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
组成集的每个事物称为该集的元素。例如,中医脏腑理论中的“脏”,即是一个由“心”、“肝”、“脾”、“肺”、“肾”组合而成的“集”,称为“五脏”;同理,“腑”也是由“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的“集”,称为“六腑”。
-
罗美
罗美清代医家。字澹生,号东逸,别号东美。又辑录元、明、清诸名家医论、治验,而成《古今名医汇粹》八卷(1675年),分医论集、脉要集、病能集,纲目清晰,尤推重薛立斋、张景岳。又精研《内经》,撰《内经博议》四卷,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博引诸家,阐释经旨,颇多并见。
-
杜思敬
杜思敬为元代医学家。自号宝善老人。书中以《针经节要》、《针经摘英集》、《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等作为首卷,以示对针灸的提倡。杜思敬(1234-1320年)研习医理甚勤,尝取医籍中之切于实用者,由古至金元,取其医论、方药,编辑成帙,后附个人自辑之《杂类名方》,取名《济生拔萃》,其中不乏医理之名言,甚切于理。
-
方开
精养生导引术,曾抄录整理《摩腹运气图考》(后改名《延年九转法》)1卷,附一卷。阴阳失正,生生变化之机受塞,则宜用导引之法治之,并认为导引有却病延年之功。其书收入《颐生集》,1935年,曹炳章先生得此抄本,予以刊校,编入《中国医学大成》第八集,并在选刊本集时,复增“导引行动法”一卷于末。
-
宝善老人
宝善老人即杜思敬。杜思敬为元代医学家。铜鞮(今山西沁县西南)人。集金元诸医家之说,辑成《济生拔萃》一书,为我国个人编集的医学丛书。书中以《针经节要》、《针经摘英集》、《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等作为首卷,以示对针灸的提倡。
-
古今名医汇粹
《古今名医汇粹》为综合性医书。清·罗美辑。成书于1675年。此书系作者收辑元至清代医家医论、治法、治验,分门别类整理而成。卷二脉要集;卷三至八病能集,以内科杂症为主,兼及妇科及五官科、外科。纲目清晰,学术上宗法薛立斋、张景岳。
-
三元参赞延寿书
《三元参赞延寿书》为养生学著作名。元代李鹏飞撰于至元辛卯(至元无辛卯,辛卯为1351年)。书中也杂有不少封建迷信糟粕。现有《道藏》及明·胡文焕《寿养丛书》本。宋末元初人李鹏飞撰集于1291年。作者自谓:宋咸淳四年(1268年)在杭州受官道人之教,始知人的年寿应有天元、地元、人元。卷二为地元之寿,律人起居有常;
-
朱一麟
朱一麟(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为明代医家。字应我,甘肃泾川人。先学儒,后学医。尤精于痘疹之疾,治效如神。看到当时治疗痘疹的书籍不够完备,于是根据过去文献,编集摘要整理了一部治疗痘疹的书《摘星楼治痘大成集》。
-
周文采
周文采明代医学家。世业医,幼承家业。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任明宪宗第四子兴献王之侍医。奉命选择古代方书与平日见闻及常用有效内科方剂,删繁就简,分门别类,编成《医方选要》十卷(1495年)。后又奉命集古名医外科证治方,而成《外科集验方》两卷(1498年)。此书选方精要,切于实用,后世外科医生多推崇之。
-
三三医书
《三三医书》为医学丛书名。裘庆元辑。裘氏取《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及《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之典,遂题名为“三三医书。”所辑内容包括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针灸、本草、方书、医案、医话、医论等各类医著。以明、清两代较有影响、较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为主,并收入少数日人所撰的“汉方医学”著作。
-
张时彻
张时彻明代医家。字维静,号东沙,鄞县(今属浙江)人。尝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喜集验方,因己多病而所集之方甚多,加上他人所用之验方,日久成帙,辑成《摄生众妙方》,另有《急救良方》。尚有《伤寒金镜录》、《摄生总论》等,未见行世。
-
邵以正
邵以正明代医家(?尝辑集其师,师祖平日所收集之胎产、小儿、追痨、济急、济阴、理伤、续断等著作及方剂,汇集成帙,取名《青囊杂纂》,其中包括《仙传济阴方》、《徐氏胎产方》、《仙传外科集验方》、《小儿痘疹证治》、《秘传外科方》、《济急仙方》、《上清紫庭追痨仙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秘传经验方》。
-
程文囿
程文囿清代医学家。字观泉,号杏轩。以医书浩繁难检阅,乃积数十年之力,上自《内经》,下至近代名医,综贯众说,编成《医述》十六卷(1826年)。尚有《程杏轩医案》(亦名《杏轩医案》)三集(1829年刊)集所治疑难病证之验案,对真寒假热、实证类虚、阴极似阳等证,辨析甚明,且遣方用药灵活多变,于学者多有启迪。
-
李绛
李绛唐代官吏(764-830年)。知医,字深之,赞皇(今属河北)人。尝官至尚书左仆射、赵郡公等。后死于兵变。平生好医,公余编集《兵部手集方》三卷,未见行世。
-
朱翔宇
朱翔宇清代医家。其生平及履贯欠详。曾辑集原题清燕山窦氏所撰之《喉症全科紫珍集》二卷,另又《梦蕉鹿轩医喉三种》,其中除上书外,尚有《喉科治法要诀》,作者佚名,《治喉指掌》,乃赵溥泉所传。现均有刻本行世。
-
丁凤
丁凤,明代医家。江浦(今属江苏),丁毅后裔,勤研痘科三十余年,以医名。撰有《医方集宜》及《兰阁秘方》,都是自己平时诊疗的宝贵经验,参考古人经义奥旨,结合其先祖所遗留之著作编撰而成。另又据黄廉所辑的《痘疹全书》进行修改,加入其三十余载对痘疹等证独特心得,改编成《痘疹玉函集》(1522)计六卷。
-
参漆丸
别名:参山漆丸处方:生大黄4两(一半藕汁浸,一半韭汁浸,先蒸后浸,晒干,如法9次),真野参山漆1两(生,研),川郁金1两(生,研),真西血琥珀1两(同灯草研),怀牛膝2两(酒炒),当归头2两(酒浸,炒)。功能主治:祛瘀血,生新血。暴起失血,或呕或吐,成碗成盏,一时难止者。摘录:《良方集腋》卷上
-
伤寒论翼
《伤寒论翼》为伤寒著作。作者对前人编集、校注、整理《伤寒论》持有异议,认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因此,柯氏于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合病以及风寒、温暑、痉湿等证,并附平脉法;下卷纲领性地叙述六经分证。现存康熙以来十多种清刻本,又见《伤寒来苏集》、《中国医学大成》本。
-
梅深师
梅深师隋代僧人、医家。号文梅。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精医,善治瘴疠、杂病,治多奇中。撰《深师脚气论》、《梅师集验方》、《僧深集方》三十卷,已佚。佚文散见于《证类本草》。
-
董熿
董熿清代医家。字成章。文安(今属河北)人。著有《寿身切术》,集诸症古方之有验者,以治病养生。乾隆三年(1738年),张万选将之与当时名医张琇、桂闻之论合编成《资生集》一卷(1763年)传世。
-
林枫
林枫(1708-1870年)清代医家。福建候官(闽侯)人。父薛斋,素精岐黄。晚年术益精,勤于著述。撰有《乐素堂医学汇参》(简称《医学汇参》)十卷,分释体、辨脉、释药、释方诸集。编次经方及诸家方,为之集解,然未竟而殁。后由其子于1871年刊行。另有《全闽郡县图说》、《闽中艺文志》等十余种。
-
云笈七签
《云笈七签》道教著作。天禧三年(1019年)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撮其精要,包括经教宗旨、仙真位籍、斋戒科仪、服食炼气、养神守一、内外丹法、方药符图、赞颂诗词、神仙传记等,辑成本书。其中收存了大量汉唐以来的养生文献。收入《道藏》第677至702册,《道藏辑要》参集、井集及《四部丛刊》。
-
刘会
刘会明代医家。生平履贯欠详,尝供职于云阳等地。著有《伤寒集要》一书,国内未见流传;另辑有《脉法正宗》,系集历代各经典著作及医家之有关论述而成,共三卷,现日本尚有钞本收藏。
-
程杏轩医案
《程杏轩医案》医案著作。全书不分门类辑录作者历年所治疑难病证验案,于病证、病理记述颇详,审症亦较细致。对于真假寒热、实证类虚、阴极似阳等复杂病证的辨析,颇能掌握要领。在治法上亦能汲取诸家之长而有所发挥,立方遣药能随证灵活化裁。本书现有多种清刻本后收入《珍本医书集成》和《中国医学大成》中。
-
谢星焕
谢星焕清代医家。江西南城人。祖、父皆业医。承家学,业医,治崇李东垣、喻嘉言之学,施治数十年,颇富经验,对于痿躄、拘挛、痰饮等辨识清晰。子甘澍(字杏园)继其业,著有《医学集要》,并辑其父验案《得心集医案》六卷(1861年)。
-
年允恭
年允恭即年希尧。他曾任工部右侍郎等职。因平时浏览金、元名家等著述,并嗜好搜集良方,曾辑刻有《经验四种》(1717刻行),包括清代官吏梁文科和他自己所集录的部分方药,称为《集验良方》,以及明代朱栋隆所撰《经验痘疹不求人方论》、邓苑所撰《一草亭眼科》、吴又可所撰《温疫论》。另辑刻《本草类方》(1735刻行)。
-
朱应我
朱应我即朱一麟。朱一麟(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为明代医家。字应我,甘肃泾川人。先学儒,后学医。尤精于痘疹之疾,治效如神。看到当时治疗痘疹的书籍不够完备,于是根据过去文献,编集摘要整理了一部治疗痘疹的书《摘星楼治痘大成集》。
-
元裕之
元裕之即元好问。1257)为金代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1222年(兴定)间进士,曾任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晚年从事著作,长于诗文。家藏医书甚多,集亲自应用有效的医方数十首,于1242年(淳祐二年)汇编为《集验方》一卷。
-
医药丛书
医药丛书裘庆元辑。刊于1916年。四集,11种。
-
五汁肺丸
《饲鹤亭集方》:方名:五汁肺丸组成:雄猪肺1具(不落水,去筋膜)2盏,藕汁2盏,青甘蔗汁2盏,梨汁1盏,茅根汁1盏,白花1盏,百合汁1盏。制备方法:将以上诸汁代水,将猪肺安白砂罐内煮烂,滤去滓,再将肺之浓汁煎腻如胶,量加白莲粉、米仁粉、粳米粉、川贝、人乳共捣为丸。功效:清肺益阴止血。主治:肺热咯血。
-
钱大用
钱大用明代医家。精于儿科。曾撰集诸家小儿效验方,集为《活幼全书》八卷,附一卷(1495年)。另撰有《钱氏小儿方考》。
-
针灸穴位别名速查手册
《针灸穴位别名速查手册》为书名。李顺保,王立群编著。2009年学苑出版社出版。该书集针灸穴位别名于一册,共收入穴位别名1057个,均采集于众多中医典籍,集腋成裘。所收录穴位别名量为各相关医籍之最,并标明出处。有一穴一名者,有一穴多名者,皆列于正名条中,其别名又分条单列,另附穴位图。
-
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1222年(兴定)间进士,曾任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晚年从事著作,长于诗文。家藏医书甚多,集亲自应用有效的医方数十首,于1242年(淳祐二年)汇编为《集验方》一卷。
-
丹增彭措
丹增彭措为清代藏医药学家。全名帝玛尔·丹增彭措。出身于世医家庭,父亲多吉扎喜亦是著名藏医学家,从小受家庭影响,幼时就学于八郅经院。一生著书立说,著有《晶珠本草》、《药方集要》、《丸药配方》、《针灸学》、《医药异名释要》等40余部。其药物分类法,对今之药物分类及药物学研究仍有参考价值。
-
丁毅
丁毅为明代医家、针灸家。字德刚,江浦(今属江苏)人。约生活于16世纪后半叶。1487)年间任医学训科。据《江宁府志》载:毅路见舁棺淋血,命启棺视尸,知产妇待娩未死,即予针刺,胎随针落,母婴双全,其艺多类此。《中国医籍考》载他著有《兰阁秘方》、《医方集宜》、《玉函集》等,但有人考证后三种均为其子丁凤所作。
-
王寔
王寔为宋代医家,字仲弓,颖州(今属河南)人。博学多闻,尤长于医。系名家庞安时之高弟。发明隐奥,恐不易理解,又取其简直明白、读而可知者,集为《伤寒治要》,亦无存。尝以百病以伤寒最急,故著有《伤寒证治》三卷,另有《局方续添伤寒证治》,未见行世。
-
王梦兰
王梦兰明清间医家。字蕙子,号醒庵主人,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平时注意搜集验方,终于集为《秘方集验》,认为书中皆验之有效者,足以济人,现有刻本行世。
-
郑子振
郑子振清末莫厘(今江苏吴县)人。尝抄录古圣贤名言及经验良方作为“医治心身之善本”。后又编集《集善录》两卷,采录验方及急救诸法,后由同邑席锡蕃载入《惠然公坛》(1918年)。
-
白喉证治通考
《白喉证治通考》为书名。《医药丛书》为裘庆元辑。刊于1916年。四集,11种。
-
年希尧
年希尧为清代官吏。因平时浏览金、元名家等著述,并嗜好搜集良方,曾辑刻有《经验四种》(1717刻行),包括清代官吏梁文科和他自己所集录的部分方药,称为《集验良方》,以及明代朱栋隆所撰《经验痘疹不求人方论》、邓苑所撰《一草亭眼科》、吴又可所撰《温疫论》。另辑刻《本草类方》(1735刻行)。
-
元遗山
元遗山即元好问。1257)为金代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1222年(兴定)间进士,曾任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晚年从事著作,长于诗文。家藏医书甚多,集亲自应用有效的医方数十首,于1242年(淳祐二年)汇编为《集验方》一卷。
-
六气感证要义
《六气感证要义》为外感病专书。清·周岩撰于1898年。作者认为外感病证的病因不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遂依次分述风、中风、寒、中寒、暑、风温、湿、风湿、湿温、燥、火等多种病证。于六气的每一外感病证,先集说,次方解,集诸家学说,参以个人心得以阐明症、因、脉、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
丁尧臣
丁尧臣为清末医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喜抄录经验医方,常向人索取验方,相识者亦多以良方见示。曾奔驰齐、鲁、燕、赵,周历塞上垂30年,而萃集医方以千数,依法施治,无不应手奏效,以故求方者益多。光绪六年(1880)选其屡验而极简便者,刻成《奇效良方》(又作《集选奇效简便良方》)4卷。
-
吐血散
方出年氏《集验良方》卷三,名见《吉人集验方》:组成:藕节(为末)、炒蒲黄、血余灰各等分。主治:吐血。用法用量:水调服。
-
王瑞伯
王瑞伯为清代骨伤科医生、拳术家。原籍浙江鄞县。在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以拳术闻名,精于骨伤科。集平时治伤损经验良法而成《秘授伤科集验良方》1卷,并附验方。另辑有《接骨秘方》一书。尝汇集其平日治伤经验而成《秘授伤科集验良方》一书,另有《接骨秘书》,前书未见传世,后书有抄本。
-
和凝
和凝(898-955年)五代时文学家、法医学家。好文学,长于短歌艳曲。曾任翰林院学士、中书侍郎平章事、太子太傅等职。尝取古今史传所讼断狱、辨雪冤枉等事,著为《疑狱集》两卷(951年)。子和(山蒙)又增订两卷,合成四卷。《疑狱集》包括许多法医知识,在平反冤狱中有一定作用,为宋慈著《洗冤集录》创造了条件。
-
统率力
在动物集群中有一个或几个领导其集群的个体(leader),对集群维持秩序和实行统率,所谓统率力就是指这种地位属性。通常,在具有稳定的单位集群的哺乳类社会里,多数情况是以特定的个体保持统率者的地位。在日本鹿母系的血缘集群当中,是由一只年长的雌性个体取其统率力。
-
标记行为
标记行为是广泛见于哺乳类的一种行为,利用尿、粪便、皮脂腺的分泌物等,依靠嗅觉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是最常见的地盘割据有联系的行为。一般多以尿味为自己的幼兽或异性同伴嗅察,或把集群的气味(德文Gruppenduft)使集群的其他成员嗅察,以与其他集群的成员相区别,都包括在标示行为中。此外同样的行为也见于昆虫类中。
-
彭用光
彭用光为明代针灸家。曾编集《痈疽神妙灸经》。辑入所编《简易普济良方》第五卷内,列作灸法治疗外科痈疽的专篇。以医术闻名于当地,后旅游并行医于河北、河南、江浙和广东等地,疗效卓著。喜言太素脉,著有《体仁汇编》五卷(1549年)。此书摘录王叔和、李东垣脉诀药性等书及治验方药,及同县赵铨《太素钞》之精萃等。
-
滇南本草图谱
《滇南本草图谱(第一集)》药学著作。经利彬等编。皆有图说,包括释名、原文(根据两种《滇南本草》及其他各种文献校勘)、形态(根据现代植物解剖学)、考证、分布、药理、图版说明等项。这种对药进行科学考察和科学绘图的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研究云南地方药材。本书仅见第一集,现有1945年昆明市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