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疽
是指生长于肌肤间,以局部初起皮肤上有粟粒脓头,红肿热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背疽掺药
处方:鲫鱼1尾(刳去肠脏)。临床应用:背疽:龙游有患背疽,已溃,如碗面大,视五脏仅隔薄膜耳,自谓必死。摘录:洪氏集验方》卷二引童县尉方《洪氏集验方》卷二引童县尉方:方名:背疽掺药组成:鲫鱼1尾(刳去肠脏)。制备方法:以羯羊粪实其中,烘焙焦黑,极干燥,为细末。附注:本方方名,《景岳全书》引作 收口掺药。
-
双解贵金丸
《外科大成》卷一方之双解贵金丸:别名:双解金桂丸组成:大黄一斤,白芷十两。功在宣通攻利。用法用量:每服三至五钱,黎明时用连须葱三根、黄酒一碗煮葱烂,取酒送药,大便行后,以四君子汤调补;功能主治:《医宗金鉴》卷六十二方之双解贵金丸主治背疽诸毒初起,木闷坚硬,大便秘结,脉沉实者。服毕,盖卧出汗。
-
会脓散
《广笔记》卷三:会脓散:处方:穿山甲(炙)5钱,白僵蚕(炒,去丝嘴)5钱,白芷5钱,大黄2两,乳香5钱,没药5钱,五灵脂5钱。摘录:《广笔记》卷三《景岳全书》卷六十四:会脓散:处方:白芷2钱,僵蚕(炒)2钱,川山甲(煨)2钱,大黄4钱,乳香1钱,没药1钱。加减:如背疽,加羌活;
-
鲫鱼散
《万氏家抄方》卷三:鲫鱼散:处方:鲫鱼1个(破开,去肠,入白矾令满,瓦上烧存性)。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三《杨氏家藏方》卷十三:方名:鲫鱼散组成:鲫鱼7枚(长2寸者),莨菪子3钱。此亦治反胃之病,中宫虽有阴窃踞,不耐辛温之刚燥,甘温酸咸之品引浊下趋,即以陈米饮调中,勿使中土失职,真王道之药也。
-
灵中散
处方:陈大蜂巢1个,白矾、脂麻。制法:上装入蜂巢内,火烧之,小油调。功能主治:背疽等疮。用法用量:扫之。摘录:《普济方》卷二八九
-
排脓托里散
处方:地蜈蚣、赤芍药、当归、甘草,各等分。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一切疮疖痈毒,及肠痈、背疽,或赤肿而未破,或已破而脓血不散,浑身发热,疼痛不可堪忍者。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局方》卷八(续添诸局经验秘方):方名:排脓托里散组成:地蜈蚣、赤芍药、当归、甘草各等分。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阴毒内消散
处方:麝香、牙皂、良姜、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二钱,轻粉、腰黄、川乌、山甲片、阿魏(瓦炒去油)各三钱,丁香、肉桂、白胡椒各一钱,樟冰四钱。主治阴证肿疡,如背疽、脑疽、乳疽、瘰疬、寒湿流注、鹤膝风等,漫肿平塌,根盘散漫不收,不焮痛,不发热,不作脓,皮色不变。
-
南瓜蒂
《*辞典》:南瓜蒂: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N nGuāD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瓜蒂。功能主治:治痈疡,疔疮,烫伤。①《安徽药材》:焙末用麻油调涂,治疔疮、背疽。或煨存性研末。(《行箧检秘》)②治烫伤:南瓜蒂晒干烧灰存性,研末,茶抽调搽。(《岭南草药志》)④治骨哽喉:南瓜蒂灰、血余灰、冰糖,各适量。
-
五裂槭
拼音名:WǔLièQì来源:药材基源:为槭树科植物五裂槭的枝叶。单叶对生;叶纸质,长4-8cm,宽5-9cm,基部近于心脏形或截形,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或长圆卵形,先端锐尖,边缘有紧密的细锯齿,裂片深达叶片1/3或1/2,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脉腋有丛生;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2000m的林缘或疏林中。
-
天仙丹
《疡科纲要》卷下:组成:三仙大红升丹(须自炼者为佳)2两,天仙子6两(研极细),五虎拔毒丹1两,梅片3钱。功效:提脓拔毒,去恶腐。考《本草纲目》有莨菪子,一名天仙子,而所载形色性情,实非此药,或粤省所独有,未入本草之物,颐用之有年,恃为利器,爰合以三仙丹数味,配为一种末子,专治大毒大腐。
-
仙方万金丸
《医方类聚》卷一七九引《经验秘方》:别名:神仙金丸组成:海浮石半两(用木柴炭火烧通红,却于好醋内蘸过,如此7烧7蘸),川乌头1两(于文武火内炮制),乳香1钱(细末),没药1钱(细末),巴豆49粒(去皮,炒黄色为末)。制备方法:上件海浮石与川乌于臼内捣为末,与诸药和匀,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神烟
《惠直堂方》卷三:方名:神烟组成:桑树嫩枝。主治:一切无名肿毒,背疽,疔疮。用法用量:微火烧熏患处,再用桑枝煎浓汁,绢帕蘸之,屡拭患处。熏至1-2时后,或脓丁跃出,或流紫血而愈。制备方法:上以铜刀切碎,香炉贮之。
-
小还丹
《苏沈良方》卷九:方名:小还丹组成:腻粉1分,水银1分,硫黄1分(同研),大巴豆肉14个。主治:五劳七伤。《解围元薮》卷三:方名:小还丹组成:皂角刺3斤(酒拌,经大火蒸半日,取出晒干),白鹅1只(取毛,微火炒),苦参(酒浸1日夜,打去皮)半斤。制备方法:上为末,用大黄煎酒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回阳玉龙散
概述:回阳玉龙散为方剂名,即《仙传外科集验方》方记载的回阳玉龙膏的别名。组成:炒草乌、煨干姜各三两,炒赤芍药、白芷、煨天南星各一两,肉桂五钱。主治背疽阴病,不肿高,不焮痛,不发热,不作脓,寒湿流注,鼓风久损,冷痛痹风,诸湿脚气,手足顽麻,筋骨疼痛,及一切皮色不变,漫肿无头,鹤膝风等症。
-
炒紫苏子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蜜炙、制霜等。紫苏子的性味归经:紫苏子味辛,性温。苏子霜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虑,多用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炒紫苏子的炮制作用:紫苏子生品多用于肠燥便秘,如益血润肠丸(《类证活人书》)。炒后辛散之性缓和,多用于喘咳,如治风寒喘咳的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蜜苏子
概述:蜜苏子为紫苏子的炮制品。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蜜炙、制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生品多用于肠燥便秘,如益血润肠丸(《类证活人书》)。炒紫苏子辛散之性缓和,多用于喘咳,如治风寒喘咳的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霜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虑,多用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
-
炒苏子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蜜炙、制霜等。紫苏子的性味归经:紫苏子味辛,性温。苏子霜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虑,多用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炒紫苏子的炮制作用:紫苏子生品多用于肠燥便秘,如益血润肠丸(《类证活人书》)。炒后辛散之性缓和,多用于喘咳,如治风寒喘咳的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伍起予
伍起予为南宋外科学家。其生平及履贯欠详,知医。家藏治背疽验方,颇有效验。尝集上古得效方论要诀,撰成《外科新书》1卷,公元1207年刊。该书已佚,但却是中国以外科命名之最早者。陈自明撰《外科精要》多所引录其内容。
-
王蘧
王蘧(qú渠11世纪)为宋代医家。(元祐三年1088)在京都开封任官职时患背疽,因医治疗不愈,后经徐州萧县(今安徽省萧县)张生为其火灸、敷药,约一月疮平。遂将所得有效方药编为《经效痈疽方》1卷。《经验痈疽方》又名《发背方》,未见传世。
-
榆
气味白皮:甘、平、滑利、无毒。用榆白皮阴干,焙为末,每天清晨和晚上用末二钱、水五合,煎成胶状服下。2、虚劳白浊。3、小便气淋(按:指小便时觉气胀面排尿困难)。用榆枝,石燕子煎水,每日饮服。4、五淋涩痛。每服三合,一天服三次。12、背疽。13、小儿瘰疬。榆叶:1、消水肿,利小便,下石淋。用榆叶、酸枣仁等分。
-
黄柏当归汤
处方:黄柏(炒)7钱,黄芩1两(炒),当归身1两(炒),甘草(炙)1两,黄连5钱(炒),防风5钱,泽泻3钱,山栀3钱,知母3钱,地骨皮3钱,连翘5分。功能主治:背疽。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分作4服。每服加水1小碗,浸1时许,入酒1匙,煎至8分,去滓,调下槟榔散,大温服。摘录:《医学纲目》卷十八
-
丁壬汤
处方:金银花3钱,蒲公英1钱,紫花地丁1钱,羌活1钱,独活1钱,防风5分,当归1钱,生黄耆1钱,生甘草1钱。功能主治:对口,背疽。用法用量:蒲公英一名黄花地丁。方中有紫花、黄花二丁,又用二活行太阳经,属壬水,故有丁壬之名。摘录:《医林纂要》卷十
-
回阳救阴汤
处方:麦冬1两,萸肉1两,金银花1两,归身1两,熟地2两,人参5钱,白术5钱,肉桂1钱。功能主治:背疽将愈,疮口不敛,阴虚似阳症。摘录:《外科集腋》卷五
-
甘蔗滓
《*辞典》:甘蔗滓:出处:《纲目》拼音名:GānZheZǐ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杆经榨去蔗浆后的渣滓。功能主治:治秃疮,痈疽,疔肿。附方:①治小儿头疮白秃:甘蔗滓烧存性,研末,乌桕油调,频涂取瘥。(《救生苦海》)③治疔疮:甘蔗滓晒干,真香油点灯烧成灰,以津液调匀,银簪挑破,点上。
-
万应针头丸
《杂类名方》:方名:万应针头丸别名:万应铁针丸组成:麝香3钱,血竭3钱,蟾酥3钱,轻粉3钱,硇砂3钱,片脑1钱,蜈蚣1对(全用)。如两腋见无头疮者,即是暗疔,俗云耍胡是也,即将两手虎口内白土纹用针挑破如前,用药封盖。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炼蜜和为剂。用药禁忌:忌鸡、鹅、酒、湿面一切发热之物。
-
神散阳痈汤
《洞天奥旨》卷五:方名:神散阳痈汤组成:天花粉5钱,生甘草5钱,茯苓5钱,车前子5钱,贯仲5钱,羌活2钱,黄芩3钱,紫菀3钱,生地1两,柴胡1钱。主治:背疽、阳痈初起。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即消大半,2剂全消。用药禁忌:溃后不可用。
-
发际发
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多因外感风湿火毒,或过食膏粱厚味,湿热火毒内蕴,使内脏积热,营卫不和,邪阻肌肤而成。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
-
背疽照火方
处方:麝香2分,雄黄1钱,朱砂1钱,血竭1钱,没药1钱。功能主治:背疽阴症。用法用量:每用药3分,真麻油润灼,离疮半寸许,自外而内周围徐徐照之。火头上出,药气熏入,毒疮随气解散,自不内侵脏腑。初用3条,渐加至5-7条,疮势渐消,又渐减之,熏罢,随用敷药。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
-
芦叶
《*辞典》:芦叶:出处:《唐本草》拼音名:L Y 别名:芦箬(《本经逢原》)。21.35%,戊聚糖15.21~50.79%,灰分11.33~功能主治:治上吐下泻,吐血,衄血,肺痈,发背。①《纲目》:治霍乱呕逆,痈疽。③《玉楸药解》:清肺止呕。或烧存性研末。(《圣惠方》)②发背溃烂:陈芦叶为末,以葱、椒汤洗净,敷之。
-
集验背疽方
概述:《集验背疽方》为中医外科专著。宋·李迅撰于1196年。主要内容:书中介绍了背疽的主证兼证及其鉴别、诊治。并收多种经验药方。现存版本:《集验背疽方》原书已佚,现存本为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者。现有《三三医书》本。
-
银朱
主治1、小儿内钓(惊风,多啼)。2、痰气结胸。此方名“鹤顶丹”。用银朱、海螵蛸,等分为末,吹入喉中,涎流,痛止。6、汤火伤。此方名“走马丹”。又方:银朱二钱,孩儿茶一钱,龙桂香一钱,皂角子一钱,共研细,照上方作熏药用。12、血风臁疮。13、黄水湿疮。附方银朱的功效,和水银粉大致相同:祛痰,破结,杀虫,治疮。
-
白龙膏
摘录:《圣惠》卷六十五《外科精义》卷下:白龙膏:处方:轻粉5钱(另研),白薇1两,白芷1两,白蔹1两,黄耆1两,商陆根1两,柳白皮1两,桑白皮1两,乳香2两(另研),定粉(另研)8两,黄蜡8两,杏子油1斤(如无,用脂麻油)。主治:杖疮,及远年近日一切顽疮。主治:皮肤疮疖及由湿毒引起之暴发疮肿。
-
定变回生汤
处方:人参4两,黄耆3两,当归2两,北五味子2钱,麦冬2两,肉桂3钱,白术2两,山茱萸5钱,忍冬藤2两,茯苓1两。功能主治:背疽长肉,疮口已平,偶犯色欲恼怒,开裂流水,色变紫黑,肉变败坏。用法用量:水煎服。注意:倘愈后再犯色欲,万无生机。摘录:《洞天奥旨》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