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
藏㈠(cáng)①收存,储藏。《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②受盛,容纳。《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㈡(zàng)古“臓(脏)”字。
-
肾藏精
肾藏精(kidneystoringessence)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生理功能。肾为藏精的器官,包括藏生殖之精,主管人的生育繁殖,以及藏五脏六腑之精,主管人体生长发育。后天之精又称脏腑之精,由脏腑化生水谷精微而成,主人体生长发育。《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
宇陀·元丹贡布
宇陀·元丹贡布(708-833年)唐代藏医学家。他曾研读其前代存留下来的医著《医学大典》、《无畏的武器》、《月王药诊》及天竺的古印度吠陀医著。其书涉及藏医学之理论基础、诊断、胚胎、解剖、临床各科、治疗原则、方药、养生等等内容,是一部奠基性的藏医学著作,其影响所及,至今仍然是学习藏医的必读课本。
-
东松岗哇
东松岗哇为唐代著名医学家。约生活于公元8世纪。据载,赤松德赞曾给予王室侍医职衔。后因赤松德赞患病,再次应邀入藏,并很快治愈赤松德赞的病。藏王为表彰其医术,赐名“塔西·东松岗哇,”意即“四方三界中最好的医者”。曾与僧能和敬虚合作编写《杂病治疗》、《艾灸明灯》、《配方玉珠》等(见《紫色王室保健经函》)。
-
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
1704年德西·桑吉嘉措主持并召集全藏著名医药学家和画家,根据《四部医典蓝琉璃》的内容及编排顺序,参考《月王药诊》等著作,补充了尿诊和火灸穴位图,编绘成一套完整的、图文并茂的藏医彩色系列挂图共79幅。第二部分35幅,介绍生理解剖、病因、防病知识、药物性能、疾病诊断和治疗原则;
-
琼布孜孜
琼布孜孜唐代藏医学家。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入藏与藏王赤德祖赞联姻。公主入藏时,带去各种中原典籍。其中包括医经。后经藏汉学者共同译为藏文。为后来之藏医经典《月王药诊》之。琼布孜孜参与这一工作,为藏汉医学之交流做出贡献。
-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奇恒,指异乎平常。这些脏器形态多中空似腑,功能又多能贮藏精气而似脏。《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马莳注:“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
大天和尚
大天和尚即马哈德哇(约7世纪中叶),为唐代医家。和其他医家将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医书共同编译为藏文《医学大全》,广为流传,是为藏医学史上最古的医学文献,已佚。该书对藏医学的发展起到显著的作用。他长期居留西藏,对汉藏医学的交流起到很大的作用。
-
马哈德哇
马哈德哇(约7世纪中叶)为唐代医家,一作大天和尚。和其他医家将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医书共同编译为藏文《医学大全》,广为流传,是为藏医学史上最古的医学文献,已佚。该书对藏医学的发展起到显著的作用。他长期居留西藏,对汉藏医学的交流起到很大的作用。
-
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是营养器官如根芽等的繁殖,见营养繁殖条。无性繁殖材料的保存方法①堆藏;②冷藏;③原地贮藏;④挂藏或摊藏。
-
真脏之气
真脏之气不兼含中和胃气的单纯本脏脉气。《素问·玉机真藏论》:“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
治脏者治其俞
治脏者治其俞为取穴法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指治疗五脏病症,宜取该经五输穴中的输穴。《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疗五藏咳,宜疗藏经第三输也。”张志聪集注解释作五脏背俞。
-
道藏
汇辑成“藏”,则在唐开元年间(713-741),凡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初具规模,称《开元道藏》,并编有《三洞琼纲》目录。现存本即明刻本。《道藏》规模仅次于《四库全书》,内容庞杂,包罗甚广,除道教教义,教规外,还涉及天文、地理、哲学、医学、养生、生物、化学、中药学等,为我国珍贵文化遗产。
-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为藏医学著作。宇陀宁玛·元丹贡布主持编著。第二部为“论说医典”,共31章,介绍了人体胚胎发育、生理、病因、日常行为、卫生保健、药物性能、药物配伍、外科器械及治疗原则。其内容之丰富,涉猎之广泛,综观其内容,明显可见吸收了印度医学及汉族医学(即中医)的内容。
-
钦饶诺布
钦饶诺布(1882-1965年)藏医学家。曾学医于拉萨药王山,成绩优异,获十三世达赖亲授奖品。热忠于藏医教育事业,曾建议十三世达赖于大昭寺旁建立“门孜康(今藏医院之前身)”,并出任院长。为藏医事业培养大批人材。1949年后,继任西藏藏医院院长。现代藏医著名藏医人材,几乎均出自钦饶诺布门下。
-
真脏
真脏脉学名词。即真脏脉。《素问·阴阳别论》:“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素问·玉机真藏论》:“见真藏曰死。”
-
马哈金达
马哈金达(8世纪)为唐代医家,长期居住西藏,为藏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曾把金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中医中药书籍译成藏文,对汉藏医学的交流起到很大的作用。
-
腑输精于脏
腑输精于脏为脏腑相合的一种理论。五脏主藏精,六腑主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送。五脏的藏精有赖于六腑的消化、吸收、输送水谷精微,故称腑输精于脏。《黄帝内经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
米久才旦
米久才旦为明代藏族医学家。专攻医学,著有《秘诀千万舍利》、《四部医典尸注·水晶彩函》、《四部医典问难·银镜》等多种。又在夏却恩嘎寺中会集湟、洛、甲及阿、娘·工布等地的名议共同议论医学,联合著成《珍宝药物形态识别》、《药味铁鬘》、《甘露宝库》等著作,对药物的性味、形态、功效及作用均有较多论述。
-
马哈也那
马哈也那(8世纪)又作大乘和尚或摩诃衍。唐代僧人、医家。长期在西藏传授佛经,精通藏文,曾将译成藏文的中医书,加以综合归纳,编著《月王药诊》,是现存最早的藏医古代文献,对藏医学的发展及藏汉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
女蒿属
中文名女蒿属拼音名nvhaoshu拉丁名Hippolytia中国植物志76(1):87描述HippolytiaPojark.女蒿属,菊科,12-15种,分布于中亚与喜马拉雅地区,我国约10种,产西北、西南及内蒙古等省区,常见种有女蒿H.trifida(Turcz.)Pojark.与藏女蒿H.kennedei(Drunn.)Ling等,前者为内蒙古良好的牧草,后者是藏药。
-
马鞭草属
中文名马鞭草属拼音名mabiancaoshu拉丁名Verbena中国植物志65(1):15描述VerbenaL.马鞭草属,马鞭草科,约250种,主产热带美洲,其中马鞭草V.officinalisL.我国黄河以南各省均产之;穗状花序项生,稀腋生,延长或紧缩,有苞片;雄蕊4,两两成对,着生于花冠管的中部,内藏;子房全缘或稍4裂,4室,每室有直立胚珠1颗;
-
千万舍利
《千万舍利》为藏医学著作,藏名《起瓦林谢》。十五世纪舒卡·年姆尼多吉著。全书不分卷。主要论述医学理论、药性及临床治疗的诀窍,有如一粒舍利衍生出无数要诀,故名。
-
七神
七神指五脏中所藏的七种神态。《难经·三十四难》:“五脏有七神,……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
大乘和尚
大乘和尚即马哈也那。马哈也那(8世纪),又作大乘和尚或摩诃衍。唐代僧人、医家。长期在西藏传授佛经,精通藏文,曾将译成藏文的中医书,加以综合归纳,编著《月王药诊》,是现存最早的藏医古代文献,对藏医学的发展及藏汉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
三神医
三神医是指赤松德赞执政(754~797)时期,应聘入藏的汉族医生马哈金达、哈密医生占巴西拉哈和印度医生达马拉扎三人,曾被誉为“三神医”。他们为藏族培养了大批藏医人材,对藏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
尖舌苣苔属
中文名尖舌苣苔属拼音名jianshejutaishu拉丁名Rhynchoglossum描述RhynchoglossumBl.尖舌苣苔属,苦苣苔科,6种,分布于马来半岛,其中尖舌苣苔R.obliquumBl.和R.hologlossumBl.2种,我国西南部至台湾亦产之。花冠蓝色,二唇形,上唇短,2裂,下唇长,3裂;属下物种峨眉尖舌苣苔、尖舌苣苔、尖舌苣苔(原变种)、全唇尖舌苣苔
-
养
《素问·五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素问·八正神明论》:“不可不谨养。”《灵枢·九宫八风》:“主生长养万物。”《素问·五常政大论》:“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养长之道也。”
-
淫泆
淫泆①蔓延扩散。《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至其淫泆,不可胜数。”②因太过而流失。《灵枢·本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
-
假马鞭属
中文名假马鞭属拼音名jiamabianshu拉丁名Stachytarpheta中国植物志65(1):20描述StachytarphetaVahl假马鞭属,马鞭草科,约100种,分布于热带美洲,其中假马鞭S.jamaicensis(L.花冠蓝色,管纤细,圆柱形,顶端5齿裂,裂片近相等,向外开展;雄蕊着生于冠管上部,内藏,位于下方的2枚发育,位于上方的2枚为退化雄蕊;
-
奇恒之府
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六个脏器组织。
-
脾藏营
脾藏营指脾运化水谷精微而生成营气。出《灵枢·本神》。营,指循行于脉中的经气,它生于水谷,源于脾胃,有化生血液的功用,故常营血并提。《难经·四十二难》:“(脾)主裹血。”谓脾有藏纳营血的功能。
-
黑蒴属
中文名黑蒴属拼音名heishuoshu拉丁名Melasma中国植物志67(2):349描述MelasmaBerg.黑蒴属,玄参科,25种,除大洋洲外,全热带均产之,其中黑蒴M.arvense(Benth.)Hand.总状花序顶生,基部有时间断,花柄有对生的小苞片2枚;雄蕊4,2长2短或近相等,内藏,药室平排,分离;蒴果藏于萼内,室背开裂,裂片全缘或2裂;
-
毛脉合精
毛脉合精指心肺功能。出《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皮毛和经脉中的精气相结合,示意气血相合。因肺主皮毛,心主脉,此语以皮毛、脉代表肺、心;肺藏气,心藏血,水谷精气经过心、肺的作用后,化为气、血,两者相合流行于经脉之中,敷布于脏腑组织,并可从寸口脉的搏动反映其征象。
-
下元不固
下元不固又称肾气不固。肾气不固为证候名。指肾气虚而表现为肾不藏精、封藏失司的病证。症见遗精、滑精、早泄或夜尿频多,遗尿,小便失禁等。治以固肾涩精为主。
-
十二脏相使论
《十二脏相使论》即《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见隋·全元起《内经训解》。灵兰,指灵台兰室,是黄帝藏书之所;本篇主要讨论十二脏腑的各种功能和脏器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心神在整体中的主导作用,说明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所以又名“十二藏相使论”。
-
客
客①侵入人体的外邪。《灵枢·小针解》:“客者,邪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客者除之。”《素问·玉机真藏论》:“风寒客于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④与“主”相对,多代表后来的、次要的。《素问·阴阳类论》:“先至为主,后至为客。”⑤运气学说中的客气。
-
才蓬多吉
专攻医学,著有《秘诀千万舍利》、《四部医典尸注·水晶彩函》、《四部医典问难·银镜》等多种。又在夏却恩嘎寺中会集湟、洛、甲及阿、娘·工布等地的名议共同议论医学,联合著成《珍宝药物形态识别》、《药味铁鬘》、《甘露宝库》等著作,对药物的性味、形态、功效及作用均有较多论述。
-
达磨曼然巴·洛桑曲札
达磨曼然巴·洛桑曲札(1638-?年)清代藏医学家。系五世达赖之侍医,其学识渊博,其曼然巴乃藏文化中医学之最高学位。其中还有《宇陀·元丹贡布传记》一书,记叙藏医医圣宇妥·元丹贡布之生平,是藏医学中颇有影响之传记式著作。门人甚多,梅毛哇·乐桑曲佩为其门人,清代著名藏医。
-
假连翘属
中文名假连翘属拼音名jialianqiaoshu拉丁名Duranta中国植物志65(1):22描述DurantaL.假连翘属,马鞭草科,36种,产热带美洲,我国引入栽培的有假连翘D.repensL.1种,广州常见栽培,有时逸为野生。花冠高脚碟状,管稍弯曲,顶端5裂,裂片不相等,向外开展;子房8室,每室有胚珠1颗;核果肉质,有种子8颗,包藏于扩大的萼内。
-
身瘦不孕
身瘦不孕病名。不孕症型之一。出《傅青主女科》卷上。指妇女形体瘦怯,久不孕育。多因瘦弱之人,精血不足,精藏肾,血藏肝,精血不足则肝火偏旺,更灼烁肾精,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难于受孕。治宜滋阴补肾,养血调经。方用养精种玉汤。
-
形脏
概述:形脏:1.胃、小肠、大肠、膀胱;《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王冰注:“所谓形脏者,皆如器外张,虚而不屈,含藏于物,故云形脏也。头角、耳目、口齿、胸中·形脏:形脏指头角、耳目、口齿、胸中四处(《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出《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
-
耶律倍
耶律倍(899-936年)辽代医生。小字图欲,谥号义宗。辽太祖之子。聪明好学,通阴阳,晓音律,精辽、汉文,兼知医药、砭焫之术。其弟僭帝位,被迫潜逃至后唐。唐明宗赐名孝赞华,又名东丹李慕华。家藏书籍万卷。子兀欲,喜工画,颇知书,亦藏多种医书。
-
四部医典蓝琉璃
《四部医典蓝琉璃》为藏医学著作,藏名《据悉本温》。成书于1686年。《四部医典》成书后,受所处时代的影响,未能及时传播。于是以《木函四部医典》及《宇陀萨玛·元丹贡布亲注四部医典》作为蓝本,对《扎汤版四部医典》逐字逐句以通俗的藏文白话文校勘、注释,纠正谬误,根据个人的经验体会补充了大量的新内容。
-
脉逆四时
脉逆四时为脉学术语。即脉象与四时季节应现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象相逆反。《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脉逆四时,为不可治。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
-
真肝脉
真肝脉脉学名词。即肝的真脏脉。其脉象弦细而坚劲,毫无柔和胃气,为肝气败绝的危候。《素问·玉机真藏论》:“真藏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
肾主水
肾主水指肾有控制和调节水液的作用。其调节功能主要是依靠肾阴、肾阳的相互依存、制约,来维持肾的开合机能。肾的阴阳平衡,开合有度,才能留清液于体内,排浊液于膀胱。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
-
暴癥
指腹部包块突然出现,而且增长迅速。《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暴癥者,由腑藏虚弱,食生冷之物,藏既虚弱,不能消之,结聚成块,卒然而起,其生无渐,名曰暴癥。”伴随症状有食少无力,四肢倦怠,形体消瘦,心腹胀痛,腹中癥块如石,痛如刀刺等。治疗可用蜥蝎丸、巴豆丸等方(见《太平圣惠方》卷四九)。
-
兜蕊兰属
中文名兜蕊兰属拼音名douruilanshu拉丁名Androcorys中国植物志17:487描述AndrocorysSchltr.兜蕊兰属,兰科,5种,分布于我国、日本和印度,我国有3种;花数朵,很小,排列成顶生的总状花序;唇瓣舌状或条形,很小,基部无距;花药直立,具宽阔的兜状药隔;花粉块2,具花粉块柄和粘盘,粘盘藏于蕊喙的边缘内。
-
椒巴丸
处方:胡椒200粒,巴豆10粒(去皮膜心,用竹纸10余重出油尽,频频换纸,油尽为度)。制法: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十种水气。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淡姜汤送下。、实者2服,虚者1服,以小便频数为效。注意:忌食盐物腌藏之品,大忌湿面。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