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夏
长夏指农历六月。《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
-
象思维
两仪即阴阳;四象即少阴、太阴、少阳、太阳。少阳象,说明阳始长,阴渐消;认为气血津液在生成上具有共性环节———肺脾合气,“肺脾合气生成论”导源于“天地合气而万物化生”这一关于自然界演化原理的“援物比类”。②自我感觉)—→与单一或多个人体器官组织对应,反映该部位实体的物理、化学等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
-
湿性黏滞
湿性黏滞是指湿邪致病,常表现出分泌物黏稠、排出困难且病程缠绵难愈的特点。湿为长夏主气,过极则构成病因,长夏多湿病。外感湿邪,则见肢体沉重、困倦乏力、骨节肌肉疼痛、痛处不移。湿浊内阻肠胃,则见纳谷不香、脘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湿性趋下
湿性趋下是指湿邪致病,具有以发生于人体下部病变为主的特点。湿邪为六淫之一,是指具有易阻气机、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的邪气。湿为长夏主气,过极则构成病因,长夏多湿病。湿浊内阻肠胃,则见纳谷不香、脘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八邪
别名八关(《景岳全书》),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八邪穴主治病证: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麻木疼痛,咽痛,齿痛,疟疾,头痛,项强,手臂红肿,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等。湿为长夏的主气,故长夏多湿病。
-
阴出之阳
是指深伏内脏的病邪,损伤脏真,而反映于外在的脉象及精神的变化。《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张志聪注:“内为阴,外为阳,在内五脏为阴,在外皮肉络脉为阳,在内所伤之脏气而见于脉,故名曰阴出之阳。”
-
多寐
治宜燥湿健脾,方用平胃散为主方。关于嗜卧:嗜卧又称多卧、善眠、多眠、多寐。病因病机:多因湿胜、脾虚、胆热所致。长夏而见懒惰无力,坐定即昏倦欲睡,为肺脾气虚,不胜炎暑之故,宜清暑益气汤等方;辨证论治:《类证活人书·问多眠》:“多眠有四证,有风温证,有小柴胡证,有少阴证,有狐惑证。
-
焠(火矣)热食
焠(火矣)热食用火灼xx过的食物,指煎煿之属。《素问·脏气法时论》:“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火矣)热食温炙衣。”
-
湿邪
湿邪为六淫之一,是指具有易阻气机、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的邪气。湿为长夏主气,过极则构成病因,长夏多湿病。外感湿邪,则见肢体沉重、困倦乏力、骨节肌肉疼痛、痛处不移。湿浊内阻肠胃,则见纳谷不香、脘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湿阻气机
湿阻气机是指湿邪致病,留滞于脏腑经络,有阻遏气机的特点,易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气血不畅。湿为长夏主气,过极则构成病因,长夏多湿病。湿属阴邪,性质重浊黏腻,能阻滞气的活动,影响脾的运化。湿浊内阻肠胃,则见纳谷不香、脘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湿性重浊
湿性重浊是指湿邪致病,常表现出易导致肢体沉重及分泌物混浊的特点。湿为长夏主气,过极则构成病因,长夏多湿病。外感湿邪,则见肢体沉重、困倦乏力、骨节肌肉疼痛、痛处不移。湿浊内阻肠胃,则见纳谷不香、脘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藿香半夏丸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藿香半夏丸:处方:藿香叶8克半夏150克(生姜汁浸一宿,焙干)丁香15克制法:上药三味,捣罗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长夏5-6月,湿热蒸炊,人多困倦,胸满短气,支节疼痛,气高而喘,烦热,大便或泄而黄,或如白泔,或渴或不渴,膨闷不欲食,或气短不能言,小便多而黄。
-
气象病理学
气象病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和在疾病过程中起作用的规律的学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四时变化与人体脏腑活动、经气变化关系密切,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
多寐病
治宜燥湿健脾,方用平胃散为主方。关于嗜卧:嗜卧又称多卧、善眠、多眠、多寐。病因病机:多因湿胜、脾虚、胆热所致。长夏而见懒惰无力,坐定即昏倦欲睡,为肺脾气虚,不胜炎暑之故,宜清暑益气汤等方;辨证论治:《类证活人书·问多眠》:“多眠有四证,有风温证,有小柴胡证,有少阴证,有狐惑证。
-
伏暑伤寒
邪伏膜原而在气分者,病浅而轻;见《严氏济生方》卷三。伏暑·邪在少阳证:伏暑·邪在少阳证(latentsummerheatwithsyndromeofpathogeninvolvingShaoyangChannel)是指病邪郁阻少阳,以寒热似疟,口渴心烦,脘痞,身热午后较甚,入暮尤剧,天明得汗诸症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苔黄白而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伏暑证候。
-
伏暑
伏暑·邪在少阳证:伏暑·邪在少阳证(latentsummerheatwithsyndromeofpathogeninvolvingShaoyangChannel)是指病邪郁阻少阳,以寒热似疟,口渴心烦,脘痞,身热午后较甚,入暮尤剧,天明得汗诸症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苔黄白而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伏暑证候。
-
太阴伏暑
太阴伏暑为病证名。《温病条辨》卷一:“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指发于深秋以至冬月的伏气温病。因病发季节不同,有秋时晚发、秋后晚发、伏暑晚发、伏暑伤寒等。《温病条辨》卷一:“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
-
生长化收藏
生长化收藏指自然万物在年周期中的生态变化规律。《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后人按五行、五脏和五气相配,将四季分作春、夏、长夏、秋、冬五时,分别为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的气象规律,生物界相应为生、长、化、收、藏的变化。
-
暑痿
概述:暑痿:1.暑令患阳痿者;指暑令患阳痿者。《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暑痿者,暑天膏粱之人,阳事顿痿,此不可全用热药,亦不可全用凉药,宜黄连解毒汤合生脉散。”肢弱无力,筋弛不收的痿证·暑痿:暑痿(summerheatflaccidity)为病证名。《类证治裁·痿症》:“长夏暑湿成痿,清暑益气汤加减。”
-
湿癖血箭
《医学入门·便血》:“湿癖血箭,…原因伤风犯胃飧泄,久而湿毒成癖,注于大肠,传于少阴,名曰肠癖,俗呼血箭。又有如筛四散漏下者。初起湿热或发当长夏者,当归地黄散,凉血地黄汤加木香、槟榔,久而色紫黑者,湿毒甚也,升阳除湿和湿汤,升阳补胃汤,或补中益气汤去柴、陈,加芩、连、川芎、槐角、枳壳。”
-
脏主冬
谓脏病应主刺与冬相应的井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脏主冬,冬刺井;又:“何谓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岐伯曰: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
戊己
戊己为古人用十干以纪日,戊己即戊日与己日。戊己属土,土分阴阳。戊为阳土,内应足阳明胃经,故胃经旺于戊日;己为阴土,内属足太阴脾经,故脾经旺于己日。《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
-
夏脉
夏脉夏季当见的相应脉象。其脉洪大方正,是阳气隆盛之象。《素问·宣明五气》:“五邪所见:……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
伤暑腹痛
伤暑腹痛为病证名。《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弱
《灵枢·五变》:“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③脉象名。脉搏软而无力。《灵枢·禁服》:“脉大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素问·平人气象论》:“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⑤指卑湿。
-
四时刺逆从论篇
《四时刺逆从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主要论述三阴三阳经有余和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病变。指出经气在四时中所主的部位,如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并说明其原因,提出四时针刺的部位,以及因逆四时经气而针刺所引起的病变。因其以逆从的关系来说理,故名。
-
白蛇丸
处方:乌梅1钱,竹虫蛀末3钱(无则以淡竹末代之),牙茶(华产物)1钱5分,白蛇(酒浸,少炙)2钱,溲疏皮1钱5分(乌赀及纳遏末葛窊,当长夏时采之,余月难得),轻粉1钱(纸包,入搏饭内煨熟,取出用)。功能主治:杨梅结毒,痼疾废病。完7日而后,宜用淡味噌汁煮瓢畜、萝卜、冬瓜、鲣脯、鲽鱼、(鱼豪)鱼之类食啖之。
-
五治
概述:五治:1.春、夏、长夏、秋、冬等季节的正常气候;又如轻微的寒证或热证,用轻剂的温药或凉药和之,使其气血调顺则微邪自去,也属和法。根据部位有上取、下取、内取、外取、傍取等。《黄帝内经灵枢·颠狂》:“治之取太阴、阳明。”《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取其经,厥阴与少阳。”从:从为治法之一。
-
五时
五时即春、夏、长夏(指农历六月)、秋、冬五季。《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
-
主运
主运为运气术语,指分别主管一年五时(春、夏、长夏、秋、冬)的五运之气,可反映一年五时的正常气候变化。它随季节的变化而传递有次,一般规律是由木而火而土而金而水,循五行相生之序,始于木而终于水,每运约各主七十三日另五刻。从每年的大寒节起算。
-
伤湿
伤湿指受湿邪所伤而发病。《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湿气,为长夏的主气。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黏腻,能阻滞气的活动,影响脾的运化。外感湿邪,常见体重腰酸,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痛处不移。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胃纳不佳,胸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
-
王相死囚休
“王相死囚休”指古时为五脏生克关系结合时令的运用方法之一。五脏配合五行,各有所合的时令,当令者王,先王者为相,克王者为死,被克者为囚,过令者为休(或称废)。出《普济方》。脏\时春夏长夏秋冬肝王休囚死相心相王休囚死脾死相王休囚肺囚死相王休肾休囚死相王
-
加味人参养胃汤
《宁坤秘籍》卷中:加味人参养胃汤:处方:人参1钱5分,白术2钱,当归2钱,茯苓8分,半夏8分,草果3分,甘草4分,青皮4分,藿香5分,乌梅3个。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汗多,去苍术、藿香、川芎,加黄耆、白术;呕哕,加白术、山药(炒)、砂仁(炒),去草果、厚朴、苍术;内热盛,加黄芩,去半夏;
-
五变刺
五变刺为古刺法名。出《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有二义:1.指根据四季变化与五输穴相互配合进行针刺的方法。即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病变于色(气色、脉色)者,取之荥;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
伏针、伏灸
伏针、伏灸指在盛夏三伏天进行针灸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因三伏天气候炎热,阳气升发,对一些慢性疾病和秋冬季节容易发作的咳嗽、哮喘等症,在此时进行针灸能起良好的防治作用。当此长夏发泄司令,按图针刺,每五日、七日一举,经络气血流行,邪气难以容留。”《张氏医通·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