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血
血证之一。证候分析:胃热内郁,热伤胃络:胃中积热,胃失和降,气血不和,故脘腹胀闷,甚则作痛。肝火犯胃:吐血·肝火犯胃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liverfireinvadingstomach)是指肝火犯胃,迫血妄行,以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红绛,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
秘红丹
处方:川大黄(细末)3克油肉桂(细末)3克生赭石(细末)18克功能主治:降胃平肝。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上册:方名:秘红丹组成:川大黄细末1钱,油肉桂细末1钱,生赭石细末6钱主治:肝郁多怒,胃郁气逆,致吐血、衄血,及吐衄之证屡服他药不效者;用法用量:将大黄、肉桂末和匀,用赭石末煎汤送下。
-
加味参苏散
处方:附子1两半(炮),人参1两半,苏木1两半。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产后虚寒夹瘀,吐血,脉细涩者。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苏木破瘀通经,生用力更峻于利血,人参扶元补气以统血归经也。为散水煎,使气阳内充则瘀血自化,而好血无不归经,何虚寒瘀逆吐血之不痊哉?摘录:《医略六书》卷三十
-
蜘蛛网
《*辞典》:蜘蛛网:出处:《别录》拼音名:ZhīZhūWǎnɡ别名:蜘蛛膜(《千金方》),蜘蛛丝(《纲目》)。来源:为圆网蛛科动物大腹圆网蛛的网丝。功能主治:治金创出血,吐血,毒疮。①《别录》:疗喜忘。外用:敷贴。附方:①治反花疮,并治积年诸疮:蜘蛛膜贴疮上,数易之,瘥止。
-
白石榴花
《*辞典》:白石榴花: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B iSh LiuHuā来源:为石榴科植物白石榴或重瓣白石榴的花瓣。6月花盛开时,摘下晒干。性味:酸甘,平。②《福建中草药》:甘微苦,平。功能主治:止血,涩肠。治咳血,吐血,衄血,便血,久痢。附方:①治咳血、吐血、便血:白石榴花十五至二十朵,水煎服。
-
寒降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寒降汤:处方:生赭石(轧细)18克清半夏9克蒌仁(炒,捣)12克生杭芍12克竹茹9克牛蒡子(炒,捣)9克粉甘草4.5克功能主治:和胃降逆,凉血止血。治胃热而气不降,吐血、衄血,脉洪滑而长,成上鱼际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其脉洪长,右部尤重按有力,知其胃气因热不降,血随逆气上升也。
-
固脂鸭
处方:老鸭1只(去毛与肠杂,洗净),固脂3钱(黄柏6分,煎水泡固脂1夜,晒干,烘干亦可,再用盐水炒),核桃肉3钱,陈甜酒1茶碗(陈绍兴酒亦可),好酱油3酒杯。功能主治:肾虚吐血,咳嗽,气虚喘。临床应用:吐血:一人肾虚吐血三年,百药不效,连食此鸭三只断根。摘录:《验方新编》卷十一
-
柏树叶
《*辞典》:柏树叶: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BǎiSh Y 来源:为柏科植物柏木的枝叶。叶细小鳞片形,先端锐尖,紧密贴生于小枝上,但在较大的枝上,叶尖不紧贴而成刺状突出;治肠风痔肿,痢疾,吐血;附方:①治吐血:柏树子、柏树叶。(①方以下出《重庆草药》)④治蛇伤(目光复视):柏树叶二两,香附全草二两。
-
温降汤
处方:白术9克清半夏9克生山药8克干姜9克生赭石(轧细)18克生杭芍6克川厚朴4.5克生姜6克功能主治:温胃降逆。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上册:方名:温降汤别名:健胃温降汤组成:白术3钱,清半夏3钱,生山药6钱,干姜3钱,生赭石(轧细)6钱,生杭芍2钱,川厚朴1钱半,生姜2钱。
-
蚌霜散
《医学人门》卷八:蚌霜散:处方:蚌粉百草霜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伤损大吐血,或因酒食饱,低头掬损,吐血过多,并血妄行,口鼻俱出,但声未失者;6克,用糯米饮调服;摘录:《医学人门》卷八《医学入门》卷八:方名:蚌霜散组成:蚌粉、百草霜各等分。如鼻衄、舌衄及灸疮出血,干掺。制备方法:上为末。
-
芋头花
《中医大辞典》·芋头花:芋头花为中药名,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别名:芋苗花。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平,味麻,有毒。"功能主治:治胃痛,吐血,子宫脱垂,痔疮,脱肛。①《生草药性备要》:"治隔食,炒用。(江西《草药手册》)②治子宫脱垂,小儿脱肛,痔核脱出:鲜芋头花三至六朵,炖陈腊肉服。
-
止血秘红丹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组成:盔沉1两,生赭石2两,大黄1两,生铁末3两,肉桂5钱,旱三七1两。主治:肝逆吐血,胃逆吐血,痰中带血,胁痛咯血,大口咳血,咳吐血丝,血色紫黑,鼻衄喷血,伤力吐血,心悸喘促,崩中下血。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用白蜡4两,核桃肉(去皮,捣碎)2两,熔化成汁,合药为小丸。
-
柏树果
《*辞典》:柏树果: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BǎiSh Guǒ别名:柏树子(《分类草药性》),香柏树子(《四川中药志》)。来源:为柏科植物柏木的果实。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柏树叶条。性味:苦涩,平。功能主治:祛风,安神,凉血,止血。治感冒头痛发热,胃痛,烦躁,吐血。③《重庆草药》:解风邪,安神,止血。
-
枇杷膏
处方:枇杷叶56片(新鲜者更佳,洗净毛),大梨2个(深脐者佳,去皮心,切片),白蜜半钟(先熬,滴水成珠,大便干燥者多加;功能主治:劳伤虚损,吐血咳嗽,发烧,身体瘦弱,四肢酸软,精神疲倦,腰背疼痛,饮食不进,以及一切不足弱症。如虚弱并不咳嗽者,枇杷叶不用,只用河水同煮;摘录:《验方新编》卷三
-
藕节地黄汤
《医学探骊集》卷四:方名:藕节地黄汤组成:藕节炭1两,生地黄6钱,白芍4钱,黄芩4钱,茅根4钱,滑石4钱,薏仁米6钱。功效:除热滋阴,凉血止血。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各家论述:此方以藕节炭为君,惟藕节炭乃清凉之品,能祛瘀生新;佐以生地养阴清热,滑石清其结热,黄芩清其血热,茅根凉血,使血不妄行;
-
刺蓟饮子
《圣惠》卷十八:刺蓟饮子:别名:刺蓟散处方:刺蓟1两,生地黄1两,鸡苏半两,生姜半两,赤茯苓半两,青竹茹1分,生麦门冬1两(去心)。功能主治:热病,头痛壮热,鼻衄吐血,心中紧硬,遍身疼痛,四肢烦闷。用法用量:每服1小盏,频频温服。制备方法:上和令匀。
-
绝命疬
指生有瘰疬而见咯血者。出《疡科全书》。书中有:“挟吐血而来者,或因患疬而至吐血者,俱名绝命疬”。治宜凉血止血,可用加减生地黄汤。此病应采用中西医方法抢救止血,相当于肺结核咯血兼淋巴结核等。
-
血不循经
血不循经即血不归经。指血液不按经脉运行而溢于脉外。临床多见于因气虚、气逆、血瘀、火热等原因引起的崩漏、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及瘀斑等症。治疗宜针对不同病因病机采用相应方法,如补气,清热,吐血,活血等。
-
紫筒草根
出处:《内蒙古中草药》拼音名:ZǐTǒnɡCǎoGēn来源:为紫草科植物紫筒草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毛草条。性味:甘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止血,止咳。治吐血,肺热咳嗽,感冒。附方:治咳血吐血:紫筒草根三钱,土三七五钱,仙鹤草三钱。
-
大二郎箭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D rL nɡJi n别名:虾子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过江藤(《四川中药志》),铜锤草(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大二郎箭的全草。穗状花序,腋生;生境分布:多生于向阳的溪流两旁及河岸的砂土中。②《四川中药志》:治咳嗽,吐血,血淋,跌打损伤。
-
芦荟花
《*辞典》:芦荟花: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L Hu Huā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斑纹芦荟的花。功能主治:治咳嗽,吐血,白浊。附方:①治咳嗽、咳血:芦荟花(干品)三至五钱。(《南方主要有毒植物》)②治内伤吐血:芦荟花以酒煎服。③治白浊:芦荟花和猪肉煎汤服。④治月内婴儿眼不开:芦荟花煎水洗。
-
阔叶水竹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rdanniascapiflora(Roxb.)Royle[AneilemascapiflorumWight]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原形态:葶花水竹叶簇生草本。萼片3,分离,卵状披针形,长约5mm;发育雄蕊3;花期秋季。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荒地或疏林中。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块根有止咳功能。用于咳嗽、吐血。
-
黄杨根
《*辞典》:黄杨根:出处:《湖南药物志》拼音名:Hu nɡY nɡGēn来源:为黄杨科植物黄杨或细叶黄杨的根。功能主治:治筋骨疼痛,目赤肿痛,吐血。(《湖南药物志》)②治目赤肿痛:细叶黄杨根一两,水煎,冲白糖或蜜糖,早晚空腹服。④治声哑及腰痛:细叶黄杨根煎汁服。
-
地魄汤
概述:地魄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血证论》卷八方之地魄汤主治肺伤吐血。《血证论》卷八引黄坤载方之地魄汤:处方:甘草3克半夏麦冬芍药玄参牡蛎各9克五味子3克功能主治:《血证论》卷八引黄坤载方之地魄汤功在清火降逆,养阴生津。主治吐血、咯血、咳血日久,肺脏气阴两伤者。
-
金乌贼(海螵蛸)
拼音名:JīnWūZ i英文名:OSSEPIAE来源:本品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SepiellamaindronideRochebrune或金乌贼SepiaesculentaHoyle的干燥内壳。归经:归脾、肾经。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用于溃疡病,胃酸过多,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遗精滑精,赤白带下,胃痛吞酸;外治损伤出血,疮多脓汁。
-
凉七味汤
处方:生地5钱,萸肉1钱半,泽泻8分,丹皮1钱半,茯神1钱半(去木),山药3钱(炒),知母1钱半(盐水炒)。各家论述:生地滋阴血以壮肾水,知母润肾燥以退虚炎,丹皮凉血散血,萸肉秘气涩精,山药补脾益阴,茯神安神定志,泽泻泻浊阴以清血海也。水煎温服,使阴血内充,则虚火自降,而血不妄行,安有吐血之患乎?
-
清火滋阴汤
处方: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生地黄牡丹皮赤芍栀子仁黄连(去毛)山药山茱萸(酒蒸,去核)泽泻赤茯苓(去皮)制法:上药锉碎。功能主治:滋阴泻火,凉血止血,治吐血、咳血、呕血。用法用量:水煎,入童便同服。主治:吐血,咳血,嗽血,唾血,呕血。
-
固荣丹
处方:代赭石(火煅通红,醋淬21次,焙净,捣,罗过,再就乳钵内研极细)2两,五倍子(麸炒)1两,诃子(去核,锉,炒燥)1两,鹿角胶(锉,麸炒脆为度)1两,木贼(去节,锉,炒)1两,当归(锉,洗净,去芦)半两,川芎(用刷牙子洗,锉,炒)半两。功能主治:痔大作,下血不止,或吐血,鼻衄,尿血,横流不摄。
-
八宝止血药墨
概述:八宝止血药墨为方剂名,出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处方:京墨560g,红花、冰片各6g,麝香3g,熊胆12g,冰糖30g,阿胶48g。制法:共碾极细面,制成长方形小块。为细末,杵为坨功能主治:清热镇静,止血。治吐血,衄血,大小便血,急怒暴热,骤然吐血。注意:服药期间,忌食有刺激性之食物;
-
樱桃叶
《*辞典》:樱桃叶:出处:《唐本草》拼音名:YīnɡT oY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樱桃的叶片。性味:甘苦,温。功能主治:温胃,健脾,止血,解毒。治胃寒食积,腹泻,吐血,疮毒。附方:①治腹泻,咳嗽:樱桃叶及树枝,水煎服。将上药煎水坐浴,同时用棉球(用线扎好)沽樱桃叶水塞阴道内,每日换一次,半月即愈。
-
胃经失血
胃经失血证名。见《不居集》卷十三。因饮食太饱,或中气失调,邪热在中,迫血妄行者,治宜清热凉血,用犀角、地黄、丹皮、甘草、玄明粉等药。因饮食过饱,胃中寒冷不能消化,食物与气上冲,伤裂胃口而吐血鲜红或紫黯,脘腹绞痛,自汗,脉紧而数者,治宜温中和营,用理中汤加川芎、干葛、扁豆等。参见伤胃吐血条。
-
大蓟饮
主治:《不居集》上集卷十四方之大蓟饮主治衄血。《奇效良方》卷五十方之大蓟饮:处方:大蓟汁3合,地黄汁3合,生姜汁3合,麦门冬汁3合,刺蓟汁3合。用法用量:上用白蜜半匙相和匀,冷服。功能主治:《普济方》卷二三一方之大蓟饮主治内损吐血。主治:《医方类聚》卷八十五引《济生续方》之大蓟饮主治吐血呕血。
-
郁热失血
表寒束闭,热郁于经,热邪迫血外溢之证。《金匮翼·诸血统论》:“郁热失血者,寒邪在表,闭热于经,血为热迫,而溢于络外也。勿用止血之药,但疏其表,郁热得舒,血亦自止。”若肺气已虚,客热不去,咳嗽咽干,吐血嗽血者,治宜甘润养血,佐以辛药凉肺,用大阿胶丸、大蓟饮子、龙脑鸡苏等方。参见外感吐血条。
-
燕麦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燕麦草:拼音名:Y nM iCǎo别名:野燕麦来源:禾本科燕麦属植物野燕麦AvenafatuaL.以全草入药。用于吐血,血崩,白带,便血,自汗,盗汗。颖果被淡棕色柔毛,腹面具纵沟,长6-8mm。2.光稃野燕麦本种形态与野燕麦基本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外稃光滑无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野燕麦生于荒芜田野。
-
双花堇菜
来源:药材基源:为堇菜科植物双花堇菜的全草。托叶与叶柄离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或疏生细齿。蒴果长圆状卵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0-4000m的高山及亚高山地带草甸、灌丛或林缘、岩石缝隙间。性味:味辛;性平归经:肺;肝经功能主治:活血散瘀;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根茎:治跌打损伤、吐血。
-
紫啸鸫
尾羽纯深紫蓝色,内缘转黑褐色。下腹、下胁尾下覆羽以及腋羽等均黑褐。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常栖息在多石的山涧溪流旁,有时也在居民点活动。性味:味甘;性平归经:入肺、胃、肝、大肠四经功能主治:解毒;神经衰弱;各家论述:《中国药用动物志》:有解毒、止血、止咳的功效。主治痔疮、吐血、咳嗽等症。
-
撑篙竹
茎皮取茎竿部除去外皮刮下的中间层。原形态:撑篙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节处稍有隆起,竿基部数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河溪两岸和村落附近,常见栽培。各家论述:《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用治烦热呕吐、吐血、衄血、小儿惊厥。
-
血不归经
概述:血不归经为病机。亦称血不循经。指血液不按经脉运行而溢于脉外。临床多见于因气虚、气逆、血瘀、火热等原因引起的崩漏、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及瘀斑等症。治疗宜针对不同病因病机采用相应方法,如补气,清热,吐血,活血等。
-
胡麻叶
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H M Y 别名:青蘘、巨胜苗(《本经》),蔓、梦神(《吴普本草》),胡麻苗(《寿亲养老新书》)。药理作用:叶含胶质,加入水中可形成粘浆剂,腹泻和痢疾病人用作饮料有缓和刺激作用。功能主治:治风寒湿痹,崩中,吐血,阴部湿痒。(《湖南药物志》)②治阴部湿痒:胡麻叶、朝阳花、朱砂。
-
松根
《*辞典》:松根: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SōnɡGēn来源: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共同属植物的幼根或根白皮。性味:《日华子本草》:味苦,温,无毒。功能主治:治筋骨痛,伤损吐血,虫牙痛。①《日华子本草》:松根白皮,补五劳,益气。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骨痛,跌打瘀痛。水煎,兑白酒服。
-
肺伤
肺伤病证名。《脉经》卷六:“肺伤者,其人劳倦则咳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壅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参见气极、七伤条。
-
对节树根
《*辞典》:对节树根: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Du Ji Sh Gēn别名:小红米果根(《云南中草药》)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红紫珠的根。秋季采挖。性味:辛苦,凉。功能主治:清热,止血。治月经不凋,吐血,尿血,痔疮出血。附方:①治月经不调:对节树根、映山红(红杜鹃)根、土茯苓各五钱。
-
葛可久
葛可久即葛乾孙。长州(今江苏苏州)人。世医出身,喜以武功治病,效果很好。著有《经络十二论》。世业医,父葛应雷为名医。其学熟谙刘河间、张从正之说,治劳损吐血诸证尤富经验,著有《十药神书》,载十个治疗虚劳吐血方,反映了他治痨瘵(肺结核)证治的丰富经验。此外尚著有《医学启蒙》等书,已佚。
-
水苦荬果实
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ShuǐKǔMǎiGuǒSh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水苦荬的果实(四川地区用带虫的果实,称为虫瘿)。立夏前后采收。功能主治: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腰痛,肾虚,膀胱气。用法用量:内服:入散剂或浸酒。(《四川中药志》)②治痨伤吐血:水苦荬果实、细草、见血清各等分。
-
急济饮
《丹台玉案》卷四:急济饮:处方:小蓟(捣汁)童便墨汁藕汁各100毫升沉香(磨)3克功能主治:泻火凉血止血。用法用量:分二次缓缓服下。摘录:《丹台玉案》卷四《玉案》卷四:方名:急济饮组成:小蓟(捣汁)半钟,童便半钟,磨墨汁半钟,藕汁半钟,沉香(磨)1钱。主治:吐血如泉之甚。
-
化血丹
概述:化血丹为方剂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处方:煅花蕊石9g,三七6g,血余炭3g。功能主治:功能止血化瘀。治咯血,吐血,衄血,及二便下血。用法用量:分二次冲服。此愚从屡次经验中得来,故敢确实言之。常常服之,并治妇女经闭成癥瘕。至血余,其化瘀血之力不如花蕊石、三七,而其补血之功则过之。
-
粳米泔
出处:《本草从新》拼音名:JīnɡMǐGān别名:渐二泔(《证治要诀》),米沈(《纲目》)。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小便。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风热目赤。(《普济方》)②治鼻衄:时进渐二泔,仍令其以麻油滴入鼻,或以萝卜汁滴入亦可。③治眼风热,赤甚:以淅二泔,睡时冷调洗肝散或菊花散服。
-
石蝴蝶
《*辞典》:石蝴蝶: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Sh H Di 别名:猫舌草、活血丹(《浙江天目山药植志》),蟑螂头、红叶脚趾草、脚趾叶、大青、五里香、岩竹、岩脚趾、丁字草、丁拔、尖叶脚疗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蓇葖果披针形。治挫伤,吐血,小儿惊风,胸膜炎,毒蛇咬伤,腰肌劳损,烫伤,带状疱疹。
-
铁扫竹
《*辞典》:铁扫竹: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TiěSǎoZh 别名:野蓝枝子(《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豆科》),金银花、野绿豆、木蓝乔、鸡骨柴、女儿红(《贵州民间药物》)。羽状复叶,长约3~④治无名肿毒:铁扫竹叶,晒干,研末,调水外敷。⑥治臁疮:铁扫竹根皮(量患处大小而定),蒸酒取汁,擦其周围。加糯米煎服。
-
蜗螺
蜗螺释名螺蛳。主治1、黄疸、酒疸。2、黄疸吐血(病后,身、面皆黄,吐血很我,诸药不效)。3、五淋白浊。4、小儿脱肛。5、痘疹目翳。7、湿痰心痛。用白螺蛳壳洗净,烧存性,研为末,酒送服一匙。8、膈气疼痛。10、汤火伤疮。用多年干白螺蛳壳煅过。用南墙上年久螺蛳为末,下午加水调好,晚饭时吞服。14、小儿软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