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痞块
《丹溪心法·积聚痞块》:“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一云“痰”),积在左为血块,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杂病广要·积聚》:“大抵积块者,皆因一物为之根,而血涎裹之,乃成形如杯如盘,按之坚硬也。周之干谓:“痞块,肝积也。肝经湿热之气,聚而成也。”③指癥瘕。
-
劳疟
又称母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老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疟积(《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劳疟(《证治要诀·疟寒热》)。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
-
疟母
又称母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老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疟积(《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劳疟(《证治要诀·疟寒热》)。但寒不热的称“牝疟”;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水红花子
炒水红花子:取净水红花子,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迅速拌炒至爆花,取出晾凉。如治腹部痞块胀痛,可与八月札、玫瑰花、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等合用,或者用本品煎膏摊贴痞块,并用酒调膏内服(《保寿堂经验方》)。水红花子具有散瘀消癥、消积止痛、健脾利湿、化痰清热的功能。理论板数按花旗松素峰计算应不低于6000。
-
水红子
炒水红花子:取净水红花子,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迅速拌炒至爆花,取出晾凉。如治腹部痞块胀痛,可与八月札、玫瑰花、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等合用,或者用本品煎膏摊贴痞块,并用酒调膏内服(《保寿堂经验方》)。水红花子具有散瘀消癥、消积止痛、健脾利湿、化痰清热的功能。理论板数按花旗松素峰计算应不低于6000。
-
炒水红花子
用于癥瘕痞块、瘿瘤。炒水红花子的炮制方法:取净水红花子,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迅速拌炒至爆花,取出晾凉。水红花子具有散瘀消癥、消积止痛、健脾利湿、化痰清热的功能。如治腹部痞块胀痛,可与八月札、玫瑰花、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等合用,或者用本品煎膏摊贴痞块,并用酒调膏内服(《保寿堂经验方》)。
-
化积丸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沙市方)之化积丸:别名:龟鳖化痞丸处方:青皮1两,公丁香5钱,硇砂5钱,龟版(醋炒)8钱,槟榔1两,广木香5钱,莪术(醋炒)1两,牙皂5钱,阿魏(醋化)6钱,鳖甲(醋炒)8钱,枳实(麸炒)1两,甘草5钱,广陈皮1两,枳壳(麸炒)1两,三棱(醋炒)1两,二丑1两5钱。
-
化痞膏
生大黄30克半夏荆三棱苏木穿山甲陈皮当归尾全蝎番木鳖红花陈枳壳厚朴蓬莪术血余大贝母川乌天南星香附赤芍药草乌坚槟榔各9克螟蚣10条巴豆仁50粒大鳖1个(切四块)桃枝杨枝槐枝各30厘米葱10根水红花子15克白凤仙根5根制法:先用麻油将前三十一味药煎枯,去渣入铅丹收膏,冷定,加余药末搅匀。
-
痞积
①指疟后痰结或血裹,肝气痞积于胁下者。当与息积、积气等病证相鉴别。痞积之主症为胁下有痞块,时痛时止,胸腹胀痛。②指过食生冷,油腻所引致之痞块。见《医林绳墨·痞块》。主症胸中痞闷,膈塞不通。
-
痞根
概述:痞根为经外奇穴名(pǐgēnEX-B4)。俯卧位,于膀胱经之肓门旁开0.5寸处取穴。痞根穴主治病证:痞根穴主治痞块,腰痛,胃痉挛,胃痛,胃炎,胃扩张,肝炎,肝脾肿大,腰肌劳损,肾下垂,肠炎等。痞根配命门、肾俞、太溪,治腰肌劳损。刺灸法:刺法:一般斜刺0.5~《医经小学》:精宫鬼眼与痞根,疰忤疝痛反胃穴。
-
消痞膏
处方:三棱蓬术川山甲木鳖仁杏仁水红花子萝卜子透骨草(晒千)大黄各30克独头蒜4个制法:上用香油500克,入前药十味煎,以飞丹收之,后下细药:真阿魏、乳香、没药各30克,麝香9克,先下乳、没、阿魏三味,后下麝香,搅匀,待冷倾水中,浸数日,用瓷瓶收贮,勿使泄气。治症瘕痞块。亦有不出脓血而自愈者。
-
阿魏丸
制法上为末,用童便煎阿魏、桃仁成膏。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三《圣济总录》卷一五五处方阿魏(面裹煨熟,细研)1分,丁香1分,木香1分,茴香子(微炒)1分,白芷1分,陈橘皮(汤洗去白,焙)1分,槟榔(锉)1分,香附子(炒)1分,甘草(炙,锉)半两,生姜(去皮,薄切,晒干)半两。温酒或盐汤、生姜汤下亦得。
-
疟疾·正虚邪恋证
定义:疟疾·正虚邪恋证(malariawithsyndromeoflingeringpathogenduetovitalqideficiency)是指正虚邪恋,以遇劳即发,反复发作,寒热不清,胁下痞块,神倦乏力,面黄肌瘦,懒言气短,自汗心悸,舌淡,苔少,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舌脉亦为正气亏虚之象。取脾俞、章门、痞根、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陶道。
-
吸虫病
诊断要点1、有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居住的历史及疫水接触史。慢性血吸虫病由于水毒发展为蛊虫的寄生,以及湿热长期留恋,湿热留滞胃肠,而见腹痛下痢;本病急性期治以清热化湿、杀虫为主;其他疗法1、饮食疗法⑴⑵苡仁赤豆粥: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粳米100克,共煮粥,参芪糯米粉:党参、黄芪、白术各50克,研粉过筛;
-
母疟
又称老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疟积(《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劳疟(《证治要诀·疟寒热》)。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疟积
《张氏医通》卷三:“疟母者,顽痰夹血食而结为癥瘕,鳖甲煎丸,或小柴胡加鳖甲蓬术桃仁…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肓门
肓门穴主治胸、腹疾患:如胸腹胀满,胃脘疼痛,气攻两胁,痞块,便秘,腹痛,乳疾,现又多用肓门穴治疗胃炎,乳腺炎,脾肿大,胃痉挛,胃炎,腰肌劳损等。俯卧取穴。分布着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十二胸神经和第一、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重叠分布。或艾条灸10~肓门配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治消化不良。
-
兴隆
概述:兴隆为经外奇穴名。《凌氏汉章针灸全书》:“兴隆二穴,小肠为腑,主心中冷惫年深,气上攻或结双痃或痞块,兴隆二穴与针通。标准定位:以一寸为边长,作等边三角形,倒置脐上,一角顶点置脐中,底边呈水平,上两角顶为穴位。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于脐上1寸,再旁开1寸处。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5~
-
血
血赖气的推动以供养全身各脏腑组织,维持其正常功能活动。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出血是血虚的病因,又可能是瘀血的病机,血瘀可使出血不止,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又可导致血虚。补气摄血,如归脾汤之类;即血分,为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所创的一种温病辨证方法。
-
药猪胞
《种福堂方》卷二:方名:药猪胞组成:麝香1钱,阿魏3钱,水红花子5钱,大黄5钱,归尾5钱,甘遂5钱,急性子5钱,甘草5钱。用法用量:上为细末,用猪水胞1个,量痞块大小,用尿胞大小,装入干烧酒半胞,将前药末放入胞内,紧扎住口,用白布将胞兜扎于患处。俟块化尽即去之,不可迟也。
-
饮癖
其状胁下弦急,时有水声。”饮癖又名癖饮,是痰饮的一种。《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此由饮水多,水气停聚两胁之间,遇寒气相搏,则结聚而成块,谓之癖饮。因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故健脾、温肾为其正治,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的权宜之法,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以杜水饮生成之源。
-
癖
又称癖气。多由饮食不节,寒痰凝聚,气血瘀阻所致。《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因饮水浆过多,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积聚而成癖。《医学传灯·积聚癥瘕痃僻痞块》:“僻者,隐在两胁之间,时痛时止,故名曰癖,痰与气结也。”根据病因症状的不同,可分为水癖、饮癖、痰癖、酒癖、寒癖等。
-
地骷髅
别名:地枯萝、枯萝卜、空莱菔。3厘米的支根或支根痕;(《医宗汇编》)②治黄疸变为臌胀气喘,翻胃,胸膈饱闷,中脘疼痛,并小儿疳疾结热,噤口痢疾,结胸伤寒,伤力黄肿,并脱力黄各症:人中白(以露天不见粪者方佳,火煅醋淬七次)一两,神曲、白卜子、地骷髅各五钱,砂仁二钱(以上俱炒),陈香橼一个。
-
荷莲豆菜
《*辞典》:荷莲豆菜: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H Li nD uC i别名:团叶鹅儿肠、地花生、痞子草(《贵州民间药物》),荷连豆、水青草、青蛇仔、有米菜(《海南植物志》),串钱草、水荷兰、水流冰、青钱草(《广西药植名录》)。蒴果卵圆形。治热疮,疮疖,痈毒,蛇伤,眼膜炎,小儿疳积及小儿哮喘。
-
水癖
《诸病源候论·水病诸候》:“水癖由水浆不消,水气结聚而成癖,在于两胁之侧,转动便痛,不耐风寒,不欲食而短气是也。”又称支饮。《医学传灯·积聚癥瘕痃癖痞块》:“癖者,隐在两胁之间,时痛时止,故名曰癖,痰与气结也。”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水癖、饮癖、痰癖、酒癖、寒癖等。治宜温肺化饮平喘为主。
-
阴血
概述:阴血即血液。血赖气的推动以供养全身各脏腑组织,维持其正常功能活动。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出血是血虚的病因,又可能是瘀血的病机,血瘀可使出血不止,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又可导致血虚。补气摄血,如归脾汤之类;方药举例:四物汤之类。方药举例:八珍汤之类。方药举例:独参汤或参附汤之类。
-
化痞丸
莪术(醋炒)海浮石(煅)瓦楞子(煅)干漆大茴香山楂穿山甲丁香五灵脂白芷陈皮延胡索木香牡丹皮青皮桔梗枳壳胡椒神曲蒲黄香附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厚朴砂仁鳖甲(醋炒)朴消各9克阿魏15克小茴香赤芍药使君子(净肉)桂皮铁花粉各120克水红花子12克制法:上药为末,皂角煎汤泛丸,梧桐子大。主治诸疳癖积。
-
病因辨证
概述:病因辨证为辨证方法之一。六淫属于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病和传染病)的病因。《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志活动。七情之一。④痰饮多具有湿证特点。②症状以腹中阵痛、便虫、吐虫、嗜食异物、鼻孔或肛门瘙痒为特点。
-
白鸡屎藤
《*辞典》:白鸡屎藤: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B iJīShǐT nɡ别名:臭皮藤、臭茎子、迎风子(《植物名实图考》)。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毛鸡屎藤的根或全草。小枝密被白色柔毛。花期秋季。功能主治:治黄疸,痢疾,食积,痞块,经闭。(《贵州民间药物》)②治肝炎:白鸡屎藤、水苏麻、大小血藤、白薇各三至五钱。
-
四贤串
《串雅补》卷二:组成:雷丸1两,青皮5钱,三棱3分,黑丑(头末)5钱。主治:食积疳劳,翻胃噎膈,五臌十胀,虫积痞块。用法用量:每服3钱,早空心沙糖调服。后下鱼冻,再下虫2-3次,用粥饮汤止之。若治痞块,用陈酒送下,块即降消,不必用全虫等类。制备方法:上为末。
-
神妙五枝膏
《古今医鉴》卷十六:方名:神妙五枝膏组成:川乌6钱,草乌6钱,防风6钱,白芷6钱,当归6钱,熟地黄6钱,木鳖子(去壳)6钱,穿山甲6钱,大黄6钱,甘草6钱,槐1寸,桃1寸,柳1寸,椿1寸,楮(用枝)1寸,血余1握。主治:腰痛,咳嗽,痞块及诸般疮毒。咳嗽贴肺俞2穴;诸般疮毒随大小贴之。
-
篦子舒筋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篦子舒筋草:拼音名:B ZǐShūJīnCǎo别名:牛肋巴、舒筋草来源:蕨类蹄盖蕨科篦子舒筋草Cyclosorusdentatus(Forsk.)Ching,以根状茎入药。羽片12-18对,线形,长渐尖,成尾状,长7-11cm,宽1-1.8cm,基部羽片稍缩短,下部4-5对羽片间隔稍远,羽状半裂,裂片圆头,叶两面被毛,脉羽状。手指麻木;
-
山楂内消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hanzhaNeixiaoWan标准编号:WS3-B-2839-98处方:香附(醋制)80g陈皮80g山楂60g麦芽(炒)60g五灵脂(醋制)60g清半夏40g青皮(醋制)40g莱菔子(炒)40g砂仁30g莪术(醋制)20g三棱(醋制)20g制法: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用于倒饱吞酸,胸满气胀,肚腹疼痛,大便燥结。
-
水红花膏
概述:水红花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用法用量:以水熬膏,水或酒调服;功能主治:《景岳全书·外科钤·古方》卷六十四方之水红花膏主治痞块。方出《本草纲目》卷十六引《刘松石保寿堂》,名见《景岳全书》卷六十四方之水红花膏:组成:水红花或子。用法用量:上药每1碗,以水3碗,用桑柴文武火煎成膏。
-
家传西圣膏
功能主治:男妇小儿,远年近日,五劳七伤,左瘫右痪,手足麻木,遍身筋骨疼痛,咳嗽痰喘,疟疾痢疾,痞疾走气,遗精白浊,偏坠疝气,寒湿脚气;细药开后:乳香、没药、血竭各1两,轻粉8钱,朝脑2两,龙骨2两,赤石脂2两,海螵蛸5钱,冰片、麝香各3钱,雄黄2两,上药共为末,加入前膏内。腰痛,贴命门穴;
-
马桑根
性味:苦,凉,有大毒。《*辞典》·马桑根:出处:《草木便方》拼音名:MǎSānɡGēn别名:乌龙须((草木便方》)来源:马桑科植物马桑的根,冬季采掘。"功能主治:治风湿麻木,风火牙痛,痰饮,痞块,瘰疬,跌扑损伤,急性结膜炎,汤火伤。(《贵阳民间药草》)②治风火牙痛:马桑根、地骨皮,炖猪肉服。
-
虾蟆膏
《验方新编》卷十一:方名:虾蟆膏组成:真小磨麻油10两,槐树枝(青而肥嫩者)3尺3寸,铅粉4两(临用须晒极干过筛),大癞虾蟆1个(癞多者佳,小则2个,要数月前预取,阴干,眼红腹无八字纹者勿用)。一切无名肿毒、大小疮疖或腿肿湿气,痞块,俱贴患处。《理瀹骈文》:方名:虾蟆膏组成:干蟾皮(油熬)、黄丹。
-
万春膏
主治:五劳七伤,负重伤力,通身筋骨疼痛,左瘫右痪,手足麻木,偏正头风,痰喘气逆,咳嗽吐痰,心胃两气疼痛,小肠疝气,浑身流走气痛,寒湿脚气,男子遗精白浊,妇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赤白痢疾,疟疾,一切无名恶毒,疔疮、发背、杨梅、瘰疬、痞块,痈疽肿痛等。
-
化积散
槟榔10斤,三棱5斤,莪术5斤。功能主治:《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之化积散主治癥瘕积聚,小儿乳积、食积、虫积。男妇五积六聚。《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化积散:组成: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炒槟榔、炒鸡内金、炒黑牵牛子、炒白牵牛子各等分。治小儿宿食不化,积滞痞块,面色萎黄,不思饮食,腹大膨胀。
-
制水蛭
水蛭味咸、苦,性平,有小毒,归肝经。《中华本草》:水蛭具有破血逐瘀、通经消症的功效。如治瘀滞癥瘕、经闭及跌打损伤、瘀滞疼痛的化癥回生丹(《温病条辨》)。(2)降血脂作用:水蛭生品、烫品或制品(酒润麸制)灌胃高脂血症大鼠10天,均可纠正血浆脂蛋白紊乱,生品并能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的血清胆固醇含量。
-
滑石粉炒水蛭
水蛭味咸、苦,性平,有小毒,归肝经。《中华本草》:水蛭具有破血逐瘀、通经消症的功效。如治瘀滞癥瘕、经闭及跌打损伤、瘀滞疼痛的化癥回生丹(《温病条辨》)。(2)降血脂作用:水蛭生品、烫品或制品(酒润麸制)灌胃高脂血症大鼠10天,均可纠正血浆脂蛋白紊乱,生品并能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的血清胆固醇含量。
-
炒水蛭
水蛭味咸、苦,性平,有小毒,归肝经。《中华本草》:水蛭具有破血逐瘀、通经消症的功效。如治瘀滞癥瘕、经闭及跌打损伤、瘀滞疼痛的化癥回生丹(《温病条辨》)。(2)降血脂作用:水蛭生品、烫品或制品(酒润麸制)灌胃高脂血症大鼠10天,均可纠正血浆脂蛋白紊乱,生品并能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的血清胆固醇含量。
-
赤阳子
治食积,虫积,泄泻,痢疾,痞块,产后血瘀,崩漏。《*辞典》·赤阳子: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ChìYánɡZǐ别名:救军粮、赤果、纯阳子、火把果(《滇南本草》),红子(《分类草药性》),救兵粮(《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水沙子(《四川中药志》)。单叶互生,有时簇生;④《云南中草药》:健脾和胃。
-
积聚痞块穴
积聚痞块穴为经外奇穴名。出《类经图翼》。《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主治积聚痞块、胃痛、肠鸣、消化不良、经闭、遗精等。《类经图翼》:“积聚痞块,久痞,灸背脊中命门穴两旁各四指许是穴,痞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中国针灸学》列作经外穴,名积聚痞块。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食疟
食疟的病因病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叙论》:“病者寒热,善饥而不能食,食已支满,腹急 痛,病以日作,名曰胃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足阳明疟
概述:足阳明疟为病证名,指疟发于足阳明者。《类证治裁·阴疟》认为:“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足少阳证疟
注解:足少阳证疟为病名,指疟发于足少阳者。《类证治裁·阴疟》认为:“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疟疾·暑热内郁证
定义:疟疾·暑热内郁证(malariawithsyndromeofinternalretentionofhot-summerheat)是指暑热之邪,内郁于里,以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楚,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取大椎、曲池、外关、后溪、陶道、委中。
-
风疟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
肺疟
五脏疟即五脏疟疾,指肺疟、心疟、肝疟、脾疟、肾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