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
五恶
五恶即五脏所恶。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指五脏各易为某一淫邪所伤,故各有所恶。《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
七恶
概述:七恶(sevencriticalconditions)为证候名。是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的总称。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视者,四恶也;脏腑败坏:脏腑败坏(corruptionofzang-fuorgans),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等预后险恶的征象。
-
五脏所恶
概述:五脏所恶为生理学名词。《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又肺主气,寒则气滞,故恶寒。《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形寒寒饮则伤肺。”脾主运化水湿,湿盛则易伤脾阳,影响健运而产生泄泻、四肢困乏等症,故称恶湿。
-
九针论
《九针论》为《黄帝内经灵枢》的篇名。本篇主要论述九针的产生、命名、形状、性能和在临床上的应用,故名。同时讨论了五脏气、六腑气、五味、五并、五恶、五液、五劳、五走、五裁、五发、五邪、五脏、五主等有关脏腑生理病理治疗和十二经血气多少等问题。从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用比类取象的方法,说明人和自然的关系。
-
肾恶燥
“恶”为讨厌畏惧之意。肾恶燥指肾不喜燥。肾为水脏,主藏精,主津液,燥胜则伤津,津液枯涸,则易使肾之阴精亏耗,而导致肾之病变。《素问·宣明五气》:“……肾恶燥,是谓五恶。”王冰注:“燥则精竭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