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气
2.春天的生发之气;少火有生发气机、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素问经注节解》:“生气者何?
-
气立
气立是指人体之气正常运行,生理功能正常发挥。“气立”之气,谓生气,在人体则指真气;《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王冰注:“根于外者,生源系地,故其所生长化成收藏,皆为造化之气所成立。”
-
少火
少火为生理学名词。指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少火生气。”
-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保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或老同学,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却说不上几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概述:植物神经紊乱是因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以及生气和精神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组症状群。治疗:过去对于植物神经紊乱的患者在临床上,常按精神病,抑郁症用一些抗精神病药进行治疗,往往疗效不好,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药物如:谷维素,维生素B1。
-
肾间动气
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真气,是命门之火的体现。人体脏腑经脉之气以及三焦气化,均赖肾间动气的作用。《难经·八难》:“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
渐生汤
处方:人参3钱,白术5钱,茯苓1两,山药1两,芡实1两,黄耆3钱,白芍5钱,甘草1钱,砂仁3粒。功能主治:扶胃气以回阳,助胃气以生阴。主冬月伤寒,误汗误下,身重,目不见人,自利不止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此症虽坏而犹有生气,是阴阳在欲绝未绝之候,故用参、苓、耆、术之品,得以回春也。淖摘录:《辨证录》卷一
-
十全流气饮
概述:十全流气饮出自《外科正宗》卷二。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食远服。十全流气饮的处方:陈皮赤茯苓乌药川芎当归白芍各3克香附2.4克青皮1.8克甘草1.5克木香0.9克十全流气饮的功能主治:十全流气饮治忧思抑郁,致生气瘿、肉瘤,皮色不变,日久渐大者。
-
拘
《素问·五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筋脉拘紧牵强不伸之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杂证会心录》卷上:“古书有风寒、湿热、血虚之不同,然总不外亡血,筋无荣养则尽之矣。盖阴血受伤则血燥,血燥则筋失所滋,为拘为挛。”参拘急、拘挛条。
-
筋脉沮弛
筋脉沮弛指筋脉败坏而弛缓。《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
筋脉横解
筋脉横解筋脉横满解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
筋脉和同
筋脉和同即筋脉舒和。《素问·生气通天论》:“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
筋脉
筋脉①即筋。《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详见“筋①”。②指经筋血脉。见“筋脉和同”。③指局部血络。见“筋脉横解。”④指宗筋,即作用于房室用力的筋脉。“筋脉懈惰”。
-
坏都
坏都毁坏的堤坝。形容病势汹涌迅猛,如堤坝崩决。《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
汗出偏沮
汗出偏沮病证名。指汗液只在身体的半边排出。即半身有汗半身无汗。多为邪侵经络或营卫俱虚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参见偏枯条。
-
寒湿头痛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因于湿,首如裹”之载述。《兰室秘藏·头痛门》:“如气上不下,头痛巅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阳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医钞类编》卷五:“寒湿头痛,首如裹,面如蒙,恶风恶寒,拘急不仁,…寒湿头痛,眩运,渗湿汤;湿气在表,头重,羌活胜湿汤。”
-
隔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当隔,隔者当写。”《素问·至真要大论》:“隔肠不便。”②隔离,隔开。《素问·方盛衰论》:“五部隔无征,若后旷野。”饮食不下,大便不通的隔证,又称噎膈。《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三阳结谓之隔。”④通膈,胸膈。《丹溪心法》:“若血溢于浊道,留聚隔间,满则吐血。”
-
膏粱之变
膏粱之变指长期饮食肥甘厚味食物所引起的病变。《素问·生气通天论》:“高(膏)梁(粱)之变,足生大丁(疔)。”
-
膏粱厚味
膏粱即膏脂与粱米,泛指肥甘美味食物。膏粱厚味是指油腻或味道浓厚的食物。长期多食此类食物,不但损伤脾胃,还易发生痰热和疮疡等病证。如膏粱之变指长期饮食肥甘厚味食物使体内湿热蕴积生毒,好发疔疮痈肿等疾患。《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高(膏)梁(粱)之变,足生大丁(疔)。”
-
高梁之变
高梁之变多食肥甘厚味及精细粮食导致的病变。“高”通“膏”;“梁”通“粱”。《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
浮
一般多见于表证疾病的初期,病位浅者,是正气鼓邪外出之象。《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灵枢·五色》:“审察泽夭,谓之良工,沉浊为内,浮泽为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土形之人…
-
烦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至于胸中烦,心中烦,内烦,虚烦,皆以烦为热。”《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王冰注:“烦谓烦躁。”《杂病源流犀烛·烦躁健忘源流》:“内热心烦曰烦。参见烦热、虚烦、心烦、烦躁条。
-
吸
吸①气从口鼻引入体内。《素问·生气通天论》:“把握阴阳,呼吸精气。”②指吸气一次的时间。《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本草纲目·石部·慈石》引苏颂曰:“磁卅者岁贡最佳,能吸铁虚连十数针。”④喝,饮。《本草纲目·鳞部·乌贼》:“乌贼能吸波噀墨。”
-
大筋
大筋为人体结构名,指较粗大的肌腱或韧带。《素问·气府论》:“项中大筋两傍各一”。《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
-
湊理
湊理同“腠理”。指皮肤、肌肉的纹理。《素问·生气通天论》:“气血以流,湊理以密。”《素问·五常政大论》:“此湊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
-
传化
传化指五脏疾病的传变和转化。有按五脏生尅传化者,有不按这一规律传化者。根据不同的病因、体质等因素而异。《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
苍天
苍天①即天空。《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张志聪注:“天色深玄,故曰苍天。”②天象之一。指天空中有青色云气。《素问·五运行大论》:“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
-
薄厥
是指以突然发生的眩晕、头痛,烦躁不安,偏身麻木,甚则神志不清,汗出,息促等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病。病因病机:因大怒而致的厥证。出《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症状:阳气亢盛,血随气逆郁积头部,而出现卒然厥逆、头痛、眩仆的昏厥重症。
-
八味生脉汤
《杂症会心录》卷上处方熟地5钱,人参1-2钱或5-7钱,麦冬2钱,山药1钱5分,山萸肉1钱5分,丹皮1钱,茯苓1钱,肉桂5分,泽泻5分,五味子5分,川附子5分。各家论述先天无形之火乃真阳之火,人身无此火则神机灭息,生气消亡矣。惟桂、附能入肾命之间而补之,故加入六味中,复以人参、麦冬、五味以收阴生脉,而虚火归经矣。
-
定喘神奇丹
处方:人参2两,牛膝5钱,麦冬2两,北五味2钱,熟地2两,山茱萸4钱。功能主治:痰气上冲于咽喉,气塞肺管,作喘而不能取息,其息不粗,而无抬肩之状,属气虚而非气盛者。用法用量:水煎服。用熟地以益肾中之水也,肾水大足,自不去泄肺金之气,然非多加则阴不能骤生,而火不可以遽制。摘录:《辨证录》卷四
-
螳螂跌打
《*辞典》:螳螂跌打: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拼音名:T nɡL nɡDiēDǎ别名:硬骨散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石柑子的茎、叶。切碎晒干。原形态:常绿附生藤本,节上生气根。生境分布:附生于石上或树上。性味:苦辛,温。功能主治:舒筋活络,接骨续筋,散瘀消肿,祛风湿。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骨痛,腰腿痛。
-
升降饮
《医林纂要》卷十:组成:韭菜汁、童便。功效:祛瘀血。主治:跌打损伤。用法用量:和酒少许饮之。各家论述:韭菜汁能补元阳,滋阴血,鼓舞生气,自下而升;童便能补少阴,决三焦,涤荡瘀热,自上而降。阴阳理而瘀血自行,且能滋补正气而至易至简,勿以贱忽之。
-
芎归血余散
《直指》卷九:组成:室女顶门生发1小团(井水洗取油腻,法醋浸一宿,日中晒干,纸撚火烧存性),川芎半两,当归3钱,木香2钱,桃仁(水浸,去皮,焙)2钱,安息香1钱,雄黄1钱,全蝎2枚,江上大鲤鱼头(生截断)1枚(醋炙酥)。传尸劳瘵,面赤,五心烦热。服药毕,吸生气入口腹中,烧降真香置床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至仁丹
《辨证录》卷二:组成:人参1两,白术1两,黄耆1两,茯苓3钱,半夏3钱,肉桂2钱,薏苡3钱,甘草1钱。主治:中气。补气而右手不仁随补而随效也。故气虚者痰盛,痰即斯气之虚而作祟,上达心而旁及手足,故身欲仆而手足不仁,口吐涎沫耳。土旺而气自郁蒸,气有根蒂,脏腑无非生气,而经络皮肉,何至有不通之患哉!
-
香艾丸
《圣济总录》卷七十七:方名:香艾丸组成: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等分。主治:气痢腹痛,睡卧不安。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盐汤送下。制备方法:上瓦器盛之,用醇醋浸经7日,于净锅内用火煮令醋尽,就炒干为细末,仍用醋煮粳米粉为糊,入乳钵和匀,小儿丸如萝卜子大,大人丸如梧桐子大。
-
苔原
苔原又叫做冻原,为典型的寒带生态系统,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带,形成一条大致连续的冻原地带。主要是苔藓、地衣和莎草科、禾本科、毛茛科、十字花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及杨柳科、石楠科与桦木科的矮小灌木。它们多数紧贴地面生长,避免风寒。群落结构简单,通常仅1-2层。夏季多有候鸟迁来繁息。
-
人格解体神经症
人格解体神经症又称人格解体障碍,是以持续或反复出现对自身或环境感到疏远或陌生的不愉快体验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患者有的认为他自己脱离了他们精神活动或躯体,有感到时间过得很慢或很快等。3.当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症状占优势并持续存在时方能考虑此病,焦虑、抑郁、恐怖是继发症状。可试用森田疗法,睡眠疗法。
-
毒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疮疡发病中,常见的病因有火毒、热毒;先天禀赋不耐接触某物而受害者如漆毒、沥青毒等。亦指代药物。《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
良医
良医优秀的医生。见《素问·生气通天论》等篇。
-
劳汗
劳汗证名。指稍劳即出汗。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脾虚气弱,以致稍劳即见汗出淋漓。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减。
-
阴生于阳
阴生于阳是指根据阴阳学说中阴阳依存互根的道理,阴以阳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在人体来说,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有赖于阳气的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沮弛
沮(jǔ举)弛败坏松弛。《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
亟
亟㈠音气(qì)。《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观《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即此藏精起气之谓。”《素问·疏五过论》:“粗工治之,数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王冰注:“数刺阴阳经脉,气夺病甚,故身体解散而不用,四支废运而转筋,如是故知死日有期。”
-
冲和资生丸
处方:白术4两,茯神2两5钱,枣仁2两5钱,当归2两5钱,莲肉2两5钱,人参2两,黄耆1两5钱,陈皮1两5钱,砂仁1两5钱,楂肉1两5钱,神曲1两5钱,麦芽粉1两5钱,白蔻仁1两,远志1两,益智1两,木香5钱。功能主治:补脾胃营气,补肺统气,疏肝达气,滋心育气,益肾生气。
-
内经素问校正
《内经素问校正》为医经类著作。清·于鬯(醴尊)撰。此书着重将《黄帝内经素问》之疑难及误注加以校正,共97则,每能披聋醒瞶,径得旨蕴。如释《生气通天论》“溃溃乎若坏都”句之“都”字曰:“都字盖本作‘陼’,二者并谐‘者’声,论假借之例亦无不通。此书统收《香草续校书》中。1963年中华书局出影印本。
-
生之本
生之本即生命的源泉与根本,指阴阳。《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天地之道,所以生命的发生及其全过程,都由天地阴阳相反相成的作用所支配,故人的生命,亦以阴阳为根本。
-
运气盛衰
运气盛衰是根据运和气的五行生克关系来测定运和气的盛衰。运生气或者运克气为运盛气衰;气生运或者气克运为气盛运衰。
-
湿邪
湿邪为六淫之一,是指具有易阻气机、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的邪气。湿为长夏主气,过极则构成病因,长夏多湿病。外感湿邪,则见肢体沉重、困倦乏力、骨节肌肉疼痛、痛处不移。湿浊内阻肠胃,则见纳谷不香、脘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湿性重浊
湿性重浊是指湿邪致病,常表现出易导致肢体沉重及分泌物混浊的特点。湿为长夏主气,过极则构成病因,长夏多湿病。外感湿邪,则见肢体沉重、困倦乏力、骨节肌肉疼痛、痛处不移。湿浊内阻肠胃,则见纳谷不香、脘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湿性黏滞
湿性黏滞是指湿邪致病,常表现出分泌物黏稠、排出困难且病程缠绵难愈的特点。湿为长夏主气,过极则构成病因,长夏多湿病。外感湿邪,则见肢体沉重、困倦乏力、骨节肌肉疼痛、痛处不移。湿浊内阻肠胃,则见纳谷不香、脘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