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衍义
概述:《本草衍义》为中药著作。宋·寇宗奭撰。刊于1116年。主要内容:本书根据作者在药材鉴别和药物应用方面的多年实践经验,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中的470种释义未尽的药物,详加辨析论述。特别是作者反对迷信地服食丹药,提倡正确使用人工化学药品的思想在本书中有较明确的反映。
-
铅丹
《全国中草药汇编》:铅丹:拼音名:QiānDān别名:黄丹、朱丹、红丹、漳丹、彰丹、朱粉、松丹、陶丹、铅黄、丹粉来源:为纯铅经加工制造而成的四氧化三铅(PB3O4)。(《圣惠方》黄丹膏)②治臁疮久不愈,并风癣疥癞血风等疮:黄丹(淘洗七次,净取)一两五钱,黄连五钱,川芎五钱,海螵蛸三钱,轻粉、潮脑、水龙骨。
-
石蟹
古生代节肢动物扇海科双刺静蟹及其近缘动物的化石·《中医大辞典》·石蟹:石蟹为中药名,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性味归经:咸,寒。1.治尿路感染,白带。2.治目赤,角膜云翳,痈肿,漆疮,磨水点涂;鉴别:(1)取本品粉末约1g,滴加稀盐酸5ml,即泡沸,发生二氧化碳气;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主湿热淋浊;
-
水银
(检查汞盐)(2)取本品硝酸溶液加氢氧化钠试液调至中性,加碘化钾试液,即生成猩红色沉淀,能在过量的碘化钾试液中溶解,再以氢氧化钠试液碱化,加铵盐即生红棕色的沉淀。而《大明》言其无毒,《本经》言其久服神仙,甄权言其还丹元母,《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
-
蜘蛛
性味:甘、微苦,微寒。有毒归经:肝经功能主治:祛风;痈肿疔毒;(《千金方》)③治小儿慢脾风,初起寒热如疟,面黄肌瘦,啼声如猫吼:蜘蛛去头足,专用肚,火焙研末,每二分,配朱砂一分,共三分,为周岁内一次量,一岁以上者加倍,以白芥子煎汤送服。(《医林集要》)⑧治鼠瘘肿核痛,已有疮口出脓水者:蜘蛛二七枚。
-
浮海石
出处:出自《本草从新》拼音名:FúHǎiShí英文名:Pumice别名:浮石、石花、海石、水泡石、海浮石、浮水石、羊肝石来源:药材基源: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及瘤分胞苔虫等的骨骼。软坚散结。每服二钱,木通、灯心、赤茯苓、麦门冬煎汤调下。(《本事方》神效散)⑨治疔疮,发背,恶疮:白浮石半两,没药二钱。上为细末。
-
茴香虫
《全国中草药汇编》:茴香虫:拼音名:Hu XiānɡCh nɡ别名:黄凤蝶、金凤蝶、芹菜金凤蝶[成虫名]来源:昆虫纲鳞翅目凤蝶科金凤蝶PapiliomachaonL.,以幼虫干燥体入药。贤慧皮肤含大量酮类胡萝卜素,如蝶刺桐酮(papilioerythrinone),鸡油菌黄质(canthaxanthin),蝶刺酮碱(papilioerythrin),虾黄质(astaxanthin).
-
三角蒺藜
概述:三角蒺藜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求真》。即《本草衍义》记载的刺蒺藜。别名:蒺藜子、白蒺藜、硬蒺藜、三角蒺藜来源及产地: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terrestrisL.的果实。性味归经:苦、辛,平。入肝、肺经。功能主治:平肝,疏肝,祛风,明目。胸胁不舒,乳房胀痛、乳闭不通,咳逆,肺痿,肺痈,癥瘕。
-
大枫子
概述:大枫子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品汇精要》。性味归经:辛,热,有毒。入肝、脾、肾经。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攻毒杀虫。或研如泥,去油,以麻油调敷。种子含多量脂肪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大风子油酸、次大风子油酸种子含异叶大风子腈苷等。药理作用:大风子油有抗麻风、抗结核作用,但对机体组织均有刺激性,毒性较大。
-
大观本草札记
《大观本草札记》为书名,2卷,为清代柯逢时撰。《武昌医学馆丛书八种》为丛书名。清·柯逢时辑。包括《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本草衍义》、《活幼心书》、《伤寒论》、《伤寒总病论》、《伤寒补亡论》、《大观本草札记》、《类证增注伤寒百问歌》。其中《大观本草札记》为柯氏所撰。
-
毛芋
概述:毛芋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即《本草衍义》记载的芋头的别名。别名:毛芋、芋奶、芋根来源及产地:天南星科植物芋Colocasiaesculento(L.性味:辛,平,有小毒。功能主治:化痰,软坚,消肿散结。还含多种游离氨基酸、水溶性多糖,其中含杂多糖,尚含三十一烷、豆甾醇、胡萝卜苷及三种异植物凝集素。
-
手爪甲
概述:手爪甲为中药名,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为《本草衍义》记载的人指甲之别名。别名:手爪甲,人退,筋退来源:健康人的指甲。性味:甘、咸,平。功能主治:1.治破伤风,尿血。2.研极细末点目去翳障;搐鼻治鼻衄;煅研极细末吹耳内治中耳炎;吹喉治乳蛾。化学成分:本品主含角蛋白。
-
水荭子
概述:水荭子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衍义》,为《滇南本草》记载的水红花子之别名。来源及产地:蓼科植物红蓼PolygonumorientaleL.的果实。性味:咸,微寒。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积,利水。1.治腹中痞块,肝硬化腹水。2.治胃腹胀痛,消化不良,瘰疬。或研末、浸酒服。药理作用:现试用于甲状腺及消化道等肿瘤。
-
水蜡烛实
概述:水蜡烛实为中药名,出自《广东新语》,为《本草衍义》记载的蒲棒之别名。别名:水蜡烛实、蒲厘、蒲槌。来源及产地:香蒲科植物水烛TyphaangustifoliaL.或宽叶香蒲T.latifoliaL.等的果穗。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性味:甘、微辛,平。功能主治:功在消炎止血。外用治创伤出血。
-
地毛球
概述:地毛球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志》,为《本草衍义补遗》记载的锁阳之别名。来源及产地:锁阳科植物锁阳CynomoriumsongaricumRupr.的肉质茎。性味归经:甘,温。入肝、肾经。主治肾虚阳痿,腰膝无力,遗精滑泄,尿血,肠燥便秘。近用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化学成分:本品含花色苷、三萜皂苷、鞣质。
-
蟾蜍眉酥
注解:蟾蜍眉酥为中药蟾酥的别名,见《日华子本草》。关于蟾酥:蟾酥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衍义》。乳蟾酥,呈灰棕色粉末,气味及刺激性比蟾酥粉弱。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酒蟾酥便于制粉,降低了毒性,临床多用于发背,疔疮,痈毒,咽喉肿痛。
-
癞蛤蚂浆
注解:癞蛤蚂浆为中药蟾酥的别名,见《新疆药材》。关于蟾酥:蟾酥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衍义》。乳蟾酥,呈灰棕色粉末,气味及刺激性比蟾酥粉弱。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酒蟾酥便于制粉,降低了毒性,临床多用于发背,疔疮,痈毒,咽喉肿痛。
-
蛤蟆酥
注解:蛤蟆酥为中药蟾酥的别名,见《山东中药》。关于蟾酥:蟾酥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衍义》。乳蟾酥,呈灰棕色粉末,气味及刺激性比蟾酥粉弱。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酒蟾酥便于制粉,降低了毒性,临床多用于发背,疔疮,痈毒,咽喉肿痛。
-
蛤蟆浆
注解:蛤蟆浆为中药蟾酥的别名,见《中药材手册》。关于蟾酥:蟾酥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衍义》。乳蟾酥,呈灰棕色粉末,气味及刺激性比蟾酥粉弱。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酒蟾酥便于制粉,降低了毒性,临床多用于发背,疔疮,痈毒,咽喉肿痛。
-
证类本草
概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中药著作,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撰。主要内容:《证类本草》是在掌禹锡《嘉祐本草》和苏颂《本草图经》基础上,收集民间验方,各家医药名著以及经史传记、佛书道藏中的有关本草学记载,整理编著而成的。本书增加方论1000余条,各药之后共附古今单方3000余首。
-
武昌医学馆丛书八种
《武昌医学馆丛书八种》医学丛书。清·柯逢时辑。包括《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本草衍义》、《活幼心书》、《伤寒论》、《伤寒总病论》、《伤寒补亡论》、《大观本草札记》、《类证增注伤寒百问歌》。其中《大观本草札记》为柯氏所撰。
-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中药著作,宋代唐慎微原撰,曹孝忠等校勘,金代张存惠增补。简称《政和本草》。本书是在1116年(政和6年)由北宋政府重新修订刊行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自1249年张存惠重刊此书后又增附《本草衍义》一书的内容。
-
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素问·评热病论》:“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⑤指“胜气”。《本草衍义·砒霜》:“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灵枢·胀论》:“体重不能胜衣。”
-
皂角刺
概述:皂角刺皂角刺为中药名,出《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肿毒初起或脓成不溃,急性扁桃体炎,产后缺乳,胎衣不下,麻风:煎服,6~鉴别:(1)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有时可见单细胞非腺毛。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纤维束周围的细胞有的含草酸钙方晶,偶见簇晶,纤维束旁常有单个或2~归肝、胃经。
-
锁阳
概述:锁阳锁阳为中药名,出《本草衍义补遗》。性味归经:锁阳味甘,性温;锁阳的功效与主治:锁阳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骨蒸潮热、腿膝痿弱无力、肾虚阳痿及血枯便秘。春季采挖,除去花序,切段,晒干。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附录ⅩA)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4.0%。
-
合欢花
概述:合欢花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衍义》。治肝气郁结,胸闷,胁痛,心胃气痛,健忘,失眠,跌打损伤疼痛。(2)取本品粉末0.6g,加70%己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5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2次,每次30ml,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0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归心、肝经。
-
荔枝核
概述:荔枝核荔枝核为中药名,出《本草衍义》。性味归经:荔枝核性温,味甘、微苦。入肝、肾经。荔枝核的功效与主治:荔枝核具有散寒,理气,止痛,散结的功效,治胃气冷痛,疝气痛,睾丸肿痛,妇女腹中血气刺痛。荔枝核的化学成分:荔枝核含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α-(methylenecyclopropyl)-glycine]、皂甙、鞣质。
-
白沙糖
《*辞典》:白沙糖:出处:《纲目》拼音名:B iShāT nɡ别名:石蜜(《唐本草》),白糖(《子母秘录》),糖霜(《日用本草》),白霜糖(《本草备要》)。②孟诜:治目中热膜,明目。附方:①润肺气,助五脏精:石蜜和枣肉、巨胜末丸,每食后含一、两丸。(《随息居饮食谱》)⑤治汤火伤:白糖一两,梅片一钱。
-
蚕退纸
《*辞典》:蚕退纸:出处:《嘉佑本草》拼音名:C nTu Zhǐ别名:蚕子故纸(《千金方》),蚕纸(《近效方》),蚕布纸(《日华子本草》),蚕蜕纸(《圣惠方》),蚕连(《本草衍义》),蚕连纸(《纲目》),蚕沙纸(《本草求原》)。功能主治: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带下,喉风,喉痹,牙疳,牙痈,疔肿,疮疡。
-
鳆鱼
《*辞典》:鳆鱼: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F Y 别名:鲍鱼(《素问》),石决明肉(《本草衍义》),镜面鱼、明目鱼(《医林纂要》)。性味:①《医林纂要》:甘咸,平。功能主治:滋阴清热,益精明目。治劳热骨蒸,咳嗽,崩漏、带下,淋病,青盲内障。又可治骨蒸劳热,解妄热,疗痈疽,通五淋,治黄疸。
-
貉肉
《全国中草药汇编》:貉肉:拼音名:H R u别名:貉来源:食肉目犬科貉NyctereutesprocyonoidesGray,以肉入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于平原、丘陵及部分山地。肾经功能主治:滋补强壮;各家论述:1.《本草图经》:主元藏虚劣及女子虚惫。2.《医林篡要》:杀虫治疳。
-
虎肉
性味:甘酸,温。②《本草衍义》:微咸。①《别录》:疗恶心欲呕,益气力。②《千金 食治》:止多唾。③《本草拾遗》:肉及皮主疟。④《医林纂要》:壮筋骨,消食积,化骨哽。附方:治老人脾胃虚弱,恶心不欲饮食,常呕吐:虎肉半斤(切作脔),葱白半握(细切)。(《寿亲养老新书》虎肉炙方)摘录:《*辞典》
-
蒺藜花
《*辞典》:蒺藜花:出处:《纲目》拼音名:J L Huā来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花。功能主治:《本草衍义》:治白癜风。阴干为末,每服三、二钱,饭后以酒调服。摘录:《*辞典》
-
羯布罗香
出处:羯布罗香与龙脑香一样系外来药物。《本草衍义》引《大唐西域记》云:"西方秣罗矩咤国,在南印度境,有羯布罗香。树皮灰白色,纵裂;叶互生,革质;化学成份:油树中含龙脑香醇酮(dipterocarpol)。性味:辛;凉归经:心;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目赤翳障;参见"梅花冰片"及"龙脑膏香"条。
-
苦菜花子
出处:汪颖《食物本草》拼音名:KǔC iHuāZǐ来源:为菊种植物苦苣菜的花及种子。性味:《纲目》:甘,平,无毒。功能主治:①《本草衍义》:花:去中热,安心神。②汪颖《食物本草》:黄疸疾,连花子研细二钱,水煎服,日二次。
-
绿青
《*辞典》:绿青:出处:《别录》拼音名:LǜQīnɡ别名:石绿(《唐本草》),石碌(《本草衍义》),大绿(《纲目》)。②《本草图经):吐风痰。(《全婴方论》碧霞丹)②治卒中急风,眩晕僵仆,痰涎壅塞,心神迷闷,牙关紧急,目睛上视及五种痫病,涎潮搐搦:石绿(研九度,飞)十两,附子尖、乌头尖、蝎梢各七十个。
-
铅霜
《*辞典》:铅霜: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QiānShuānɡ别名:铅白霜(《本草图经》)。③《本草衍义》:治上膈热涎塞。(《圣惠方》铅霜丸)②治小儿惊热,心肺积热,夜卧多惊:铅霜、牛黄各半分,铁粉一分。(《婴童百问》胜雪膏)⑩治小儿身上有赤,或瘀肿,或如火丹,烦渴,浑身赤引壮热:铅霜半两,绿豆粉半两。
-
蜻蜓
1.《出自《本草经集注》》:蜻蛉有五、六种,今用青色大眼者。拼音名:QīnɡTínɡ英文名:Dragonfly别名:负劳、蜻蛉、桑根、仓、胡蝶、狐梨、诸乘、胡蜊、马大头、纱羊、青娘子来源:药材基源:为蜓科动物碧尾蜓和蜻科动物赤蜻蛉、夏赤卒、褐顶赤卒、黄衣等的全体。主肾虚阴痿;2.《日华子本草》:壮阳,暖水脏。
-
珊瑚
1.《本草衍义》:珊瑚,有一等红油色,有细纵纹,可爱;水螅体疣均匀分布,不呈丛状(小枝顶端除外),皮上乳突密。(《圣惠方》珊瑚散)②去肤翳:珊瑚、贝子、真珠、琥珀、石蟹。(《本草经疏》)③治心神昏冒,惊痫卒倒,或怔忡烦乱:大红珊瑚、琥珀、真珠各一钱(研极细),人参、白术、当归、胆星各三钱(共研末)。
-
石碱
《*辞典》·石碱:出处:《本草衍义补遗》拼音名:ShíJiǎn别名:花碱(《圣济总录》),碱(《本草衍义补遗》),灰碱(《纲目》),水碱(《本经逢原》),枧砂、干饼药(《疬科全书》)。性味:咸苦,温。治积块,噎膈反胃,目翳,疣赘。"附方:①消积破气:石碱三钱,山查三两,阿魏五钱,半夏(皂荚水制过)一两。
-
猬胆
出处:《本草衍义》拼音名:W iDǎn来源:为刺猬科动物刺猬或短刺猬的胆汁。原形态:动物形态详刺猬皮条。功能主治:《纲目》:点目止泪;化水涂痔疮。附方:治痘后风眼,发则两睑红烂眵泪:刺猬胆汁用簪点入,痒不可当,二、三次即愈,尤胜乌鸦胆。(《董炳集验方》)摘录:《*辞典》
-
杏子
果实的挥发油成分有月桂烯、柠檬烯、对-聚伞花素、异松油烯、反-2-己烯醇、α-松曲醇、牻牛儿醛、牻牛儿醇、2-甲基丁酸、乙酸、芳棒醇、环氧二氢芳樟醇的顺反异构体、γ-辛酸内酯、γ-癸酸内酯、橙花醛、柠檬醛。未熟果实含绿原酸类、焦性儿茶酚类、赭朴鞣质、黄酮类等成分。②崔禹锡《食经》:味酸,大热。
-
羊蹄实
《*辞典》:羊蹄实:出处:《唐本草》拼音名:Y nɡT Sh 别名:金荞麦(《本草衍义》)。来源:为蓼科植物羊蹄或尼泊尔羊蹄的果实。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羊蹄条。性味:《唐本草》:味苦涩,平,无毒。功能主治:①《唐本草》:主赤白杂痢。②《纲目》:治妇人血气。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
-
蠮螉
《*辞典》:蠮螉:出处:《本经》拼音名:YēWēnɡ别名:细腰蜂(《庄子》),蒲卢(《毛诗传》),土蜂(《广雅》),缸瓦蜂(《本草求原》)。产卵前,先捕蜘蛛、螟蛉等用毒剌使他麻痹后纳入巢中,以备幼虫孵化后作食饵之用,然后产卵巢中,将巢口封闭。①《本经》:主久聋,咳逆,毒气,出刺,出汗。外用:研末调敷。
-
芋梗
《中医大辞典》·芋梗:芋梗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衍义》。别名:芋荷杆、芋茎。性味:辛,凉。功能主治:利湿,和脾,解毒消肿。1.治腹泻,痢疾。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叶柄。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芋头"条。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撒。(《湖南药物志》)②治筋骨痛,无名肿毒,蛇头指,蛇虫伤:芋茎捣烂,敷患处。
-
十万卷楼所刻医书八种
《十万卷楼所刻医书八种》为中医丛书。清·陆心源(刚甫)辑刻。收有寇宗爽《本草衍义》、许叔微《注解伤寒发微论》、《注解伤寒百证歌》、王好古《阴证略例》、史堪《史载之方》、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秘要》、程迥《医经正本书》、宋徽宗勅撰《圣济经》等8种。现存光绪二年(1876)陆氏刊“十万卷楼丛书”单行本。
-
去苦散
方出《本草衍义》卷十七,名见《洞天奥旨》卷十六:组成:五灵脂1两,雄黄半两。功效:解虫毒。主治:被毒蛇所伤,甚则已昏困者。用法用量:以酒调药2钱灌之,及以药滓涂咬处,良久,复灌2钱。制备方法:上为末。
-
药物归经
药物归经是指将药物的性能按照脏腑、经络理论进行归纳,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一定的治疗作用。如桔梗、款冬花能治疗咳嗽气喘的肺经病,归入肺经;天麻、全蝎、羚羊角能治疗手足抽搐的肝经病,归入肝经。这一提法最早见于宋代寇宗爽《本草衍义》中。
-
十二剂
十二剂,方剂学术语。指方剂依功用进行的分类法,是在十剂的基础上加寒剂、热剂。出《本草衍义》。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寒、热等十二剂。
-
恶实散
《圣济总录》卷一一八:恶实散:处方:恶实(炒)乌梅(去核)各15克甘草(炙,锉)7.5克制法:上三味,捣罗为散。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八方出《本草衍义》卷十,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二三:恶实散:处方:牛蒡子(微炒)1两,荆芥穗1两,甘草(炙)半两。功能主治:疏风壅涎唾。主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