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导
消导为消食化滞的简称。适用于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苔厚腻而黄、脉滑者。消导法是治疗食积痞块的方法。如食滞脾虚者,宜消食健脾,方如枳术丸、健脾丸等。此法多为攻补兼施,常用方如枳实消痞丸、木香槟榔丸等。常用药如上类消导药及厚朴、槟榔、大黄、三棱、莪术等。
-
伤食腹胀
伤食腹胀为病证名。多由脾胃功能失常,消化障碍所致。《幼科发挥》:“有食饱伤胃而胀,法宜消导之,不可攻下也;有脾虚不能消食,食饱则胀者,此宜补脾,以助其传化可也。”消导用保和丸加枳壳、厚朴;补脾用香砂六君子汤。
-
消导药
英文翻译digestantmedicinal解释:amedicinalthataidsdigestiontoeliminateaccumulatedundigestedfood中文解释凡能消化饮食导行积滞的药物均称消导药,由消导药组成的方剂叫消导方。本法适用于伤食,食滞证,证见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或泄泻,或下痢等。同时,也适用于痰食气血积聚或痞块症瘕等证。
-
不能食
惟审知脾胃中或有积滞,或有实火,或有寒痰,或有湿饮,而元气未衰,邪气方甚者,方可稍用消导,而仍以补益为主,宜异功散、香砂枳术丸。上焦湿热阻气者,开提之,宜枇杷叶、苏子、杏仁、黄芩、降香、土瓜蒌皮;《证治汇补》:“不能食,有虚有实,实则心下痞满口苦,宜消导。有虚痰者,六君子汤。”
-
伤食恶寒
伤食恶寒为病证名。又:“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幕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颔战栗,非若恶风之候,见风则凛凛畏惧,无风则坦然自适也。”内伤者,有阳虚恶寒、痰饮恶寒、郁火恶寒等。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
-
伤积治法
伤积治法即乳滞、食积的治疗方法。初得之时,乳食不消,并以木香丸、消积丸之类。《幼科类萃》:“小儿胃气有虚有实,虚则吐泻不食之证,实则痞满内热之证,虚者益之,实者损之,欲得其平,则可矣。小儿脾常不足,倘贻误病情,则会长期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使精血化源匮乏,气血俱虚,终将形成疳疾。
-
内伤喘逆
包括内火喘逆、痰饮喘逆、食积喘逆、气虚喘逆、阴虚喘逆、伤损喘逆等。症见喘逆自汗,五心烦热,口燥唇焦,得食稍减,少顷复发,时作时止,面赤便秘等。症见胸满,胃痛腹痛,恶食饱闷,大便或结或溏,上气喘逆,喘呕暖气等。热积用承气汤消导攻下。又如人参平肺散、参橘煎、四君子汤、参冬饮、理中汤等均可随证选用。
-
伤谷
伤谷为病证名。《古今医鉴》卷四:“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谷,其次莫如消导,重者宜吐宜下,枳术丸、保和丸、备急丹之类,量轻重择用。”症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
-
食喘
食喘证名。因饮食不节引起的气喘。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一。又名食积喘逆。证见胸满,胃痛腹痛,恶食饱闷,大便或结或溏,上气喘逆,喘呕嗳气等。治宜消导为主,方用保和丸、资生丸、枳术丸等。寒积宜下者,用煮黄丸;热积用承气汤,消导攻下(《症因脉治》卷二)。
-
伤食泻
概述:伤食泻为病证名。《医学心悟·泄泻》:“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食积也。”针灸治疗:方一:急性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方义:中脘、章门与胃俞、脾俞相伍,乃俞募配穴,合足三里健脾和胃。横擦两胁,以两胁微热为度。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
-
化气
概述:化气:1.运气学说术语;2.生化功能;《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参见理气、消导:理气为治法。运用具有行气解郁、降气调中、补中益气作用的药物,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的方法。气虚用补益中气药。气滞宜疏、气逆宜降,其中又分疏郁理气、和胃理气、降逆下气等。消食导滞的简称。
-
不食
不食为症状名,指食欲减退,甚则不欲饮食。惟审知脾胃中或有积滞,或有实火,或有寒痰,或有湿饮,而元气未衰,邪气方甚者,方可稍用消导,而仍以补益为主,宜异功散、香砂枳术丸。上焦湿热阻气者,开提之,宜枇杷叶、苏子、杏仁、黄芩、降香、土瓜蒌皮;《证治汇补》:“不能食,有虚有实,实则心下痞满口苦,宜消导。
-
胃泻
胃泄·胃泻:胃泻为病名,又称胃泄(《难经·五十七难》)。《医学心悟·泄泻》:“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食积也。”伤食泻治宜消食化滞。针灸治疗:方一:急性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方义:中脘、章门与胃俞、脾俞相伍,乃俞募配穴,合足三里健脾和胃。横擦两胁,以两胁微热为度。
-
伤食泄泻
《医学心悟·泄泻》:“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食积也。”证候分析:《丹溪心法·泄泻》:“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针灸治疗:方一:急性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方义:中脘、章门与胃俞、脾俞相伍,乃俞募配穴,合足三里健脾和胃。横擦两胁,以两胁微热为度。
-
长生活命丹
《女科指掌》卷一:长生活命丹:处方:人参2钱,生姜2片,莲子8个,麦芽(炒)5分。主产后脾虚伤食,或误服消导,大伤脾胃,不进饮食者。摘录:《女科指掌》卷一《傅青主男女科》(女科)卷上:别名:长生活命饮组成:人参3钱。主治:产后伤食,消导过多,绝谷难治。用药禁忌:煎参汤,用新罐或铜杓,恐闻药气要呕也。
-
食积泻
概述:食积泻为病证名。《症因脉治》卷四:“腹痛即泻,泻后即减,少顷复痛泻,腹皮扛起,或成块或成条,泻下臭如败卵,此食积泄泻之症也。”证候分析:《丹溪心法·泄泻》:“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方义:中脘、章门与胃俞、脾俞相伍,乃俞募配穴,合足三里健脾和胃。横擦两胁,以两胁微热为度。
-
食积泄泻
《医学心悟·泄泻》:“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食积也。”证候分析:《丹溪心法·泄泻》:“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针灸治疗:方一:急性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方义:中脘、章门与胃俞、脾俞相伍,乃俞募配穴,合足三里健脾和胃。横擦两胁,以两胁微热为度。
-
泄泻·伤食证
《医学心悟·泄泻》:“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食积也。”证候分析:《丹溪心法·泄泻》:“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针灸治疗:方一:急性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方义:中脘、章门与胃俞、脾俞相伍,乃俞募配穴,合足三里健脾和胃。横擦两胁,以两胁微热为度。
-
助消化药
概述及分类助消化药是指一类能促进胃肠道消化过程的药物。(4)中成药的消导剂与泻下剂都是消除有形实邪的作用。相关出处新编药物学相关药品淀粉酶、多酶片、复方淀粉酶、复方胃蛋白酶、复方消化酶、复方消化酶(Ⅱ)、复方胰酶散、含糖胃蛋白酶、康胃素胶囊、乳酶生、胃蛋白酶、胰酶、胰酶肠溶胶囊
-
白凤膏
一切劳证,形体虚惫,咳嗽吐痰咯血,日晡潮热,肌肉消瘦,气衰言微者。摘录:《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劳证十药神书》(见《医方类聚》卷一五○)方之白凤膏:处方:黑嘴白鸭1只,大京枣2升,参苓平胃散1升,陈煮酒1大瓶。主治虚劳,内热骨蒸,咳嗽痰白。
-
养胃舒胶囊
概述:养胃舒胶囊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党参、白术(炒)、黄精(蒸)、山药、干姜、菟丝子、陈皮、玄参、乌梅、山楂(炒)、北沙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热胀痛,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消瘦等症。功能与主治:扶正固体,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用于慢性胃炎,胃脘灼热,隐隐作痛。
-
萝卜缨
萝卜缨的别名萝卜叶、莱菔叶、萝卜秆、莱菔菜、莱菔甲萝卜缨使用提示每餐50~将白萝卜叶捣烂取汁,用开水送服。消导下气,开胃止泻。主治伤食积滞引起的胸隔痛满、打呃、呕吐酸水、泄泻等症。将食醋和干萝卜缨放入锅中煮沸(下次再用时加热至70℃即可),将醋和萝卜缨倒入搪瓷盆,稍冷却后,病人即可蹲在盆上进行熏蒸清洗。
-
经前乳房胀痛
疾病科属:妇科疾病概述:每于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出现乳房胀满疼痛,或乳头痒痛,甚则痛不可触衣者,称为经行乳房胀痛。诊断要点:1、乳房胀痛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为本病诊断依据。胀痛多在经前2~如兼见乳房有块,或乳腺增生者,主方可加软坚散结之品,如天冬、猫爪草、王不留行、穿山甲、两头尖、浙贝母。
-
人参枳壳汤
《御药院方》卷五:组成:人参1两(去芦头),枳壳(麸炒,去瓤)1两,陈皮(去白)3两,半夏(汤洗7次)2两半。功效:消痰利膈,下气润肠胃,消导一切气。每用药2两半为1服,用泉水2大盏半,先扬水210遍,加生姜1钱匕(切碎),慢火同熬至6分,滤去滓,食后温服。加减:大便秘者,加白蜜半匙头,再熬蜜消服之。
-
泄泻主方
《红炉点雪》卷二:方名:泄泻主方组成:山药(微炒)1钱,人参(高丽者)5分,黄耆(蜜炒)1钱,白术(土炒)1钱,白茯苓(去皮)1钱,陈皮(留白)1钱,熟地黄1钱,白芍(煨)1钱,甘草(炙)5分,五味子20粒,贝母1钱,麦门冬(去心)1钱。加减:若伤谷食,但加炒麦芽少许,以消导之,然麦芽亦能软便,不可过多;
-
消导法
概述:消导法为治法。适用于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苔厚腻而黄、脉滑者。如食滞脾虚者,宜消食健脾,方如枳术丸、健脾丸等。此法多为攻补兼施,常用方如枳实消痞丸、木香槟榔丸等。常用药如上类消导药及厚朴、槟榔、大黄、三棱、莪术等。
-
针灸处方学
《针灸处方学》为书名。杜元灏主编。第三章至第十八章分别论述了疏通经络方、协调阴阳方、调神开窍方、安神利眠方、通窍方、止痛方、解表方、通利方、和解方、清热方、补益方、固摄方、理气方、调理经血方、消导化积方及治风方等十六类252个针灸处方的组成、操作、功效、主治、方解、应用及相关的附注。
-
丸散膏丹集成
《丸散膏丹集成》为方书。郑显庭编。郑氏搜集古今著名丸散膏丹成方2700余首,分为补养、发散、和解、消导等62类,每方下分列发明、功用、药品、制法、用法、参考诸项。1958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
-
幼儿积聚
幼儿积聚为病证名。《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幼儿断乳纳食,值夏月脾胃主气,易于肚膨泄泻,足心热,形体日瘦,或烦渴善食,渐成五疳积聚。食入,粪色白,或不化,健脾佐消导清热;若湿热内郁,虫积腹痛,导滞祛虫,微下之。缓调用肥儿丸之属。”
-
伤寒挟实
伤寒挟实为病证名。感受寒邪,蕴积成实而成壮热证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痛而壮热,其人本脏气实者则气与实气相搏,而成壮热,谓之夹实。治热实宜清泄,如大小承气汤加减;治冷实宜消导化食,如保和丸加减。
-
瑞竹堂经验方
主要内容:《瑞竹堂经验方》分为诸风、心气痛、疝气、积滞、痰饮、喘嗽、羡补、头面、口眼耳鼻、发齿、咽喉、杂治、疮肿、妇女、小儿共15门,采方310余首。但国内在清初时本书曾一度失传,故编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佚改编为五卷本,分为调补、消导、劳伤、遗浊、喘嗽等24门,另附补遗一卷,共180余方。
-
五更嗽
五更嗽为病证名。二陈汤加枳实,川连以消导之。即早晨嗽。咳嗽从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从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
-
胃气不降
胃气不降为病证名,又称胃失和降,为指胃通降功能受阻的病证。多由饮食所伤、胃火冲逆或痰湿中阻引起。症见不思饮食、胃部胀满作痛、暖气、呃逆、呕吐等。治宜宽中消导、和胃理气。针灸常取建里、承满、内关、内庭、足三里等穴进行治疗。
-
心下满
心下满为病证名。《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如不发热者,以木香和中汤主之;若发热者,以小柴胡加枳实、姜炒黄连、去黄芩治之;若按之硬痛者,有宿食也,轻则消导,重则用承气下之。”
-
消法
消法为治疗八法之一,是指具有消食行气散积作用的治疗大法。消法有消散和消导两层含义。常用于食积、痞块、肿瘤、瘰疬等病症。消法用消散导滞破积药,以消除食滞及气血痰湿瘀滞而产生痞积。有消食化滞、消痞化积等法。
-
本草医方合编
《本草医方合编》为书名。系《本草备要》与《医方集解》的合刊本。对各药的性味及用途等作了概括性综述,附图400余幅,在近代本草学著作中流传较广。按不同作用的方药性质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等21类方剂。
-
通因通用
通因通用为治则。湿热引起的小便频数应采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疗,瘀血停积引起的血崩应采用破血行瘀的方法治疗。《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寒用,通因通用,心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例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大黄泻热祛积,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此乃“通因通用”之法。
-
食滞中满
因饮食停滞所致的脘腹胀满。《类证治裁·肿胀》:“食滞中满者,专消导,和中丸。”《杂病源流犀烛·腹少腹病源流》治食滞中满而痛者,用干姜、苍术、白芷、川芎、香附、姜汁之类。宿食不消,面黄,吞酸者,用丁香脾积丸,或平胃散加草蔻、枳实、半夏。参见中满条。
-
伤食吐
伤食吐为病证名。《古今医统大全》:“凡小儿乳哺不宜过饱,若满则溢,故令呕吐。”小儿饮食失宜,最易导致胃气受伤,胃气伤则呕吐。表现为频吐酸馊黏液,或吐黄水,或吐清涎,腹胀,嗳气,厌食等。见于消化不良,急性胃炎等。治宜理胃和中,消导食滞。用保和丸加减;配合针刺足三里及推三关退六腑等法。
-
伤生冷果菜
伤瓜,鲞鱼炙食,瓜皮煎汤。”《世医得效方》卷四:“果菜积,平胃散加丁香麝香为末,热盐汤调服,麝香汤下阿魏圆三十粒立效。”症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方如保和丸、平胃散之类。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
-
伤肉
亦可选用三黄枳术丸、三棱煎。症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
伤乳
伤乳为病证名。出《丹溪心法》。乳积又名伤乳、乳不消、乳滞。婴儿哺乳失宜,停滞不化而得。症见呕吐泄泻,吐出物与泄下物均有未消化的乳瓣,且有馊臭气,伴有面色青黄,发热,口渴,多睡,口疮,身渐黄瘦等。治宜开胃消导,先服消乳丸;常服健脾散(党参、茯苓、厚朴、苍术、橘皮、甘草、草果、姜、枣)。
-
伤茶
伤茶为病证名。《世医得效方》卷四:“茶积,磨积丸治茶积饮食减少,面黄腹痛。”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伤饮为病证名。以茶茗自供,往往至后面黄肌瘦,脾泄中满,烦渴肿胀。治宜发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葛花解酲汤,五苓散之类主之。
-
伤食
因饮食不节,或脾虚不运所致。伤食的症状:症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方如保和丸、平胃散之类。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一般取用建里、梁门、足三里、内庭等穴。见《丹溪心法》。
-
热胀
见《兰室秘藏·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论》。《证治汇补·胀满章》:“热胀宜清,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因湿热之气不得施化,壅滞于中而成腹胀者,宜以苦寒药治之。《医学准绳·六要》:“有火盛阴虚,热乘血分者,其腹虽胀而不甚大,按之益坚,小便黄赤,大便秘涩,其脉数实细小,不可误作湿食治。盖消导则阴愈伤;参见胀病条。
-
积痢
积痢病名。由食积内阻所致的痢疾。见《普济本事方·脏腑泄滑及诸痢》。又称饮食内伤痢。证见下痢赤白,或色黄如脓,或如鱼肠,或鹜溏鲊臭,脐腹撮痛,痛则痢下,痢下则痛减。治宜化积消导。《医宗必读·痢疾》:“积者,湿热食痰也,法当下之。方用灵砂丹、胃苓散、保和丸、通元二八丹,治脾汤等。参见痢疾、寒积痢等条。
-
恶食
《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劳役所伤及饮食失节、寒温不适,三者俱恶食,口不知五味,亦不知五谷之味。”证见胸腹痞满,恶心咽酸,噫败卵臭,恶食,头痛,发热恶寒而身不痛。轻则消导,重则吐下(《医碥》卷二)。虚者乃因脾胃气虚,兼见身体倦怠,面色萎黄诸证,用异功散,大剂参术以健脾和中。有伤食恶者,宜消化以助脾。
-
胃炎宁冲剂
68g木香(煨)136g细辛68g肉桂68g赤小豆136g鸡内金34g甘草(蜜炙)204g山楂900g乌梅204g薏苡仁(炒)204g制法:以上十味,鸡内金、薏苡仁粉碎成细粉,檀香、木香、细辛、肉桂提取挥发油后,加入赤小豆、乌梅、山楂、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6~
-
保和平胃散
处方小柴胡汤加竹茹、枳实、藿香、厚朴。功能主治消导和胃止呕。主呕吐有食滞。摘录《伤寒大白》卷二
-
绀珠木香槟榔丸
处方:木香1两,槟榔1两,当归1两,黄连1两,枳壳1两,青皮1两,黄柏1两,黄芩2两,陈皮2两,三棱2两,香附2两,牵牛末2两,莪术4两,大黄4两。制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食积腹胀有热。寻常消导开胃,只服30-40丸。有寒,者加厚朴、木香、丁香、砂仁、神曲、香附。摘录:《济阳纲目》卷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