恶寒身热,身首皆肿,风胜多汗,寒胜无汗。此外感风寒,即《金匮要略方论》风水、皮水,从太阳经主治之症也。表气虚则外邪易入,肺气热则皮毛易开。寒袭于肌表,郁而不散,则发热身肿之症作矣。”治宜选用防己黄芪汤、越婢汤、大腹皮散等方。
-
发作无时疟
《诸病源候论·发作无时疟候》:“夫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则腠理开,开则邪入,邪入则病作。《内经》称疟、痎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产后郁冒
概述:产后郁冒:1.症见头眩目瞀,郁闷不舒;病因病机:因产后失血过多,汗出腠理不密,寒邪乘虚侵袭所致。见《证治准绳·女科》。辨证论治:若属虚证,症见分娩后忽然头晕,昏厥,不知人事,治宜温养气血,活血祛瘀,方用清魂散或黑神散。若兼见肢冷,自汗,恶寒,少气面白。药用牡丹皮、大黄、芒硝、冬瓜子、桃仁等。
-
产后遗粪
概述:产后遗粪(puerperalincontinenceoffeces)为病证名。或大便由前阴排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出《外台秘要》卷三十四。病因病机:多因平素脾肾虚寒,产后益虚,中气虚弱,肾失开合,摄纳无权,故产后不自觉遗粪。治疗:治宜温补脾肾,固涩止遗,方用《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合四神丸。
-
产后伤风
概述:产后伤风为病证名。指产后气血两虚,风邪外乘而言。症状:症见鼻塞声重,流清涕,自汗,恶风等。辨证论治:若恶露未尽,而小腹痛者宜行血理气,用《金匮要略方论》旋覆花汤。头重者,治宜解表除湿,方用香苏散加减。若风寒并伤,遍体痛无汗,宜败毒散。虚甚者不可发散,宜逍遥散去术加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