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
手掌·手:手指手掌,从手指至腕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上臂·手:手指上臂。《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
-
动作形式
动作形式包括动作的方向和动作的幅度两个方面,前者指动作的轨迹,即肢体运动的轨迹是否指向所要达到的目的;动作的形式与人的动作目的、动作熟练程度、心理状态有关,也与人体的某些生物力学特性有关。
-
十二从
十二从指十二经脉的顺序、走向。《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类经》卷六张介宾注:“手有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以应十二月之气,而在人则应十二经之脉也。此说可与《黄帝内经灵枢·五乱》“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相印证。
-
臂
臂为人体部位名。指肘以下腕以上的部分。为手三阴、手三阳经脉所过。《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
-
推拿法
推拿法正骨八法之一。该法具体又可分成推法和拿法两种。《医宗金鉴》卷八十七:“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归处也。拿者,或两手或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本法可用于骨折愈合后或其它原因所遗留之关节等处僵直者。
-
环跳骨脱出
环跳骨脱出病名。清·赵廷海《救伤秘旨》:“夫两腿环跳骨脱出,…《伤科补要》卷二:“胯骨,即髋骨也,…即环跳穴处也,俗呼臀骱。必得力大者三四人,使患侧卧,一手抱住其身,一人捏膝上拔下,一手(钦^手)其骱头迭进,一手将大膀曲转,使膝近其腹,再令舒直,其骱有响声者已上。可服生血补髓汤,或加味健步虎潜丸。
-
鱼络
鱼络指鱼际部的络脉。中医诊断学常以鱼际部络脉的色泽变化来诊察手、足阳明的病变。《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鱼络血者手阳明病。”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意指手太阴肺经在鱼际部的络脉如果充血,多为其表经即手阳明大肠经病变。
-
前臂托板
可用于限制已整复固定的前臂发生旋转及下垂,使患肢保持于功能位置,从而利于骨折断端愈合。该器械多用木质材料制作,所需长度应从尺骨鹰嘴到手指端,宽以前臂横径为度,为便于手握,可于远端作一圆术柱形把手,并将其置于病者患臂下,挂颈部将患肢悬于胸前。
-
冒心
冒心证名。两手交叉按于心下之证。因胸阳不足,病人自觉心正是空虚而悸动不宁,故喜以手按心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成无己注:“发汗过多亡阳也。阳受气于胸中,胸中阳气不足,故病叉手自冒心。”参见心悸条。
-
握固
握固道教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式。方法为以余四指握大拇指成拳,仿胎儿之状,男左女右。吾以左右拇指掐其三指之文,或以四指总握其拇,用左右手以拄腰腹之间者也。”这种手式有促使心气归一、辟邪毒之气的作用。《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两手当屈,两大指抵食指根,余四指捻定大指,是为两手握固。”
-
手消毒
手消毒(防腐)为消毒应用术语,是指杀灭或清除手部病原微生物的过程,并达到消毒要求。可分为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手消毒(handantisepsis)是指用消毒剂揉搓或浸泡双手,杀灭手部微生物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过程。
-
手防腐
手消毒(防腐)为消毒应用术语,是指杀灭或清除手部病原微生物的过程,并达到消毒要求。可分为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手消毒(handantisepsis)是指用消毒剂揉搓或浸泡双手,杀灭手部微生物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过程。
-
六阳脉
概述:六阳脉:1.手、足三阳经脉;2.脉学名词。手、足三阳经脉·六阳脉:六阳脉指手、足三阳经脉。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正常脉象之一。两手寸关尺脉象一向比较洪大,但无病态。
-
指拨推拿
指拨推拿是在穴位上进行手指平推和扣拨法以治疗伤痛病症的一种推拿方法。指拨推拿的特点:指拨推拿的基本特点是“以痛为腧,不痛用力”。然后再让病人稍微活动一下,以找出新的疼痛点,再按前法继续施术。指拨推拿的适用范围:指拨推拿适用于落枕、漏肩风、腰背酸痛、关节扭伤、风湿痹痛等。
-
喉部按压疗法
喉部按压疗法是将手按压在甲状软骨部位,通过按压(摩)作用,使喉部肌肉恢复舒缩功能而发出声音的一种治疗方法。令患者取坐位或半仰卧位,医者站于病人右侧,一手扶于病人头顶部,另一手用手指按压患者甲状软骨部位,自前向后或者向左、右按压。临床常用于治疗癔病性失语证,亦可用于治疗慢性咽炎等病。
-
导引行气法
导引行气法源出《云笈七签》。本法动作简单,以调息行气为主。然后举起双手,向左右导引,再用掌以按摩两耳。2.平卧,引气3次,然后用手指掐压后颈筋脉(相当于风池穴)3次。用两手中指点蘸口中唾液14次,然后两手掌相互摩擦,轻揉双目。用两手食指按揉两侧鼻翼。上下牙齿相叩数十次。8.两手抱膝卧倒,闭气调息8次。
-
大清饮
处方:知母1钱5分,石斛1钱5分,木通1钱5分,石膏(生用)5-7钱(一方加麦冬)。功能主治:脾经实热,轻手扪之不热,重按至筋骨又不热,不轻不重,在轻手重手之间,乃热在肌肉,遇夜尤甚,心烦,怠情嗜卧,四肢不收,无气以动。摘录:《不居集》上集卷十六
-
存泥丸
存泥丸为自我推拿方法。泥丸指囟门。两手擦热后,从额部摩到头顶。有醒脑作用。《太平御览》:“以两手相摩令热,以手摩额上至顶上,满二七止,名曰存泥丸。”
-
应指
切脉时指下有脉的跳动感·应指:应指泛指切脉时指下有脉的跳动感。疮疡辨脓扪诊方法之一·应指:应指为诊断学术语。《疡科心得集》卷上:“用手按之,手起而即复者有脓,手起而不复者无脓,此即为引手。”是用手按压肿疡时有波动感以判断肿疡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的诊断方法。
-
肩关节摇法
摇法是活动关节的一种方法,有调和气血、滑利关节等作用。缓慢地摇动又称运法,大幅度地转摇又称盘法。肩关节摇法的作用与应用:肩关节摇法具有舒筋活络、通利关节、解除粘连的作用。用于治疗肩关节扭挫伤、肩部腱鞘炎、肌腱炎、肩关节周围炎等。
-
掌指关节囊成形术
手术名称:掌指关节囊成形术分类:骨科/瘫痪性疾病手术/手部瘫痪畸形的手术治疗/手内在肌瘫痪的功能重建术ICD编码:81.7201概述:掌指关节囊成形术用于手内在肌瘫痪的功能重建,手术相关解剖见下图(图3.25.3.4.3-1)。30°石膏托固定4周,去除固定后,在弹性夹板屈曲位牵引下,进行功能锻炼活动。
-
手锐
手锐即位于掌后小指侧的高骨。即手的锐骨部。锐,指锐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其病实则手锐掌热。”
-
干脯汤
处方:干脯1片(如手大),石榴根1握。功能主治:寸白虫。用法用量:以水4升,浸1宿,明日平旦煎至1升,去滓,分3服,空腹先嚼干脯1片,即服药,如人行10里许,又1服。每服药后,以手按患人腹上,药力易行,其虫自下。凡服药取月1日至5日,虫头向上,服良。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九
-
神仙紫金膏
《杨氏家藏方》卷二十:方名:神仙紫金膏组成:生姜1斤半(和皮细锉),皂角4两(不蛀者,细锉),细辛(去叶土)1两,香白芷1两(锉)。功效:乌髭鬓。用法用量:每用杖子挑药少许,于白髭处熟擦令热,即摘去白髭,用药再擦,肉热即止。后生黑者,永不变白。
-
运动水土
运动水土自我按摩方法名。“水”指肾,“土”指脾。指食后缓行,同时用手在两侧胁肋上下轻轻按摩,再摩擦腰部,使其发热。能助消化、疏肝胆、通血脉。《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九:“食毕须勉强行步,以手摩两胁上下良久,又转手摩肾堂令热,此养生家谓之运动水土。
-
九鬼拔马刀
九鬼拔马刀为练功方法之一,出自《易筋经》。侧首直立,一手向下弯至腰后;另一手向上弯至项后,如拔刀状;然后两手交替作上述动作。《易筋经》:“单膀用力,夹抱颈项,自头收回,鼻息调匀,两膝立直,左右同之。”
-
反关脉
反关脉指桡动脉异行于腕关节背侧而形成“反关”的脉位,属生理性变异。桡动脉行于腕关节的背侧,故切脉位置也相应在寸口的背面。有同时见于两手,或独见一手的。《三指禅》:“间有脉不行于寸口,由肺列缺穴,斜刺臂侧,人大肠阳溪穴,而上食指者,名曰反关。”
-
摸法
摸法推拿手法名。指手触摸肢体穴位用于诊断和治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摸法摸者,用手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法、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本法适用于全身各关节、骨骼、肌腱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
壮阳汤
《叶氏女科》卷四:组成:蛇床子、地骨皮各等分。主治:鸡精。用法用量:煎汤熏洗,并用手擦,但洗时必令其举。1日熏洗数次。若手重擦破,不必惊骇,过1-2日即可复旧。
-
五指
手指·五指:五指指手的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足趾·五指:五指指足趾。《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
-
按
按①切脉指法。用重指力按脉,以求沉伏之脉象。《诊家枢要》:“重手取之曰按。”《灵枢·经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热盛衰而调之。”《素问·针解》:“邪胜则虚之,出针勿按。”④按摩疗法。
-
小指次指
小指次指人体部位名。即手第四指。又称无名指、次小指。《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
鹅掌风·血虚风燥证
定义:鹅掌风·血虚风燥证(goose-webwindwithpatternofwind-drynessduetoblooddeficiency)是指血虚风燥,以手掌皮肤肥厚粗糙、干燥、龟裂,或水疱不显,干涸落屑,舌质淡红,舌苔薄,脉细为常见症的鹅掌风证候。tineamanuum)为病名。鹅掌风相当于西医的手癣。亦包括手部皲裂性湿疹,掌跖角化症等。
-
肘
概述:肘:1.人体部位名;其内侧(屈侧)面称肘窝,外侧(伸侧)面称肘尖(尺骨鹰嘴)。分别为手三阴、手三阳经脉所过。《黄帝内经灵枢·骨度》:“肩至肘长一尺七寸。”将耳舟分成6等份,自上而下,第三等份为肘。主治病症:耳穴·肘主治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痛等。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等进行刺激。
-
老汉绞𫅋
老汉绞𫅋(𫅋音céng层)为小儿推拿方法。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名老汉扳缯。《针灸大成·卷十·手诀》:“以一手掐大指根骨,一手掐脾经摇之,治痞块也。”
-
搐鼻夺命散
处方:蔓荆叶4钱,石菖蒲4钱,谷精草4钱,东平薄荷4钱,芎2钱半,藜芦2钱,细辛2钱半。功能主治:中风不省人事,口眼斜,痰涎壅塞,半身偏废;及卒中风痫,即阴证伤寒,手指青冷,诸般眼疾暴发者。用法用量:先令患者吃葱茶1盏,后噙水在口,却用手捻药末少许搐入鼻内;摘录:《普济方》卷八十八引《德生堂方》
-
鹅掌风·风湿蕴肤证
定义:鹅掌风·风湿蕴肤证(goose-webwindwithpatternofwind-dampnessamassinginskin)是指风湿蕴于手掌,以手掌或指间水疱如晶,涸干脱屑,境界明显,渐次扩大,或指间潮红,湿烂,舌质红,舌苔白或腻,脉滑为常见症的鹅掌风证候。是指以手掌部皮肤粗糙、肥厚、干裂为特征的癣病。亦包括手部皲裂性湿疹,掌跖角化症等。
-
心理运动
心理运动指从感知到动作反应的过程及其相互协调的活动。它包括通常所说的灵活性、反应时间、眼手协调、速度控制及其它与肌肉运动有关的活动。心理运动活动包括感知活动和运动活动两方面。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常发生这两方面的协调活动问题。心理运动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通过练习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或提高。
-
逐虚汤
《石室秘录》卷四:方名:逐虚汤组成:白术5钱,防风5分,黄耆5钱,人参2钱,陈皮5分,甘草1钱,桂枝5分。主治:气虚而中风湿,手麻木。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方中黄耆、人参、白术,俱补气去湿之药,防风乃去风之品,然必得桂枝始能入于手经也。经络既清,自能奏功。
-
助阳散
《古今医鉴》卷七:组成:芥菜子7钱,干姜3钱。又将病人小便,攀阴茎,往上尽头处,用文炷灸7壮。《济阳纲目》卷四十八:组成:干姜1两,牡蛎1两。主治:急阴冷。用法用量:以火酒调稠,擦手上,男子用手揉外肾即愈;女子以男子手擦药急按两乳,仍揉擦热,汗出则愈。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小指(趾)次指(趾)
小指(趾)次指(趾)指无名指,即手第四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或指足第四趾。《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入小指(趾)次指(趾)之间。”
-
足十二井
足十二井指足六经的井穴,左右计12穴,因称。参见十二井:十二井指手六经的井穴,左右计12穴;或指足六经的井穴,左右计12穴。分别称手十二井或足十二井。
-
挺法
挺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指使弯曲的肢体挺直的一类手法。如腰、指、趾等关节屈不能伸者,用一手或两手先徐缓地摇关节,然后逐渐使之挺直。
-
神效秘传立胜散
《鸡峰》卷二十七:方名:神效秘传立胜散别名:立胜散组成:川椒10粒,豆豉10粒。主治:中蛇、蜈蚣、蝎、蜂、蜘蛛、射工、沙虫等毒。用法用量:涂所伤处,手擦微热,自有黄水出尽,未愈,更作此药。制备方法:上2味入口烂嚼,吐在手心中,次将天南星末调匀得所。附注:立胜散(《直指》卷二十五)。
-
螺蛳
螺蛳推拿穴位名。又名螺蛳骨。位于腕部两侧骨突起处,即尺、桡骨茎突处。《小儿按摩经·手诀》:“猿猴摘果:以两手摄儿螺蛳上皮,摘之。消食可用。”
-
老汉扳缯
老汉扳缯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又名老翁绞。出陈氏《小儿按摩经》。《针灸大成·卷十·手诀》:“以一手掐大指根骨,一手掐脾经摇之,治痞块也。”
-
击法
概述:击法为推拿手法名。用空拳或手指、手掌尺侧面、桑枝棒等由轻到重,有节奏地敲打治疗部位。有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疼痛,缓解肌肉痉挛等作用。侧击法(又称小鱼际击):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屈,用单手或双手小鱼际部击打体表。指尖击法:用指端轻轻打击体表,如雨点下落。
-
捵法
捵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捵是拉长、扯平的意思。①用一手或两手握住患肢的手指或足趾作上下颤动,使患肢有如波浪起伏地抖动。②即拨法。见该条。
-
取穴法
概述:取穴法:1.定取穴位的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便取穴法等。《标幽赋》:“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临床上分近道取穴、远道取穴、随症取穴等多种。《医学入门》:“取者,左取右,右取左,手取足,足取头,头取手足三阳,胸腹取手足三阴…”
-
高频接触表面
高频接触表面(high-touchsurface)是指患者和医务人员手频繁接触的环境表面,如床栏、床边桌、呼叫按钮、监护仪、微泵、床帘、门把手、计算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