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藏神
心藏神即心藏之神,指人的神志活动。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反之,则可致精神神志异常,出现惊悸、健忘、失眠、癫狂等症,也可引起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
-
定心汤
《衷中参西》上册:定心汤:处方:龙眼肉1两,酸枣仁(炒,捣)5钱,萸肉(去净核)5钱,柏子仁(炒,捣)4钱,生龙骨(捣细)4钱,生牡蛎(捣细)4钱,生明乳香1钱,生明没药1钱。主治:心劳虚寒,惊悸,恍惚多忘,梦寐惊魇,神志不定。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大枣2个,煎7分,去滓,食前温服。制备方法:上锉散。
-
安神止痛汤
处方琥珀6g,莲子24g,党参15g,白芍15g,生地9g,淮山15g,黄耆9g,酸枣仁9g,三七3g,醋元胡6g,制乳香4.5g,制没药4.5g,朱茯神9g,远志6g,甘草3g,双钩藤9g。功能主治宁心安神,益气镇痛。用法用量水煎服。“心藏神”,心主血脉,神赖气血濡养,党参、黄耆、淮山、生地、白芍、甘草补气补血;
-
第二掌骨侧针法
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为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的中间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是上肢穴。适用范围:适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面肌痉挛、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失眠、落枕、肩周炎、神经性耳聋、鼻炎、癫痫、荨麻疹、胆结石、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偏瘫等。
-
耳麻
概述:耳针麻醉(earacupunctureanesthesia)是通过刺激耳穴达到镇痛作用,以施行手术的一种针刺麻醉方法。选穴:通常除了按心藏神,肺主皮毛的藏象学说选取耳部神门穴和肺穴为各种手术的基本穴外,还根据手术部位和有关脏腑选取耳部相应刺激点,如胃切除选胃穴,脾切除选脾穴等。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
五脏所藏
五脏所藏为生理学名词。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以五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因而精神状态的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
心气不固
心气不固为证候名。又称心气不收。心藏神、主血脉、主汗液等。心气虚弱不能收敛,可出现心神浮越、精神散乱、健忘易惊、心悸、自汗或动则汗出等症。治宜补益心气,辅以重镇安神或固涩收敛。
-
喜伤心
喜伤心说明七情与内脏的关系。喜为心志,喜乐太过,则易于伤心,使心的气血暗耗,心神失养,导致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出现心悸、心慌、精神涣散,甚至精神不能集中、精神失常等症。前人认为心藏神,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快,心气舒畅。《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
风惊
因体虚风袭所见惊悸不安之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惊者,由体虚心气不足,为风邪所乘也。心藏神,而主血脉。心气不足则虚,虚则血乱,血乱则气并于血,气血相并,又被风邪所乘,故惊不安定,名为风惊。”症见精神恍惚,惊悸不安,健忘,多梦魇等。治宜养心安神,祛风定惊,方用小定心汤、大定心汤等。
-
七神
七神指五脏中所藏的七种神态。《难经·三十四难》:“五脏有七神,……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
脾藏意
“意”,意念指思维记忆功能。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气,是产生记忆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参五脏所藏: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因而精神状态的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
脉舍神
脉舍神生理学名词。神居舍于脉。指心神反映于血脉之中。心藏神,主血脉,故脉既为血之府,而神亦舍于其中。《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
九脏
九脏即五神脏与四形脏的合称。神脏指五脏,即心、肝、脾、肺、肾;《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故神藏五,形藏四。”王冰注:“神藏五者,一肝,二心,三脾,四肺,五肾也。所谓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形脏指藏有形之物的胃、小肠、大肠、膀胱四个腑(《素问灵枢集注》)。
-
荘俞
荘俞为穴名。见《针灸集成》。脏俞为经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出《针灸甲乙经》。俯伏或伏卧取穴。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本穴配心俞治癫痫;配神门、三阴交治失眠、健忘;配关元治头痛、身热、寒热往来。
-
心
心主血脉,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的推动。《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主汗,某些自汗、盗汗病证与心病有关。手厥阴心包经“内络于心肺”,足三阴、足三阳经别均通于心。其背俞为心俞,募穴为巨阙。《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凡心火动,口疮弄舌,眼大小眦赤红,小水不通,皆宜推而清之。
-
桃姜煎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方名:桃姜煎组成:桃仁(去皮尖,研)20粒,干姜(缓则炮)1钱,当归5钱,川芎1钱,黑荆芥5钱,红花2钱,泽兰1钱2分,炒黑豆100粒,童便1杯。产后气血两亏,心神已恍惚不定,梦寐惊恐,乃瘀血乘虚冲逆,神为之散,失其主宰,遂至昏晕,不省人事,非辛热之药安能以逐瘀。加以童便,清心安神;
-
藏象五志说
藏象五志说是中医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即将一些主要的心理现象归纳分类,配属于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素问·宣明五气篇》)。藏象五志说的归纳方法,使复杂的心理现象有法可循,对心理病机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
锐冲
锐冲即锐中,神门之别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如心痛、心烦、心绞痛、心律不齐、高血压、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痴呆、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头痛、眩晕、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等。③针刺神门,可缩短循环时间,使静脉压下降,从而改善心衰症状。
-
心气不收
心气不收即心气不固。心气不固为证候名。又称心气不收。心藏神、主血脉、主汗液等。心气虚弱不能收敛,可出现心神浮越、精神散乱、健忘易惊、心悸、自汗或动则汗出等症。治宜补益心气,辅以重镇安神或固涩收敛。
-
五神
五神是五种精神活动的合称,即神、魄、魂、意、志,分别为五脏所藏。《素问遗篇·本病论》:“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五脏所藏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因而精神状态的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
神脏
神脏五脏的别称。《素问·三部九候论》:“故神脏五,形脏四。”王冰注:“神脏五者,一肝,二心,三脾,四肺,五肾也。所谓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
-
耳针麻醉
概述:耳针麻醉(earacupunctureanesthesia)是通过刺激耳穴达到镇痛作用,以施行手术的一种针刺麻醉方法。选穴:通常除了按心藏神,肺主皮毛的藏象学说选取耳部神门穴和肺穴为各种手术的基本穴外,还根据手术部位和有关脏腑选取耳部相应刺激点,如胃切除选胃穴,脾切除选脾穴等。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