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床子散
概述:蛇床子散同名方剂约有十六首,其中《妇产科学》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蛇床子15g、川椒15g、明矾15g、苦参15g、百部15g,具有止痒杀虫之功效。主治湿邪虫毒入侵阴部,阴痒或阴道滴虫,臭秽,口苦胸闷,舌苔黄腻,脉弦数。方中蛇床子燥湿杀虫,外用以治阴痒带下;2.《金匮要略心典》:阴寒,阴中寒也。
-
坐药法
坐药法是将药物制成丸剂或锭剂、片剂,或用纱布包裹药末,塞入阴道或肛门内以治疗妇女白带、阴痒及肛周疾病的方法。《理瀹骈文》中则收载了5张坐药方,分别用于治疗阴痒、阴痛、转脬、带下,以及经闭、干血痨等病证。上药洗净,晒干,剪碎,加水煎煮,浓缩成1g/ml的汤剂,装瓶高温消毒备用。功能清热燥湿杀虫。
-
脓窝疮
脓窝疮病名。指一种化脓性皮肤病。出《外科正宗》卷四。该病可因湿热二气交感,直接蕴蒸皮肤而成;发病初起即见红斑或小水疱,旋即变成黄豆大小水疱,渐成脓疮。甚者可伴见身热、口渴等全身症状。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可内服黄连解毒汤或升麻消毒饮。外有蛇床子散或红油膏。该病相当于深脓疱疮。
-
干疥
干疥为病名。病因肺经燥气偏盛所起,证见皮肤粗糙干枯,瘙痒,搔之有白屑脱落。《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疥疮多生于足指间,染渐生至于身体,痒有脓汁…先以花椒9g,地肤子30g煎汤熏洗,再选用蛇床子散、臭灵丹、一扫光、硫黄软膏等外搽。建国后,由于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条件改善,本病已少见。
-
湿癣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浸淫色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该病多因风湿热邪侵入肌肤而成。证见患处皮肤潮红,糜烂,瘙痒不止,搔破滋水淋漓,浸淫面不断扩大,皮内似虫行。治宜清热除湿杀虫。外用蛇床子散麻油调敷;或用芦荟30克、炙甘草15克研细末外撒。相当于急性湿疹、皮炎之类。
-
大疥
多因风、湿、热邪郁于皮肤,接触传染而成。如因搔抓破皮引起继发感染化脓者,则称脓窝疥。先以花椒9g,地肤子30g煎汤熏洗,再选用蛇床子散、臭灵丹、一扫光、硫黄软膏等外搽。建国后,由于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条件改善,本病已少见。《诸病源候论·疥候》分疥为:大疥、马疥、水疥、干疥与湿疥等。
-
蛇床子膏
《鬼遗》卷五:方名:蛇床子膏别名:蛇床子散组成:蛇床子2两,干地黄2两,苦参1两,大黄2两,通草2分,白芷1两,黄连1两,狼牙2分。主治:热疮。《普济方》卷五十五:方名:蛇床子膏组成:蛇床子、枯白矾、五倍子、海桐皮、舶上硫黄、海螵蛸、雄黄少许,雌黄少许,松香、枣儿(烧灰存性)各等分(一方无雌黄)。
-
五癣
概述:五癣为病证名,五种癣疾之合称。三曰顽癣,全身癣处不知痒痛;湿癣的治疗:治宜清热除湿杀虫。或用芦荟30g、炙甘草15g研细末外撒。风癣的治疗:外搽癣药水或土槿皮酊。顽癣的治疗:治宜养血疏风,内服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散。外用土大黄膏(《外科正宗》卷四:硫黄、生矾、川椒、土大黄根)或槿皮酒外搽。
-
脓疥
脓疥病名。指因患疥疮而导致感染化脓者。出《疡科选粹》卷六。该病多因疥疮抓破,继发感染化脓。或湿热蕴毒所致。症见皮损形如豆粒,顶含稠脓,局部痛痒相兼。治可内服秦艽丸,外用蛇床子散涂搽患处。
-
虫疥
虫疥为病名。疥之可见细虫者。出《疡科选粹》卷六。由于肝经风盛所致。瘙痒剧烈,搔抓不知痛,久之手掌及指缝多生细虫。治宜内服芦荟丸,外搽蛇床子散。即疥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