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灵枢·玉版》:“如饮酒使人醉也,虽勿诊,犹可知矣。”《素问·风论》:“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肾风之状…
-
六译馆医学丛书
《六译馆医学丛书》为医学丛书。作者辑录和收集了多种古典或古佚医籍,并对其中的不少著作内容进行了考释、整理和评注。
-
脉理正义
《脉理正义》脉学著作。明·邹志夔撰。刊于1635年。邹氏汇集诸家学说阐析脉理,卷前列辨脉十篇,颇多个人心得体会。其三卷、四卷曰类证,详其使用也;其五卷曰萃经,搜其故典也;其六卷曰外诊,估诊之不逮也。”邹氏立论多宗《内经》、《脉经》,于后世诸家,推重滑寿《诊家枢要》。现存康熙刻本。
-
脉诀启悟注释
《脉诀启悟注释》脉学著作。简称《脉诀启悟》。本书首论诊法,次分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8脉,各辨其形象、主病、寸关尺、虚实、兼脉、兼象等。每脉均列“诊宗脉学”(盖摘录《诊宗三昧》之语)作为总结。本书刊入《徐灵胎医学全书》及《徐灵胎医略六书》,后者并附“经络诊视图。”
-
单按
单按为切脉指法。指用一个手指专按寸、关、尺中某一部位脉象的切脉方法。如诊关部脉,用中指按之,其余两指微微提起。单按有助于重点诊测某部的脉象。《重订诊家直诀》:“一指单按,气行自畅,无所搏击。”
-
王博
王博为宋代医生。凤阳(今属安徽)名医。相传百户李昶,方十五六岁,以弱疾几不起。初延韩荧,诊曰:“此儿病即愈,寿且至八十余。”王博再诊视,谓“寿八十四岁而终,病不日愈”。人皆笑其迂,然诸事悉如二医所诊。
-
伤寒古方订补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伤寒平议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平脉考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仲景三部九候诊法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伤寒总论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盛旷
盛旷明代医家。江苏吴江县人。邑名医盛僎之子。颖悟超人,传家学,求诊必应,未尝索报。治疑难固疾辄效。陈某之妻有胎患痢,数月不愈,昏厥六日不苏,延请诊之,药下痢止,越数日生子。有内伤新愈又病伤食者,诸医皆用下药,病益甚。旷以参、芪运其气,升麻提其气,加以益肾之剂,数服霍然。卒年55岁。
-
轩岐救正论
《轩岐救正论》医论著作。作者针对庸医不明医理,执方误人,采集《内经》等古典医籍的要旨以阐明救正之法,故以“轩岐救正”为书名。卷一医论,统论生理、病理、治法和方剂;卷二四诊正法,以脉诊为主兼及望、闻、问三诊;卷三药性微蕴;卷四、五作者医案;现存清刻本、日本刻本、198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周绍勋
周绍勋近代医家。四川江北人。习医七年,出以应诊,经三十余年临诊,医术益精,常起沉疴,从学者众。尝应聘于通江、巴州、重庆、内江等处讲学。1932年,采撷《伤寒百证歌》、《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诸书,补阙订误,编成《增订条注伤寒法》(初名《普济医学堂教科书》八卷,用歌括形式,详加注按,以为教材。
-
章第·华旦措榭
章第·华旦措榭清代藏医家。世业医,其父章第·嘉华桑布为著名藏医,著《医学实践》。华旦措榭幼承庭训,亦精医。著《藏族简明医学史》、《根本医典概述》、《八支药诊史》、《尿诊释义》、《后续医典诠释》、《八支医学释难》等。著名者有章第·华旦嘉参、章第·多杰华桑、章第·乐哲、章第·达磨宁布。
-
脉诀汇辨
概述:《脉诀汇辨》为脉学著作。清·李延昰辑于1664年。卷二-六以崔嘉彦“四言脉诀”为基本内容,略有增删;卷七阐述望、闻、问三诊,以示四诊合参之意;卷八以运气联系脉法;卷九选录李中梓医案若干条,以脉参证,灵活机变,体现脉诊在临床诊断上的重要作用;卷十为经络脏象,摘选有关诊法的纲领,并附脉案图式。
-
朱少鸿
朱少鸿(1873-1945年)近代医家,江苏江阴人,家为世医。少时即随父侍诊,至二十八岁父殁后,独立悬壶于邑。后移居上海,临证机动灵活,不拘泥于经方时方,活人颇多。因诊务忙而无暇著述,其所遗医案稿由其门徒整理,曾发表于现代医药刊物。
-
方氏
方氏为明代女医生。歙县(今属安徽)人。夫程相(字子位),精医术,诊验不可胜举。程相父程邦贤、母蒋氏皆长于幼科,方氏亦精于此。内持家务,外诊婴儿,求治者盈门,每年治愈者不下千人,时人评程门医术有“妇胜于夫”之说。
-
解惑释疑式心理疗法
解惑释疑式心理疗法是根据病人存在的疑虑,通过一定的方法释脱患者不必要的疑惑,以消除精神负担的心理治疗方法。历代许多医案曾有所记载,例如,《古今医案按》有“医僧法靖诊一室女,病似劳,诊之知其为忧思所伤。运用语言时,医生要掌握分寸,避免留下仟何不良暗示,对性格内向、抑郁寡言的人尤当注意。
-
林之瀚
林之瀚清代医家。字宪百,号慎庵,别号苕东逸老。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学理经验俱丰,遇名医则虚心求教。雍正元年(1723年)撰《四诊抉微》八卷,附《管窥附余》一卷。谓四诊为医家之首务,尤其强调望诊。附篇述原脉体用、浮脉主里须知、沉脉主表须知等,多有新见。另有《嗽证知原》一书。
-
内科门诊护理工作常规
在分专科的内科门诊,分诊时应有所侧重,对一时不能确定科别者,由护士按病情分诊,接诊医师不得拒绝。3.为缩短患者诊治时间,护士可根据病情填写有关检验申请单,如:①发热患者,应测体温并填写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申请单。②腹泻患者,填写大便常规检验申请单。③血尿、尿频、尿急、水肿患者,填写尿常规检验申请单。
-
诊籍
诊籍是古代记载病人诊疗情况的记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今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以故表籍所诊,期决死生,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以故至今知之。”可知西汉时已有诊籍记载。后世演变为病历医案。诊籍也特指西汉时期淳于意诊病时,对患者病情、医者诊疗过程的记录。
-
一指定三关
一指定三关为小儿脉象诊察方法。指用一指切诊小儿寸口的寸、关、尺三关脉息的方法。出《医宗金鉴》卷五十。一般诊三岁以下小儿用指纹法,诊三岁以上用切脉法,但三岁以下小儿,寸口部位甚小,不能以三指切诊,医生左手握住小儿手,用右手拇指按儿掌后桡骨茎突脉上,分寸、关、尺三部以定息数;
-
坐卧设施
坐卧设施是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的坐具和卧具的统称。卧具包括病床、诊查床、按摩床、监护床、平车(担架车)等卧用器具,不包括手术床、多功能抢救床、医学影像检查设备等医疗设备的卧具配件。
-
口腔病的内窥辨证
口腔病的内窥辨证包括一般内窥辨证和特殊检查两部分。一般内窥辨证是指利用口镜反射并集中光线于被检查部位以增加照明或放大影响,亦可用口镜引开或拨压唇、颊、舌等软组织,再借用探针和镊子对口腔疾病进行望诊、叩诊、扪诊、闻诊,咬诊、牙齿松动度检查等局部检查。
-
王仲光
王仲光为明代医生,名宾吴县(今属江苏)人。慕名医戴原礼,前往求教,得告须熟读《黄帝内经素问》,乃归而习之三年。后原礼复来,议论医道,自叹不如。时仲光虽习医书,未能临诊用药。原礼有《彦修医案》10卷,秘不肯授。仲光设法取之归,习之,医名满吴下。
-
王佐良
王佐良为清医生,字恕子,四川叙永人。生活于18~19世纪间,秀才。志以医药济人,治学推崇喻嘉言,但不泥于一家。认为“学医贵在集众方之长而为己长”。临诊精思细察,处方遣药当机立断。兼善诗文,惜年未40而殁。
-
田喦
田喦(yán岩)为宋代医生。福建人。好学善医,善治肺病(结核)。常索取高额诊金,方为人诊治。
-
申相
申相为明代医家。山西长治人。曾研究脉法,精于伤寒一科,著有《诊家秘要》、《伤寒捷法歌》,均佚。
-
白露医法从新
《白露医法从新》为蒙医药书。伊舍巴勒只尔用藏文著于18世纪。全书除对各种疾病论述外,重点介绍了脉诊、尿诊的诊断方法。临床各种泄剂(腹泄剂、脉泄剂、涌吐剂)药物的应用剂量、药物代用品、药物增补和药物炮制方法。针刺放血的穴位等内容。现存木刻本。
-
司马隆
司马隆为明代医家。祖籍咸宁(今陕西长安)人,后随父元亨迁居江宁,继父业,擅医术。勤读《内经》及朱李诸家著作。遇危病,必潜心静思,探求病源,治之而已。遇疫病,虽亲族畏避,亦诊视不辍。
-
耳纹看法
耳纹看法指看耳后筋纹诊痘法。见《丹台玉案》六卷。耳后筋纹淡红为吉,若紫黑青白为凶。耳后红筋一条,无枝叶主心经痘;耳边紫黑鱼刺形主肝经痘;耳后苍筋主痘稀、脾经痘;耳后淡白乱如麻,将来必主脾经痘。
-
乔士琰
乔士琰为明医生。字仲余。上海人。从父迨习医,声名近其父。尝出游,遇富家子“死”一日,投药即愈,其家奉诊资百金,不受。卒年八十余。子在修(字三余),治病善用古方,察脉精审,所活人众。
-
邬有坦
邬有坦为明初医家。字直斋,别号静虚老人。新昌(今属浙江)人。从邹守益问业,遇喻崇墅,敬事之,得其秘药方书,遂精通医术,疗治多效。著《神楼秘笈》、《医学指南》、《诊视家秘》、《卫生金镜》等,未见传世。
-
刘岳
刘岳为元代医家,字公泰,南康星子(今江西)人,祖为宋名医,少读书于白鹿洞书院,承家学,世祖授以奉仪大夫,任太医院院使,精脉诊,人称刘三虞(取其三指诊而知病原)。后改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
-
许兆桢
许兆桢为明代医家。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生活于万历(1573~1620)年间。潜心医理,勤于著述。博采诸家,审脉论证、辨名察经。主要著作有《诊翼》、《医辨》、《药径》、《素问评林》等,均佚。《方纪》一书仍存。
-
不合理复制病历发生率
定义:不合理复制病历发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现不合理复制病历内容的出院患者病历数占同期出院患者病历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不合理复制病历发生率=出现不合理复制病历内容的出院患者病历数/同期出院患者病历总数×100%说明:不合理复制病历内容是指首次病程记录病例特点与入院记录、现病史完全相同;
-
吴越人
吴越人近代医家(?-1944年)。江苏东台人。因家贫且好学,矢志于医。早年从王珍卿学,后独立应诊,门庭若市。因忙于诊务而无暇著述,有医话、临证验录若干则存世。
-
王普耀
王普耀清代医家。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博览群书,尤精于内科。因诊务繁忙而无暇著述,故由其口授门生,讲述医经,阐发临证心得,经弟子整理成医案、医论。其中之医论以《医学体用》之书名问世,并刊入《三三医书》中,于喻昌三燥证颇多发挥。另有《王香岩医案》,系近人整理发表于杂志者。
-
溪病
溪病古病名。多发于山谷溪源地区。《诸病源候论·水毒候》:“自三吴以东及南诸山郡县,有山谷溪源处,有水毒病,春秋辄得。以其病与射工诊候相似,通呼溪病,其实有异。”或单指无疮的水毒病。该书并谓:“有疮是射工,无疮是溪病。”参见水毒病、射工病条。
-
于应震
于应震明代医生。平阳(今属山东)人。学识渊博,专攻文学,兼精医术。《平阳县志》载有同邑贡生乔绪启者,因患伤寒证,气已绝。于氏诊曰:尚有微息,急调药灌之,仅下咽数匕而醒,又调治数日,已如常人。
-
隐曲不利
隐曲不利病证名。指二便不通畅。《素问·风论》:“肾风之状,多汗恶风……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按《太素》“肌”作“颐”)。
-
周钺
周钺清代医家。字左黄。浙江余姚人。攻举子业,兼习岐黄。家藏医书数千卷,勤奋钻研。晚年医术益精,求诊者众。后闭门著书,摘取浅显简要者,纂为《香远居医学举要》(1851年)。略附己见,且详药品功用及脉证治法。
-
周芳筠
周芳筠清代医生。字书常。江西南丰人。太学生。弱冠兼习岐黄。同汉年间(1862-1874年)瘟疫流行,以妙方活人甚众,遇贫病辄施诊馈药。
-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为医经著作。又名《素问类纂约注》,三卷。清·汪昂撰。本书选录《素问》、《灵枢》二书中除针灸以外的主要内容。分为藏象、经络、病机、脉象、诊候、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参考历代《内经》注家之论作了简要注释。本书特点有二:其一,所选《内经》原文较为精要;其二,分类简单而注释精辟。
-
难经集注
《难经集注》医经著作。原题宋·王惟一撰。明·王九思等辑。本书是将三国时吴·吕广、唐·杨玄操、宋·丁德用、虞庶和杨康候等人的《难经》注文加以选录分类汇编而成。全书按脉诊、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次序分为13篇。现存1652年日刻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
秘传推拿妙诀
又名《小儿推拿秘要》。明·周于蕃辑注,书成于1612年。后经清·钱汝明(1776)予以参订重刊。上卷为诊法及手法总论;下卷列各种病证的推拿治法处方、推拿穴位图、手法图等。书后附有钱汝明《秘传推拿妙诀补遗》一卷,其内容为手法口诀、小儿诸病的药物疗法、经络、诊候等。
-
施教
施教明代医生。字子承,号心菊。无锡(今属江苏)人。幼丧父,精研儒学,久不得志。取《素问》、《难经》及金元诸家之书,互为参证,久之通悟,诊视有方,投药无不效。善用人参,谓:百病从虚入,气实则病去,故以人参为主,他药为佐,每获良效。
-
凌贞侯
凌贞侯明末清初医家。双林(今浙江吴兴)人。世以医为业,深得家传,尤精于针术,诊疾无分贵贱,常入宫中治病,名噪一时,曾撰有《针灸集要》一书,已佚。该书详明经络腧穴名状,针之分寸,火之度数,以及迎随补泻之妙法。
-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清末政治家。福建候官(今闽侯人)。嘉庆进士。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湖广总督任内禁止鸦片,1840年任两广总督,值鸦片战争爆发,抗击英军,屡建功勋。道光十二年,夫人患肝疾,邀名医何其伟往诊。以十八味药作为基础,可制成丸或膏剂服用。民间相传此方为“林文忠公戒烟方”或简称为“林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