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脏气
脏气①指五脏的机能活动及其病理变化。参“脏气法时论”。②指五脏之五行属性。《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
移光定位针刺心法
⑤阴经的六个原穴,按照《千金》及《大全》的意见,分别采用中都(肝),通里(心),公孙(脾),列缺(肺),水泉(肾),内关(包络)以代之。子午流注与移光定位的针灸方法,仅是以穴应病,即不论病证的千变万化,而取穴的规律则是一成不变的,这似乎有失于凝固和板滞,祛痘祛好有脓还脸红。
-
病色
病色指由疾病造成的面色及全身肤色变化。诊断上以面部色泽为主。参见善色、恶色:善色是指疾病反映在面部的色泽表现为明润含蓄者,表示脏气未衰,病较轻浅。恶色又称夭色。《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描述的“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等,均属恶色。
-
心虚
心虚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参见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心阴虚:心气虚为证候名。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 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多由失血,过度劳神,或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所致。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
-
七情
概述:七情:1.七种情志活动;其次,七情造成气逆、气下等气机失调的方式并不是绝对的,如惊可致气乱,有时也引起气下。五志化火多由于气郁过久化热所致,故《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曰:“郁则气滞,气滞久必化热”。即单行、相使、相须、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合称。
-
虫病
余制有温脏丸方最所宜也。”虫病的症状及治疗:《证治汇补·虫病章》:“凡虫症,眼眶鼻下必带青色,面上萎黄,或生白斑,或见赤丝,唇疮如粟,或红而肿,或缓而痛,饮食减少,肌肉不生,睡卧不安,肠鸣腹痛,口吐清水,目无睛光,甚则沉沉寒热,肚大青筋,或为鬼胎血鳖。”治用化虫丸、追虫丸、遇仙丹等。
-
加减吴茱萸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加减吴茱萸汤:处方:防风(去芦、叉)干姜(炮)当归(去芦,酒浸,炒)牡丹皮桂心(不见火)茯苓(去皮)甘草(炙)麦门冬(去心)半夏(汤洗七次)桔梗(炒)细辛(去苗)各30克吴茱萸(汤洗七次,炒)90克制法:上为粗末。
-
目泪出不止
目泪出不止为病证名。指目无赤痛,亦未受风,只因脏气不足而频频泪出之症。《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五脏六腑皆有津液,通于目者为泪。若脏气不足,则不能收制其液,故目自然泪出。亦不因风而出不止,本无赤痛。”应详辨其属于何脏何腑亏损而致病,对证治疗。
-
气绝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气应于手太阴,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气先死矣。”六极之一。多因脏气不足,正虚邪袭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备急千金要方·心脏》:“扁鹊云:脉绝不治三日死,何以知之?
-
柏叶散
摘录:《圣惠》卷十一《圣济总录》卷一五三:柏叶散:处方:侧柏叶3分,芍药3分,艾3分,熟干地黄(焙)1两,禹余粮(醋淬)1两,麒麟竭1两,当归(锉,焙)3分,牛角(角思)(炙)3分。使毒化热解,则脏气清和,而血室完固,安有下血紫黑为脏毒之患乎?荆芥气味辛温,入足厥阴;乌蛇气味甘平,善能治风,入足少阳、厥阴。
-
病因辨证
概述:病因辨证为辨证方法之一。六淫属于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病和传染病)的病因。《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志活动。七情之一。④痰饮多具有湿证特点。②症状以腹中阵痛、便虫、吐虫、嗜食异物、鼻孔或肛门瘙痒为特点。
-
加减茱萸汤
《普济方》卷三四九:加减茱萸汤:处方:吴茱萸1两半,枳壳半两,干姜半两,甘草半两,防风半两,细辛半两,麦门冬半两,当归(酒浸,焙)半两,茯苓半两,桂心半两,牡丹皮半两,半夏(汤浸7次)半两。功能主治:产后肿证,脏气暴虚,外感内伤,血气留滞,或腹痛呕利。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煎,食前热服。
-
岁运不及
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年干为乙、丁、己、庚、癸等阴干之年,为五运阴年,若该年岁运未得司天之气等的资助,则为不及之年。岁运不及,气候主要表现为本运之气衰弱不能行令,胜运之气大行,一般的发病规律是与不及之运相应的脏气为所不胜的脏气所乘,或为所胜的脏气反侮,从而出现相关病变。
-
团参饮子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丹台玉案》卷四方之团参饮子:组成:团参1钱2分,胆星1钱2分,半夏1钱2分,甘草1钱2分,麦门冬1钱2分,杏仁1钱2分,辽五味15粒,阿胶(蛤粉炒)1钱,紫菀1钱,百部1钱,旋覆花1钱,桑叶(经霜者)5片。咳而呕逆、腹满、不食者,加白术,仍倍加生姜;咳而面浮气逆者,加沉香、橘皮煎。
-
岁运太过
岁运太过为运气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年干为甲、丙、戊、庚、壬等阳干之年,为五运阳年,若该年岁运未受司天之气所克制,则为太过之年。岁运太过,气候上表现为主运之气过旺、有余,而一般的致病规律是与该运相应的脏气太过,而其所制胜的脏气则受克,因而出现相关的病变。
-
小儿心腹痛
小儿心腹痛为病证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谓其病因是:“由脏腑虚而寒冷之气所干,邪气与脏气相搏,上下冲击,上则为心痛,下则为腹痛,上下俱作,心、腹皆痛。”但亦有由于邪热结聚、腑实不通而致之实热证,证见脘腹胀痛拒按,脉实、舌红苔黄燥或焦黑,治以通下腑实,用承气汤类。针刺取太冲、公孙、足三里等穴。
-
夜半
夜半①指子时。《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详子时条。②泛指夜间。《灵枢·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
-
扬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扬之。”《黄帝内经灵枢·五变》:“此人薄皮肤而且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黄帝内经灵枢·行针》:“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黄帝内经灵枢·论勇》:“眦裂而目扬,毛起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
重阳
重阳两种属阳的性质重合于同一事物上,多表明阳热亢盛。《灵枢·营卫生会》:“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古人分男左女右,左为阳,右为阴,谓男子病色现于面左有重阳,属逆证。⑸示阳极转阴,热极生寒。《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重阴必阳。”张志聪注:“重阳之人。手足左右太少之三阳,及心肺之脏气有余者也。”
-
重虚
指虚证误用泻法,使虚证更虚。《灵枢·终始》:“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指虚脉重见。《素问·通评虚实论》:“脉气上虚尺虚,是为重虚。”③司天之气虚,人与之相应的脏气也虚。《素问遗篇·刺法论》:“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
-
致
《灵枢·病传》:“大气入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参“致密”。《素问·调经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其开阖不致,故无音。”《素问·脏气法时论》:“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
憎
憎①怕,畏恶。《素问·脏气法时论》:“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②嫌,厌恶。《素问·风论》:“嗌干善怒,时憎女子。”
-
(目巟)(目巟)(huāng
(目巟)(目巟)(huānghuāng,音荒荒)目昏暗,视物不清。《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不及…肉瞤瘈目视(目巟)(目巟)。”《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
-
土
概述:土:1.五行之一;4.六气之一;7.中药炮制的一种辅料。故有“土载四行”、“万物上中生,万物上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五运之一·土运:土为五运之一,指土运。《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上太阴土,中少商金运。”有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宫五种类型。土形之人为阴阳二十五人之一种。
-
水瘕
《诸病源候论·水病诸候》:“水瘕者,由经络否涩,水气停聚在于心下,肾经又虚,不能宣利溲便,致令水气结聚而成形段,在于心腹之间,抑按作水声,但欲饮而不用食,遍身虚肿是也。”瘕的分类:古代瘕病名目繁多,有食瘕、鳖瘕、虫瘕、蛲瘕、虑瘕、血瘕、酒瘕、谷瘕、水瘕、青瘕、燥瘕、黄瘕、脂瘕、狐瘕、肠覃、石瘕等。
-
腨
腨(shuàn,音涮)又称“腓”,小腿肚。《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灵枢·寒热篇》:“腓者,腨也。”
-
收
②收敛,收涩。《素问·脏气法时论》:“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
-
肾病
《素问·脏气法时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肾之本病,为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胻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滞,吐利腥秽,水液澄澈清冷不禁,消渴引饮。滋阴温阳,补肾纳气、通阳行水等法。
-
软坚散结
指用具有消痰化瘀、软坚散结等作用的方药,治疗痰浊、瘀血停滞而形成的瘿瘤、瘰疬、肿块、症积的治法。《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如浊痰凝聚的瘰疬、瘿气,宜消痰软坚散结,常用浙贝母、海藻、昆布、牡蛎等;久疟而脾脏肿大,宜软坚破结,用醋泡制的鳖甲、三棱、莪术等。
-
脾中寒
脾中寒病证名。指脾受寒邪而致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脾中寒之状,。心腹(月真)胀,四肢挛急,嗳噫不通,脏气不传,或秘或泄。”当温脾散寒,用温脾丸、不换金正气散、姜附汤、附子五积散等方。
-
苦坚
苦坚治疗学术语。指味苦之物具有燥坚的作用。见《素问·脏气法时论》。
-
坚
坚①脉象名。指坚实而有硬度的脉象。与实脉同。《素问·病能论》:“聚者坚也,搏者大也。”《诊家正眼》:“曰坚者,实之别名也。”《灵枢·本脏》:“心坚则脏安固守,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素问·疟论》:“故先其时固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固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
瘕
出《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瘕的症状:《罗氏会约医镜》:“瘕者得之伤血,肋间有块如石,按之痛引少腹,去来无常,肚硬而胀,食减餐泥,假物成形,如血鳖之类…瘕的分类:古代瘕病名目繁多,有食瘕、鳖瘕、虫瘕、蛲瘕、虑瘕、血瘕、酒瘕、谷瘕、水瘕、青瘕、燥瘕、黄瘕、脂瘕、狐瘕、肠覃、石瘕等。
-
积心痛
积滞客于肠胃所致的腹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不内外因心痛证》:“久积心腹痛者,以饮啖生冷果实,中寒不能消散,结而为积,甚则数日不能食,便出干血,吐利不定,皆由积物客于肠胃之间,遇食还发,名积心痛。”《奇效良方·心痛门》:“饮食劳逸,触忤悲类,使脏气不平,痞膈于中,食饮遁注,变乱肠胃,发为疼痛;
-
肝死脏
指肝之真脏脉。其脉象浮取则弱,沉取则如绳索,应手即去,不能复来,或曲如蛇行。《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肝病见此脉象为脏气已绝,预后不佳。
-
肝病
肝病病证名。由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络瘀阻、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肝经湿热、寒滞肝脉等所致。又:“肝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致心下坚满,两胁痛引小腹,忿忿如怒,气逆头眩,为血有余,即目痛,眼眦赤,生息肉,阳毒所致,悒悒先寒而后热,颈直背强,筋急,不得屈伸,诊其脉浮大而数者,此是肝气实也。”
-
肺病
肺脏的各种病证。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又《太平圣惠方·治肺实泻肺诸方》:“夫肺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胸膈烦满,口赤鼻张,饮水无度,上气咳逆,咽中不利,体背生疮,尻阴股膝踹胫足皆痛,诊其脉滑实者,是脉实之候也。”治有祛风宣肺、清热润燥、肃肺化痰、温肺化饮、滋阴降火、益气养阴诸法。
-
恶色
恶色为症状名,又称夭色。《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描述的“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等,均属恶色。病色指由疾病造成的面色及全身肤色变化。诊断上以面部色泽为主。病色有善恶之分,五色的表现以明润含蓄者称为善色,一般表示病情较轻,或预后较好;
-
毒药
《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王冰注:“药,谓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虫鱼鸟兽之类,皆可以祛邪养正者也。毒的含义有三:①指药物的偏性。如干姜偏热,黄芩偏寒,升麻提气,苏子降气。②指药物副作用。有些药物含有毒性,服用过量则导致中毒。如水银、轻粉、钩吻、细辛等。
-
焠(火矣)热食
焠(火矣)热食用火灼xx过的食物,指煎煿之属。《素问·脏气法时论》:“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火矣)热食温炙衣。”
-
丙丁
丙丁为古人用十干以纪日,丙丁即丙日与丁日。丙丁属火,火分阴阳。丙为阳火,内应手太阳小肠经,故小肠经旺于丙日;丁为阴火,内属手少阴心经,故心旺于丁日。《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
-
髀
概述:髀:1.股(大腿)部;2.股胯部;《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病者…足阳明胃经等脉所过。《黄帝内经灵枢·骨度》:“两髀之间广六寸半。”《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当病折髀。”《黄帝内经灵枢·营气》:“故气从太阴出…按《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二首篇及《针灸甲乙经》卷一第十“髀”作“脾”。
-
二柴胡饮
处方:陈皮1钱半,半夏2钱,细辛1-2钱,厚朴1钱半,生姜3-7片,柴胡1钱半或2-3钱,甘草8分。功能主治:四时外感,或其人元气充实,脏气素平无火,或时逢寒胜之令,本无内热等证者。如邪甚者,可加羌活、白芷、防风、紫苏之属,择而用之;如多湿,加苍术;如阴寒气胜,必加麻黄1-2钱,或兼桂枝。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
腹疝汤
处方:人参、黄耆、茯苓、白术、炮附子、沉香、木瓜、羌活、川芎、紫苏、甘草。功能主治:通调脏气。主疝气腹痛,即五脏疝不干睾丸者。用法用量:加姜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八
-
旱莲子丸
处方:旱莲子1两,连翘子1两,威灵仙1两,何首乌1两,蔓荆子1两,三棱(醋浸湿纸裹煨)1两,赤芍药1两,木香2两,大皂角3挺(刮去皮、酥炙,无酥用羊脂炙)。功能主治:少长脏气不平,忧怒惊恐,诸气抑郁,结聚瘰疬,留滞项腋,及外伤风寒燥湿,饮食百毒,结成诸漏,发作寒热,遍于项腋,无问久近。摘录:《三因》卷十五
-
茂香散
处方:天台乌药、三棱(煨)、蓬茂(煨)、川当归(去芦)、荆芥穗、天麻、桂心(不见火)、延胡索、厚朴(姜汁制.炒)、附子(炮.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妇人血风脏气,头目昏晕,心烦怔忪,手足热疼,经候不调,脐腹时痛,或多便利,饮食减少,并宜服之。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三白散
铅粉一两,轻粉五钱,煅石膏三钱。制法:为细末用法用量:韭菜汁或凉水调敷,纸盖。《扶寿精方》之三白散:方名:三白散组成:白术钱半,白芍药(炒)钱半,白茯苓2钱,泽泻1钱,厚朴(姜汁炒)1钱,黄连(炒)1钱,干姜(炒)5分,乌梅肉(煎用2钱,为丸用3钱)。功效:调胃去湿,益气健脾,和中养胃。用法用量:水煎服。
-
生阳丹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组成:硫黄1钱(生研),附子1钱(炮裂,去皮脐),桂1钱(去粗皮),干姜(炮)1钱。主治:肾虚脏气寒。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温艾汤下,温米饮亦得。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丹砂末为衣。
-
荗香散
《局方》卷九(吴直阁增诸家名方):方名:荗香散组成:天台乌药1两,三棱(煨)1两,蓬荗(煨)1两,川当归(去芦)1两,荆芥穗1两,天麻1两,桂心(不见火)1两,延胡索1两,厚朴(姜汁制,炒)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
-
神效水银丸
《圣惠》卷四十九:方名:神效水银丸别名:水银丸组成:水银半两,硼砂半两,腻粉2分,定粉2分,消石1分。主治:脏腑气虚,饮食不节,生冷过度,不能消化,与脏气相搏,结聚成块,压伏于腹胃之间,盘牢不移,岁数弥久,渐渐增长,而致厌食,不计年月。制备方法:上为末,候水银星尽为度,用枣瓤和丸,如酸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