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脏郁证
概述:五脏郁证为病证名。《证治汇补·五脏郁症》:“有本气自郁而生病者,心郁昏昧健忘,肝郁胁胀嗳气,脾郁中满不食,肺郁干咳无痰,肾郁腰胀淋浊,不能久立,胆郁口苦晡热,怔忡不宁。”表现两胁胀满或窜痛,胸闷不舒,胁痛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赤水玄珠》卷十一:“脾郁者,中脘微满,生涎少食,四肢无力。
-
心郁
心郁为症状名。《赤水玄珠》卷十一:“心郁者,神气昏昧,心胸微闷,主事健忘。治宜肉桂、黄连、石菖蒲。”参见五脏郁证:五脏郁证为病证名。《证治汇补·五脏郁症》:“有本气自郁而生病者,心郁昏昧健忘,肝郁胁胀嗳气,脾郁中满不食,肺郁干咳无痰,肾郁腰胀淋浊,不能久立,胆郁口苦晡热,怔忡不宁。”
-
肺郁
肺郁病证名。五脏郁证之一。证见皮毛干燥,欲嗽无痰。《赤水玄珠》卷十一:“肺郁者,皮毛燥而不润,欲嗽而无痰。治宜桔梗、麻黄、豆豉。”参见五脏郁证条。
-
心脾郁
心脾郁为病证名。郁证之一。多由忧思过度,以致心脾气机郁结不舒。《类证治裁》卷三:“心脾郁,怔忡崩漏,归脾汤。”参见五脏郁证:五脏郁证为病证名。《证治汇补·五脏郁症》:“有本气自郁而生病者,心郁昏昧健忘,肝郁胁胀嗳气,脾郁中满不食,肺郁干咳无痰,肾郁腰胀淋浊,不能久立,胆郁口苦晡热,怔忡不宁。”
-
脾郁
脾郁五脏郁证之一。以胃脘满闷、肢乏为主症。《赤水玄珠》:“脾郁者,中脘微满,生涎少食,四肢无力。治宜陈皮、半夏、苍术。”参见五脏郁证条。
-
脾胃郁
脾胃郁病证名。郁证之一。林佩琴谓:“脾胃郁,气郁哕呃。《金匮》麦门冬汤加竹茹、丁香。”参见五脏郁证条。
-
肺脾郁
肺脾郁病证名。郁证之一。《类证治裁》卷三:“肺脾郁,营损肌瘦,养营汤去桂心,减熟地黄。”参见五脏郁证条。
-
肝胆郁
肝胆郁病证名。《类证治裁》卷三:“肝胆郁,血燥结核,加味逍遥散。若嘈杂吞酸,逍遥合左金汤。”参见五脏郁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