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证
辨证即辨析疾病证候,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环节之一。辨证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对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证候的思维方法,是中医临床认识与诊断病证的重要方法。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即通过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对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证候,称辨证;
-
五轮辨证法
睑弦赤烂而痒,多脾经湿热,或外感风邪;眵泪胶粘,睑内颗粒累累,多脾胃湿热蕴结。白睛结节隆起,血脉紫暗,多火毒郁结,气血瘀滞; ^^:实证:瞳神紧小,眼珠坠痛拒按,多肝经风热,或肝胆实火;虚证:瞳神干缺,多肾阴不足,或阴虚火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
辩证学
辩证学是论述和研究中医辨证理论和辨证方法的学科。中医辨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八纲辨证、气血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在各种辨证方法中,八纲辨证是基础,其『也各种辩证方法都是对八纲辨证的深化和补充,而脏腑辨证是临床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
中医嗓音医学
中医嗓音医学是祖国医学领域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咽、喉(声带)等发音器官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洽、预防和护理。
-
中医药微量元素辨证施治方法
在中医药与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经过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发现不同的“证”,就有不同的元素缺乏和元素过剩,而相应的治疗药物,刚好富含有该病缺乏的元素而含较少的过剩元素。此种选药方法与传统辨证施治理论大体吻合,但在个别首选药物上有些差异,是否合理,有待实验验证。
-
手癣
疾病科属皮肤科疾病概述手癣是发生于手部的癣。⑴水疱型:皮疹为深在性小水疱,散在或群集分布,破溃或吸收后有少量鳞屑。自觉瘙痒明显,常因搔抓或自行用针挑水疱而继发感染。若水疱型或糜烂型继发感染者,则多属湿热,此时宜结合辨证治疗,治疗方法为清热解毒利湿。辨证论治参照足癣论治施药。外治法参照足癣外治法。
-
丁甘仁医案
《丁甘仁医案》为书名。丁甘仁撰。六为内科杂病、时病;卷七妇科;分列伤寒、霍乱、调经、脑疽等多种病证,收载病案约400例。治外感病能融会伤寒与温病的辨证治法;对外科病症亦注重整体,辨虚实寒热,内、外治相结合。有的版本附有《喉痧症治概要》,对喉痧的病因、病理、治疗阐发甚详。本书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排印本。
-
中医徽量元素诊断
近年来对正常人体各年龄组发、血等微量元素的测定已获得大量数据。同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发现各种“证”都有其微量元素变化的客观物质基础。例如与正常人组相比,血清锌值下降可能为虚证的共性表现,而阴虚和阳虚在微量元素变化方面呈截然相反的结果,故可作为辨证指标。
-
张炳厚
张炳厚,中共党员,北京市房山区人,1937年5月出生。并以脏腑辨证为核心,用方新颖而不失规矩,遣药奇特而不违理法,讲究引经报使,擅用虫蚁类药。他精通中医内外妇儿诸科,长治各种疑难怪证,尤其对疼痛诸证颇有心得而疗效显著。主持的“川穹茶调散类方治疗偏头痛虚证”等课题获多项部、市级科技成果奖。
-
方氏脉症正宗
《方氏脉症正宗》为综合性医书。又名《医学正宗》。本书以脉诊与辨证为纲,卷一以辨脉为主;卷二~四分述内、儿、妇、外各科多种病症证治,每一病证分述病因、辨证、治法、方药及治案;卷末附常用药药性及经穴述要。论人身根本以气血盛衰为纲。所论脉证方药颇为明晰、治病主张同类药并用而反对寒热药并用、气血药杂投。
-
南病别鉴
《南病别鉴》温病学著作。宋氏鉴于江南地区温热湿热病居多,因取温病著作中影响较大的叶天士《温证论治》,薛生白《湿热条辨》及薛公望《伤寒直解辨证歌》三书加以辑注。宋氏辑注本书,在分析温热、湿热两种热病的辨证和论治方面颇有条理,书末所附宋氏个人所撰《辨证要略》,亦颇有见地。现存自刻初刊本及多种清刻本。
-
辨证施护
1.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护士应根据患者的中医辨证、治则及病情变化,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表证发热无汗时,室内应保持温暖、避风,并加衣被,促使出汗,但汗出不可过多,以全身微微汗出为宜。(2)根据脏腑功能失调与情绪的相互关系,向患者作好解释,如肝阳上亢者多烦躁易怒,大怒又能伤肝等。
-
新编中医学概要
《新编中医学概要》综合性医书。上篇基础理论,论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等;中篇治法方药,介绍治疗原则,方药基本知识,常用治法和方药;列述传染病、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皮肤科、肿瘤等80多种疾病的病因病证、辨证和治疗方药。力求反映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中草药、新医疗法等方面的成就。
-
至真要大论篇
《至真要大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至真要,即至为真切重要之义。本篇着重说明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并在病机、辨证、治疗立法等方面都作了系统而精辟的论述。内容把司天在泉六气分治的变化所产生的疾病,以及六气胜复的道理及其影响所致的病变,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指出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
伤寒杀车捶法
《伤寒杀车捶法》为《伤寒六书》之第三卷。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5.《伤寒截江网》:全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
-
红战舌
概述:红战舌为舌象。舌颤掉不安,即舌颤,指舌体蠕蠕微动之象。病因病机:多因内风或酒毒所致。辨证分型:舌淡红或淡白而蠕蠕微动,多属心脾两虚,血虚生风;舌紫红而颤动,多属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辨证论治:若深红而战者,宜清热泻火;若紫红而战者,宜凉血泄热;若鲜红而战者,宜滋阴降火(见《伤寒舌鉴》)。
-
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4种基本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依据的中医诊断原则。辨证过程中,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才能确切地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寒热虚实、标本缓急,正确地指导治疗。要防止片面夸大某一诊法的作用,以一诊代替四诊。
-
伤寒六书
《伤寒六书》为伤寒著作。1.《伤寒琐言》:乃陶氏学习研究伤寒的随笔记录;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5.《伤寒截江网》:全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
-
目黯黑
目黯黑为症状名。多由内有瘀血或痰饮所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又李中梓《诊家正眼》卷一:“目胞黑者,痰也。由瘀血而致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因风痰而致者,治宜疏风涤痰,方用礞石滚痰丸加减。宜结合全身证候辨证论治。
-
伤寒琐言
《伤寒琐言》为《伤寒六书》之第一卷。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4.《伤寒一提金》:为提纲性伤寒启蒙读物。5.《伤寒截江网》:全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
-
诊法
概述:诊法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临床收集病变资料,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证候,判断疾病,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方法。专指四诊:诊法诊察疾病的方法。《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
救偏琐言
《救偏琐言》痘疹专著。清·费启泰撰。刊于1659年。作者认为古人治痘之法,多有所偏,特别是略于攻下、解毒、凉血、清火诸法,因而根据临床经验写成此书。对痘疹的辨证原则和治疗方法论述颇详。书中除讨论了一些具体的痘科辨证外,并附怪痘的图像及备用良方。
-
伤寒明理续论
《伤寒明理续论》为《伤寒六书》之第六卷。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5.《伤寒截江网》:全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
-
王若谷
王若谷即王惟德。对痈疽的诊治经验颇为丰富,主张要善辨证之阴阳虚实,强调辨证论治,一反过去有些医书所述的那种只注重根据疮肿所生部位去诊治或只是简单地循经投药的说法,而重视全身症状在鉴别诊断上的意义。在治疗上,也很有独到之处,除外治法外,还重视内治,所倡用的方剂,如阳和汤等,至今仍为有价值的方剂。
-
丝状疣
疾病科属:皮肤科疾病概述:丝状疣是发生于皮肤浅表的外形如丝的小赘生物,俗称线瘊。诊断要点:1、好发于眼睑、颈项、颏部和头皮等部位。3、一般无自觉症状。辨证分析:丝状疣多因风邪搏于肌肤而发。本病因多为单发,且较浅表,治疗上一般采用外治法即可。辨证论治:1、推疣法2、结扎法参照寻常疣外治法。
-
厘正按摩要术
《厘正按摩要术》推拿专著。清·张振鋆辑。刊于1889年。本书是在明·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一书基础上,进一步校订补辑而成。卷一辨证,包括四诊及按胸腹等儿科诊断法,尤重小儿望诊。卷三取穴,包括十四经脉经穴图说及儿科推拿的各种取穴及手法图说29个;卷四列证,叙述惊风、疳疾等24类疾病的症候及推拿法。
-
马培之
马培之(1820~1898)为清代医学家,名文植。精医术,为孟河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随祖临证16年,尽传其学,以内、外、喉三科见长。尝云:“看症辨证,全凭眼力;撰《外科传薪集》。另经评述之医书有《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急救百病济世回生良方》2卷(1893)等。从学弟子甚众,著名者如丁甘仁、贺季衡、邓星伯等。
-
《中医学》
《中医学》综合性医书。下篇针灸和新医疗法,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新医疗法、常见疾病治疗、针刺麻醉等。全书临床部分采用现代医学病名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和辨证论治,治法包括验方、草药,内容比较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和祖国医学遗产的发掘进展情况,197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
五脏化液
五脏化液为病因病理学名词。指五液与五脏的功能活动、经脉所过或开窍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张志聪《素问集注》:“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因此,五液分泌的异常,可作为五脏辨证和津液辨证的参考。
-
辨证录
《辨证录》综合性医书。清·陈士铎述(托名岐伯、张仲景所传)。成书约为1687年。分伤寒、中寒、中风等126门,700余证,每证详列病状、病因、立法处方及方剂配伍,说理明白易晓,析证简要中肯,每于循乎常理之间突发反问,然后层层剖析、丝丝入扣,排除疑似、辨定本原。但其辨证着重于症状的鉴别分析,而忽于舌脉的诊察。
-
临证指南
概述:《临证指南医案》为中医医案著作。清·叶桂原撰。刊于1766年。内容以病为纲,分为89门,体现了叶氏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的特点。立法处方熨贴、中肯,用药灵活而有法度。其中温病治案颇多,反映出叶氏卫气营血的辨证特色及汗、清、透、凉、散诸法先后缓急的施治原则。吴瑭撰《温病条辨》多取材于此。
-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痘疹方论》为儿科著作,一卷,宋·陈文中约撰于13世纪中期。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书与《小儿病源方论》合刊出版,书名:《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次论辨证和治法,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表里俱实者,身壮热、大便黄稠,其疮必光泽、起发肥满,疮易出易靥。
-
妊娠风疹
概述:妊娠风疹(rubelladuringpregnancy、gestationalrubella)为病名。症状:孕妇因感受风疹病毒而出现皮肤发红起团块或癍疹、丘疹的病变,常伴发热、头痛。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多属外有风热之邪蕴郁肌肤血络,内有早孕机体自身的热毒所致。辨证论治:风热蕴肤者,宜疏风清热,方用加味消毒饮。
-
伤寒一提金
《伤寒一提金》为《伤寒六书》之第四卷。明·陶华约撰于15世纪中期。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5.《伤寒截江网》:全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
-
痘疹心法
《痘疹心法》痘疹专著,又名《痘疹世医心法》。卷一——八阐述痘疹的特点,以及发热、出见、起发、成实、收质、落痂、痘后余毒等各阶段的辨证治疗;全书论述痘疹全面系统尤其对痘疹从发热到痘后的七个发展阶段的证候特点和辨证论治的论述较之其他痘疹专著为详备,除正文外,穿插七言歌诀,附载作者个人的一些临床验案。
-
治验回忆录
《治验回忆录》医案著作。赵守真撰。本书选收作者临床验案一百例,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妇科、儿科治例。所列医案大多记载了病证治疗的全过程、较系统地叙述病证的表现、辨证的重点、诊断的依据,处方的准绳等内容。对充实中医理论知识、更好地掌握辨证论治在医疗实践中的运用有所启发。196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昼夜证象同异辨
昼夜证象同异辨诊断学术语。根据病情在日间和夜间的变化对比,来推断疾病深浅进退的一种辨证方法。昼安静而夜发热烦躁,为热入血室。夜恶寒而昼安静,为邪旺于阴。夜安静而昼恶寒,为阴气上溢于阳中。《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
针麻个体差异
针刺麻醉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研究中发现,如在手术病种、针麻穴位、针刺方法、辅助用药等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个体所取得针麻效果不同,这种差异称针麻个体差异。引起针麻个体差异的因素:针麻个体差异和患者的精神类型、个体机能状态、基础痛阈、耐针力或耐电力、辨证类型等因素有关。
-
舌瘖
又名舌缓。舌瘖的症状:《疡医大全》卷十五:“舌瘖者,中风而舌不转运,舌强不能言是也。”又《医学纲目》卷十:“知瘖,乃中风舌不能转运之类,但舌本不能转运语言,而咽喉声音则如故也。”如属中风失音者,治宜祛风豁痰。可选用小续命汤,温胆汤等加胆星、僵蚕、全蝎、石菖蒲等。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
-
温热经纬
《温热经纬》温病著作。清·王孟英撰于1852年。卷一-二选辑《内经》、《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温热病的论述,并引录前人的注文以阐明一些温热病病原、证候辨证及治法;全书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见本书自序),参考各家有关著述,并有较多的个人见解,是一部较有影响的温热病专著。
-
王惟德
宋代针灸学家王惟一:王惟德即王惟一。同年,他又设计并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具,铜人的躯体、脏腑可以分合,体表刻有针灸穴位,用金字标明穴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之用。在治疗上,也很有独到之处,除外治法外,还重视内治,所倡用的方剂,如阳和汤等,至今仍为有价值的方剂。《外科证治全生集》全文在线阅读
-
伤寒家秘的本
《伤寒家秘的本》为《伤寒六书》之第二卷。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5.《伤寒截江网》:全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
-
伤寒截江网
《伤寒截江网》为《伤寒六书》之第五卷。1.《伤寒琐言》:乃陶氏学习研究伤寒的随笔记录;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6.《伤寒明理续论》:陶氏根据个人见闻,参考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体例和内容,予以补充修改而成。
-
临证指南医案
概述:《临证指南医案》为中医医案著作。清·叶桂原撰。刊于1766年。内容以病为纲,分为89门,体现了叶氏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的特点。立法处方熨贴、中肯,用药灵活而有法度。其中温病治案颇多,反映出叶氏卫气营血的辨证特色及汗、清、透、凉、散诸法先后缓急的施治原则。吴瑭撰《温病条辨》多取材于此。
-
痔科饮食疗法
痔科饮食疗法又称痔科药膳疗法,是中医治疗痔科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应辨证选膳,即从整体观念出发,因人、因地、因时地进行辨证施治。如治痔疮出血,血热型者用生地黄粥,湿热型者用无花果粥,阴虚型者用糯米阿胶粥。痔科病患者一般应忌食或少食富有刺激性的饮食,如白酒、黄酒、辣椒、胡椒、生姜、蒜、葱、芥末等。
-
陈幼清
学医时间:1953年从医时间:1958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叶天士、王孟英、吴鞠通、程钟龄、李时珍。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及各家医案。单位:如东县中医院(邮码:226400)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内科,对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尤有体会。
-
蒲辅周
蒲辅周现代医学家(1888-1975年)。四川梓潼人。后又深入钻研《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著作。曾以其医术挽救甚多温病包括乙型脑炎等传染病患者。其著作有《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对几种妇女病的治疗法》、《中医对几种传染病的辨证论治》等多种。
-
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1.选用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临床使用应辨证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6.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
郑承瀚
郑承瀚清代喉科医家。性好医学外,通地理,尝遍游楚、豫、江、浙等地,获传方,用之多效,兼擅幼科、痘科与针灸。嘉庆九年(1804)与方成培博采古方,增订方氏原著《重楼玉钥续编》两卷。书中详论喉科虚证,以及喉科色脉辨证。又著《喉白阐微》一卷(1797年)。
-
针麻术前预测
针麻术前预测为针麻术语。除了从病种、病灶情况着手分析外,主要观察耐痛阈、触觉阈、痛觉阈和两点辨别阈等,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心理因素分析。测定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常用的指标有呼吸波、指端脉搏波、心率、皮肤交流电反射等。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血液中与痛有关的化学物质,如钾离子、组织胺、缓激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