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为官修中医方剂著作。宋代赵佶等撰。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人员编撰。内容有运气、叙例、治法及临床各科病证证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多科疾病,以及杂治、养生等。194卷为“针灸门”,介绍了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以及某些病症的灸刺法。但书中也杂有宿命论、符禁、神仙服饵等糟粕。
-
香甲散
《鸡峰》卷十四:方名:香甲散组成:鳖甲3分,常山3分,柴胡3分,麦糵1两,神曲1两,枳实半两,荆三棱半两,人参1两,藿香叶1两,甘松3分,黄橘皮(不去白)1两,厚朴1两,甘草3分,槟榔1枚,茯苓3分,半夏1两,桔梗1两,大腹皮半两,木香半两,乌梅7个。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加生姜2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为方书名,即元代大德年间重刊的《圣济总录》。内容有运气、叙例、治法及临床各科病证证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多科疾病,以及杂治、养生等。有论有方,录方近二万首,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理论和经验。但书中也杂有宿命论、符禁、神仙服饵等糟粕。
-
秦皮汤
《外台》卷二引《小品方》:方名:秦皮汤别名:秦皮大黄汤组成:秦皮2两,前胡2两,常山2两,黄芩2两,升麻2两,芍药2两,白薇2两,枳实2两(炙),大黄3两,甘草2两(炙)(1方加蕤仁1两,栀子仁半两)。《普济方》卷七十七引《医方大成》:方名:秦皮汤组成:秦皮1两半,荆芥穗1两半,赤芍药1两半,当归1两半,黄连1两。
-
栝楼根汤
《症因脉治》卷二:栝楼根汤:处方:天花粉麦冬知母石膏甘草功能主治:治燥火喘逆,口渴身热,二便赤涩,面赤唇焦,吐痰难出,脉数大,或见滑数者。功能主治:海蛤对栝楼毒,或手足烦热,或噤寒清涕。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麦门冬1分(去心),枣2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拳毛倒插
概述:拳毛倒插即倒睫拳毛。又名倒睫(《目经大成》卷二)、拳毛倒睫(见《银海精微》)、倒睫拳挛(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拳毛倒插。拳毛倒插的治疗:内治法:《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此乃脾热肝风,合邪上壅所致。宜用细辛汤,内清邪热,外散风邪也外治法:古代尚用夹睑法。
-
损翳
损翳的症状:损翳患者黑睛破损,黄仁从破口突出如珠,形似蟹眼,周围绕以白翳,眼痛剧烈,羞明泪出,愈后黑睛遗留瘢痕,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如钉翳遗留似钉样带根脚之白翳,影响视力;治法:清肝泻火方药治疗:用泻青丸加减。可选服肥儿丸或猪肝散等方加减,并配合捏脊,针刺四缝,灸足三里、肝俞、肾俞等疗法。
-
蝇头蟹眼
蝇头蟹眼的症状:蝇头蟹眼患者黑睛破损,黄仁从破口突出如珠,形似蟹眼,周围绕以白翳,眼痛剧烈,羞明泪出,愈后黑睛遗留瘢痕,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如钉翳遗留似钉样带根脚之白翳,影响视力;治法:清肝泻火方药治疗:用泻青丸加减。可选服肥儿丸或猪肝散等方加减,并配合捏脊,针刺四缝,灸足三里、肝俞、肾俞等疗法。
-
蟹睛·阴虚火旺证
定义:蟹睛·阴虚火旺证(crab-eyewithpatternofyindeficiencyandfireeffulgence)是指阴虚火旺,以蟹睛平复,虚软不痛,抱 红微,眼痛流泪,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常见症的蟹睛证候。治法:蟹睛·阴虚火旺证治宜宜滋阴清火。是指以黑睛溃破,黄仁自溃口绽出,黑亮如蟹之眼睛为主要表现的眼病。
-
大麻仁丸
《太平圣惠方》卷十六方之大麻仁丸:处方:大麻仁、大黄各二两,郁李仁、犀角、朴硝、枳壳(麸炒)、木通各一两。功能主治:《证治准绳·女科》卷三方之大麻仁丸主治肠胃风结,大便常秘,而欲饮食者。功能主治:《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九方之大麻仁丸主治虚劳,小便不利、心神烦闷,不欲饮食,四肢羸瘦。
-
五痔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夫五痔者,一曰牡痔,二曰牝痔,三曰脉痔,四曰肠痔,五曰血痔。”出《五十二病方》。或肛内生小肉,上有孔窍,根蒂较小。相当于肛漏或混合痔。《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肛边生裂,痒而复痛出血者,脉痔也。”治宜清热凉血,滋阴润燥,疏风利湿,可选用槐角丸。
-
五脏痹
肝痹的治疗:可用薏仁汤,人参散,萆薢丸,补肝汤,泻青丸,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心痹的治疗:治宜茯神汤、赤茯苓汤、秦艽汤、紫石英散、犀角散、导赤各半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方。脾痹·五脏痹:脾痹由肌痹发展而成。肺痹的治疗:可用桔皮丸、杏仁丸、当归汤、五味子汤、泻白散、生脉散、人参平肺散等。
-
吴锡璜
吴锡璜近代医家(1872-1950年)。字瑞甫,号黼堂。同安(今属福建厦门)人。其七世先祖吴撝吉精于医,锡璜承其父吴筠谷之教。后悬壶于厦门,并创办“厦门国医学校”,学员遍海内外。生平著作甚多,有《中西温热串解》、《中西脉学讲义》、《删补中风论》、《评注陈无择三因方》、《校正圣济总录》等多种行于世。
-
乌痧胀
《医学心悟·伤暑》:“谓干霍乱证,世俗名搅肠痧、乌痧胀。”多因冷气搏于肠胃,或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闭塞经隧,气滞血凝,中气拂乱所致。急刺委中部分出血,明矾末调饮探吐,或用菜油探吐,兼用碗刮背上,用苎麻根蘸清菜油,刮夺命穴、督脉后顶、天庭等处,后服砂仁细末数口,连嗳数十声即愈。”
-
胃痈
胃痈病名。痈疽之发于胃脘部者。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即胃脘痈。参见该条。
-
胃热渴
胃热渴证名。因脾胃实热灼津所致口渴之证。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九。证见胸膈烦闷,口渴引饮。治宜清胃生津,用猪肚丸、赤茯苓散、玉女煎等方。
-
外缠喉风
外缠喉风为病名。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阳毒喉风身发热,肿连头项目睛突,气粗短促鼻扇张,主去痰涎方可治。”可选用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丹溪心法》卷四:“缠喉风,属痰热。”若漫肿深延至会厌及喉关下部,则呼吸困难,痰鸣气促,胸膈气紧,手指甲青,手心壮热,牙关拘急,汤水难咽。
-
蟹睛翳
概述:蟹睛翳为病证名。蟹睛(crab-eye;蟹睛翳的症状:蟹睛翳患者黑睛破损,黄仁从破口突出如珠,形似蟹眼,周围绕以白翳,眼痛剧烈,羞明泪出,愈后黑睛遗留瘢痕,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如钉翳遗留似钉样带根脚之白翳,影响视力;可选服肥儿丸或猪肝散等方加减,并配合捏脊,针刺四缝,灸足三里、肝俞、肾俞等疗法。
-
血黄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
-
悬痈肿
悬痈肿病名。系指悬雍垂肿胀疼痛的疾病。见《圣济总录》第一百二十三卷。即悬雍肿。详见该条。
-
虚热渴
虚热渴病证名。因气虚或阴虚内热所致的渴证。《圣济总录》卷五十九:“人因劳伤府藏,或大病后未复,荣血不足,阴虚于内,则生内热,热则津液燥少,故渴而引饮,饮不能多,多则腹满不消,气虚不胜于水故也。”气虚燥渴引饮,用黄芪汤;阴虚舌燥、渴饮不已,用麦门冬丸、地黄丸。
-
虚聋
《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四:“虚聋者肃肃作声。”由肾虚气血亏耗,或病后风邪乘袭所致。属阴虚者,宜滋阴补肾,用滋肾丸、四物汤、肾气丸等方;阳虚者,宜温阳补肾,用八味丸、益肾散、磁石汤等方。《医述·耳》:“虚聋由渐而成,必有兼证可辨;如面颊黧黑者,精脱;少气嗌干者,肺虚;目(目巟)善恐者,肝虚;
-
虚劳腰痛
虚劳腰痛病证名。因过劳伤肾所致的腰痛。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圣济总录·腰痛门》:“虚劳腰痛者,劳伤于肾也。”详见肾虚腰痛条。
-
心中寒
心中寒病证名。《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治宜散寒通阳为主。《圣济总录》用茱萸丸、吴茱萸汤。《证治准绳·杂病》治心中寒者,审其微甚,甚者以姜附汤为主,微者以不换金正气散加附子,或附子五积散。
-
心痈
心痈为病名。指位于巨阙穴处的痈。巨阙穴为心之募穴,故名。《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巨阙隐隐而痛者,心疽也。心上肉微起者,心痈也。”由心火炽盛,兼平素过度饮酒或贪食辛热,积热化火而成。症见寒热身疼,头面色赤,口渴引饮。宜服凉血饮,酒毒为病者,可服升麻葛根汤。
-
心虚证
心虚证为证候名。不得眠,属心血虚有热;又:“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
心虚热证
概述:心虚热证为证候名。又“心藏虚热,惊悸心松,虚乏气短,睡卧不安,茯神丸方。”《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心热,微按之皮毛之下,肌肉之上乃得,心主血脉也,日中尤甚。常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等症。脾劳邪热,则气急、肌痹、多汗;脾热加山栀、石斛、升麻;肺热加知母、桑白皮、秦艽、葶苈;
-
心热证
心热证为证候名。又“心藏虚热,惊悸心松,虚乏气短,睡卧不安,茯神丸方。”《太平圣惠方》卷四:“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选用竹沥汤、黄连泻心汤等方。
-
心黄
治法用生地黄饮子、马牙消散等方。2.《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面赤,口张,气喘,多惊,饶睡,手脚烦疼,舌上疮生,心下急闷,不欲饮食,舌缩口干,七八日内必发狂走,即是心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心掣
属怔忡之类。以心悸掣动为主症,故名。多因心气虚寒,或胆与三焦之火传心所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属于虚寒者,治宜益心气,温心阳,用调中汤(见《圣济总录》卷五十六)。火炽者,宜清火宁神,可用安神丸。
-
心痹
是指风寒湿热诸邪致痹,久病伤及心脏,以心悸,胸闷短气,心脏严重杂音,颧颊紫红等为主要表现的痹病。脉闭不通,心下鼓暴,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心下痛,夜卧不安。”心痹的治疗:治宜茯神汤、赤茯苓汤、秦艽汤、紫石英散、犀角散、导赤各半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方。
-
蟹珠
蟹珠的症状:蟹珠患者黑睛破损,黄仁从破口突出如珠,形似蟹眼,周围绕以白翳,眼痛剧烈,羞明泪出,愈后黑睛遗留瘢痕,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如钉翳遗留似钉样带根脚之白翳,影响视力;治法:清肝泻火方药治疗:用泻青丸加减。可选服肥儿丸或猪肝散等方加减,并配合捏脊,针刺四缝,灸足三里、肝俞、肾俞等疗法。
-
蟹目
蟹目的症状:蟹目患者黑睛破损,黄仁从破口突出如珠,形似蟹眼,周围绕以白翳,眼痛剧烈,羞明泪出,愈后黑睛遗留瘢痕,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如钉翳遗留似钉样带根脚之白翳,影响视力;治法:清肝泻火方药治疗:用泻青丸加减。可选服肥儿丸或猪肝散等方加减,并配合捏脊,针刺四缝,灸足三里、肝俞、肾俞等疗法。
-
胃风
①风邪中于胃者。《素问·风论》:“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治宜祛风散寒,温中理气。《圣济总录·胃风》用豆蔻丸、白术丸。《宣明论方·诸证门》用胃风汤。②胃中积热生风者,以呕吐为主证。《赤水玄珠·呕吐秽门》:“胃风之症,治呕愈呕者是也。”
-
蟹睛疼痛外障
概述:蟹睛疼痛外障为病证名。蟹睛疼痛外障的症状:蟹睛患者黑睛破损,黄仁从破口突出如珠,形似蟹眼,周围绕以白翳,眼痛剧烈,羞明泪出,愈后黑睛遗留瘢痕,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如钉翳遗留似钉样带根脚之白翳,影响视力;可选服肥儿丸或猪肝散等方加减,并配合捏脊,针刺四缝,灸足三里、肝俞、肾俞等疗法。
-
蟹睛横出
蟹睛横出的症状:蟹睛横出患者黑睛破损,黄仁从破口突出如珠,形似蟹眼,周围绕以白翳,眼痛剧烈,羞明泪出,愈后黑睛遗留瘢痕,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如钉翳遗留似钉样带根脚之白翳,影响视力;治法:清肝泻火方药治疗:用泻青丸加减。可选服肥儿丸或猪肝散等方加减,并配合捏脊,针刺四缝,灸足三里、肝俞、肾俞等疗法。
-
蟹睛
蟹睛的症状:蟹睛患者黑睛破损,黄仁从破口突出如珠,形似蟹眼,周围绕以白翳,眼痛剧烈,羞明泪出,愈后黑睛遗留瘢痕,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如钉翳遗留似钉样带根脚之白翳,影响视力;治法:清肝泻火方药治疗:用泻青丸加减。可选服肥儿丸或猪肝散等方加减,并配合捏脊,针刺四缝,灸足三里、肝俞、肾俞等疗法。
-
小儿瘀热发黄
小儿瘀热发黄为病证名,小儿瘀热在里而发生的黄疸。《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四:“小儿瘀热在胃,或湿热相搏,熏在肌肉,其证目黄,身或疼痛,肌肉如橘色。皆脾胃气虚,邪热与谷气相搏所为也。”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用《证治准绳》记载的地黄汤(茵陈、生地、川芎、赤芍、当归、花粉、茯苓、泽泻、甘草)加减。
-
小儿咳逆
小儿咳逆病证名。指乳汁溢入小儿气管引起的呛咳。《圣济总录》:“小儿啼呼未定,因以饮乳,与气相并,停滞胸膈,引乳射肺,令咳而气逆,故谓之咳逆。”注意小儿尚未安定时,不要急于哺乳,即可避免。
-
小便余沥
小便余沥为病证名,出自《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指小便之后,滴沥不尽的病症,多因肾虚膀胱冷所致。《圣济总录》卷九十二:“虚劳小便余沥者,肾气虚弱,而膀胱不利故也,膀胱不利,则气不能化,气不化,则水道不宣,故小便后有余沥。”治宜温补,用肉苁蓉散、二参丸等方。
-
小便利多
小便利多为病证名,出自《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圣济总录》卷九十六:“肾气不足,膀胱有寒,不能约制水液,令津滑气虚,故小便利多。”症见小便次数增多而清长,或夜间尿多,并可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精神困倦等症。治宜温肾固摄,用附桂八味丸、玄兔丹、鹿茸丸、缩泉丸等方,并宜灸命门、关元等穴。
-
小便赤涩
小便赤涩为病证名,出自《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然有虚劳汗多而赤涩者,却是五内枯燥,滋腴既去,不能生津,故溺涩而赤,不宜过用通小便之剂,竭其肾水,唯当温养润肺,十全大补汤、养荣汤之类自足选用。参见热淋:热淋为病名,出自《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常用瞿麦汤、八正散、导赤散、五淋散等方。
-
痫黄
痫黄病名。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痫黄,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言语。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涎者,宜服茵陈汤方。”参见黄疸、三十六黄条。
-
下注疮
概述:下注疮为病名:1.发于小腿部的疮疡;2.湿毒疮。慢性者多伴有血虚,皮肤肥厚粗糙,脱屑,瘙痒无度,病程迁延,属血虚风燥。急性宜清热利湿,内服萆薢渗湿汤或龙胆泻肝汤,外用黄柏或野菊、蒲公英煎汤待冷湿敷,渗水减少后用三黄洗剂或青黛散。慢性宜养血祛风,内服当归饮子或除湿胃苓汤,外用青黛膏加铜绿外搽;
-
下摩生门
下摩生门为导引方法名。是自我按摩的方法。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九。生门即脐部。方法为:屏住呼吸,微鼓腹部,用手掌摩腹脐部数周。能调整三焦之气。
-
虾蟆黄
虾蟆黄病名。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治虾蟆黄,舌上青脉起,七日盛,九日病过,急烙大椎即效。此病尽昼夜不睡,宜服豉栀汤方。”参见黄疸有关条。
-
瘜肉
是指寄居于人体组织上的赘生物,一般表面光滑、触之柔软而不痛,多发于鼻腔或肠腔内壁,多为良性。《黄帝内经灵枢·水胀》:“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如鼻瘜肉:《圣济总录》一百十六卷:“附着鼻间,生若赘疣,有害于息,故名息肉。”
-
熨目
熨目自我推拿方法名。又名拭目,摩目,摩眼,揉眼。指用两手掌擦热后拭摩两眼。有明目作用。《圣济总录》卷一零三:“气血得温利则宣流,得寒则凝泣。肝藏血,上注于目。若肝经虚寒,则目多昏暗泪出之候。古方用温熨之法,盖欲发散血气,使之宣流尔。”
-
运动水土
运动水土自我按摩方法名。“水”指肾,“土”指脾。指食后缓行,同时用手在两侧胁肋上下轻轻按摩,再摩擦腰部,使其发热。能助消化、疏肝胆、通血脉。《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九:“食毕须勉强行步,以手摩两胁上下良久,又转手摩肾堂令热,此养生家谓之运动水土。
-
瀹指
瀹指病名。指指甲肉之急性感染者。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七。即代指。详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