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疝
是指气怒郁于下焦,以腹部及外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证约有三:1.《诸病源候论》卷二十:“腹中气乍满乍减而痛,名曰气疝也。”多因饮食寒温不适,气机阻塞而致腹中气痛的病证。2.指因气郁而发作的阴囊坠痛,或伴有少腹结滞不舒、大小便困难、遗尿、腹胀等症。治宜疏肝理气,服导气汤或天台乌药散。
-
五疝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阴疝,四曰妒疝,五曰气疝,是为五疝也。”因瘀血内结少腹而致。宜温通逐瘀,用少腹逐瘀汤或桂枝茯苓丸。多因饮食寒温不适,气机阻塞而致腹中气痛的病证。《宣明论方》卷一:“阴疝牵引小腹痛,诸厥疝,即阴疝也。治宜理气解郁、泻邪补经,用蒺藜汤、茴香楝实汤等方。
-
气卵
气卵为病名。《育婴家秘》:“肝主怒,病则性急,大叫哭,甚则卵肿,俗呼气卵是也。”《诸病源候论》卷二十:“腹中气乍满乍减而痛,名曰气疝也。”多因饮食寒温不适,气机阻塞而致腹中气痛的病证。宜理气为主,用荔香散。
-
气疝饮
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奇经八脉门》卷十一方之气疝饮主治气疝,少腹痛,上连肾俞,下及肾囊,偏坠而痛,或不痛,忿怒号哭,气郁作胀,号怒罢,气即散。《类证治裁》卷七方之气疝饮:处方:黄连6克(吴茱萸煎水浸,炒)人参白术各3克白芍陈皮各2.1克甘草0.9克姜3片功能主治:《类证治裁》卷七方之气疝饮主治气疝。
-
加减木香流气饮
处方:木香、青皮(不去瓤)、香附(醋浸)、白芷、甘草(减半)、陈皮、莪术(煨)、三棱(煨)、川栋肉、茴香(炒)、枳实(炒)、山楂肉、半夏、茯苓、苏叶、槟榔、白术、肉桂、木通、厚朴(炒)、川芎、当归、石菖蒲、大腹皮各等分。功能主治:气疝不消。用法用量:每服1-2钱,食前温酒调服,日3次。
-
七疝丸
《医心方》卷十引《古今录验》:组成:人参5分,桔梗5分,黄芩5分,细辛5分,干姜5分,蜀椒5分,当归5分,芍药5分,厚朴5分,乌头5分。主治:七疝。腹中有大疾,厥逆心痛,足寒冷,食吐不下,名曰厥疝;腹中气满,心下尽痛,气积大如臂,名曰僻疝;脐下结痛,女人月事不时,名曰血疝:少腹胀满,引膀胱急痛,名曰脉疝。
-
阴狐疝
概述:阴狐疝为病名。俗称小肠气。病因病机: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寒气下注,入于 中,名曰狐疝,亦属 病。”辨证论治:治宜疏肝理气、温经散寒为主。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
-
小肠气痛
小肠气痛为病名,出《鲍氏验方新编》卷六,即狐疝。又名阴狐疝气,狐疝风。俗称小肠气。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寒气下注,入于 中,名曰狐疝,亦属 病。”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
-
小肠气
可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又名疝、横痃、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小肠气、膀胱气、奔豚气、蟠肠气、肾系阴肿等。《诸病源候论》有五疝记载,《黄帝内经素问》、《儒门事亲》、《疡医大全》等均有七疝论述,名目繁杂。
-
阴狐疝气
概述:阴狐疝气为病名。俗称小肠气。阴狐疝的病因病机:阴狐疝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亦与气疝大同小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寒气下注,入于 中,名曰狐疝,亦属 病。”可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
-
石疝
石疝为病名。诸疝证之一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五疝候,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阴疝,四曰妬疝,五曰气疝。”石疝“由腑脏虚弱,饮食不节,血气不和,寒温不调之所生也。”指上腹部剧烈疼痛,按之多坚硬如石。多见于外科急腹症及一部分内科急症。
-
七疝
1.《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马莳注:“七疝乃五脏疝及狐疝、 疝也。”2.《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疝者,厥疝、癓疝、寒疝、气疝、盘疝、胕疝、狼疝,此名七疝也。”3.《儒门事亲》卷二:“七疝者何,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 疝,是谓七疝。”
-
偏气
偏气病名。指小儿患有气疝者。出《儒门事亲》卷二。详见气疝条③。
-
狐疝
概述:狐疝(indirecthernia)为病证名。又名阴狐疝气,狐疝风。俗称小肠气。狐疝的病因病机:狐疝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亦与气疝大同小异。”狐疝的辨证治疗:狐疝治宜疏肝理气、温经散寒为主。可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
-
疝气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hanqiWan标准编号:WS3-B-1163-92处方:川楝子400g木香200g小茴香(盐炒)300g六神曲(麸炒)270g吴茱萸(甘草水制)100g制法: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黄酒泛丸,干燥,即得。性状: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8页)。用于寒疝、气疝。
-
狐疝风
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俗称小肠气。狐疝风的病因病机:狐疝风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寒气下注,入于 中,名曰狐疝,亦属 病。”可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
-
柴胡平肝汤
处方: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白芍、川芎、香附。功能主治:气怒郁于下焦而致气疝,不痛不痒,但觉肿坠。摘录:《医学传灯》卷下
-
柴胡紫苏饮
处方:柴胡、连翘、苏子、川楝、青皮、苍术、玄胡索、泽泻、猪苓、赤芍药、木香。功能主治:内素有热,偶为外寒所束,致患假寒疝,脉左尺弦洪,挟湿洪弦而缓,挟风浮弦,按之洪缓;由七情所致(疒颓)疝,脏气下坠,肿胀急痛;号哭忿怒所致气疝,乍满乍减。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摘录:《证治宝鉴》卷九
-
复元通气汤
别名:复元通气散(《医学入门》卷八)。处方:舶上茴香(炒)穿山甲(蛤粉炒胖)木香各45克延胡索白丑(头末)炙草陈皮(去白)各30克乳香(末)没药(末)各15克当归45克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气疝作痛。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时用热酒调下。