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明
概述:阳明:1.经脉名称之一;与太阴经互为表里。《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两阳合明。”阳气最盛·阳明:阳明是指阴阳学说中指阳气最盛,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发展,阳气最盛。《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皮部
承扶穴主治腰腿部疾患:如腰腿疼痛,下肢痿痹,痔疮出血,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腰腿痛,现代又多用承扶穴治疗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部疼痛,骶部疼痛,臀部疼痛,股部疼痛,大便难,下肢麻痹或瘫痪,腰骶神经根炎,下肢瘫痪,便秘,痔疮,尿潴留,臀部炎症等。
-
太阳阳明合病
《伤寒溯源集·合病证治第十五》:“太阳阳明合病者,谓太阳阳明两经皆有见证也,以两经见证之中,有喘而胸满之证,是太阳之表邪偏重于阳明也。”关于太阳病、阳明病、合病:太阳病: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
-
阳明经证
如身热,烦渴欲饮水,汗出恶热者,此阳明经本病也,当清解邪热。”《伤寒贯珠集·阳明篇上》:“阳明则府病多于经病。《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
-
传经
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医学心悟·伤寒纲领》:“传经者,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由少阳传太阴,由太阴传少阴,由少阴传厥阴。如太阳先病,发热头痛,而后见目痛鼻干不眠等证者,此太阳并于阳明也;《医述·五法大旨》引陈养晦:“盖邪不由阳经而入,径中三阴,名臼直中。
-
合病
概述:合病是指伤寒六经病证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受邪而发病。《医宗金鉴·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论中所著合病并病,虽单举阳经,未及阴经,然阳经既有合病并病,则阴经亦必有之可知矣。阳明,胃也,胃主饮。太阳虽在表,而少阳逼处于里,已为半表半里,以两经之热邪内攻,令胃中之水谷下奔,故自下利。”
-
六经皮部
太阳皮部称关枢,阳明皮部称害蜚,少阳皮部称枢持,太阴皮部称关蛰,少阴皮部称枢儒,厥阴皮部称害肩。六经皮部与诊治:皮部的诊察和治疗主要从卫气和络脉着眼。由于感邪的不同和体质的差异,所以同是太阳病,又有恶风、发热、自汗出、脉浮缓,以及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不同证候。
-
牙痛
治宜滋养肝肾。或湿热熏蒸手、足阳明二经,龈肿腐臭,齿牙蛀蚀宣露,疼痛时作时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齿龋风热客阳明,牙龈肿痛出臭脓,遇风痛甚,久宣露…”方二:治则:疏风清热,通络止痛处方:合谷颊车下关方义:手足阳明经脉循行入上下齿,阳明郁热,循经上扰而发牙痛。④用拇指指端按揉陷谷1~
-
阳明病辨证
关于阳明病:阳明病为病名。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
-
阳明腑病
《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关于阳明病:阳明病为病名。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
-
大承气汤
现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凡临床上出现以痞(自觉胸脘有闷塞重压感)、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指肠中燥屎,干结不下)、实(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及苔黄厚、脉实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消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
-
再经
概述:再经指伤寒六经病证中,一经病证未愈,又传入他经。《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人另一经的证候。另一种为过经后太阳病候虽罢,但出现少阳、阳明等它经病候,则为“过经不解。”
-
再传
概述:再传即再经。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伤寒论》中把外感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划分为六经病证,以之分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指出各经的主要脉证、治法及其传变规律,进行辨证论治。
-
二阳并病
二阳并病为中医病名。二阳指太阳和阳明,并病指伤寒一经证候未解,而另一经证候已见。两经之邪,有偏盛于太阳者,治法亦当以太阳为主,未可轻治阳明也。”《伤寒括要·合病并病论》:“太阳阳明并病,若并未尽,所谓太阳证不罢,面赤怫郁,烦燥短气,是传未尽,尚有表证,当麻黄桂枝各半汤汗之。”
-
并病
概述:并病(diseaseofonechannelinvolvinganotherchannel)是指伤寒一经病变未解,又出现另一经的病变,两经病证同时存在。《伤寒括要·合病并病论》:“太阳阳明并病,若并未尽,所谓太阳证不罢,面赤怫郁,烦燥短气,是传未尽,尚有表证,当麻黄桂枝各半汤汗之。”关于二阳并病:二阳并病指太阳证未解而阳明证已见。
-
平阳汤
主治:阳明胃经之疟,发疟之时,身先发热,头疼鼻干,渴欲饮水,目眴眴不得眠,甚则烦躁,畏火光,厌听人声喧哗。各家论述:此方以人参、白术助脾胃之气,干葛、石膏泻阳明之火邪,贝母、橘红消阳明之痰食,麦冬滋肺经之炎,柴胡舒胆经之郁,茯苓泄太阳之滞。主治:素有阳明胃火,冬月伤寒,身热一日,即发谵语。
-
越经传
指伤寒不按六经的次序传变,即伤寒病的发展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传经次序上有所跨越地进行传变。参见: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
-
阳经
阳经又称阳脉。经脉中之属阳者,包括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阳维脉、阳跷脉等。《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泻其阳经。”阳明经:是阳气发展之最后阶段,亦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之基础上,继续发展之意义,故阳明者为两阳合明之简称,其位置在太阳与少阳之里面,故有阳明为合之称。
-
白虎汤
其中《伤寒论》方之白虎汤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生石膏30g、知母10g、炙甘草6g、粳米15g,此方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甘草酸单胺能灭活HIV;同时知母所含菝葜皂苷元是Na+-K+-ATP酶的抑制剂,能抑制钠离子和水在肠黏膜及肾曲管上的重吸收,使血钠离子不再增高;
-
十二正经
首穴商阳,末穴迎香。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动脉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到目下,向下经下颌角、颈部,与主干在锁骨上窝处会合,由此下向胸中,贯穿膈肌,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里,浅出于腹股沟动脉处,绕过阴部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上达听宫睛明会,膀胱下达至阴旁。
-
十二经脉
首穴商阳,末穴迎香。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动脉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到目下,向下经下颌角、颈部,与主干在锁骨上窝处会合,由此下向胸中,贯穿膈肌,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里,浅出于腹股沟动脉处,绕过阴部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上达听宫睛明会,膀胱下达至阴旁。
-
治痿独取阳明
治痿独取阳明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痿论》。阴阳经脉总会于宗筋,宗筋起联络骨骼而利关节活动的作用。痿证多因阳明经气血不足,使宗筋松弛所致,故有此说。针灸治疗一般取足阳明经穴为主。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
大陷胸汤
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表未解,医反下之,以致邪热内陷,饮热互结而成的结胸,短气躁烦,心中懊 ,心下痛,按之不硬,脉沉而紧者;近代也用于单纯性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大黄陷热结,甘遂攻水结,佐以芒消之监制二者之苦,不令直行而下,使其引入硬满之处,软坚破结,导去热邪。
-
六经辨证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三阴经病证为伤寒后期,或寒邪直中而伤及脏腑的证候,因此多属内伤杂病范畴。
-
齿衄
齿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牙衄
牙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见清·唐容川著《血证论》。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二阳
概述:二阳:1.经络名。阳明位于太阳和少阳之里,故有“阳明为阖”之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刺灸法:一般直刺0.5~
-
牙齿出血
齿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阳明之阳
阳明之阳是指阳明经之阳络。“害”古与盍、阖通用,应读作“阖”,“蜚”是阳气飞动之意。阳经以阳明为阖,故称“害蜚”。《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说明手足阳明经循行部位上所见到的浮络都属于阳明络,而浮络之外的皮肤,即为阳明之皮部。
-
齿衄病
齿衄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
牙血
牙血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证候分析: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
-
干葛石膏汤
主治:《症因脉治》卷二方之干葛石膏汤主治燥火呕吐,喘逆气急,呕少难出,口唇干燥,烦渴引饮。阳明多火,肺受熏蒸,肺热身肿,则喘咳烦满,不得仰卧,喘息倚肩,身首皆肿,小便赤涩。腹皮热,加地骨皮、川黄连。功能主治:《伤寒大白》卷一方之干葛石膏汤主治阳明伤寒,中暑烦渴,自汗、盗汗,面赤,脉洪长者;
-
痿
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汪石山《医学原理》谓:“宜用东垣健步丸加燥湿清热之剂,如苍术、黄芩、黄柏、牛膝之类为主,详其挟痰、挟热、挟湿、挟气虚加减施治。”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痿病
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汪石山《医学原理》谓:“宜用东垣健步丸加燥湿清热之剂,如苍术、黄芩、黄柏、牛膝之类为主,详其挟痰、挟热、挟湿、挟气虚加减施治。”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列缺
主治病症:列缺主治感冒,外感,发热恶寒,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支气管哮喘,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手指麻木,半身不遂,口眼 斜,偏头痛,头项强痛,牙痛,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荨麻疹,尿血,小便难,小便热,疟疾,风疹,腰痛,四肢暴肿,乳痈,阴茎痛等。
-
牙龈肿痛
风热与胃火牙龈肿痛均有红肿疼痛及火热熏灼表现,但前者为外感风热,邪毒侵袭牙龈,伴外感风热症状,治宜疏风清热,银翘散加减。后者由胃肠积热,久郁化火,循阳明之经郁于牙龈,伴胃热炽盛症状,治宜清胃泻火,清胃散加减。《医宗金鉴》卷六十五:“牙宣初起肿牙龈,日渐腐颓久露根,恶热恶凉当细别,胃经客热风寒侵。”
-
三阳合病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其证虽属于三阳,而热皆聚胃中,故当从阳明热证主治,故宜白虎汤清而解之。而太阳之腑膀胱,阳明之腑胃,少阳之腑胆,热邪盛满,自经入腑,故腹满身重,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皆为里为热之征也。三阳合病轻证,可用柴葛解肌汤清解。
-
头汗
汗出只在头部,以阳明热证和湿热证多见·头汗:汗出只在头部,以阳明热证和湿热证多见,因热郁于内,不得四散,循经上越,内热退则汗自止。六阳虚汗为病证名。手足三阳经脉,都会于头,如禀赋不足,阳虚不固,其汗上至头,下至项大出不止,为亡阳的证候。治宜回阳敛汗,用大剂固真汤、参附汤、芪附汤及回阳救急汤之类。
-
绝阳
商阳位于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主治病症:商阳主治咽喉肿痛,耳呜耳聋,中风昏迷,热病,发热,高热,中暑,无汗,齿痛,下齿痛,青盲,颔肿,胸满,胸中烦闷,喘咳,手指麻木,食指麻木,口干,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喉痹,疟疾,高热不退,缺盆痛、肩痛、臂肿痛,肩痛引缺盆,急性胃肠炎,急性腹泻,脑出血等。
-
阳明经病
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医学心悟·阳明经证》:“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其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汤解肌。”(葛根、升麻、秦艽、荆芥、赤芍、苏叶、白芷、甘草、生姜)。
-
六经病
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邪传少阴,则气行于阴而不行于阳,故但欲寐。”
-
三阳病
概述:三阳病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总称。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辨证有经证、府证之分。《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
-
阳明病
经病有传经、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各异。”辨证论治:阳明经证因无形的邪热盛于经,证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治宜清热保津为主,常用白虎汤等方。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阳明病由于里热外蒸,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是阳明病的发热特征。
-
里热证
里热证为证候名。指邪热炽盛的里证。即热邪内传,脏腑、气血积热,以身热汗多,口渴引饮,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治宜清热泻火为主。《医学心悟·阳明经证》:“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其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汤解肌。”
-
阳明外证
概述:阳明外证为病证名。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医学心悟·阳明经证》:“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其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汤解肌。”(葛根、升麻、秦艽、荆芥、赤芍、苏叶、白芷、甘草、生姜)。
-
阳明燥热
概述:阳明燥热(Yangmingdryness-heat)为病机。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医学心悟·阳明经证》:“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其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汤解肌。”
-
少阳病
《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参见太阳病、阳明病、寒热往来:太阳病为病名,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
-
商阳
商阳位于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主治病症:商阳主治咽喉肿痛,耳呜耳聋,中风昏迷,热病,发热,高热,中暑,无汗,齿痛,下齿痛,青盲,颔肿,胸满,胸中烦闷,喘咳,手指麻木,食指麻木,口干,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喉痹,疟疾,高热不退,缺盆痛、肩痛、臂肿痛,肩痛引缺盆,急性胃肠炎,急性腹泻,脑出血等。
-
胃家实
阳明经病具有大热、大渴、大汗等热甚伤津,津伤化燥的特征,阳明经病的病机为阳明燥热。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医学心悟·阳明经证》:“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其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汤解肌。”
-
而明
商阳位于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主治病症:商阳主治咽喉肿痛,耳呜耳聋,中风昏迷,热病,发热,高热,中暑,无汗,齿痛,下齿痛,青盲,颔肿,胸满,胸中烦闷,喘咳,手指麻木,食指麻木,口干,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喉痹,疟疾,高热不退,缺盆痛、肩痛、臂肿痛,肩痛引缺盆,急性胃肠炎,急性腹泻,脑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