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溜
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经穴,配五行属金,肾配五行属水,根据五行相生原则,金能生水,复溜为本经之母穴,虚则补其母,故本穴可治疗脾、肾两脏的疾病。如腰痛、水肿、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脓血、盗汗、自汗、伤寒无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带下、寒湿脚气、脚踹后廉及足跗上痛等。
-
昌阳
所属部位:小腿部昌阳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小腿内侧皮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经穴,配五行属金,肾配五行属水,根据五行相生原则,金能生水,复溜为本经之母穴,虚则补其母,故本穴可治疗脾、肾两脏的疾病。
-
伏白
所属部位:小腿部伏白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小腿内侧皮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经穴,配五行属金,肾配五行属水,根据五行相生原则,金能生水,复溜为本经之母穴,虚则补其母,故本穴可治疗脾、肾两脏的疾病。
-
复留
所属部位:小腿部复留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小腿内侧皮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经穴,配五行属金,肾配五行属水,根据五行相生原则,金能生水,复溜为本经之母穴,虚则补其母,故本穴可治疗脾、肾两脏的疾病。
-
复白
所属部位:小腿部复白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小腿内侧皮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复溜穴配五行属金,金应于肺,肺主表,外合皮毛,开腠理,故取本穴既可发汗,又可止汗,以治疗汗证,对汗证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配以合谷则疗效更好。
-
外命
所属部位:小腿部外命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小腿内侧皮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经穴,配五行属金,肾配五行属水,根据五行相生原则,金能生水,复溜为本经之母穴,虚则补其母,故本穴可治疗脾、肾两脏的疾病。
-
胃阳
所属部位:小腿部复溜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小腿内侧皮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复溜穴配五行属金,金应于肺,肺主表,外合皮毛,开腠理,故取本穴既可发汗,又可止汗,以治疗汗证,对汗证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配以合谷则疗效更好。
-
交信
皮肤→皮下组织→ 长屈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交信穴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和膝、股、腘内廉痛。单独针刺交信,对正常心律影响不大,但对因针刺内关而引起对心律的作用,可被针刺交信削弱,心律恢复正常的时间也被推迟。
-
内筋
概述:内筋为经穴别名,即交信穴。皮肤→皮下组织→ 长屈肌。交信穴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和膝、股、腘内廉痛。单独针刺交信,对正常心律影响不大,但对因针刺内关而引起对心律的作用,可被针刺交信削弱,心律恢复正常的时间也被推迟。
-
阴蹻穴
概述:阴蹻穴:1.阴蹻脉交会穴;别名阴蹻。肾炎:针刺照海、太溪,可使动脉压降低,尿量的减少,酚红排出量增加。定位:交信穴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交信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凹陷中。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后方→踇长屈肌。
-
伏留
伏留即复溜。《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名复留。穴在内躁上,为“经”穴,经气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如腰痛、水肿、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脓血、盗汗、自汗、伤寒无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带下、寒湿脚气、脚踹后廉及足跗上痛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肾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脊髓炎、下肢瘫痪等。
-
冐阳
冐阳为经穴别名。《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名复留。穴在内躁上,为“经”穴,经气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如腰痛、水肿、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脓血、盗汗、自汗、伤寒无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带下、寒湿脚气、脚踹后廉及足跗上痛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肾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脊髓炎、下肢瘫痪等。
-
养阴
如心阴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质嫩红、苔少,脉细弱而数等症,针灸常选神门、心俞、三阴交、肾俞、太溪(或复溜)等穴,针用补法。肺阴虚表现为咳呛气逆、痰少质黏、痰中带血、午后低热、颧红、夜间盗汗、虚烦不眠、口干咽燥或音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针灸常选肺俞、太渊、三阴交、复溜等穴,针用补法。
-
补阴
补阴又称滋阴、养阴等。肺阴虚表现为咳呛气逆、痰少质黏、痰中带血、午后低热、颧红、夜间盗汗、虚烦不眠、口干咽燥或音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针灸常选肺俞、太渊、三阴交、复溜等穴,针用补法。肝阴虚症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胁肋灼痛,手足蠕动,肢体麻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等,治用杞菊地黄丸。
-
养阴清热
如心阴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质嫩红、苔少,脉细弱而数等症,针灸常选神门、心俞、三阴交、肾俞、太溪(或复溜)等穴,针用补法。肺阴虚表现为咳呛气逆、痰少质黏、痰中带血、午后低热、颧红、夜间盗汗、虚烦不眠、口干咽燥或音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针灸常选肺俞、太渊、三阴交、复溜等穴,针用补法。
-
滋阴
滋阴为治法。常用药如天门冬、麦门冬、石斛、沙参、玉竹、龟甲、鳖甲、旱莲草、女贞子等。肺阴虚表现为咳呛气逆、痰少质黏、痰中带血、午后低热、颧红、夜间盗汗、虚烦不眠、口干咽燥或音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用百合固金汤,针灸常选肺俞、太渊、三阴交、复溜等穴,针用补法。
-
肝风
《太平圣惠方》治肝风筋脉拘挛,用羚羊角散。治疗方法:有平肝熄风、和血熄风、滋阴熄风、泻火熄风。症见头部掣痛、头晕目眩、口眼歪斜、肢体发麻或震颤、舌头僵硬、舌体偏斜抖动、语言不清,甚至突然昏倒、手足拘急或抽搐,苔薄质红、脉弦。针灸常选泻太冲,补三阴交、脾俞、肝俞、膈俞为主,也可酌配阳陵泉、筋缩等穴。
-
昌阳之脉
昌阳之脉指足少阴肾经在小腿部的支脉。《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目巟)(目巟)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王冰注:认为指阴蹻脉,其穴为交信,是阴蹻之郄。张介宾等解释作复溜。《针灸甲乙经》复溜别名昌阳。
-
经穴
即归属于十二经脉及奇经中任脉和督脉的腧穴。手太阴肺经11,手厥阴心包经9,手少阴心经9;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十二经各有1个经穴,即经渠(肺)、阳溪(大肠)、解溪(胃)、商丘(脾)、灵道(心)、阳谷(小肠)、昆仑(膀胱)、复溜(肾)、间使(心包)、支沟(三焦)、阳辅(胆)、中封(肝)。
-
肾俞五十七穴
肾俞五十七穴指治疗水病的57个穴位。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又因肾为水脏,故也称水俞五十七处。王冰注:即脊中、悬枢、命门、腰俞、长强;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月吕)内俞、白环俞;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太冲、复溜阴谷;照海、交信、筑宾等。
-
水俞五十七处
水俞五十七处即水俞五十七穴。即肾俞五十七穴。王冰注:即脊中、悬枢、命门、腰俞、长强;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 内(内:《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均无此字)俞、白环俞;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太冲、复溜阴谷;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
五十七痏
五十七痏(痏音wěi伟)指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主要穴位。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王冰注:即脊中、悬枢、命门、腰俞、长强;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 内(内:《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均无此字)俞、白环俞;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太冲、复溜阴谷;
-
少阳维
概述:少阳维为经外奇穴名。位置:《外台秘要》:“少阳维二穴,在内踝后一寸动筋中是。”所述位置似与足少阴肾经太溪穴同位。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将其定位在太溪与复溜穴正中间。功能主治:主治脚气,下腿慢性湿疹,狼疮,下肢麻痹等。刺灸法:直刺0.3~或艾条灸5~
-
敛汗固表
敛汗固表为收涩法之一。针灸治疗常补复溜、泻阴郄。治疗表虚或气阴两虚而多汗的方法。如症见自汗、面色(白光)白、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脉大无力,属体虚卫外不固,宜用牡蛎散、玉屏风散;如症见盗汗、午后潮热、面赤、口干、心烦、唇燥、舌质红、脉细数,属阴虚火扰所致,宜用当归六黄汤或六味地黄汤加牡蛎、浮小麦等。
-
交通心肾
交通心肾为治法。指用具有滋肾阴、敛肾阳、降心火、安心神作用的方药,以滋阴潜阳,沟通心肾,治疗心肾不交证的治法。用生地、麦冬、百合、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何首乌等药,或用交泰丸。针灸常选用心俞、肾俞、神门、太溪、复溜、三阴交等穴。
-
和肝
和肝即滋阴疏肝。以具有滋阴作用与具有疏肝作用的穴位合用。肝肾阴虚,气滞不行,症见胁肋窜痛、胸腹胀、舌上无津液、咽喉干燥、脉细弱或虚弦。针灸常以针泻太冲,补复溜或太溪等穴为主进行治疗。和肝是指用滋阴与疏肝药相合治疗肝虚气郁的方法。症见胁肋窜痛,胸脘胀闷,吞酸吐苦,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等。
-
肺阴虚
概述:肺阴虚(deficiencyoflungyin)为证候名。病因病机:多由久病体弱,发汗太过,或邪热耗损肺阴所致。症状:临床表现既有肺虚,亦有阴虚之证。症见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燥音哑,舌红干,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润燥,咯血者须清络保阴。针灸常取尺泽、肺俞、太溪、复溜等穴。
-
肺肾同治
肺肾同治是一种同时治疗肺阴虚和肾阴虚的方法。症见咳嗽气逆、咳血、音哑、骨蒸潮热、口干、盗汗、遗精、腰酸腿软、身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针灸常选肺俞、太渊、肾俞、复溜(或太溪)等穴,针用补法。治宜滋补肺肾之阴。用沙参、天冬、麦冬、玉竹、百合、生地、熟地、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龟板等药物。
-
飞阳之脉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作二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类经》张介宾注:“飞阳,足太阳之络穴,别走少阴者也”。意指从外踝上七寸飞阳穴处走向足少阴经复溜之前,上方与阴维郄穴筑宾会合。上胸膈夹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
-
调和营卫
指用具有疏风散邪、益阴和营的方药治疗营卫不和证的治法。主用桂枝汤,以桂枝解肌祛风而通卫,芍药敛阴而和营,配以姜、枣,甘草相合,即能助正气而调和营卫。针灸临床上常选用合谷、风门、肺俞、复溜、足三星、肝俞等穴,除合谷针用泻法外,余均用平补平泻法,并加用艾条灸。
-
孔公孽
出处:孔公孽始载于《本经》,列于中品。性味:甘;乳汁不通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打碎先煎;注意:阴虚火旺,肺热盛者及孕妇禁服。附方:李时珍云:“孔窍空通,附垂于石,如木之芽蘖,故曰孔空蘖,而俗讹为孔公尔。”各家论述:1.《蜀本草》:“凡钟乳之类有五种,一钟乳,二殷孽,三孔公孽,四石床,五石花。
-
阴阳配穴法
阴阳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指阴经穴与阳经穴的配合应用。如内关配足三里治疗胃病;阴郄配后溪治盗汗;复溜配合谷治疗外感发热无汗等,均是。这种配合的阴阳两经如属表里经,则称之为表里配穴法。
-
足少阴肾经穴
足少阴肾经穴指属于足少阴肾经的经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育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
-
横谷
横谷即横骨。《琼瑶神书·卷四》:“复溜交信筑宾连,阴谷横谷大赫亦。”为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仰卧取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用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针麻,可减轻切皮时的疼痛反应。
-
育阴潜阳
育阴潜阳即滋阴与潜阳相结合,以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方法。针灸治疗常选肾俞、复溜、太溪、肝俞等穴,针用补法,以养肝肾之阴:取百会、风池、太冲等穴,针用泻法,以潜阳。
-
益气生津
益气生津为治法。指用具有补气、生津作用的方药治疗津气亏虚证的治法。气津两虚,主要表现为汗出过多、肢体怠倦、气短懒言、口干作渴、舌质红干、脉虚或细。用生脉散之属,以益气敛汗,养阴生津。针灸常选用合谷、气海、复溜等穴。针用补法。
-
养阴润燥
养阴润燥又称滋阴润燥。润燥法之一。症见咽干口渴、午后身热,或干咳少痰、舌质红、脉细数。针灸常选肺俞、太渊、尺泽、鱼际、复溜等穴。治疗燥伤肺胃阴液的方法。症见咽干口渴,午后身热,或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肠燥便秘,可用增液汤。
-
养心安神
养心安神是一种治疗因阴虚而致心神不安的方法。针灸常选用神门、心俞、三阴交、肾俞、太溪(或复溜)等穴,补泻兼施。症见心悸易惊,健忘失眠,精神恍惚,多梦遗精,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方用柏子养心丸。常用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麦门冬、龙眼肉等药。
-
滋阴熄风
滋阴熄风为熄风法之一。一般在热病晚期,真阴被灼,表现为身热不甚但羁留不退、手足心热、面红、虚烦不眠、咽干口燥、神倦心慌,甚或耳聋、手足蠕动或抽搐等。针灸常选补太溪(或复溜)、三阴交,泻太冲为主,也可酌配阳陵泉、筋缩等穴。是以滋阴为主,消除因阴虚而动风的治法。多由热邪久留,灼伤真阴。方如大定风珠。
-
滋阴平肝潜阳
滋阴平肝潜阳是一种治疗阴虚而肝阳上扰的方法。肝阴虚或肾阴虚均能发生肝阳上扰,出现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性急易怒、面部烘热、口燥咽干、虚烦不眠、舌质红、脉细数弦等。针灸常选太冲、复溜、太溪、三阴交、风池、百会等穴,补泻兼施。平肝可用钩藤、菊花、天麻、僵蚕等;潜阳可用牡蛎、石决明、磁石等。
-
滋阴利湿
滋阴利湿为治法之一。是一种治疗湿热伤阴、小便不利的方法。症见口渴引饮、小便不利,或咳嗽呕恶。心烦不寐。针灸治疗常以泻中极、补复溜为主。症见口渴饮水、小便不利、或咳嗽呕恶、心烦不寐,方如猪苓汤。
-
滋阴降火
滋阴降火为治法。指用具有滋阴、清热、降火作用的方药,治疗阴虚火旺证的治法。症见骨蒸潮热、两颧发红、耳鸣盗汗、咳嗽咯血、吐血、烦热易饥,舌红脉数等。立法以滋肾益精为主,佐以知母、黄柏、牡丹皮等以降火坚阴,或辅以山茱萸、煅龙骨、煅牡蛎以固涩肾精。针灸常选肾俞、复溜、太溪、三阴交、阴郄等穴,补泻兼施。
-
滋养胃阴
滋养胃阴是一种治疗胃阴不足的方法。适用于饥而少食、脘腹不舒、口干唇燥、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胃阴虚证。针灸常选胃俞、足三里、三阴交、复溜(或太溪)等穴,针用补法。此症见口干舌燥、饥不欲食、脘腹不舒、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常用方如益胃汤。常用药如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药。
-
滋水涵木
滋水涵木是指用滋肾阴而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针灸常选肾俞、太溪、复溜、三阴交、肝俞、太冲、风池等穴,补泻兼施。症见头目眩晕、眼干发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等,可用干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玄参、龟板、女贞子、何首乌等药。
-
治风化痰
治风化痰为化痰法之一。针灸常选风门、风池、肺俞、列缺、合谷等穴。针灸常选太冲、风池、丘墟、丰隆等穴。例如风邪外束,痰浊壅肺,症见胸闷,咳嗽痰多,喘促痰鸣,脉浮滑等,治宜祛风化痰止嗽。又如外风引动内风,痰浊阻滞经络,症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或突然昏仆,喉中痰鸣,脉弦滑等,治宜祛风通络豁痰。
-
增水行舟
增水行舟属润下法。用于温病热结液枯的便秘症,尤以偏于阴亏液涸之半虚半实证为宜。针灸临床上常选用针补复溜、三阴交以增益津液,并泻天枢、支沟、上巨虚、内庭等穴。增水行舟代表方为增液汤。方中以大剂量的玄参、生地、麦冬增益津液,使热结液枯的粪便得以自下,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故名。
-
拦江赋
《拦江赋》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聚英》。高武谓:“不知谁氏所作,今自凌氏所编集写本针书表录于此。”原文:“担截之中法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我今作此《拦江赋》,何用三车五辐歌。”拦江,盖有拦截水流即截用要穴的意思。内容主要讲八脉八穴及合谷、复溜、期门等穴的应用。《针灸大成》载此,“拦”改作“兰”。
-
柔肝
柔肝亦称养肝。是治疗肝阴虚、肝血不足的方法。症见面色无华、眩晕、夜寐多梦、耳鸣如蝉、眼睛干涩、视物模糊或雀盲、肢体麻木或筋脉拘急、肌肉 动、爪甲不荣、经量减少或经闭、舌淡、脉细。针灸常选用肝俞、期门、曲泉、三阴交、复溜等穴。常用药物有当归、白芍、地黄、首乌、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等。
-
然筋
然筋指然谷穴下之筋。《素问·调经论》:“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王冰注:“然谓然谷。”新校正引杨上善注:“然筋当是然谷下筋。”
-
清燥救肺
清燥救肺是一种治疗燥热伤肺及其变生肺痿诸证的方法。针灸常选针泻尺泽、鱼际、内庭,补复溜为主,并根据临床表现酌配其他穴位。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舌干无苔。《温病条辨·秋燥》:“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