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泄
《寿世保元·泄泻》:“五更泄者,肾泄也。”《张氏医通》卷七:“五更泻,是肾虚失其闭藏之职也…肾虚者加灸命门、肾俞。方二:治则:健脾调肠,温肾止泻处方:脾俞天枢足三里三阴交方义:脾俞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气的作用;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煮至半熟,加鹿肾、肉苁蓉、葱白、胡椒粉、食盐,再煮至粥成。
-
大泻泄
大泻泄为病证名,即肾泄。又名五更泄、五更泻,指肾虚闭藏失职所致的泄泻。肾泄见《普济本事方》。《世医得效方》卷五:“安肾丸治肾泄腹痛无定处,似痢非痢,骨痛面黧,腰脚时冷,用七气汤送下。”可用震灵丹、胃关煎、四神丸等方,或破故纸、枣子煎汤调钟乳粉少许空心送服。
-
内伤泄泻
概述:内伤泄泻(endogenousdiarrhea)为病证名。宿食下注,则泻下臭如败卵。方二:治则:健脾调肠,温肾止泻处方:脾俞天枢足三里三阴交方义:脾俞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肾泄的症状:肾泄患者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
大瘕泄
《研经言》:“今之痢,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
-
五味子散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1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1日3次。主治肾泄。《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方之五味子散:组成:五味子1分,甘草半分(炙微赤,锉),当归1分(锉碎,微炒),人参1分(去芦头),白术1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赤茯苓1分,桔梗1分(去芦头),前胡1分(去芦头),黄芩1分。
-
瀼泄
瀼泄古病名。①指停饮积食所致的泄泻。《医学入门·杂病》:“停蓄饮食,数日乃泻,腹胀者,名瀼泻。枳术丸、没食子丸;烦渴或兼呕者,钱氏白术散、参苓白术散;食少肠鸣,四肢困倦者,升阳除湿汤;日止夜泻者,启脾丸。”《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肾泄,即五更泄。一名晨泄,又名瀼泄。”
-
后重
《医贯·痢疾论》:“又有一等阴虚似痢者,即五泄中大瘕泄者是也。《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曰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景岳全书·杂证谟》:“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凡热痢、寒痢、虚痢,皆有之,不得尽以为热也。
-
五泄
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罗氏会约医镜·杂证》:“又言大瘕泄者,即肾泄也。热泄之一:大瘕泄指热泄之一。出自《宣明论方》卷十·五泄:《宣明论方》卷十:“五泄有溏泄、鹜泄、飧泄、濡泄、滑泄。”指湿盛伤脾的泄泻。多因泄久气陷下脱所致。治宜固涩止脱,扶正祛邪。又分寒滑、热滑。
-
五更泻
《症因脉治·泄泻论》论五更泄泻有肾虚五更泄泻、酒积五更泄泻、寒积五更泄泻、食积五更泄泻、肝火五更泄泻之不同。指真阳不足,肾经虚寒不能闭藏所致的晨泄。治宜补肾益元,可用八味肾气丸、填坎汤、胃关煎、五味子丸、四神丸等方。脉多弦数或洪大。治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柴胡栀连汤、左金丸、栀连戊己汤等方。
-
久泻·肾虚证
《寿世保元·泄泻》:“五更泄者,肾泄也。”肾虚者加灸命门、肾俞。方二:治则:健脾调肠,温肾止泻处方:脾俞天枢足三里三阴交方义:脾俞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方三: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煮至半熟,加鹿肾、肉苁蓉、葱白、胡椒粉、食盐,再煮至粥成。
-
肾虚五更泄泻
肾虚五更泄泻证名。每至黎明即见腹泻、腹痛的病证。又称脾肾泄、肾泄。因肾阳不足所致。《证因脉治·肾虚五更泄泻》:“肾虚泻之症,每至五更,即连次而泻,或当脐作痛,痛连腰背,腹冷膝冷。”治宜温肾,用四神丸、八味肾气丸、填坎汤、胃关煎、五味子丸等方。
-
五更溏泄
五更溏泄为病证名,即五更泄。有肾虚失闭藏之职,五味子丸;亦有食积,香砂枳术丸;寒积理中汤;酒积葛花解酲汤。”《寿世保元·泄泻》:“五更泄者,肾泄也。”又名五更泻、五更溏泄、晨泄、瀼泄。《症因脉治·泄泻论》论五更泄泻有肾虚五更泄泻、酒积五更泄泻、寒积五更泄泻、食积五更泄泻、肝火五更泄泻之不同。
-
五更泄泻
五更泄泻为病证名。《寿世保元·泄泻》:“五更泄者,肾泄也。”又名五更泻、五更溏泄、晨泄、瀼泄。清晨五更之时即泄,多因肾虚所致。五更泄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症因脉治·泄泻论》论五更泄泻有肾虚五更泄泻、酒积五更泄泻、寒积五更泄泻、食积五更泄泻、肝火五更泄泻之不同。
-
晨泄
晨泄病证名。每至清晨即泄之证。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又称五更泄。多因肾虚所致,故后世又称肾泄。详见五更泄、肾泄条。
-
五更泄
概述:五更泄为病证名。即肾泄,又名五更泻、五更溏泄、晨泄、瀼泄。《病因脉治·泄泻论》论五更泄泻有肾虚五更泄泻、酒积五更泄泻、寒积五更泄泻、食积五更泄泻、肝火五更泄泻数种。治宜温中散寒,用理中汤、通白四逆汤。热积用承气汤,寒积用煮黄丸。治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柴胡栀连汤、左金丸、栀连戊己汤等方。
-
肾虚泄
肾虚泄病名。每日黎明时即泄泻的病证。即肾泄、肾虚五更泄泻。《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五味子散,治五更天明溏泄一次,名肾虚泄。”详肾泄、肾虚五更泄泻条。
-
北味吴萸汤
《不知医必要》卷三处方肉蔻霜1钱,北味6分,吴萸(泡)5分,白术(净炒)1钱5分,炙甘草5分。功能主治肾泄,五更即溏泻,经年不愈。
-
固真散
《奇效良方》卷三十四:固真散:处方:白龙骨30克韭子30克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功能主治:涩精固气,暖下元。摘录:《普济方》卷二一七引《圣惠》《慎斋遗书》卷七:方名:固真散组成:山药、芡实、莲肉、茯苓各等分。主治:元阴不足之肾泄,水谷不分,至而即去,去有常度,日夜一次或二次。用法用量:兼服补阴之剂。
-
钟乳震灵丹
《直指小儿》卷四:方名:钟乳震灵丹组成:震灵丹3丸(为末),钟乳粉半钱,破故纸(炒)1钱半,生肉豆蔻1钱,大枣2枚。主治:小儿肾泄。面黛黑,齿消脱,骨力弱,小腹痛,泄多白脓。用法用量:煎取清汁,乘热调,空心灌下。
-
虚泻
虚泻病证名。因脏腑虚弱所致的泄泻。见《医学入门》卷五。又称虚泄。多属脾肾虚弱。症见困倦无力,自汗,消瘦,大便溏泄清稀,甚至完谷不化,四肢清冷,脉多细弱。轻者属脾,重者属肾。治宜健脾补肾,选用参苓白术散、理中汤、升阳除湿汤、四神丸、椒附丸等方。参见脾泄、肾泄、气陷泄泻等条。
-
肾泻
肾泻病名。由肾阴不足所致的泄泻。《医宗粹言》:“元阴不足而泄泻者,名曰肾泻。其状则水谷不分;至圃即去,足胫冷,少腹下重,但去有常度,昼夜或一二次,与他证之泻不同,盖元阴之气衰弱,不能健运其水谷故也。”参见肾泄条。
-
五肾丸
《吉人集验方》下集:组成:破故纸(酒浸,蒸)4两,胡桃肉(去皮)4两,五味子(炒)3两,吴茱萸(盐水炒)1两。主治:五更肾泄,久不愈者。用法用量:每服3钱,临卧盐汤送下制备方法:生姜煮枣为丸,如梧桐子大。
-
姜附赤石脂朱砂丹
别名:朱砂丹、姜附赤石脂丸处方:附子半两,生干姜半两(不炮),朱砂1两(另研),赤石脂1两半(水飞)。功能主治:小便数而不禁,怔忡多忘,魇梦不已,下元虚冷,遗尿,精滑,或阳虚精漏不止,或肾气虚寒,脾泄肾泄。用法用量:朱砂丹(原书同卷)、姜附赤石脂丸(《赤水玄珠》卷十三)。摘录:《此事难知》
-
枣肉丸
《幼幼新书》卷三十二引《古氏家传》:方名:枣肉丸组成:石燕子1枚,大枣肉7个(去核),巴豆7粒(霜)。制备方法:上2味入枣肉内,烧存性,细研,以蟾酥为丸,如麻子大。《朱氏集验方》卷六:方名:枣肉丸别名:木香三神丸、二神加木香丸、三神丸组成:破故纸4两,木香1两,肉豆蔻2两(煨)。主治:泄泻,兼治肾泄。
-
金锁玉玄丹
处方:龙骨(煅)3钱,朱砂3钱,茯苓8钱,巴戟1两6钱,肉苁蓉(焙)1两6钱,芦巴(焙)1两6钱,故纸(炒)1两,五倍子8钱。制法:酒糊为丸。功能主治:天将明必溏泄一次,为肾泄。用法用量:口服。摘录:《嵩崖尊生》卷九
-
泄泻五肾丸
《吉人集验方》:方名:泄泻五肾丸组成:破故纸(酒浸,蒸)4两,胡桃肉(去皮)4两,五味子(炒)3两,吴茱萸(盐水炒)1两。功效:补命门相火以补脾。主治:五更肾泄,久不愈者。用法用量:每服3钱,临卧盐汤送下。制备方法:生姜煮枣为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