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贼邪
贼邪四时不正之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
五邪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邪气从子脏传向母脏为实邪,从母脏传向子脏为虚邪,从所不胜传所胜为贼邪,从所胜传所不胜为微邪,感五行中同行之邪为正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檗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
厚朴枳实汤
别名:厚朴枳实散处方:厚朴1两,枳实1两,诃子1两(半生半熟),木香半两,黄连2钱,甘草3钱(炙),大黄2钱。功能主治:虚滑泻痢,久不愈者。虚滑久不愈者,多传变为痢疾,太阴传于少阴,是谓贼邪,先以此汤防其传变。
-
正邪
正邪为五邪之一。五邪指五脏各自对五种病因的反应。《难经·五十难》:“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所指的五种邪,均与五脏的五行属性联系。
-
因时之序
因时之序养生学术语。指顺应春夏秋冬四时次序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
灵枢悬解
《灵枢悬解》医经著作。清·黄元御撰注。刊于1756年。本书将通行本《灵枢》81篇按刺法、经络、营卫、神气、脉象、外候、病论、贼邪及疾病9类的次序重予编次,并在个别原文段落之后加以注释,于中确有精辟见解,足以解悬。现有多种清刻本及《黄氏医书三种》本。
-
升柴拨陷汤
《不居集》上集卷十:组成:升麻、柴胡、前胡、葛根、陈皮、半夏、枳壳、山楂、泽泻、车前子、生姜、大枣。主治:外感客邪,日轻夜重,有似阴虚者。陈皮、半夏匡正中气,使中气内充,逐邪外出。枳壳、山楂清导中宫,使贼邪不得援引,无由内据。至于泽泻、车前,皆导水之品,使邪热分消而出,有潜移默夺之功。
-
汤剂
又称煎剂、汤液。对于久煎后有效成分易被破坏的药物也需后下,如钩藤等。包煎:某些对咽喉有刺激作用或易于粘锅或混浊药液的药物,要用纱布包好后放入锅内与他药同煎,如旋复花、车前子、蒲黄等。同时,应掌握某些方剂的特殊服药方法:如十枣汤服在平旦,鸡鸣散服在五更。热证用寒凉药宜凉服,寒证用温热药宜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