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针论
《九针论》为《黄帝内经灵枢》的篇名。本篇主要论述九针的产生、命名、形状、性能和在临床上的应用,故名。同时讨论了五脏气、六腑气、五味、五并、五恶、五液、五劳、五走、五裁、五发、五邪、五脏、五主等有关脏腑生理病理治疗和十二经血气多少等问题。从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用比类取象的方法,说明人和自然的关系。
-
血气常数
血气常数指人体各经脉的气血多少各有定数之意。即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多气少血,阳明经常为多血多气;少阴经常多气少血,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血少气。(见《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临床上,了解各经的气血多少概况,对于掌握针下候气和出血与否有一定参考意义。
-
血脉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月经亦名月水、月水汁、月信、月行、月汛、月使、月运、月事、月经水、月脉、月客、月浣、月候、月候血、月期华水、月漏、月潮、月露、红脉、红漏、红潮、血经、血信、血脉、经水、经月、经汁血、经血、经事、经脉、经信、经候、信水、癸、癸水、朝信、潮水、水中金等。
-
披针
披针即铍针。见《外科正宗》。古代九针之一。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为剑锋,以取大脓。”《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说明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
-
扁针
扁针为古针具名。《医宗金鉴》:“背腹肋胁生毒患,扁针斜入始全身。”古代九针之一。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说明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主治痈疽脓疡,可以切开排脓放血。
-
圆头针
圆头针即圆针。古代九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说明其针尖椭圆如卵,针身呈圆柱形,长一寸六分。可作按摩之用,用以按摩体表,治疗筋肉方面的病痛。
-
絮针
絮针为古代生活用针具。絮指棉絮,因此针用于缝制棉被,故名。针灸中的圆针、锋针均模仿此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二曰员针,取法于絮针。”
-
䤵针
䤵针即铍针。䤵同铍,古代九针之一。《针灸大成·卷四》:“䤵针,一名铍针,末如剑锋,广二寸(分)半,长四寸,破痈肿出脓,今名剑针是也。”铍针为针具名。古代九针之一。后人又称剑针、䤵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为剑锋,以取大脓。”《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说明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主治痈疽脓疡,可以切开排脓放血。
-
豪刺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刺,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古代九针之一,为临床所常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七日毫针,长三寸六分(《针灸甲乙经》作‘一寸六分’,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一致)。因毫针针身微细,不伤正气,治疗寒热痛痹各证,应用最广。
-
天忌
天忌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等篇。人身各部位的气血运行随天时气候而变化,故各有不宜针刺的时间,称为“天忌”。王冰注:“人忌于天,犯之则病,故不可不知也。”
-
皮
概述:皮:1.药物入药部位,为动植物药的表层部分;根皮如桑白皮、牡丹皮、地骨皮等;果实皮如陈皮、青皮、枳壳、大腹皮等。动物皮则如刺猬皮、干蟾皮、象皮等。《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皮者,肺之合也。”皮毛与肺敷布的卫气有密切关系,肺卫之气足,则肌表固密,身体抵抗力强,不易受外邪侵袭。
-
皮肤
是指被覆人体表面,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组织。有保护机体,防御外邪,排泄汗液,调节体温,辅助呼吸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皮者,肺之合也。”最表层的细胞为角化细胞,不断脱落。皮肤的健康检查:方法:采用视诊与触诊进行检查。检查皮肤色泽,有无脱屑、紫癜、蜘蛛痣、水肿、皮下节结、瘢痕。
-
五主
五主指肺、脾、心、肝、肾五脏与皮、肉、脉、筋、骨五体相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指五脏与体内组织的联系。《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主。”
-
五脏气
概述:五脏气:1.泛指五脏正常功能;泛指五脏正常功能·五脏气:五脏气为生理学名词。五脏气逆的主要特征·五脏气:五脏气为病证名。指五脏气指五脏气逆的主要特征。《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五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
五裁
五裁为治疗学名词。裁,节制。指患病时对五味的节制。《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等。
-
血痹
概述:血痹:1.邪入血分而成的痹证;症见身体不仁,肢节疼痛,脉微涩,尺脉小紧等。治疗宜益气和营,通阳行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汤、防风散等方。《证治准绳·杂病》:“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表里有邪者,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艽汤;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
-
形乐志苦
形乐志苦病状名。指形体舒适,精神苦闷。《灵枢·九针论》:“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
形苦志乐
形苦志乐病状名。指形体劳苦,精神愉快。《灵枢·九针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
心主汗
“心主汗”的“汗”为五液之一,属心。《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心主汗…临床上许多汗证与心有关,如心阴虚,心火内扰,出现盗汗;心阳虚,卫阳不固,出现自汗;心气热也可见汗出;发汗太过,可伤心阴亦可伤心阳;心气垂竭时,每见汗出如油等。故有“汗为心之液”,“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
-
心为汗
心为汗意指心主血,汗为血之液,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五脏主五液中,心为汗。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心主汗…临床上许多汗证与心有关,如心阴虚,心火内扰,出现盗汗;心阳虚,卫阳不固,出现自汗;心气热也可见汗出;心气垂竭时,每见汗出如油等。
-
小锋针
小锋针为眼科手术器械名称。出自清·康维恂《眼科菁华录》。《眼科菁华录》:“全银造成,针锋长寸半,串破蟹珠用之。”系由《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所述之锋针改制而成,针柄较粗,针身圆柱形,尖端锐利,用于挑拨穿刺等(见图15)。图15(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
圆针
圆针(round-pointneedle)为针具名。后人用以称圆头针,因圆通员,又称员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说明其针尖椭圆如卵,针身呈圆柱形,长一寸六分。
-
圆利针
圆利针(round-sharpneedle)为针具名。古代九针之一。其针针尖稍大,尖如中尾,圆而且锐,针身略粗,长一寸六分。《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利针者,大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利针,取法于氂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
-
员利针
员利针即圆利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利针,取法于氂针,微大其未,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古代九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利针者,大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说明其针针尖稍大,尖如中尾,圆而且锐,针身略粗,长一寸六分。
-
员针
员针即圆针。员,古通圆。古代九针之一。后人用以称圆头针,因圆通员,又称员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说明其针尖椭圆如卵,针身呈圆柱形,长一寸六分。
-
淫邪
《素问·上古天真论》:“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②指阴阳逆乱之气。《素问·八正神明论》:“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③过盛的病气。《灵枢·九针论》:“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④泛指各种致病邪气。《灵枢·病传》:“正气横倾,淫邪泮衍。”
-
中州
中州为人体部位名。指脏腑之应地势部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难经·四难》:“脾者中州。”
-
针石
针石即石针,通称砭石。是古时用以切割皮肤,排脓放血的一种医疗工具。《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针石为古代针刺工具名。又名箴石。《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王冰注:“夫卫气留满,以针泻之;结聚脓血,石而破之。
-
石针
石针即针石。《礼记·内则》:“古者以石为针,所以为刺病。”通称砭石。是古时用以切割皮肤,排脓放血的一种医疗工具。《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
深痹
深痹病名。指人体较深部位的痹证。《灵枢·九针论》:“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
三棱针
概述:三棱针为针具名:1.针刺工具;现用不锈钢制成,针身呈圆柱状,针尖呈三角形,三面有刃,临床用于点刺放血。古代九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胞睑生疮、椒疮、粟疮等用以刺刮劆洗。
-
綦针
綦针为古代生活用针具。为古人缝制衣帛的长针。九针中的长针即仿此针制成。《灵柩-九针论》:“八日长针,取法于綦针。”
-
铍针
古代九针之一。铍,钢铁制作,针端如剑锋。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为剑锋,以取大脓。”《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秘传眼科龙木论》:“息肉者,宜钩起,以铍针割取气尽。”
-
铍刀
出《华佗别传》。古代九针之一。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为剑锋,以取大脓。”《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说明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
-
末
末指四肢或四肢末梢。《黄帝内经灵枢·杂病》:“痿厥为四末束悗。”参见四末:四末指四肢或四肢末梢。《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粉末·末:末指粉末。
-
六腑气
六腑气为病证名。指六腑气化功能失调而致的病候。《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六府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
瘤病
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必筩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圣济总录·瘿瘤门》:“论曰,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方剂所治,与治瘿法同,但瘿有可针割,而瘤慎不可破尔。”
-
氂针
氂针以指员利针形状既圆而锐,“微大其末,反小其身”,有似牛尾,故名。又释作毛之强者。《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六日员利针,取法于氂针。”《黄帝内经太素·卷二十一》作“取法于氂”。
-
溃
溃①治法之一。即排脓法。《灵枢·九针论》:“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②消散。《素问·至真要大论》:“可使破积,可使溃坚。”③溃烂。《灵枢·五变》:“皮溃而漉。”
-
九针
2.针灸书名。即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针刺补泻:全身疾病补泻原则:《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经络补泻原则:《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巾针
巾针为古代生活用针具。巾,指头巾。此针短小,用于固定巾帛,故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镵针者,取法于巾针。”巾针为镵针的前身,古时缝纫之针。《针灸甲乙经》称布针。
-
节解
节解为人体部位名。古人解、骱通用。出自《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指关节(关节腔)。即骨与骨相接之处。凡能伸屈旋转活动的,称为活动关节,如肩、肘关节等;不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不动关节,如腰骶、骶尾等关节之类。《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
黄钟
黄钟为六律之一。是古代矫正音律的一种乐器,用竹制成,长9寸。九针应黄钟之数,说明其变化较多,能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在宫、商、角、征、羽五音之中,宫属于中央黄钟,五音十二律由此而分。张景岳:“自一至九,九九八十一而黄钟之数起焉。《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
-
毫针
古代九针之一。大凡能刺灸的腧穴,均可使用毫针进行针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针灸甲乙经》作‘一寸六分’,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一致)。毫针因毫针针身微细,不伤正气,治疗寒热痛痹各证,应用最广。毫针的构造分针尖(针芒)、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
-
痼病
痼病指久治不愈的病证。出《灵枢·九针论》。一名痼疾。参见该条。
-
肝主筋
肝主筋是指五脏与五体相合,肝主要合于筋,因称。筋,包括肌肉、韧带、肌腱等,其生理功能的维持需赖肝血的滋养。肝阴不足,可致筋痿不用;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筋脉拘挛抽搐,可见于肝风内动。
-
锋针
古代九针之一。后人称作三棱针。是一种针体呈圆柱,长一寸六分,针尖锋利,三面有刃的针具。《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锋针,取法于絮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锋针用于浅刺出血,治疗热病、痈肿及经络痼痹等疾患。《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
-
风血痹
《太平圣惠方》卷十九:“夫风血痹者,由体虚之人,阴邪入于血经故也。《诸病源候论》卷一:“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多由气血虚弱,当风睡卧,或因劳汗出,风邪乘虚侵入,使血气闭阻不通所致。症见身体不仁,肢节疼痛,脉微涩,尺脉小紧等。治宜益气和营,通阳行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汤、防风散等方。
-
肺为华盖
肺为华盖生理学名词。华盖,古代帝王的车盖。肺居体腔脏腑最高位,覆盖诸脏,故称。《灵枢·九针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素问·痿论》:“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王冰注:“位高而布叶于胸中,是故为脏之长,心之盖。”
-
鍉针
古代九针之一。针身大而尖圆。是一种针体粗大,尖如黍粟,圆而微尖的针具。临床用于按压经穴,导气和血,不刺入皮肤。见《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三曰鍉针,长三寸半…《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