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痔
肛门痔之一种。出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五十二病方》:“牡痔,有蠃肉出,或如鼠乳状,末大本小,有孔其中…又“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熟二斗米顷,而张角,系以小绳,剖以刀,其中有如兔xx,若有坚血如扬末而出者,即已。”相当现代之外痔、混合痔或并发肛漏者。证治参见各有关条。
-
五痔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夫五痔者,一曰牡痔,二曰牝痔,三曰脉痔,四曰肠痔,五曰血痔。”出《五十二病方》。或肛内生小肉,上有孔窍,根蒂较小。相当于肛漏或混合痔。《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肛边生裂,痒而复痛出血者,脉痔也。”治宜清热凉血,滋阴润燥,疏风利湿,可选用槐角丸。
-
敷贴法
敷贴法又称外敷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并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到了明、清,穴位敷药法有了进一步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附方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贴药疗法,其中如吴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至今仍沿用;功能清热燥湿,消肿止痛。
-
槐子丸
《眼科金镜》卷四:槐子丸:处方:白蒺藜(炒,去刺)车前子牛蒡子茺蔚子各30克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治肝虚风邪所致目偏视。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方中蒺藜、白芷、秦艽、黄芩祛除风气,槐子,白蔹清解毒邪,二香、桂、附、吴茱萸根温散结滞,干漆、雷丸攻逐瘀血,牡蛎、龙骨、黄耆收敛津气。
-
角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少阳经筋“循耳后,上额角”,手太阳、手少阳、手阳明经筋都到达“角”部。角法指拔罐法。《五十二病方》载:“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覈(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xx以小绳。”
-
雷丸丸
《圣济总录》卷一四三:雷丸丸:处方:雷丸3两,紫芝2两,白芷2两,紫菀2两,贯众5两,秦艽(去苗土)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藁本(去苗土)2两,乱发灰3两,(庶虫)虫(炒)半两,石南(炙)半两,猪悬蹄(炙焦)10枚。功能主治:牡痔,生鼠乳疮,痔瘘脓血不止,积年不愈者。《普济方》有百部一两半。
-
干角
干角是指日本医学把施行单一的直接角法,称为干角。参考“角法”:角法指拔罐法。古时用兽角制成的杯罐作拔罐工具,故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牡痔…以小角角之。”意指用小角来吸拔。《肘后方》及《外台》中均有此称。
-
马蹄灰方
处方:马蹄1两(烧存性,研)。功能主治:牡痔(匿虫)虫。用法用量:以猪脂调和,涂绵上,纳下部中,日3-5易。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一
-
百宝散
处方:皂荚(不蚛者4挺烧灰,去皂子不用,研为末,八麝香半钱同研)、皂荚刺针(生杵为末)。功能主治:牡痔。用法用量:取皂荚末1钱匕,入皂荚刺针末半钱匕,以水1盏,同煎至7分,放温服。发痛时嚼百宝丸1丸,以此散送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一
-
葱桃汤
处方:葱根1握,桃叶1握。制法:上切捣。功能主治:牡痔。用法用量:以水3升,煎数沸,去滓,入盆内,乘热熏洗,日2-3度。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一
-
石榴散
《圣济总录》卷一四一:组成:酸石榴1枚(大者),黄连(宣州者,去须)1两,白矾(熬)1两,谷精草半两(炒焦)。主治:牡痔,肛边生鼠乳。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空心热酒调下。《圣济总录》卷九十七:组成:酸石榴皮、陈橘皮(汤浸,去白)、甘草(微炙,锉)、干姜(炮)各等分。主治:结阴泻血不止。
-
枣白皮散
《圣济总录》卷一四一:方名:枣白皮散组成:枣白皮2两(细切),酥半两。主治:牡痔有头者,或出似鸡头状,渐作疮,有恶物不化。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早、晚食前温酒调下。制备方法:上2味,同炒候酥干,捣为散。
-
猪蹄灰丸
《圣济总录》卷一四一:方名:猪蹄灰丸组成:猪悬蹄壳(焰火上烧成灰,研)1两,水银3大豆许。主治:牡痔生鼠乳,肛门痒痛,触着有脓血出不绝。用法用量:先以盐汤洗干部,纳1丸,夜卧时再用。以愈为度。制备方法:先取水银,用蒸枣肉2枚研匀,次入蹄壳灰为丸,如鸡头子大。
-
煮白丸
《圣济总录》卷一四一:方名:煮白丸组成:槐根白皮3两,楝根白皮3两,樗根白皮3两(洗,切),天南星半两,半夏半两,威灵仙(去土)1两,寒食面2两半。主治:牡痔生鼠乳,下脓血,冷痛后重。用法用量:每服20丸,水煮令浮,用煮药汤送下,1日3次。制备方法:上为末,井花水和丸,如梧桐子大。
-
小椭石
小椭石指加热后用以温熨的一种椭圆形砭石。椭,原作隋。《五十二病方》:“牡痔……燔小隋(椭)石,淬醯中,以熨。”
-
角法
角法指拔罐法。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牡痔…参见拔罐法:拔罐法指用排除杯内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代有以兽角或竹筒为工具,因称“角法”或“吸筒”“吸杯”等。通过吸拔而引起局部充血或郁血,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等作用。临床又分火罐法、水罐法、抽气拔罐法等多种。
-
酒痔
酒痔病名。①见《外台秘要》卷二十六。有:“若肛边肿痛生疮者酒痔也。”相当于肛门周围脓肿,其病多在过量饮酒后发作,治疗可服蜂房膏。余可参见肛痈条。②牝痔的别名,相当于肛漏。详见牡痔条。
-
天灵膏
《圣济总录》卷一四一:组成:天灵盖(酥炙)半两,熏陆香半两,葵根1分,李根1分,葱根1分(细锉),麝香1钱(研)。主治:牡痔有头,疼楚不可忍,或有疮漏湿。用法用量:上为末,以猪脂或胶水调和如膏。摊故帛上贴之,日3易。
-
肠痔
肛门部痈疽。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诸痔皆由伤风”。巢元方之诸痔系指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也。其肠痔系“肛边肿核痛,发寒热而血出者,肠痔也”。即因肛门周围因痈疽形成周围脓肿,并由此而伴有恶寒发热者。参见肛门痈条。
-
张角
张角为古拔罐术语。张:开;起。角:火罐。即起罐。《五十二病方》:“牡痔居窍旁……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絜以小绳。”
-
结扎疗法
结扎疗法为治法。指用线结扎或用绳结扎,使病变部位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渐至脱落坏死,再经创面组织修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凡遇前患者,用线一根,患大者二根。此法是利用线的张力,通过结扎和药物的作用,阻断患部血运,使病变组织坏死、脱落而达到治疗目的。现代又分单纯结扎法、结扎注射法、胶圈套扎法3种。
-
当归饼
处方:当归4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研)半两,白芷3分,桂(去粗皮)3分,芸薹子(研)2两。功能主治:牡痔有头,痛楚不可忍。用法用量:上5味,3味为末。与杏仁、芸薹子和匀,以醋面调,捻作饼子如钱大,坐之。药干频易,以愈为度。摘录:《圣济总录》一四一
-
矾香膏
别名:白矾散处方:白矾灰半两,木香(炮,捣末)1分。制法:用鸡子白调成膏。功能主治:牡痔出脓血,疼痛不可忍。用法用量:白矾散(《圣济总录》卷一四三)。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一
-
荆槐散
《仁斋直指》卷二十一:荆槐散:处方:荆芥穗槐花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摘录:《仁斋直指》卷二十一《圣济总录》卷一四一:荆槐散:处方:荆芥穗、槐花(炒)、枳壳(麸炒,去瓤)、黄耆(锉)各等分。功能主治:鼠乳牡痔,便血,疼痛不可忍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米饮调下,不拘时候。主治:牙宣出血,或痛。另煎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